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四十六)

字數:6039   加入書籤

A+A-


    話說有一天,小弟子一臉困惑地跑過來,就像一隻迷路的小鹿,眼睛裏裝滿了大大的問號:“師父啊,我有個事兒怎麽想都想不通,您得給我講講。”
    張仲景仙師一看他那表情,就知道這小子又碰到什麽醫學難題了,於是笑眯眯地說:“說吧,又是什麽疑難雜症把你難住了?”
    小弟子撓了撓頭,說:“就是那個太陽病嘛,按說得了這個病的人,應該會又冷又熱,對吧?但奇怪的是,有人得了太陽病,卻自己出汗,而且還不冷不熱的,這是咋回事呢?”
    張仲景仙師一聽,心裏暗笑,這小子還真是鑽牛角尖了。不過,為了讓他明白,還是得好好給他講講。
    “哎呀,這個問題嘛,其實啊,老祖宗早就說過了。”張仲景仙師故作神秘地頓了頓,然後繼續說,“太陽病啊,正常情況下,確實會惡寒發熱。但要是有人得了太陽病,卻自己出汗,反而不惡寒發熱了,那你就得留意了,這可能是醫生之前給他催吐過,吐得太過頭了。”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圓圓的,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啊?催吐還能催出這種效果來?”
    張仲景仙師點了點頭,說:“沒錯啊,你想啊,催吐就像是給身體來了一次大掃除,把胃裏的垃圾都清理出去了。但要是吐得太猛了,身體就會有點受不了。特別是那個關上脈啊,就會變得又細又快,就像是身體裏的小火車,本來應該穩穩當當地跑,結果現在卻跑得飛快,都快刹不住車了。”
    小弟子聽得一愣一愣的,張仲景仙師接著說:“而且啊,這個催吐的時間還很關鍵。要是一二天的時候就催吐了,那這人肚子裏就會餓得咕咕叫,但嘴巴卻吃不下東西,就像是看到美食卻吃不到一樣,那叫一個饞啊。”
    “那要是三四天的時候才催吐呢?”小弟子迫不及待地問。
    張仲景仙師笑了笑,說:“那情況就更嚴重了。這人啊,不僅不喜歡喝稀粥,還老想吃冷的東西。更奇怪的是,他早上吃的東西,到了晚上就可能吐出來,就像是身體裏的食物有個定時鬧鍾一樣,一到時間就自動往外跑。這種情況啊,我們稱之為‘小逆’,就是小毛病,但也不能忽視。”
    小弟子聽得津津有味,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張仲景仙師繼續說:“還有啊,要是這人不僅不惡寒,還不想穿衣服,那你就得注意了,這可能是身體裏的熱氣太多了,就像是身體裏藏了個小火爐,燒得他渾身難受。這種情況啊,就是內煩,都是催吐過度鬧的。”
    小弟子聽完,恍然大悟地說:“原來如此啊!看來醫生催吐的時候,還真得悠著點,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病人搞成這樣啊。”
    張仲景仙師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所以啊,學醫的人啊,不僅要有紮實的醫學知識,還得有顆細膩的心。因為啊,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可能隱藏著身體的秘密。就像這個太陽病,看似簡單,但要是催吐不當,就可能引發一係列的問題。”
    小弟子點了點頭,說:“師父,我明白了。以後我學醫的時候,一定得更加細心才行。”
    張仲景仙師看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知道他這次是真的學到東西了。於是,我笑著說:“行了,別在這兒愣著了,快去把今天的藥材整理一下吧。記得啊,要仔細分辨每一種藥材,可別再把它們搞錯了。”
    小弟子應了一聲,就蹦蹦跳跳地去整理藥材了。我看著他的背影,心裏暗暗高興。這小子啊,雖然有時候有點迷糊,但學起醫來,還是挺認真的。
    說到這個太陽病啊,其實啊,它是中醫裏的一種常見病症。得了這個病的人啊,通常會惡寒發熱,就像是身體在和病毒打仗一樣,一會兒冷得直哆嗦,一會兒又熱得滿頭大汗。
    但要是像剛才說的那樣,有人得了太陽病卻自己出汗,反而不惡寒發熱了,那可就得小心了。因為這可能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出警告,告訴我們有什麽地方不對勁了。
    就像那個催吐啊,本來是為了把身體裏的毒素排出去,但要是吐得太猛了,就可能把身體裏的正氣也給傷了。這樣一來啊,身體就會變得虛弱不堪,就像是一個被掏空的殼子一樣。
    所以啊,我們學醫的人啊,不僅要有高超的醫術,還得有顆敬畏的心。因為啊,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得用心去嗬護它們才行。
    有一天,咱們的小弟子,一臉呆萌地跑過來,眼睛裏閃爍著求知的小星星,問我:“師父啊,我有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書上說病人脈數,數就是熱嘛,按道理應該胃口大開,吃嘛嘛香,消化得飛快。可為啥有的人呢,明明脈數,看著像是熱火朝天的,結果一吃東西就吐?這到底是哪門子的神操作啊?”
    張仲景仙師一聽,嘿,這小子還真會挑難題!不過嘛,既然咱們是中醫界的段子手,那就得用點兒幽默的智慧,把這複雜的中醫理論講得通俗易懂,讓人笑中帶悟。於是,他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爆笑講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咳咳,小徒兒啊,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問得妙,問得為師都想給你鼓個掌!來來來,咱們先回到古代,想象一下,那時候沒有ifi,沒有抖音,咱們的老祖宗們是怎麽看病的呢?全靠一雙手,一把脈,就能把人體裏的那些小秘密給摸個透透的。
    現在說回你的疑惑,脈數啊,就像是咱們夏天喝冰可樂,打開瓶蓋那一刻,‘嗤’的一聲,冷氣直冒,那就是熱的表現嘛。按常理,身體裏有這麽一股子熱勁兒,那不得跟餓狼似的,見啥吃啥,吃完還得打個飽嗝,表示滿意。但為啥有的人,卻成了‘吃貨界的叛徒’,一吃就吐呢?
    這裏頭啊,就藏著一個中醫界的秘密武器——陽氣。陽氣是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體裏的太陽,太陽足,萬物生長;陽氣旺,身體倍兒棒。但是呢,有些人啊,可能因為一時疏忽,比如發汗發過了頭,就像夏天你在大太陽底下暴曬,然後又猛地跳進冷水裏,這一冷一熱,陽氣就被折騰得差點兒沒緩過來。
    陽氣一虛,就像太陽被烏雲遮住,整個身體就開始變得懶洋洋的,連帶著胃這個‘大糧倉’也開始偷懶了。本來嘛,胃是負責把吃進去的食物變成能量的,現在陽氣不足,胃也跟著虛弱,工作起來就沒那麽帶勁了。這就好比咱們上班,如果老板給的動力不足,咱們是不是也容易摸魚,工作效率下降呢?
    所以啊,這時候的脈數,就不是真正的熱,而是‘客熱’。啥是客熱?就像是路過你家門口的流浪貓,看著挺威風凜凜的,其實心裏頭虛得很,沒底氣。這客熱也一樣,它看著像是熱,其實呢,隻是虛張聲勢,根本沒能力去消化那些食物。
    胃呢,一看這客熱不靠譜,自己又虛得慌,幹脆就來個‘保護性罷工’,把那些食物統統拒之門外,一吃就吐,算是給身體發個警告信號:‘嘿,哥們兒,你這身子骨兒不行啊,得悠著點兒!’
    至於為啥說是胃中虛冷,這個嘛,你可以理解為胃裏頭缺了一把火。火不夠旺,食物自然就無法被好好地烹煮消化,就像咱們吃火鍋,火小了,肉片兒是不是就容易煮不熟,吃了還容易拉肚子?胃也一樣,陽氣不足,胃火不旺,食物進去就是一場‘冷餐會’,胃能不抗議嗎?
    所以啊,小徒兒,記住啦,脈數不一定就是真熱,還可能是陽氣虛弱的‘假熱’。這時候,咱們就不能一股腦兒地清熱瀉火,而是要溫陽補虛,給身體加把勁兒,讓胃這個‘大糧倉’重新煥發生機,這樣才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講到這裏,小弟子已經笑得前仰後合,估計是被張仲景仙師這段爆笑又接地氣的講解給逗樂了。不過,笑歸笑,知識還是要牢記的。於是,張仲景仙師趁熱打鐵,繼續補充了幾點,希望能讓他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徒兒,你可知,中醫看病,講究的是辯證施治,同樣的症狀,背後可能藏著不同的病因。就像咱們說的脈數,有的人是實熱,比如吃了太多辣椒,身體真的燒起來了,這時候用點清熱藥,比如黃連、黃芩,就能把火給滅下去。
    但有的人呢,就是咱們剛才說的那種,看著像是熱,其實是虛熱,是陽氣不足鬧的。這時候,你要是再用清熱藥,那就像是雪上加霜,把本就不多的陽氣再給打壓一番,身體就更完蛋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溫陽補虛,比如用點人參、黃芪,給身體加加油,讓陽氣重新振作起來。
    而且啊,中醫還講究‘治未病’,就是提前預防疾病的發生。比如,平時咱們就要注意保護陽氣,別老熬夜,別吃太多生冷的東西,別讓身體受涼,這些都是在給陽氣加分。陽氣足了,身體自然就好,吃啥都香,啥病都不找上門來。
    還有啊,看病這事兒,不能光看表麵現象,得深入探究病因。就像咱們有時候頭疼,可能是沒睡好,也可能是感冒了,還可能是頸椎病鬧的。你得仔細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所以啊,小徒兒,你要想學好中醫,就得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才能在中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一代名醫哦!”
    有一天,小弟子一臉懵懂地跑過來,眼睛裏閃爍著好奇與求知的光芒,仿佛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張口就問:“師父啊,我有個問題困擾多時了。您知道太陽病,要是拖了個十幾天,心裏頭老是覺得暖暖的,還想吐,這該咋整?有啥方子能救救急嗎?”
    張仲景仙師一聽,嘿,這小子今兒個是遇上難題了,不過這難題嘛,對於咱們這位張仲景仙師來說,那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於是,他清了清嗓子,悠悠道來:“小家夥,聽好了啊。太陽病這東西,要是拖上個十幾天還沒好利索,心裏頭覺得暖洋洋的,還想吐,胸口還隱隱作痛,大便呢,反而稀稀拉拉的,肚子也稍微有點兒脹,整個人還悶悶不樂,煩得跟貓爪子撓心似的。這時候啊,你得先想想,之前是不是吐得厲害,或者拉得凶?要是這樣,那咱就用調胃承氣湯來搞定它。但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別瞎湊熱鬧,這方子可不對症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哎哎哎,等等等,師父,您說的這調胃承氣湯,聽著挺高大上的,到底是何方神聖啊?能不能詳細說說?”小弟子一聽,眼睛立馬瞪得跟銅鈴似的,一臉期待地看著張仲景仙師。
    “哈哈,瞧你急的,這就給你細細道來。”張仲景仙師笑著摸了摸他的頭,繼續說道:“這調胃承氣湯啊,可是個老古董了。它裏頭有三味藥,分別是炙甘草、芒硝和大黃。炙甘草呢,就像是個溫柔的媽媽,能調和藥性,緩急止痛,還能補脾益氣,讓你的小身子骨兒更強壯;芒硝呢,就像是個急性子的消防員,一遇上熱啊、燥啊,它就衝上去,清熱瀉火,潤燥軟堅,把體內的火氣和燥氣都給滅了;大黃呢,那就更厲害了,它就像是個超級清潔工,能蕩滌腸胃,推陳出新,把腸道裏的垃圾和毒素都給清理出去。這三味藥一搭配,那簡直就是黃金組合,專治各種腸胃不爽!”
    “來來來,咱們再聊聊這製配方法。古代的一兩啊,大約相當於現在的5克。所以這方子裏的炙甘草就是10克二兩),芒硝呢,就是25克半斤),大黃則是20克四兩)。製作的時候啊,你得先把炙甘草和大黃放到鍋裏,加上三升水大約就是六瓶礦泉水的量),然後慢慢煮,煮到隻剩下一升水的時候,就把藥渣撈出來。這時候,再把芒硝加進去,稍微用小火再煮個一兩分鍾,讓芒硝充分融化。最後啊,把這湯藥溫溫地一口氣喝下去,就像是在給胃做個溫柔的spa,保證你喝完之後,整個人都舒爽多了!”
    “哎呀媽呀,師父,這方子聽起來好厲害啊!不過,這芒硝的量也太大了吧,不會導致拉肚子拉到腿軟嗎?”小弟子一聽,嚇得差點兒沒跳起來。
    “哈哈,你這小子,就知道瞎操心。放心吧,咱們中醫講究的是個平衡,這方子裏的每一味藥,那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精心搭配的。芒硝雖然量大,但它有炙甘草和大黃在旁邊打輔助,一個能調和藥性,一個能潤腸通便,三者合力,就能在保證藥效的同時,避免副作用。所以啊,你隻管放心大膽地喝,保證你喝完之後,不僅不會拉肚子,反而會覺得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
    “不過啊,話說回來,這方子雖然好,但也不是萬能的。要是你隻是單純地想吐,胸口痛,大便稍微有點兒稀,那這就不是柴胡證了。為啥呢?因為嘔吐往往意味著胃氣上逆,這時候再用調胃承氣湯這種攻下的方子,那簡直就是雪上加霜,會把你的胃給傷得更慘。所以啊,咱們在用藥的時候,一定得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可不能瞎胡鬧哦!”
    喜歡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請大家收藏:()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