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諂媚之風滿朝堂
字數:5115 加入書籤
隨著王子騰率領大軍抵達西北,在前期林之煥所奠定的堅實基礎之上,他開始有條不紊地逐步收縮戰線,對叛亂勢力進行最後的圍剿與平定。在此過程中,王子騰不僅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更將重心放在了善後工作以及安定民生之上。
他積極組織士兵幫助當地百姓重建家園,修複因戰亂而損毀的農田和水利設施。同時,他還下令開倉放糧,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讓飽受戰亂之苦的民眾能夠盡快恢複正常的生產生活。
而在江南,馬東真在江南大族的鼎力支持下,也終於成功地穩定了局勢。他采取了一係列溫和而有效的政策,安撫了民心,重振了當地的經濟。然而,盡管表麵上各地的局勢都逐漸穩定了下來,但也因此催生了一堆軍鎮的崛起。
這一日,大朝會。禮部侍郎歐陽洵首先發言:“吾皇英明神武,恩澤天下,如今四海升平。臣懇請加陛下徽號。”
眾官紛紛稱頌,賈瑀等人皺皺眉頭,也不想觸怒皇帝,隨聲附和。
歐陽洵接著說道:“陛下之功績,堪比堯舜,實乃萬民之福。如今邊疆穩固,江南富饒,皆賴陛下之聖明決策。”
趙王見狀,也趕忙上前說道:“父皇,如今這太平盛世,皆是您的仁德感化所致。兒臣願永遠追隨父皇,為大淳江山鞠躬盡瘁。”
楚王心中雖不屑趙王的諂媚,但也拱手說道:“父皇治理有方,兒臣等自當效仿,為江山社稷貢獻心力。”
永正皇帝微微點頭,臉上卻並未露出過多的喜色,他目光掃過群臣,緩緩說道:“朕雖力求天下安定,但深知仍有諸多不足。如今雖表麵平和,然隱患未除,諸位愛卿當與朕同心協力,共保大淳江山永固。”
眾人通過討論為永正皇帝徽號加英武兩字,為體元立極神文英武欽明孝慈皇帝。
這一決定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一陣轟動。眾臣紛紛跪地,高呼萬歲,向皇帝表達著他們的尊崇與敬畏。
李可正帶頭說道:“陛下獲此徽號,實乃當之無愧。陛下之功績,足以彪炳史冊,令後世敬仰。”
楚王立刻附和道:“父皇之英武,天下皆知。此徽號正能彰顯父皇之聖德。”
趙王也緊接著說道:“父皇仁德廣布,英武非凡,此徽號乃大淳之幸。”
林之煥微微躬身,說道:“陛下獲此徽號,實乃天命所歸,眾望所歸。”他的臉上帶著恭敬的笑容,心中卻暗自擔憂著這表麵的榮耀是否能真正帶來國家的長治久安。
賈瑀也緊接著說道:“陛下英武之名,當之無愧。願陛下在這徽號的榮耀下,引領大淳走向更加昌盛之途。”盡管他的話語充滿了奉承,眼神中卻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附和著,聲音此起彼伏,充滿了整個朝堂。然而,在這一片附和聲中,每個人的心思卻各不相同。
林之煥和賈瑀對視了一眼,從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無奈和擔憂。他們深知,如今的朝堂看似和諧,實則暗潮湧動。軍鎮的隱患尚未解決,各地的勢力也在暗中角逐,而皇帝的新徽號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這些問題,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
永正皇帝意氣風發,一掃之前的頹勢。他竟出乎意料地提出:不僅要加徽號,還宣稱自己的功績乃是上天的恩賜,身為天子,他必須要體察天意,故而還要再上道號。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寂靜,眾臣麵麵相覷,心中皆驚。賈瑀率先打破沉默,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加徽號已是無上榮耀,這道號之事,恐有不妥。”
林之煥也緊接著進言:“陛下,道號之事關乎重大,不可輕率決定。還望陛下三思。”
然而,此時的永正皇帝心意已決,他怒視著群臣,大聲說道:“朕乃天子,順應天命,這道號朕上定了!誰敢阻攔?”
楚王見此情景,趕忙附和道:“父皇聖明,此乃順應天意之舉,兒臣全力支持。”
趙王則沉默不語,心中暗自思索著皇帝此舉可能帶來的後果。
其他大臣們有的迫於皇帝的威嚴,紛紛表示讚同;有的則憂心忡忡,卻又不敢直言反對。
賈瑀和林之煥無奈地對視一眼,深知皇帝此時已被權力和榮耀衝昏了頭腦。
永正看著眾人態度,心中很是不滿。但是儒教乃是朝廷禮教,而朝中大臣皆出自儒門,他心中想著轉移話題,於是便說道:“如今四海平定,可喜可賀,今年九月加開恩科。”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氣氛瞬間有了變化。原本緊張的氛圍略微緩和了些,大臣們的表情也從擔憂轉為了思考。
賈瑀立刻出列說道:“陛下聖明,加開恩科乃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良策,必能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林之煥也緊接著說道:“陛下此舉,實乃造福天下學子,定會讓更多有識之士為朝廷效力。”
其他大臣紛紛附和,對皇帝的決定表示讚同和讚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永正皇帝的臉色也漸漸好轉,他說道:“此次恩科,務必公正嚴明,選拔出真正的賢才。”
眾臣齊聲應道:“陛下放心,臣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眾人心中都清楚,這是永正皇帝做出的妥協之舉,給出的一個台階。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眼神交匯間便已明了對方的心思,自此也無人再提反對永正上道號的事情。
朝堂之上,氣氛看似恢複了往日的平和,但那平靜的表象之下,依舊暗潮湧動。永正皇帝心中雖有不快,但也深知此時不宜再強硬推行道號之事,隻得暫且按下不表。
賈瑀和林之煥等,雖不再公然反對道號,可私下裏卻依舊憂心忡忡。他們明白,皇帝的這種妥協隻是暫時的,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日後恐怕還會生出更多的事端。
而那些趨炎附勢的臣子們,則趁機揣摩皇帝的心思,想盡辦法討好迎合。一時間,朝堂上阿諛奉承之風漸盛,真正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之人反而備受冷落。
與此同時,民間對於朝廷的種種舉措也頗有微詞。百姓們的生活並未因四海平定而有太大的改善,加開恩科雖給了學子們一絲希望,可官場的腐敗和不公卻讓他們感到前途渺茫。
永正皇帝接下來一門心思都撲在了給自己再一次上道號這件事上,他專門請來了通元、通聖、通化三位真人,還召集了眾多道士一同商議。
在那裝飾華麗的宮殿內,燭光搖曳,香煙嫋嫋。永正皇帝身著華服,神色莊重地坐在上首,目光急切地注視著下方正在熱烈討論的道士們。
通元真人王道玄輕撫著胡須,緩緩說道:“陛下乃天命所歸,道號當蘊含天地之靈韻,彰顯無上之尊榮。”
通聖真人玄清微微點頭,接著道:“依臣之見,道號需體現陛下濟世渡厄之仁德,方能契合陛下之聖心。”
通化真人郝衝之沉思片刻,拱手道:“陛下,不如在道號中融入玄通聖尊之意,以顯陛下超凡脫俗之境界。”
眾道士們也紛紛各抒己見,提出種種建議。經過數日的商討,終於決定舉行一場盛大的儀式,為皇帝上道號“浩渺蒼穹禦靈太微金闕無上道真混元大羅金仙濟世渡厄玄通聖尊靈應帝君”。
儀式的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與興奮之中。
楚王和趙王則都緊緊抓住上道號這個機會,期望能夠彌補在推薦太子一事中失去的聖眷。
楚王蕭綱在自己的府邸中,召集了一眾謀士,麵色凝重地說道:“此次父皇上道號之事,乃是我們重新獲得父皇信任的絕佳時機,諸位有何良策?”
俞俊熙拱手道:“殿下,我們當傾盡府中財力,為此次道號儀式籌備珍稀之物,以顯殿下的孝心。”
熊明輝接著說:“不僅如此,殿下還需在儀式的籌備過程中,積極出謀劃策,讓父皇看到您的用心。”
楚王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然。
趙王也不甘示弱,在他的宮殿裏,同樣是一番緊張的商議。
趙王急切地說道:“本王在太子之事上失了父皇歡心,此次定要抓住機會,一舉挽回。”
史迪說道:“王爺,我們可以在儀式上安排精彩的表演,讓父皇龍心大悅。”
“再者,我們可暗中拉攏那些負責籌備儀式的道士,讓他們為王爺多美言幾句。”楊瑾川獻計道。
楚王率先行動,他派遣親信搜羅各種珍稀的道家典籍和寶物,準備進獻給皇帝,以顯示自己對道號之事的全力支持。同時,他還在朝堂上積極附和皇帝的決定,對道號的意義和尊崇大肆吹捧,試圖重新贏得皇帝的歡心。
趙王也不甘示弱,他召集了一群能言善辯的文士,為皇帝上道號之事撰寫華麗的頌文,將皇帝的功績與道號的神聖緊密聯係在一起。不僅如此,他還暗中聯絡朝中與自己交好的大臣,讓他們在皇帝麵前為自己美言,強調自己對上道號之事的盡心盡力。
然而,他們的這些舉動並沒有逃過永正皇帝的眼睛。皇帝心中清楚,楚王和趙王的目的並非單純地支持上道號,而是為了挽回在推薦太子之事中受損的聖眷。但他不動聲色,隻是默默地觀察著兩人的表現。
與此同時,朝中的其他大臣們也被楚王和趙王的舉動所影響。一些見風使舵的官員開始紛紛效仿,為上道號之事大獻殷勤;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則對這種諂媚之風感到憂心忡忡。
喜歡紅樓之萬人之上請大家收藏:()紅樓之萬人之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