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十室之邑,好學之光不滅

字數:11268   加入書籤

A+A-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魯哀公十六年的春天,曲阜城外的杏壇下,幾位弟子圍坐在一起,整理著孔子生前的言行。子貢望著案上堆疊的竹簡,忽然想起夫子曾說過的那句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彼時的他尚未完全領會其中深意,直到此刻摩挲著那些浸透了歲月墨香的文字,才忽然明白,夫子將 “好學” 置於 “忠信” 之上,原是在昭示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態。
    一、陋巷中的燈火
    在河南商丘的古城深處,有一處不起眼的院落,相傳是孔子弟子顏回的故居。推開斑駁的木門,可見一方狹小的天井,牆角的青苔記錄著兩千多年的風雨。《論語?雍也》記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 “樂” 字,正是對 “好學” 最生動的注解。
    1973 年河北定縣出土的西漢竹簡《論語》中,“好學” 二字的寫法尤為特別 ——“好” 字像一個人手持書卷,“學” 字則似孩童在屋內誦讀。考古學家發現,這些竹簡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家境貧寒的儒生,簡文中多次出現 “夜讀不寐”“以火繼日” 的記載,印證了顏回式的好學精神如何在民間延續。竹簡上還留有一些燒灼的痕跡,據考證是主人在夜晚讀書時,不慎被油燈引燃書卷所致,可見其讀書之專注。
    在山東鄒城的孟廟,保存著一塊元代的 “陋巷故址” 碑。碑文中記載,顏回居住的陋巷雖僅 “十室之邑”,卻因他的好學而成為後世學子的精神聖地。北宋時,當地百姓在巷口修建了 “仰止亭”,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之意,亭柱上刻著朱熹的手書:“惟學為能變化氣質,惟思為能貫通古今。” 每逢科舉之年,總有學子來此亭中靜坐讀書,希望能沾染顏回的好學之氣。
    明代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曾細致描摹過古代學子的求學場景:“夜漏三下,書聲出茅屋。母績燈旁,子讀燈前,一犬伏階,若為守護。” 這樣的畫麵,不正是 “十室之邑” 中好學精神的鮮活寫照嗎?那些散落在鄉野間的燈火,雖微弱卻執著,照亮了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脈絡。在江蘇淮安的關天培故居,保存著一盞清代的油燈,燈盞上刻著 “三更燈火五更雞” 的詩句,據說是關天培少年時讀書所用。那時的關家並不富裕,這盞油燈用了十幾年,燈芯換了無數次,卻始終照亮著少年求知的雙眼。
    清代的戴名世在《乙亥北行日記》中,記載了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鄉村塾師:“其居僅茅屋三間,四壁蕭然,惟書架上堆滿書籍。每日晨起,即聚生徒講學,至夜分乃罷。其妻常笑之:‘君之學,不能換米,何益?’師曰:‘學在我心,米在我腹,各得其所。’” 這位塾師雖身處 “十室之邑”,卻有著超越物質的精神追求,他的好學之心,如同暗夜中的北鬥,指引著鄉村子弟的人生方向。
    二、竹簡上的薪火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一篇《五十二病方》,其末尾題著 “好學為務” 四字。考古學家考證,這是一位民間醫者的手稿,他在記錄藥方的同時,還寫下了自己的學習心得:“每得一方,必驗之於身,考之於古,三年乃敢示人。” 這種嚴謹的求學態度,與孔子 “學而知之” 的理念一脈相承。帛書的字裏行間,還留有許多修改的痕跡,有的地方用朱砂塗改,有的地方則用小刀刮去重寫,可見作者對學問的精益求精。
    在甘肅敦煌的莫高窟,第 285 窟的壁畫描繪著西晉學者郭璞注解《爾雅》的場景。壁畫中的郭璞手持書卷,案上擺滿了各種典籍,身旁的童子正在研磨。據《晉書?郭璞傳》記載,他 “好古文奇字,妙於陰陽算曆”,曾為了弄懂一個古字的含義,跋涉千裏向隱居在山穀中的老者請教。這種 “打破砂鍋問到底” 的勁頭,正是 “好學” 二字的生動詮釋。郭璞的《爾雅注》流傳至今,書中對許多疑難字詞的解釋都旁征博引,甚至引用了當時民間的俗語方言,可見他的學問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廣泛學習的結果。
    北宋李誡編寫《營造法式》時,為了弄清一種古建築構件的名稱,遍曆全國十餘省,尋訪老工匠數十人。他在書中寫道:“匠人之言,雖俚俗而有至理。吾每聞一義,必記於冊,歸而考之經史,往往有相合者。” 這種不恥下問、注重實踐的學習方法,讓這部建築學巨著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營造法式》的手稿中,李誡繪製了大量的建築圖紙,有的圖紙上還標注著 “此乃匠人張三所說,待考”“與《考工記》所載不同,當再查” 等字樣,展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福建泉州的開元寺,保存著一方宋代的 “學問碑”,碑文記載了當地學子的學習公約:“每月聚於寺中,各呈所習,有錯則相正,有疑則共探。” 這種互助互學的傳統,讓 “十室之邑” 的狹小空間裏,也能孕育出博大的學問。據清代《泉州府誌》記載,從宋代到清代,泉州共有進士兩千餘人,其中不少人都曾在開元寺的 “學問會” 中學習過。他們在寺中的讀書生活,被後人記錄在《開元寺讀書圖》中,圖中十幾位學子圍坐在一起,有的低頭看書,有的爭論不休,有的則在向僧人請教,一派濃厚的學術氛圍。
    元代的王禎是著名的農學家,他編寫的《農書》是中國古代農學的集大成之作。為了完成這部著作,他 “遍曆田野,與農夫野老相談,記錄其耕作之法”。在《農書》的序言中,他寫道:“吾少時不知農,見農夫勞作,以為甚易。及長,學農書,方知其中有大學問。” 他還在書中繪製了各種農具的圖譜,並詳細注明了其製作方法和使用技巧,這些都是他向老農們虛心學習的成果。王禎的好學,不僅在於讀書,更在於向實踐學習,向生活學習,這種 “知行合一” 的學習態度,讓他的學問具有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三、逆境中的堅守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敗被俘,囚禁在大都的土牢中。在《正氣歌》的序言裏,他寫道:“當此之時,此心光明,何複他求?惟日誦《論語》,以求聖賢之學。” 獄卒曾問他:“國已破,家已亡,尚學何為?” 他答道:“學乃吾命,命可奪,學不可奪。” 這種在絕境中對學問的堅守,正是對孔子 “好學” 精神的極致踐行。文天祥在獄中還寫下了《指南錄後序》,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抗元經曆和求學心得,其中有一段寫道:“在患難中,更知學問之可貴。每讀一句書,便覺有一股正氣充盈於胸。” 他的好學,已經超越了知識的層麵,升華為一種精神的修煉。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卻始終帶著書篋上路。他在《與友人書》中描述自己的求學經曆:“馬背為紙,枯枝為筆,遇有心得,即書於衣袂。” 在《日知錄》的自序中,他說:“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複改定。” 這種 “苟日新,日日新” 的治學態度,讓他成為清代學術的開山鼻祖。顧炎武在遊曆北方時,曾在山東章丘的長白山下住過一段時間,當地百姓回憶,他 “每日天未明即起,登山觀日出,歸則讀書至深夜。有時為了考證一個典故,會徒步數十裏去向當地的老者請教”。他的好學,不僅在於勤奮,更在於嚴謹。
    近代學者陳寅恪,晚年雙目失明,卻仍堅持著述。他的助手回憶:“先生雖目盲,然記憶驚人,每論一事,必引經據典,核對無誤而後已。” 在《柳如是別傳》的撰寫過程中,他為了考證一個細節,讓助手誦讀相關典籍達數十遍,這種 “皓首窮經” 的精神,正是 “好學” 二字在近代的最好詮釋。陳寅恪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對學生說:“讀書先識字,識字先識音。一字不識,何以讀書?” 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為了弄清一個古字的讀音和含義,常常查閱數十種文獻,直到完全弄明白為止。即使在失明後,他也沒有放棄學習,而是通過聽書、口述等方式繼續研究,他的這種精神,讓無數後學深受感動。
    在雲南麗江的納西族東巴文化博物館,保存著一本清代的東巴經手抄本。經書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和士成的普通納西族人,他在序言中寫道:“吾家十室之宅,世代以耕讀為業。雖無名師,然每得一書,必父子相傳,晝夜誦讀。” 這種在少數民族地區延續的好學傳統,證明孔子所說的 “十室之邑” 的好學精神,早已超越了地域與民族的界限。和士成生活的年代,納西族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學校,他就自己在家中教子女學習東巴文。據他的後人回憶,“祖父常常在火塘邊教我們認字,每一個字都要講出它的來曆和含義,直到我們完全理解為止”。和士成的好學,不僅傳承了納西族的文化,也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清代的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的過程中,也展現出了極致的好學精神。他 “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為了寫好書中的詩詞,他 “遍讀唐詩宋詞,學習其格律意境”;為了描寫貴族生活,他 “走訪故老,了解舊時禮儀習俗”。在《紅樓夢》的手稿中,有許多修改的痕跡,有的詩詞改了幾十遍,有的情節調整了多次,可見他對創作的精益求精。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題芹圃畫石》中寫道:“醉餘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壘時。” 這種將學問融入創作的精神,讓《紅樓夢》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
    四、市井中的智慧
    清代乾隆年間,北京琉璃廠有一家名為 “汲古閣” 的書鋪,掌櫃的是位名叫張鬆年的普通商人。他雖未考取功名,卻精通版本目錄之學。學者戴震曾在日記中記載:“鬆年雖市井人,然於古籍版本之辨,遠勝許多儒生。每與論學,必出新見,皆由平日留心鑽研所致。” 這種在市井中孕育的學問,讓 “十室之邑” 的好學精神有了更鮮活的注腳。張鬆年的書鋪裏,不僅賣書,還常常聚集著一些學者文人,他們在這裏交流學問,討論問題。張鬆年雖然是商人,卻從不唯利是圖,遇到家境貧寒的學子,他常常免費贈書。他說:“書的價值不在於賣出多少錢,而在於被多少人讀懂。”
    近代的齊白石,出身貧寒,早年做過木匠。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說:“吾初學畫,無師可拜,見人畫得好,便偷偷模仿。夜間無燈,就著月光練習。” 為了學習篆刻,他曾 “剖石三千”,手指磨出厚繭也不放棄。這種在平凡生活中對技藝的執著追求,正是 “好學” 精神的生動體現。齊白石在學畫的過程中,還特別注重向生活學習。他 “觀察雞雛的形態,常常蹲在雞窩旁一整天;描繪蝦的遊動,就在魚缸邊仔細觀察”。他的畫作之所以生動傳神,正是因為他的好學不僅僅是模仿,更是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在上海的弄堂裏,曾住著一位名叫顧廷龍的古籍版本學家。年輕時他在銀行當職員,業餘時間全部用來研究古籍。他在日記中寫道:“每日下班,即往書肆,見有善本,雖節衣縮食必購之。夜則展卷細讀,不知東方之既白。” 這種在繁忙工作中對學問的熱愛,讓他最終成為一代學術大家。顧廷龍還創辦了合眾圖書館,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古籍文獻。他說:“我的願望是讓更多的人能讀到這些好書,從中學到知識和智慧。” 他的好學,不僅在於自己求知,更在於分享知識,這種精神讓 “十室之邑” 的好學之光更加明亮。
    民國時期的上海,有一位名叫陳阿翠的洗衣婦,她雖然不識字,卻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她常常請人把報紙上的新聞讀給她聽,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複追問。後來,她還向鄰居家的孩子學習認字,“白天洗衣,晚上認字,一年下來,竟能讀簡單的書信了”。陳阿翠的好學,或許沒有什麽高深的學問,但她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同樣是 “好學” 精神的體現。在那個年代,像陳阿翠這樣的普通民眾還有很多,他們雖然身處社會底層,卻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正是這種遍布市井的好學之心,構成了中華文化最深厚的根基。
    五、傳承中的創新
    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在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鬥室中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的同事回憶:“景潤的屋裏,除了床和桌椅,全是書和演算紙。他常常幾天幾夜不睡覺,實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打個盹。” 這種對科學的癡迷,與孔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的好學精神一脈相承。陳景潤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從未退縮。他說:“科學研究就像登山,隻有不斷向上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查閱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做了無數次的演算,甚至在病床上也不忘思考問題。他的好學,不僅在於勤奮,更在於執著和創新。
    敦煌研究院的樊錦詩,紮根大漠數十年,致力於敦煌壁畫的保護與研究。她在《我心歸處是敦煌》中寫道:“剛到敦煌時,對壁畫一無所知,就從最基礎的臨摹學起。每天對著壁畫,一畫就是十幾個小時。” 這種在艱苦環境中對學問的執著,讓古老的敦煌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樊錦詩不僅注重對敦煌壁畫的保護,還積極推動敦煌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她說:“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愛上敦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技術和方法。” 她的好學,體現了傳統與創新的結合,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在貴州的大山裏,鄉村教師支月英堅守講台四十餘年。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沒讀過多少書,但我知道,要讓山裏的孩子走出大山,自己就得先學好。” 她利用課餘時間自學,把城裏帶來的教材翻得卷了邊,這種在平凡崗位上對知識的渴求,讓 “十室之邑” 的好學之光,照亮了山區孩子的求學之路。支月英不僅自己好學,還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她常常對學生說:“山裏的條件雖然艱苦,但隻要你們有好學之心,就一定能走出大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在她的影響下,許多學生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有用之才,他們又把好學的精神帶回了家鄉,形成了良性循環。
    當代作家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他說:“獲獎隻是對我過去創作的肯定,未來的路還很長,我還要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莫言常常深入生活,“到農村去體驗生活,和農民聊天,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從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靈感。他還廣泛閱讀國內外的文學作品,學習不同的寫作技巧和風格。莫言的好學,讓他的創作不斷突破自我,為讀者帶來了更多優秀的作品。
    六、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浙江寧波的天一閣,保存著一份明代的 “族規”,其中寫道:“吾族雖居鄉野,十室之邑,必有學堂。子弟七歲必入學,違者家長受罰。” 這種將教育視為家族命脈的傳統,讓好學精神在民間代代相傳。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它的創建者範欽 “性喜藏書,每至一地,必訪求典籍”。他的這種好學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範氏後人。範氏家族的子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少人成為了著名的學者和文人。
    在江蘇蘇州的平江路,有一家名為 “傳是樓” 的舊書店,店主是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他說:“我爺爺是開書店的,我父親也是,到我這已經三代了。我小時候,父親就教我 “賣書先懂書,每本書都要讀透了,才能給顧客講出個子醜寅卯。” 老人的父親曾告訴他:“書是活的,你對它用心,它就會給你回報。” 如今,老人依然保持著每天讀書的習慣,“早上開門前讀一個小時,晚上關店後再讀一個小時,這是雷打不動的規矩。” 在這家小小的舊書店裏,書籍堆積如山,卻井然有序,每本書上都貼著老人手寫的便簽,記錄著書籍的內容概要和閱讀心得。常有年輕人來這裏看書,老人總是耐心地為他們推薦合適的讀物,分享自己的讀書體會。這家 “傳是樓”,就像一個小小的文化驛站,讓好學的精神在市井中不斷傳遞。
    在安徽歙縣的徽州古城,有一座名為 “竹山書院” 的古建築,它始建於清代,是當時徽州地區著名的民間書院。書院的牆壁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學子們寫下的讀書誓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據《徽州府誌》記載,竹山書院的學子們 “每日寅時即起,誦讀至酉時方休,其間除三餐外,不稍懈怠”。他們來自周邊的 “十室之邑”,家境大多並不富裕,卻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書院的經費主要來自當地鄉紳的捐贈和學子們的自籌,即使在經費緊張的時候,學子們也會 “以薪換燭,以糧換書”,堅持學習。竹山書院培養了大批人才,僅清代就走出了十幾位進士,他們把在書院學到的知識和好學精神帶到了全國各地。
    七、跨越國界的好學回響
    “十室之邑” 的好學精神,不僅在中國大地上生生不息,還跨越了國界,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在《中國劄記》中寫道:“中國人對知識的熱愛令人驚歎,即使是在偏遠的鄉村,也能看到孩子們在簡陋的學堂裏認真讀書的身影。” 利瑪竇還發現,中國的科舉製度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它 “鼓勵人們通過學習改變命運,這種對學問的重視,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利瑪竇本人也深受這種好學精神的影響,他努力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者林羅山,是朱子學的重要傳播者。他曾說:“吾學始於《論語》,中國先哲的好學精神,是吾輩學習的楷模。” 林羅山年輕時家境貧寒,卻 “常借書抄錄,夜以繼日,未嚐稍歇”。他不僅自己好學,還在京都創辦了 “弘文館”,培養了大批弟子。弘文館的教學理念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強調 “學以致用”“學無止境”,這種理念培養出的學者,對日本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林羅山在《論語集注》中,對孔子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這句話尤為推崇,他認為 “好學是立身之本,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
    韓國李氏朝鮮時期的學者李滉,被譽為 “朝鮮朱子學之祖”。他在《退溪全書》中寫道:“孔子言好學,實乃金玉良言。吾輩當以孔子為榜樣,孜孜不倦,追求學問。” 李滉在退溪村隱居期間,“每日讀書、講學、著述,雖清貧而樂在其中”。他創辦的 “陶山書院”,是朝鮮半島最著名的書院之一,書院的匾額 “學達性天” 就是他親手題寫的,體現了他對學問的追求和對人性的理解。陶山書院的學子們,遵循著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的治學方法,這種方法正是對中國傳統好學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八、好學精神的現代演繹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十室之邑” 的概念已經被徹底打破,好學精神也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出來。在線教育平台的興起,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各種知識,無論是偏遠山區的孩子,還是忙碌的都市白領,都能通過網絡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據統計,中國的在線教育用戶已經超過 4 億人,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這充分體現了現代中國人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在 “知乎”“豆瓣” 等知識分享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戶在提問、回答、討論各種問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習社區。在這裏,人們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探討學術問題,甚至一起完成科研項目。這種互助互學的模式,與古代 “學問會”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隻是形式更加靈活,範圍更加廣泛。一位在知乎上活躍的用戶說:“在這裏,我感受到了強烈的好學氛圍,每個人都在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這種氛圍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在短視頻平台上,也湧現出了許多致力於知識傳播的創作者。他們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曆史、科學、文學等各種知識,吸引了大量觀眾。比如,一位名叫 “李永樂老師” 的科普博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物理、數學等知識,他的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了 10 億次。李永樂老師說:“我的目標是讓更多的人愛上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希望通過我的視頻,讓更多人體會到這種樂趣。”
    在企業界,好學精神也成為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華為公司的創始人任正非說:“華為的成功,源於我們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學習的執著。” 華為公司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千億元,同時還建立了完善的員工培訓體係,鼓勵員工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華為的員工說:“在華為,你必須不斷學習,否則就會被淘汰。公司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每個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 這種企業層麵的好學精神,讓華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
    九、好學之樂的永恒追求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學的最高境界,是從學習中獲得快樂。這種快樂,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充實和愉悅。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有一片刻滿甲骨文的甲骨,其中一片上刻著 “學,樂也” 的字樣,這或許是中國最早關於學習快樂的記載。
    清代的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吾生平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讀書。每得一奇書,如獲至寶,夜讀不寐,其樂無窮。” 袁枚在隨園定居後,“廣收書籍,招納文人,每日與友人飲酒賦詩,探討學問”,他把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在學問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他說:“學問之道,不在名利,而在自得其樂。”
    當代學者錢鍾書,是出了名的 “書癡”。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就 “橫掃清華圖書館”,畢業後更是 “閉門讀書,不問世事”。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說:“鍾書讀書,常常手不釋卷,有時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他從書中獲得的快樂,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錢鍾書在《圍城》中,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描繪了各種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於他廣泛的閱讀和深刻的思考。對錢鍾書來說,讀書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享受。
    在雲南大理的一個小村莊裏,有一位名叫王坤生的老人,他一輩子都在村裏的小學當老師,退休後依然保持著每天讀書的習慣。老人說:“我沒讀過多少名校,但我就是喜歡讀書。每本書裏都有一個精彩的世界,讀一本書,就像去了一個新的地方旅行。” 老人還把自己的藏書整理出來,在村裏辦了一個小小的 “農家書屋”,供村民們免費借閱。他說:“看到大家讀書時開心的樣子,我就覺得特別滿足。” 這位普通的鄉村老人,從學習中獲得的快樂,絲毫不亞於那些著名的學者。
    十、結語:讓好學之光永遠閃耀
    從顏回的陋巷燈火,到現代的在線教育;從孔子的杏壇講學,到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十室之邑” 的好學精神,曆經兩千五百多年的風雨,依然閃耀著奪目的光芒。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它讓我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進步的追求。
    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好學,不僅能讓我們獲得知識,還能讓我們提升道德修養,培養勇敢的品質。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傳承和發揚這種好學精神。無論是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還是在簡陋的鄉村學堂裏;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遠的山區;無論是通過書本學習,還是通過網絡學習,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好學之心,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讓我們記住孔子的教誨,讓好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人生態度。相信在好學精神的指引下,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的民族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前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正如那首古老的歌謠所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好學之光就會永遠閃耀在人類文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