第20章 好好生活

字數:5570   加入書籤

A+A-


    在部落生活的發展進程中,人們麵臨著諸多勞作與生活需求,老人憑借對自然之力的洞察,開始構思製作水車與水錘,以助力部落的生產生活。
    製作水車,選材是首要考量。老人帶領智人們走進山林,尋覓那些高大筆直且材質堅韌的樹木。經過一番挑選,他們選定了幾棵合適的樹幹,合力將其砍伐並運回部落。回到部落,老人便著手對木材進行加工。首先,將樹幹按照所需長度鋸截,截取的長度依據預期的水車規模和水流動力計算而定。然後,使用斧子和鐵鑿精心地將木材修整,把樹幹的中心部分逐漸挖空,形成一個圓柱形的水槽,這便是水車的主體框架。
    接下來是製作水車的輻條和水鬥。老人選取較為細長但同樣結實的樹枝,用石刀將其削製成均勻的輻條形狀。在圓柱形水槽的外壁上,按照一定的間距開鑿出小孔,將輻條的一端插入孔中,另一端則連接上精心製作的水鬥。水鬥用薄木板拚接而成,其形狀猶如一個淺底的方形盒子,底部和四周的木板拚接緊密,並用樹膠和藤條加固,防止漏水。
    在水車的安裝環節,老人帶領智人們在水流湍急且落差適宜的溪流邊,搭建起堅固的支架。支架用粗壯的原木深埋於地下,再用斜撐木加以穩固,確保能夠承受水車的重量和運轉時的衝擊力。將製作好的水車放置在支架上,使水車的底部水槽部分浸入水流中,並且調整好角度,讓水流能夠順利地衝擊水車的輻條,推動水車轉動。
    當水車在水流的推動下緩緩轉動時,那裝滿水的水鬥隨著輻條上升到高處,然後將水傾倒入預設的水槽或渠道中,實現了從溪流中取水並輸送到部落農田灌溉或生活用水區域的功能,大大減輕了部落成員從溪流中擔水的辛勞。
    而水錘的製作則是另一番精妙工藝。老人先是挑選了一塊質地堅硬且重量較大的圓形石塊,這將成為水錘的錘頭。隨後,用繩索將錘頭係住,繩索的另一端則固定在一根橫跨在溪流上方的木杆上。在木杆的下方,對應錘頭的位置設置了一個堅固的砧板,通常是一塊厚實的石板。
    當水流衝擊固定在繩索上的特殊裝置時,由於水流的力量和裝置的巧妙設計,繩索會帶動錘頭向上提起。當水流的衝擊力減弱或短暫停歇時,錘頭便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下落,砸向下方的砧板。這一落錘的力量可以被用於多種用途,比如捶打穀物,使穀粒從穀穗上脫落,或者用於捶打製作陶器的黏土,使其更加細膩均勻,提高陶器的製作質量。
    為了使水錘的運作更加穩定高效,老人還在裝置中加入了一些調節部件。例如,在繩索與木杆的連接點設置了一個可調節高度的滑輪,通過調整滑輪的位置,可以改變錘頭的提升高度和下落力度,以適應不同的勞作需求。同時,在砧板的周圍設置了防護欄,防止錘頭砸偏時對周圍人員造成傷害。
    水車與水錘的製作完成,為部落的農業生產、糧食加工等諸多方麵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部落成員們圍在這些新發明周圍,眼中滿是驚奇與喜悅,他們看到了未來生活更加輕鬆和高效的希望。老人站在一旁,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他深知這些水利巧具將在部落的發展曆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它們是人類智慧與自然之力相結合的結晶,也是部落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有力保障。
    在部落的生產生活中,為了更好地加工食物,老人決定製作石磨。首先,要挑選合適的石材,一般選用質地堅硬、顆粒細密的花崗岩。這種岩石能承受較大的壓力,且不易磨損。
    老人帶領智人們在附近的山區尋找合適的花崗岩料。找到合適的原石後,便開始開采。他們先用鐵鑿和鐵錘在岩石上鑿出大致的形狀,將其從山體中分離出來。然後,把這塊巨石搬運回部落,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眾人齊心協力。
    回到部落,石磨的製作進入精細加工階段。將巨石分割成上下兩部分,分別作為石磨的上下盤。上盤中心要鑽出一個圓孔,用來添加待研磨的物料。下盤則要製作一個中心軸的凹槽,使上盤能夠圍繞其旋轉。
    老人使用鐵鑿和石鑽進行鑽孔和開槽工作。鑽孔時,他用石鑽不斷地旋轉研磨,同時添加一些細沙作為研磨劑,以加快鑽孔速度。凹槽的製作同樣需要耐心,要確保其深度和寬度合適,能夠穩定地支撐上盤。
    接著,要在上下盤的接觸麵雕刻出磨齒。磨齒的形狀和排列影響著石磨的研磨效果。老人精心地雕刻出一道道斜向的磨齒,使上下盤的磨齒能夠相互咬合。
    石磨製作完成後,當需要研磨穀物時,將穀物從圓孔倒入,推動上盤轉動。穀物在磨齒的作用下逐漸被碾碎,變成細膩的粉末,為部落成員提供了更易食用和消化的食物,提高了食物的加工效率。
    在部落生活的逐步發展中,老人留意到了蜜蜂的價值,它們所產的蜂蜜既能作為甜美的食物,又具有一定的藥用功效。於是,老人決定帶領智人們開展一項新的嚐試——製作蜂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人首先帶領智人們尋覓合適的材料。他們在森林中穿梭,尋找那些質地堅韌、紋理細密且輕便的木材,如桐木或杉木。這些木材不易變形和開裂,能夠為蜜蜂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居住環境。選定木材後,便開始砍伐並將其搬運回部落。
    回到部落,製作蜂箱的工作正式開啟。第一步是將木材切割成合適的板塊。老人使用鋸子,讓木材按照設計的尺寸進行切割。每一塊木板都需要精心打磨,以去除表麵的毛刺和不平整,防止蜜蜂在進出蜂箱時受傷,同時也為了更好地拚接。
    蜂箱的主體結構設計至關重要。老人憑借著對蜜蜂習性的觀察與理解,規劃出一個長方體形狀的蜂箱,內部空間既要足夠容納蜂群的繁衍與儲蜜,又不能過大而導致蜜蜂難以維持巢內的溫度與濕度。蜂箱的頂部設計成略微傾斜的樣式,這樣可以在雨天有效排水,避免雨水滲入蜂箱內部。在蜂箱的一側,開設有一個供蜜蜂進出的小口,這個小口的大小經過仔細斟酌,既要方便蜜蜂進出,又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擋其他大型昆蟲或小動物的侵入。
    在拚接木板時,老人和智人們使用粘性樹膠作為粘合劑。他們將樹膠均勻地塗抹在木板的拚接處,然後用木楔子加固,確保每一個接口都緊密牢固。為了增強蜂箱的穩定性,還在蜂箱的底部和四周加上了一些木條作為框架支撐。
    蜂箱內部需要一些特殊的構造來滿足蜜蜂築巢的需求。老人在蜂箱內放置了一些平行的木框,這些木框就像是蜜蜂築巢的“地基”,蜜蜂可以在木框上建造它們的蜂巢。木框之間的距離也經過了精心設計,以便蜜蜂在蜂巢之間自由穿梭,同時方便日後取蜜時不破壞蜂巢的整體結構。
    當蜂箱的主體製作完成後,還需要進行一些裝飾和偽裝工作。老人指揮智人們在蜂箱的外部塗抹上一層混有草木灰的泥漿,這不僅可以進一步密封蜂箱的縫隙,還能使蜂箱更好地融入周圍的自然環境。然後,他們在蜂箱周圍種植了一些蜜蜂喜愛的花朵,如油菜花、紫雲英等,為蜜蜂提供豐富的花粉和花蜜來源。
    蜂箱安置的位置也頗有講究。老人選擇了一個靠近水源但又不會被水淹的向陽之地,周圍環境相對安靜,避免了過多的人類活動幹擾。在將蜂箱放置好後,老人在蜂箱內放置了一些帶有蜂蜜香味的誘餌,吸引蜜蜂前來探索。
    起初,蜜蜂們對這個新的蜂箱充滿了警惕,隻是在蜂箱周圍徘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勇敢的蜜蜂率先進入蜂箱,發現裏麵環境適宜後,便開始召喚同伴。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蜜蜂入駐了這個新的家園。
    老人和智人們密切關注著蜂箱內蜜蜂的活動。他們通過觀察蜜蜂進出蜂箱的頻率和狀態,判斷蜂群的健康狀況。當需要取蜜時,他們會選擇在白天蜜蜂外出采蜜較為頻繁的時段進行。打開蜂箱時,動作格外輕柔,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些已經儲滿蜂蜜的木框,用特製的工具將蜂蜜從蜂巢中分離出來,盡量不傷害蜜蜂和它們的幼蟲。取蜜完成後,及時將蜂箱整理好,放回原位,讓蜜蜂繼續安心地生活和勞作。
    連續下了好幾天大雨,該做一件避雨的衣服了。今天天氣不錯,可以準備製作蓑衣了,材料的選取是關鍵的第一步。老人帶領著部落中的年輕人來到一片生長著棕櫚樹的林地。棕櫚樹的葉片寬大且堅韌,纖維豐富,是製作蓑衣的理想材料。他們小心地從樹上割下那些已經成熟、色澤均勻的棕櫚葉片,盡量避免損傷棕櫚樹的生長點,以保證其能夠繼續生長,為日後的製作提供持續的材料來源。割下的棕櫚葉片被整齊地捆紮起來,帶回部落。
    回到部落,便進入了對棕櫚葉片的加工處理環節。首先要對葉片進行浸泡,將棕櫚葉片浸泡在清澈的溪流或池塘中,浸泡時間大約為一天一夜。這一步驟的目的是讓葉片充分吸收水分,使其變得更加柔軟,便於後續的操作。浸泡後的葉片被取出,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幹一部分水分,使其達到一種既柔軟又不失韌性的狀態。
    接下來是抽絲環節。老人拿起一片棕櫚葉,用一塊鋒利的貝殼或石片沿著葉片的脈絡輕輕劃開,然後小心翼翼地將葉片中的纖維絲抽出。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技巧,因為纖維絲既不能抽斷,又要保證其完整性和均勻性。抽出的纖維絲被收集在一起,按照粗細和長短進行分類整理。
    編織蓑衣時,先從領口部分開始。老人用較粗且結實的棕櫚纖維絲作為基礎,通過巧妙的交叉編織手法,逐漸形成一個能夠環繞頸部的圓形領口。領口的大小根據部落成員的平均體型進行設計,要確保穿著舒適且不會過於寬鬆或緊繃。在編織過程中,老人不斷地調整纖維絲的緊密度,使領口具有一定的彈性和支撐力。
    領口編織完成後,開始編織蓑衣的主體部分。老人將準備好的棕櫚纖維絲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角度,以橫豎交錯的方式進行編織。每一根纖維絲都要緊密地與相鄰的纖維絲結合在一起,不能有絲毫的鬆散。在編織過程中,老人會根據需要添加一些新的纖維絲,以保證蓑衣的大小和形狀符合要求。同時,為了增強蓑衣的防雨性能,老人在編織時會特意將纖維絲編織得較為緊密,形成一種類似魚鱗狀的紋理,這樣雨水就能夠順著紋理滑落,而不會滲透到蓑衣內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蓑衣的下擺部分也有特殊的處理。為了防止雨水從下擺處灌入,老人將下擺的纖維絲編織得更加厚實,並在邊緣處添加了一些額外的纖維絲,使其形成一種略微卷曲的形狀。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阻擋雨水,還能讓蓑衣在行走時更加自然地擺動,不會影響穿著者的行動。
    除了主體的編織,蓑衣還需要一些配件來完善其功能。老人用棕櫚纖維絲編織了兩條長長的腰帶,腰帶的一端固定在蓑衣的內側腰部位置,另一端則可以自由係扣。穿著時,將腰帶係在腰間,可以使蓑衣更加貼合身體,避免在風雨中被吹起。此外,還製作了一個簡易的帽子,帽子與蓑衣相連,可以為頭部提供額外的防雨保護。帽子的形狀類似於一個倒扣的碗,頂部較為圓潤,帽簷則略微向下傾斜,能夠有效地遮擋雨水。
    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老人一邊編織,一邊向部落中的年輕智人傳授製作技巧和經驗。他告訴年輕智人,製作蓑衣不僅是為了滿足實際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種傳承部落文化和智慧的方式。每一件蓑衣都凝聚著部落成員對自然材料的認識和利用,以及對工藝技巧的掌握和創新。
    當一件完整的蓑衣製作完成後,它呈現在眾人麵前的是一件既實用又具有原始美感的雨具。蓑衣的顏色呈現出自然的棕褐色,散發著棕櫚葉特有的清香。它的質地柔軟而堅韌,表麵的編織紋理整齊有序,仿佛是大自然親手繪製的一幅獨特畫卷。部落成員們穿上蓑衣,在雨天中進行勞作或出行,雨水順著蓑衣滑落,身體卻依然保持幹爽。這古老的蓑衣製作技藝,在遠古的部落中代代相傳,成為人們適應自然環境、保護自己的重要手段,也為部落文化的發展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喜歡哎!天道推著你發展請大家收藏:()哎!天道推著你發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