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八)
字數:5422 加入書籤
話說有一天,小弟子一臉困惑地跑來問張仲景仙師:“師父啊,我有個問題想不明白。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喝了桂枝湯之後呢,他就開始大汗淋漓,然後又吵著說口渴得要命,脈也變得洪大無比,這該咋整啊?”
張仲景仙師一聽,嘿,這小子還挺會描述病情的嘛!於是他緩緩開口:“嗯,這個問題嘛,其實老祖宗早有明示。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者,此乃陽明病之征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圓圓的:“白虎加人參湯?聽起來好威風啊!這方子到底是咋配的呢?”
張仲景仙師哈哈一笑,說:“別急,我這就給你細細道來。白虎加人參湯,其實就是白虎湯裏麵加上了人參。白虎湯的配方呢,是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記得要用棉布包起來哦)、炙甘草二兩、粳米六合。至於人參嘛,咱們就加個三兩進去,補補氣。”
“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單位呢,就是知母30克、石膏50克這石膏可真不少,得用個大力氣才能搗碎)、炙甘草10克、粳米嘛,大約就是一小碗啦。人參嘛,就是15克啦。怎麽樣,這方子聽起來是不是很豪華?”
小弟子撓撓頭:“師父,這方子豪華是豪華,可這些藥材到底是幹啥用的呢?”
張仲景仙師清了清嗓子,開始逐一介紹:“知母啊,它可是個清熱的好手,能把身體裏的熱邪給清出去。石膏呢,更是個重量級的選手,它能清熱瀉火,還能除煩止渴。炙甘草嘛,就是調和一下藥性,讓大家別打架。粳米呢,就是用來養胃的,畢竟生病了胃也得照顧好不是?至於人參嘛,那就是大補元氣的啦,讓你有力氣跟病魔抗爭!”
小弟子聽得連連點頭:“原來如此啊!那師父,這脈洪大到底是個啥意思呢?”
張仲景仙師微微一笑:“脈洪大啊,就好比是一條大河裏的水洶湧澎湃,波濤洶湧。這說明你身體裏的陽氣太旺了,熱邪太盛了。正常情況下呢,我們的脈象應該是平穩有力的,就像小溪裏的水一樣潺潺流動。但現在呢,你這脈象就像是大河決堤了一樣,你說這得不得治啊?”
小弟子嚇得一縮脖子:“那……那趕緊治吧!師父,這白虎加人參湯到底是怎麽煮的呢?”
張仲景仙師耐心地解釋道:“很簡單啦!你把這四味藥其實是五味藥啦,別忘了人參)都放到鍋裏,加上一鬥水大約就是十碗水啦)。然後呢,你就慢慢煮吧,煮到米熟了湯也就成了。記得要把藥渣子給撈出來哦,不然喝起來可不舒服。煮好了之後呢,你就分三次喝掉,一天之內喝完就行啦!”
有一天,小弟子滿臉疑惑地跑來問他的師父:“師父啊,我這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太陽病,就是那種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的情況,到底該用什麽方劑來治療呢?”
張仲景仙師一聽,哈哈一笑,說道:“哎呀,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太陽病啊,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這症狀聽起來就像是天氣預報說今天有大太陽,但時不時又飄幾朵小雲彩來搗亂。不過,這病啊,可不是那麽簡單,還得看脈象呢!”
小弟子一聽,更加好奇了:“脈象?這脈象又能看出什麽門道來呢?”
張仲景仙師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說道:“脈象啊,那可是咱們中醫的獨門秘籍。就像是你看一個人的臉色,就能猜出他大概的心情一樣。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如果脈象微弱,那就說明這人身體裏的陽氣不足了,就像是個小火爐,火苗都快滅了,你還指望它燒旺了給你取暖?所以啊,這時候可不能發汗,發汗就像是往小火爐上潑了一盆冷水,那可就更糟糕了。”
小弟子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啊!那要是脈象浮大呢?”
張仲景仙師笑道:“脈象浮大,那就說明這人身體裏的陽氣還在掙紮,就像是個小火爐雖然火苗不大,但還在努力燃燒。這時候啊,咱們就得給他加把勁,讓他這把火燒得更旺一些。而這把勁啊,就得靠桂枝二越婢一湯了!”
小弟子一聽,眼睛一亮:“桂枝二越婢一湯?聽起來好厲害的樣子!那這方劑是怎麽製配的呢?”
張仲景仙師於是開始詳細講解起桂枝二越婢一湯的製配方法:“這方劑啊,一共有七味藥。桂枝十八銖換算成現代就是9克,古代一兩換算成現代5克哦,小朋友們要記住啦),要記得把皮去掉;芍藥、麻黃、甘草各十八銖也就是9克),甘草要炙過;大棗四枚,要劈開;生薑一兩二銖也就是6克),要切成片;還有石膏二十四銖也就是12克),要碎成小塊,用綿布包起來。”
小弟子聽得津津有味,一邊點頭一邊記筆記。張仲景仙師接著說道:“然後呢,把這七味藥放到一起,加上六升水換算成現代就是1200毫升左右哦),先煮麻黃,煮的時候要注意去掉上麵的浮沫,就像是你煮肉湯要撇去浮沫一樣。等麻黃煮得差不多了,再把其他藥加進去一起煮,煮到隻剩下三升水也就是600毫升左右)的時候,就可以把火關了。把藥渣過濾掉,剩下的藥液就是咱們要喝的桂枝二越婢一湯了。記得要溫服哦,一次喝一升也就是200毫升左右),一天喝三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弟子聽完,不禁感歎:“這方劑的製作過程還真是複雜啊!不過,這每一味藥都有什麽作用和功能呢?”
張仲景仙師微微一笑,開始逐一介紹起這七味藥的作用和功能來:“桂枝啊,那可是咱們中醫裏的‘陽藥之王’,能夠溫陽散寒,就像是給身體裏的小火爐加了一把柴火;芍藥呢,能夠養血斂陰,就像是給身體裏的血液加了一層保護膜;麻黃啊,那可是發汗的利器,不過在這裏咱們不用它發汗,而是用它來宣肺平喘;甘草呢,能夠調和藥性,就像是給這方劑裏的各種藥材當了個和事佬;大棗啊,能夠補中益氣,就像是給身體裏的能量庫加了一些儲備;生薑呢,能夠溫中止嘔,就像是給身體裏的消化係統加了個暖寶寶;還有石膏啊,能夠清熱瀉火,就像是給身體裏的火氣降了降溫。”
小弟子聽完,不禁連連點頭:“原來如此!這七味藥相互配合,就像是七個小夥伴一起努力,把身體裏的陽氣扶起來,把寒氣趕出去!”
張仲景仙師哈哈大笑:“沒錯沒錯!不過啊,這方劑雖然好,但也不是萬能的。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都不一樣,所以在使用方劑的時候啊,還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加減藥物和調整劑量。所以啊,小朋友們要是想學中醫,可得先把基礎知識學紮實了才行哦!”
小弟子一聽,連忙點頭:“師父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就在這時,旁邊的一位師兄突然插話道:“師父啊,你說這脈象浮大是陽氣在掙紮,那脈象微弱就是陽氣不足了。那要是脈象既不浮大也不微弱,而是又細又沉呢?”
張仲景仙師一聽,愣了一下,然後哈哈大笑起來:“哎呀呀,你這問題問得好!脈象又細又沉啊,那就說明這人身體裏的氣血都不足了,就像是個小車子裏裝滿了重物,輪子都快被壓扁了。這時候啊,咱們就得給他補氣血、調陰陽了。”
有一天,小弟子一臉困惑地跑來問張仲景仙師:“師父啊,我這有個難題,想請您老人家給指點迷津。太陽病,本來應該喝桂枝湯的,或者呢,也可能用了下法,但結果呢,症狀還是那樣:頭項強痛,像小火苗一樣翕翕地發熱,一點汗都不出,心下還滿滿的,微微作痛,連小便都不順暢了。這可咋整?有啥靈丹妙藥能救急嗎?”
張仲景仙師一聽,嘿,這小子還真問對人了。於是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說:“太陽病啊,要是服了桂枝湯,或者用了下法,症狀還是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那你就得記住了,這時候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就是你的救星啦!”
小弟子一聽,眼睛立馬亮了,連聲追問:“師父,這方子到底咋配的?快給我講講!”
張仲景仙師微微一笑:好嘞,那我就給你細細道來。這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啊,方子裏的藥材有:芍藥15克三兩,古代一兩咱們現在就算它5克啦)、炙甘草10克二兩,炙甘草可是調和藥性的高手哦)、生薑15克三兩,切片,生薑嘛,驅寒暖胃一把好手)、大棗12枚劈開,大棗可是補氣血的佳品,甜甜的,女生應該都喜歡)、茯苓15克三兩,茯苓利水滲濕,安神定誌,可是個多麵手)、白術15克三兩,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藥材)。
咱們來看看這方子是怎麽煮的。把這六味藥材一股腦兒放進鍋裏,加上八升水想象一下,就是個大水壺裝滿水的量),然後開大火煮,煮到水隻剩三升左右嗯,大概就是煮掉一大半吧),再把藥渣子撈掉,剩下的藥液,溫溫的,一天分三次喝掉,每次喝一升嗯,這個量嘛,大概就是個中杯奶茶那麽多啦)。
這方子到底有啥神奇之處?別急,咱們慢慢來。
首先說說芍藥和炙甘草。這兩味藥啊,簡直就是中藥裏的“黃金搭檔”。芍藥呢,能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就像是給身體裏的“小脾氣”按了個暫停鍵,讓它別那麽急躁;炙甘草呢,除了調和藥性,還能補脾益氣,就像是給身體裏的“小馬達”加了點油,讓它更有力氣運轉。
再來說說生薑和大棗。生薑嘛,大家都知道,驅寒暖胃一把好手,就像是給身體裏的“小冰塊”來了個陽光普照,讓它瞬間融化;大棗呢,補氣血的佳品,甜甜的,就像是給身體裏的“小電池”充了充電,讓它更有活力。
重點來了!茯苓和白術,這可是這方子裏的大功臣。茯苓利水滲濕,安神定誌,就像是給身體裏的“小水庫”開了個閘,讓多餘的水分排出去;白術呢,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就像是給身體裏的“小田地”鬆了鬆土,讓它能更好地吸收營養。
小弟子又問了:“師父啊,這方子裏沒有桂枝,為啥還叫桂枝湯的變種呢?”
張仲景仙師捋著胡須笑道:嘿嘿,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啊,這裏的“去桂”並不是真的把桂枝給踢出去了,而是相對於原方的桂枝而言,咱們在這裏更注重的是茯苓和白術的利水作用。因為你看啊,這小弟子描述的症狀裏,有個“小便不利”,這就是身體裏水分代謝出了問題。所以啊,咱們得把重點放在利水滲濕上,桂枝嘛,就先靠邊站一站啦。
說到這裏啊,我突然想起一個笑話。有一天啊,一個中藥店的老板在店裏閑得無聊,就開始數藥材。數著數著,他突然發現:“哎呀媽呀,這茯苓咋這麽多啊?這得賣到啥時候去?”正巧這時候有個顧客進來買藥,老板就隨口問了句:“嘿,你說這茯苓咋這麽多呢?”顧客一聽,樂了:“哈哈,老板啊,你這茯苓多,說明咱們這地方濕氣重啊!大家都得靠它來祛濕呢!”老板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啊!看來我這茯苓還得多備點貨呢!”
雖然這是個笑話,但也說明了茯苓在咱們中醫裏的重要性。就像這小弟子得的病啊,小便不利,身體裏水分代謝不暢,不就得靠茯苓來利水滲濕嘛!
當然了,這方子也不是萬能的。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都不一樣,所以在用藥的時候啊,還得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就像你吃個火鍋,還得挑個適合自己的口味呢,對吧?
喜歡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請大家收藏:()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