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七)
字數:5684 加入書籤
小弟子一臉困惑地跑來問:“師父啊,我遇到了個難題。太陽病,得了八九天了,症狀跟瘧疾似的,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這該怎麽治啊?”
張仲景仙師一聽,清了清嗓子,說道:“小徒啊,你可聽好了。太陽病,要是得了八九天,症狀跟瘧疾似的,一會兒發熱一會兒惡寒,但熱多寒少,這說明病情有點微妙了。要是這人還不嘔吐,大便也正常,每天發個兩三次燒,脈搏呢,微微有點緩,嘿,那恭喜你,他這是要好了!”
小弟子一聽,眼睛一亮:“真的嗎?師父,那要是沒好怎麽辦?”
張仲景仙師笑了笑,繼續講:“別急嘛,要是脈搏微弱,還特別怕冷,這就說明陰陽兩虛了,這時候可千萬別再發汗、催吐或者瀉下了,不然病情就更麻煩了。要是這人臉上還熱乎乎的,看著像是有火,那他這病啊,還沒好呢。為啥呢?因為他身體裏的汗出不來啊,汗憋在裏頭,身子就會癢得難受。這時候啊,就得用上咱們的桂枝麻黃各半湯了。”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圓圓的:“桂枝麻黃各半湯?聽起來好厲害的樣子!師父,快給我講講這方子怎麽配吧!”
張仲景仙師哈哈一笑,開始詳細講解:“好嘞,我這就給你說說。桂枝麻黃各半湯啊,其實就是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取三份,混在一起煮。咱們先來看看桂枝湯的配料和做法。”
張仲景仙師拿起紙筆,開始寫寫畫畫:“桂枝三兩換算成現代就是15克啦),要記得去皮哦;芍藥三兩也是15克),這個不用多說,補血聖品;甘草二兩10克),炙過的,調和藥性;生薑三兩15克),切片,這個嘛,驅寒暖胃;大棗十二枚這個沒法精確換算,但大概就是一把啦),劈開,讓藥性更好地出來。把這五味藥放到鍋裏,加上七升水,也就是現在的1400毫升左右,煮啊煮,煮到隻剩三升,也就是600毫升左右,把藥渣去掉,溫著喝,一天喝三次。”
小弟子聽得津津有味,還不忘點頭:“嗯嗯,師父,那麻黃湯呢?”
張仲景仙師笑了笑,繼續講:“麻黃湯也不難。麻黃三兩15克),去節,這個可是發汗的猛將;桂枝三兩15克),去皮,跟桂枝湯裏的桂枝一樣;甘草一兩5克),炙過的,調和藥性;杏仁七十枚這個嘛,大概就是現在的40克左右啦),去皮尖,這個能止咳平喘。把這四味藥放到鍋裏,加上九升水,也就是現在的1800毫升左右,先煮麻黃,煮到水少了二升,也就是煮到剩1600毫升左右,把上頭的沫沫去掉,然後加上其他藥,再煮,煮到隻剩二升半,也就是現在的500毫升左右,把藥渣去掉,溫著喝。記得啊,喝完藥得蓋被子捂汗,出點微汗就好,別出大汗,不然病可除不了。”
小弟子聽得一愣一愣的,但還是不忘記記筆記。
張仲景仙師繼續說:“至於桂枝麻黃各半湯嘛,就更簡單了。就是把桂枝湯和麻黃湯各煮三份,混在一起,一頓喝完。喝完藥再蓋被子捂一會兒,要是全身微微出汗,那就更好了。記住啊,汗可不能出得太多,像水流一樣可不行,不然病可除不掉。要是喝完一劑藥,汗出病就好了,那就別喝了。要是汗沒出,就再喝一劑,還是按剛才的方法。要是還不出汗,那就縮短喝藥的間隔時間,半天內把三劑藥都喝完。要是病情重的話,那就一天一夜內喝完三劑藥,隨時觀察病情變化。”
小弟子聽得連連點頭:“師父,那喝藥期間有啥忌口嗎?”
張仲景仙師摸了摸下巴,一本正經地說:“當然有啦。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都不能吃。為啥呢?因為這些食物啊,都會影響藥效,讓你的病好得更慢。”
小弟子一聽,吐了吐舌頭:“師父,我記住了。那這些藥材都有啥作用啊?”
張仲景仙師哈哈一笑,開始詳細解釋:“桂枝啊,能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芍藥呢,能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甘草嘛,調和藥性,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生薑能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大棗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麻黃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杏仁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你看,這些藥材各有各的作用,組合在一起,就能治療太陽病啦!”
小弟子聽得眼睛發亮:“師父,您真是太厲害了!把這麽複雜的方劑講得這麽簡單易懂!”
張仲景仙師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嘿嘿,這有什麽。中醫嘛,就是要活學活用。你學會了這個方劑,以後遇到太陽病如瘧狀的情況,就知道該怎麽處理了。”
小弟子連連點頭:“師父,我記住了。那脈象呢?您剛才提到的脈微緩、脈微弱,這都是什麽意思啊?”
張仲景仙師笑了笑,開始詳細解釋:“脈微緩啊,就是說脈搏跳動得比較慢,但還算有力。這說明病人的正氣開始恢複了,病情在好轉。脈微弱呢,就是說脈搏跳動得既慢又無力。這說明病人的正氣不足,病情比較重。咱們中醫啊,就是通過觀察脈象來判斷病情的。所以呀,你得好好學學脈診,以後才能成為真正的中醫高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弟子屁顛屁顛地跑過來,一臉困惑地問:“師父啊,我有個問題想請教。就是那個太陽病,患者一開始喝了桂枝湯,結果不但沒好,反而更煩躁了,這可咋整呢?”
張仲景仙師一聽,嘿,這小子今兒個是碰到難題了。於是,他故作高深地捋了捋長胡子,慢悠悠地說:“哦?咳咳,小徒啊,聽好了。太陽病呢,那可是中醫裏的一種說法,簡單來說,就是人體感受了外界的風寒邪氣,邪氣侵犯到太陽經了。這時候呢,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咱們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太陽病初期,如果症狀比較輕,那用桂枝湯來解表散寒,那可是再合適不過了。”
“桂枝湯啊,那可是個好東西,它由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五味藥組成,煎湯服用後,能調和營衛,解肌發表,讓身體裏的寒氣散出去,熱氣回得來,從而達到治療太陽病的目的。”
“但是呢,世事無絕對。有時候啊,患者喝了桂枝湯,不但症狀沒緩解,反而更煩躁了。這是咋回事兒呢?別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這人啊,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有時候某個零件出了點小故障,那整個機器的運行就會受到影響。太陽病也是這樣,有時候邪氣太盛,或者患者的體質比較特殊,那桂枝湯這個‘維修工具’可能就不太好使了。這時候啊,咱們就得換個思路,換個方法。”
“這時候可以先刺風府、風池這兩個穴位。風府啊,那可是腦後的一個重要穴位,它跟咱們的風寒邪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風池呢,也在後腦勺那兒,跟風府是鄰居。刺這兩個穴位啊,就像給身體裏的風寒邪氣來了個‘突然襲擊’,讓它們無處遁形。”
“當然了,刺穴這事兒啊,可不是隨便紮紮就行的。那得找專業的針灸大夫來操作,他們手法熟練,力度適中,才能保證安全有效。咱們普通人啊,可別輕易嚐試哦!”
“刺完穴之後呢,再給患者喝桂枝湯。這時候啊,桂枝湯就像有了‘神助攻’,效果可就大不一樣了。它能更好地調和營衛,解肌發表,讓身體裏的寒氣徹底散出去,熱氣也穩穩地回來,從而達到治療太陽病的目的。”
“所以啊,小徒啊,你得記住了。中醫治病啊,講究的是個體化治療,辨證施治。同樣的病,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可能用的方法都不一樣。咱們得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說到這兒,張仲景仙師突然話鋒一轉,開始調侃起小弟子來:“當然了,你小子也別太緊張。咱們中醫啊,雖然講究的是個體化治療,但也不是說每次都得換個新招兒。有時候啊,同樣的方法,換個時間,換個順序,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就像你做飯一樣,同樣的食材,不同的烹飪方法,味道可就千差萬別了。”
有一天,小弟子屁顛屁顛地跑過來,一臉求知若渴地問:“師父啊,我有個問題想請教。就是那個太陽病,吃了桂枝湯之後,結果大汗淋漓,脈還跳得跟打鼓似的,洪大洪大的,這時候該咋整啊?有沒有啥靈丹妙藥能救急?”
張仲景仙師一聽,嘿,這小子還挺上道兒,於是故作高深地說:“嗯,這個問題嘛,咱們早有高論。太陽病吃了桂枝湯,如果汗出得太多,脈還洪大,那就是體內熱氣太旺了,得用白虎湯來降降溫。但要是症狀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那就得換桂枝二麻黃一湯來試試了。”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跟銅鈴似的:“白虎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這都是啥玩意兒?聽起來好厲害的樣子!”
張仲景仙師嘿嘿一笑,決定給他來個詳細講解,順便加點幽默調料,讓他聽得津津有味。
“先來說說白虎湯吧。這玩意兒可是個降溫高手,專門對付那種體內熱氣過盛的情況。想象一下,大夏天的,你熱得跟隻蒸籠裏的包子似的,這時候來一碗冰鎮白虎湯,那感覺,嘖嘖,簡直爽到飛起!
白虎湯的配方是這樣的:知母30克六兩換算成現代重量),石膏50克一斤碎,棉裹),炙甘草10克二兩炙),粳米一大把六合,大約就是一小碗吧)。
這四樣東西放在一起,加水煮到米熟了,湯也就成了。然後把渣子濾掉,溫溫地喝下去,一天喝三次,保證你體內的火氣嗖嗖地往下降。
知母啊,它就像個滅火器,專門撲滅體內的熊熊烈火;石膏呢,是個清熱解渴的高手,還能生津止渴;炙甘草嘛,就是調和一下大家的關係,讓整個方子更和諧;粳米呢,就是給你補充點能量,免得你降火降得太猛,身體垮了。
不過啊,喝這個湯的時候可得注意點,別喝得跟喝水似的,得悠著點來。不然的話,降火降得太猛,身體可受不了哦!
再來說說桂枝二麻黃一湯吧。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原理很簡單。它就是桂枝湯和麻黃湯的混合體,隻不過桂枝湯多放點,麻黃湯少放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想象一下,桂枝湯就像是個溫柔的護士小姐姐,給你擦擦汗、去去寒;麻黃湯呢,就像是個粗獷的大漢,專門對付那種頑固的寒氣。這倆人合作起來,那效果,杠杠的!
具體怎麽做呢?就是把桂枝湯煮兩大碗,麻黃湯煮一大碗,然後把它們混在一起,煮成三碗。每次喝一碗,一天喝三次。喝完之後,記得蓋上被子捂一會兒,讓身體出點微汗。這微汗啊,就像是小雨滋潤大地一樣,潤物細無聲地把體內的寒氣給趕跑。
但要是喝了一碗汗沒出,那就繼續喝;要是還不出,那就縮短喝藥的時間間隔,半天之內把三碗都喝完。要是病情嚴重呢,那就得24小時不間斷地喝,時刻觀察病情變化。
不過啊,喝這個藥的時候也得忌口哦!生冷、油膩、辛辣、酒啥的都不能吃,不然的話,藥效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說到脈象啊,那真是個大學問!洪大如鼓的脈象呢,一般就是體內熱氣太旺的表現。想象一下你敲鼓的時候,那鼓聲咚咚咚的,多有勁兒啊!這脈象也是一樣的道理,說明體內的氣血在瘋狂地湧動呢!
但要是脈洪大而無力呢,那就可能是虛火了。這時候啊,你就得小心點啦!別一股腦兒地降火哦!得看看身體是不是還有其他問題。
所以啊!看病這事兒啊!真不是蓋的!得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才行!不然的話,很容易就誤診誤治了!
喜歡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請大家收藏:()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