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麵聖求封將剿匪

字數:5334   加入書籤

A+A-


    賈瑀深知直隸剿匪之事艱巨異常,之前的行動更是屢屢受挫。為了探尋其中的緣由,他派人去正定將徐寧找了來。
    徐寧到來之時,賈瑀趕忙起身相迎,將其引入密室。賈瑀神色凝重地說道:“徐兄,此次請你來,實乃因這直隸剿匪之事進展不順,我急需知曉其中的不利原因。”
    徐寧拱了拱手,歎口氣道:“賈大人,此事說來話長。這匪患並非一般的烏合之眾,他們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匪首更是足智多謀,熟悉地形,每次我軍圍剿,他們總能提前察覺,迅速轉移。而且咱們的虎賁衛損失慘重,原本五千人的虎賁衛,如今隻剩三千人了。”
    賈瑀皺起眉頭,問道:“怎麽會損失如此之大?難道是戰術有誤?”
    徐寧回道:“大人,之前有幾次圍剿,我們明明已經將匪眾圍困在山穀之中,眼看就要成功,卻不知怎的匪首竟能帶領他們從一條隱秘的小道逃脫。虎賁衛追擊之時,中了匪眾的埋伏,傷亡慘重。”
    賈瑀握緊拳頭,氣憤道:“竟有此事!那咱們的情報工作為何如此疏漏?”
    徐寧繼續道:“大人莫急,且聽我說完。咱們的情報網確實不夠完善,消息傳遞也不及時。再者,將士們對地形不熟,在山林中常常迷失方向。”
    賈瑀問道:“這該如何是好?咱們得趕緊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徐寧回道:“大人莫急,且聽我說完。再者,後勤補給時常延誤,導致將士們有時餓著肚子作戰,士氣低落。有一回,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後方的糧草卻遲遲未到,結果讓匪眾趁機反攻,造成了慘重的損失。唉,這其中的緣由複雜,之前負責此事之人不通軍事,調度混亂,才導致如此局麵。”
    賈瑀追問道:“徐兄,你但說無妨。還有什麽問題,咱們一並梳理清楚。”
    徐寧隱晦地說道:“大人,有些話不好明說。張申書大人,對軍事謀略知之甚少,卻又剛愎自用,輕信叛賊的投誠之言,結果中了奸計,讓剿匪行動一再受挫。”
    賈瑀眉頭緊皺,邊聽邊不住地點頭,沉思片刻後說道:“徐兄所言甚是,那依你之見,接下來我們當如何應對?”
    徐寧目光堅定,回道:“大人,我覺得首先要整頓軍紀,嚴懲那些貪生怕死之輩,以振士氣。其次,重新規劃情報網絡,務必確保情報的準確及時。再者,加強對將士們的地形訓練,讓他們熟悉直隸的一草一木。另外,還需確保後勤補給的暢通無阻。至於那與匪徒勾結的官府中人,必須暗中調查,揪出這些內鬼,嚴懲不貸。大人您覺得如何?”
    賈瑀聽後,深以為然,說道:“徐兄之策甚佳,隻是這實施起來,恐也非易事。我還得兼顧京中政務,希望把前線指揮交給你,我從南邊帶回來的三萬精銳之師全部交給你。”
    徐寧一驚,忙道:“大人,這責任重大,徐某怕難以勝任。”
    賈瑀拍了拍徐寧的肩膀,說道:“徐兄,我信你有此能力。隻要你按照咱們商議的策略行事,定能成功。”
    徐寧麵露難色,說道:“大人,這三萬精銳之師皆是您一手帶出來的,我怕難以服眾啊。”
    賈瑀說道:“這個你不必擔心,我會全力支持你。”
    徐寧又道:“大人,那軍中的規矩和訓練方式,是否需要有所改變?”
    賈瑀回答:“你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但不可違背軍法。”
    賈瑀略微思考一下又說道“另外,我會向朝廷建議,讓公孫羽隨軍參謀。公孫羽隨我幾次參謀軍事,熟悉軍情,尤其是大軍將士極為熟悉,可以幫助你盡快了解大軍。”
    徐寧知道南回的大軍是賈瑀一手創建,定然不放心完全交給自己。而且自己也不一定能夠順利掌控,有公孫羽在賈瑀放心,自己也便於指揮。
    徐寧連忙說道“我早知公孫先生足智多謀,有公孫先生襄助,定能成功。”
    賈瑀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向皇帝進言。他來到皇宮,麵見皇帝之時,神色莊重且充滿決心地說道:“陛下,臣經過多番考量,有一事要向陛下提議。如今直隸剿匪事宜艱難,為了盡快平息匪患,臣認為應當對人事進行一番調整。”
    皇帝微微挑眉,示意賈瑀繼續說下去。
    賈瑀接著說道:“臣提議封徐寧為冀南總兵,由他總理前線剿匪事宜。徐寧此人,軍事才能出眾,對剿匪之事有著獨到的見解和策略。臣相信,若由他統領前線,定能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麵。”
    皇帝沉吟片刻,問道:“那你所提的公孫羽又是何安排?”
    賈瑀趕忙回道:“陛下,臣提議公孫羽為冀南道,襄助軍事。公孫羽心思縝密,足智多謀,在軍事參謀方麵頗有經驗,定能為剿匪之事出謀劃策,協助徐寧更好地完成任務。”
    皇帝聽後,陷入了沉思,手指輕輕敲擊著龍椅的扶手,說道:“賈瑀啊,這徐寧和公孫羽,真能擔此重任?”
    賈瑀連忙說道:“陛下,臣敢以性命擔保,他們定能不辱使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皇帝說道:“那好,朕就信你這一回。”
    賈瑀連忙謝恩:“多謝陛下信任。”
    皇帝微微點頭,又說道:“此次還是由你負責,切不可讓朕失望。”
    賈瑀鄭重應道:“臣必不負陛下重托,若不能早日平定匪亂,臣甘願領罪。”
    皇帝擺擺手,說道:“起來吧,朕等著你的好消息。”
    賈瑀謝恩起身。
    永正皇帝微微眯起雙眸,又說道:“前者賈愛卿推薦的蕭江的青詞,寫得也很不錯。但細細品來,不過比起愛卿,還是差些功力。”
    皇帝的目光落在賈瑀身上,帶著幾分審視與期許。
    賈瑀趕忙再次跪地,誠惶誠恐道:“陛下謬讚了,蕭江之能,臣不敢妄加評判。能得陛下賞識,是他的榮幸。臣當更加勤勉,不辜負陛下厚愛。”
    皇帝輕輕抬了抬手,說道:“起來吧,朕不過是實話實說。”
    皇帝似乎來了興致,和賈瑀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起道法。隻見皇帝眉飛色舞,講述著種種玄之又玄的道法奧秘:“賈愛卿,你可知那《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蘊含著何等深意?”
    賈瑀在一旁勉力應付,心中暗自叫苦。他對道法本就了解不深,此刻隻能強裝鎮定,附和著皇帝的話語:“陛下,臣對此略知一二。此句乃言真正的道難以用言語完全表述。”
    皇帝越說越興奮:“那《南華真經》裏‘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又作何解?”
    賈瑀額頭上漸漸冒出了汗珠,絞盡腦汁想著合適的回應:“陛下,此乃描述一種宏大而奇妙的景象,寓意著道之廣闊與無限。”
    皇帝接著道:“還有那《太平經》所講的陰陽調和之理,賈愛卿有何見解?”
    賈瑀硬著頭皮回道:“陛下,臣以為此乃強調世間萬物需保持平衡,方能和諧共生。”
    皇帝說道:“那你說說,這陰陽調和之理,如何運用到治國之中?”
    賈瑀思索片刻,答道:“陛下,臣以為在治國中,當平衡各方勢力,使朝堂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皇帝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繼續高談闊論著道教經典中的種種妙理。
    皇帝目光炯炯,說道:“賈愛卿,那《抱樸子》中所言‘我命在我不在天’,此中深意你又如何解讀?”
    賈瑀連忙回道:“陛下,臣以為此乃強調個人之主觀能動性,命運並非全然由天定,自身之努力亦可改變境遇。”
    皇帝微微頷首,接著道:“那《周易參同契》裏所講的‘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你可有見解?”
    賈瑀額頭汗珠更密,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臣愚鈍,此或指乾坤乃陰陽之根本,為萬事萬物變化之起始。”
    皇帝雙手背後,踱步說道:“那《悟真篇》中‘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虛無合自然’,這又作何解釋?”
    賈瑀強自鎮定,應道:“陛下,此句或許意在表明煉丹製藥需得合適之氣類,而求道則需順應自然之虛無。”
    皇帝停住腳步,目光如炬地盯著賈瑀,說道:“再說說《清靜經》裏‘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道理。”
    賈瑀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臣淺見,此是言人若能常保內心清靜,便能體悟天地之道,與萬物相融。”
    皇帝又道:“那《陰符經》中的‘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你作何想?”
    賈瑀緊張地咽了咽口水,答道:“陛下,臣以為這是說觀察天地運行之規律,並遵循而行,便能知曉一切。”
    皇帝興致愈發高昂,繼續問道:“那‘天生天殺,道之理也’這句呢?”
    賈瑀咬了咬嘴唇,回道:“陛下,此句或指萬物之生滅乃道之常理,是自然之法則。”
    皇帝仍不罷休,又道:“《列子》中‘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你如何理解?”
    賈瑀此刻大腦飛速運轉,說道:“陛下,臣覺得此乃警示眾人不可因道路繁多而迷失方向,做學問亦是如此,不可貪多務雜而喪失根本。”
    皇帝微微點頭,卻又拋出新的問題:“那‘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這一句呢?”
    賈瑀感覺自己已近乎虛脫,但仍強撐著回應:“陛下,此或言至人之心如同明鏡,不刻意迎接或抗拒,隻是如實映照而不隱藏。”
    皇帝依舊滔滔不絕,賈瑀則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應和著,內心叫苦不迭。
    喜歡紅樓之萬人之上請大家收藏:()紅樓之萬人之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