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騂角之光:不問出身的人才觀
字數:15980 加入書籤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魯哀公七年的春天,曲阜城外的祭祀場地上,一匹毛色純赤、犄角端正的牛犢正不安地刨著蹄子。負責祭祀的官員皺著眉頭打量它,又瞥了一眼不遠處那匹毛色雜亂的犁牛 —— 這匹良種牛犢,竟是那匹拉犁的普通母牛所生。站在人群中的仲弓握緊了拳頭,夫子前日說的話又在耳邊響起:“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一、牛犢的血統與祭祀的規矩
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祭祀用牛的記載。商王祭祀時,對牛的毛色、品種、年齡都有嚴格規定,隻有 “純色、無雜毛、牛角端正” 的牛才能用於祭祀山川神靈,而拉犁的耕牛及其後代,即便符合條件,也被排除在外。這種 “以出身定貴賤” 的規矩,在西周時期被寫入《周禮?春官?大司樂》:“凡祭祀,用騂牲,必純色,其係世不雜。”
春秋時期,這種規矩依然盛行。魯國的《祀典》明確規定:“犁牛之子,雖騂角,不得入太廟。” 這裏的 “犁牛”,不僅指拉犁的牛,更象征著出身低微的人;“騂且角” 則代表著優秀的品質和才能。在山東博物館藏的戰國銅器 “子仲薑盤” 上,刻有一幅 “祭祀選牛” 圖:一位官員正指著一匹犁牛之子搖頭,而那匹牛犢的毛色純赤、犄角端正,與旁邊被選中的牛犢別無二致。
孔子為何要打破這種規矩?這與他 “有教無類” 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在《論語?先進》中,他的弟子既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也有貧士如顏回、子路,甚至還有商人子貢。這種打破階層壁壘的做法,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就像要用犁牛之子祭祀一樣,挑戰著固有的等級秩序。
二、仲弓的出身與孔子的賞識
仲弓,即冉雍,是孔子弟子中以 “德行” 著稱的人物。《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仲弓父,賤人。” 這裏的 “賤人”,指的是社會地位低下的勞動者,可能是農夫或工匠。在河南偃師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幅 “仲弓問學” 圖:仲弓穿著粗布衣服,站在孔子麵前,神情恭敬,而旁邊的其他弟子多穿著錦緞長袍,形成鮮明對比。
孔子卻對仲弓十分賞識,曾說:“雍也可使南麵。”《論語?雍也》)意思是仲弓有能力擔任一方長官,這在等級森嚴的春秋時期,是對出身低微者的極高評價。在山東鄒城的孟廟中,有一塊元代石碑,刻著 “仲弓治政” 的故事:仲弓在季氏家做家臣時,推行 “舉賢才、平賦稅” 的政策,深受百姓愛戴,而那些出身貴族的家臣卻因循守舊,政績遠不如他。
孔子用 “犁牛之子” 比喻仲弓,既是對他才能的肯定,也是對當時社會 “唯出身論” 的批判。在《孔子家語?辨政》中,記載了孔子與季康子的對話:季康子問孔子,為何重用仲弓這樣出身低微的人?孔子回答:“夫取人以行,不以言;用人以才,不以勢。” 這種 “重才能、輕出身” 的觀點,在當時是石破天驚的。
三、曆史上的 “犁牛之子”
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 “犁牛之子” 式的人物,他們出身低微,卻憑借自身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商朝的伊尹,原本是有莘氏的奴隸,因廚藝精湛被商湯發現,後來輔佐商湯滅夏建商,成為一代賢相。《史記?殷本紀》記載:“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戰國時期的蘇秦,出身農家,曾因遊說諸侯失敗而被家人嘲笑。但他沒有放棄,頭懸梁、錐刺股,最終佩六國相印,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蘇秦自述:“臣,東周之鄙人也,家貧,親老,無罷車駑馬,桑輪蓬篋,羸幐擔囊,南至秦。”
漢代的衛青,原本是平陽公主家的騎奴,後來憑借戰功成為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青為侯家騎,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
這些曆史人物的經曆,印證了孔子 “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的觀點。他們就像那些毛色純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盡管出身低微,卻憑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重用。
四、“用” 與 “舍” 的權力博弈
在春秋時期,“用” 與 “舍” 的權力掌握在貴族手中。他們往往根據出身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重用,而忽視其才能。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在挑戰這種權力。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不應由出身決定,而應由其品質和才能決定,即便是山川神靈,也不會拒絕優秀的人才。
在《左傳?昭公七年》中,記載了一個 “晏子論士” 的故事:齊景公想重用出身貴族的公孫灶,晏子卻推薦了出身低微的穰苴。齊景公說:“穰苴出身微賤,如何能擔當大任?” 晏子回答:“夫賢不肖,在德不在位;在能不在祿。穰苴雖賤,有大才,可退敵國,安社稷,為何不用?” 齊景公最終采納了晏子的建議,穰苴果然大敗晉軍。
這種 “用賢不用貴” 的思想,在戰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提出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打破了貴族世襲的特權,讓出身低微的人有了上升的通道。在陝西鹹陽出土的秦簡《為吏之道》中,明確規定:“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雖有賤民,有此五善,亦當舉用。”
五、毛色與才能的隱喻
“騂且角” 不僅是對牛的外在描述,更是對人才內在品質的隱喻。“騂” 指毛色純赤,象征著純正的品德;“角” 指犄角端正,象征著出眾的才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比出身更重要。
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評價子貢:“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是商人出身,在當時被視為 “賤業”,但孔子卻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在山東曲阜孔廟的 “聖跡圖” 中,有一幅 “子貢辯難” 圖:子貢正在與衛國大夫辯論,言辭犀利、邏輯清晰,周圍的人無不讚歎,而他的商人身份早已被人們淡忘。
漢代的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說:“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這種觀點與孔子的人才觀不謀而合。王充本人出身 “細族孤門”,但他憑借自己的才華,寫出了《論衡》這部批判讖緯迷信的巨著,成為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六、祭祀傳統中的人才觀念演變
從商周時期的 “以出身定祭祀用牛”,到春秋時期孔子 “不問出身,唯才是舉”,祭祀傳統中的人才觀念發生了重大演變。這種演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
在唐代,科舉製度的完善進一步打破了出身的限製。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舉製度讓寒門子弟有了通過考試進入仕途的機會,許多出身低微的人憑借自己的才華成為朝廷重臣,如狄仁傑、張九齡等。在陝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墓誌中,有許多記載寒門子弟通過科舉成名的故事,其中一塊墓誌寫道:“吾本農家子,少力學,舉進士,官至禦史大夫,皆賴聖朝科舉之製。”
宋代的歐陽修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說:“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於腐壞澌盡泯滅而已。而眾人之中,有聖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 歐陽修強調,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出身,而在於是否能成就不朽的事業,這與孔子的人才觀一脈相承。
七、“山川其舍諸” 的深層含義
“山川其舍諸” 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山川神靈象征著一種超越人為的公正力量,孔子認為,即便是人為地忽視優秀的人才,這種公正的力量也不會舍棄他們。這反映了孔子對人才價值的堅定信念。
在《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句話,與 “山川其舍諸” 有著相似的內涵。君子就像那匹毛色純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隻要自強不息、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就一定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用。
明代的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夫才生於情,未有無情而有才者也。情之於才,猶火之有光,火無精光,則不能照物;情無真摯,則不能育才。” 王陽明強調,才能源於真摯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出身。他本人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的思想和成就並非得益於出身,而是源於他對儒學的深刻理解和不斷實踐。
八、現實中的 “犁牛之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 “犁牛之子” 式的人物,他們出身低微,卻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企業家馬雲,早年曾是一名英語教師,出身普通家庭。他創立阿裏巴巴時,麵臨著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等諸多困難,但他憑借自己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將阿裏巴巴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互聯網企業,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模式。
科學家屠呦呦,出身於一個普通的中醫家庭。她在研究青蒿素的過程中,經曆了無數次失敗,但她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為全球瘧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些現實中的例子,充分證明了孔子 “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的人才觀的正確性。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決定他的命運,隻要擁有優秀的品質和才能,並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九、打破出身壁壘的社會意義
打破出身壁壘,實現 “不拘一格降人才”,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激發社會的活力,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創新。
在現代社會,教育公平是打破出身壁壘的重要途徑。通過普及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無論出身如何,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的夢想。許多國家都在致力於推進教育公平,如芬蘭的教育體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體係之一,在芬蘭,無論學生的家庭背景如何,都能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
除了教育公平,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和公平的就業製度也是打破出身壁壘的重要保障。通過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製度,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發展機會;通過建立公平的就業製度,消除就業歧視,讓每個人都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獲得合適的工作崗位。
十、“唯才是舉” 的曆史實踐
在中國曆史上,許多統治者都踐行了 “唯才是舉” 的人才觀,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國時期的曹操,頒布了 “求賢令”,明確提出 “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他打破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出身限製,招攬了許多有才能的人,如郭嘉、程昱等,這些人大多出身低微,卻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貢獻。
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他曾說:“朕之授官,必擇才行。若才行不至,縱朕至親,亦不虛授。” 他重用了許多出身寒門的人,如魏徵、馬周等,這些人成為了貞觀之治的重要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出身低微者的不易。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科舉製度,讓更多的寒門子弟有機會進入仕途。同時,他還規定 “凡官員有才能者,不問出身,皆可提拔重用”,許多出身低微的人憑借自己的才能成為了朝廷重臣。
這些曆史實踐充分證明,“唯才是舉” 是一種有效的人才選拔製度,它可以打破出身的限製,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十一、出身與環境對人才成長的影響
雖然出身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出身和環境對人才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出身低微的人,往往麵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如教育資源匱乏、社會關係簡單等。但這些困難和挑戰也可能成為他們成長的動力,讓他們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
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句話深刻地闡述了困境對人才成長的重要作用。許多出身低微的人,正是在困境中磨練了自己的意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當然,出身優越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往往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社會關係,這些優勢可以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如果他們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而是依靠出身和家庭背景,就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功。
十二、現代社會中的 “犁牛之子” 現象
在現代社會,“犁牛之子” 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許多出身低微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體育界,許多優秀的運動員都出身貧寒。如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出身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他通過自己的刻苦訓練和不懈努力,成為了 nba 曆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足球巨星裏奧?梅西,出身於阿根廷的一個普通家庭,他從小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足球夢想,最終成為了世界足壇的超級巨星。
在文藝界,也有許多出身低微的藝術家。如作家莫言,出身於山東高密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對農村生活的深刻體驗,寫出了《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等優秀作品,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演員王寶強,出身於河北邢台的一個農民家庭,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打拚,從一個群眾演員成長為中國著名的演員。
這些現代社會中的 “犁牛之子”,用自己的經曆證明了 “出身不能決定命運,才能和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十三、人才選拔製度的完善與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才選拔製度不斷完善,但仍然麵臨著一些挑戰。
在一些企業和單位,仍然存在著 “任人唯親”“論資排輩” 等現象,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人才的選拔和任用,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此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就業歧視等問題也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 “犁牛之子” 的成長和發展。
為了完善人才選拔製度,我們需要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需要建立健全的就業製度,消除就業歧視,讓每個人都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獲得合適的工作崗位;需要加強對企業和單位人才選拔工作的監督和管理,杜絕 “任人唯親”“論資排輩” 等現象的發生。
十四、“騂角” 精神的當代價值
“騂角” 精神,即不自卑、不氣餒、憑借自身努力實現價值的精神,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可以激勵人們不斷追求進步,勇於挑戰自我,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學習中,我們應該發揚 “騂角” 精神,不因為自己的基礎差而放棄,而是要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在工作中,我們應該發揚 “騂角” 精神,不因為自己的職位低而消沉,而是要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發揚 “騂角” 精神,不因為遇到困難而退縮,而是要勇敢麵對,積極解決問題。
十五、科技領域的 “犁牛之子”:突破壁壘的創新力量
矽穀的車庫裏,常常誕生改變世界的科技奇跡。史蒂夫?喬布斯的生父是敘利亞移民,生母是未婚大學生,他自幼被藍領家庭收養,在車庫裏創辦蘋果公司時,沒人會想到這個 “出身平凡” 的青年會顛覆整個科技行業。他推出的 iphone,將通訊、娛樂、互聯網融為一體,就像那匹犁牛之子,用純粹的創新力量衝破了科技巨頭的壟斷壁壘。
在人工智能領域,傑弗裏?辛頓被稱為 “深度學習之父”,但他早年的科研之路並不順遂。出身普通教師家庭的他,曾因提出的神經網絡理論被學界嘲笑 “違背科學常識”,一度找不到科研經費。直到 2012 年,他帶領學生用深度學習算法在 iage 競賽中奪冠,才讓這一技術從邊緣走向主流。如今,深度學習已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醫療診斷等領域,證明了真正的創新從不會被出身和偏見埋沒。
中國的 “芯片女神” 黃芊芊,出身於福建一個普通家庭,博士期間選擇了被視為 “冷門” 的芯片研究。在實驗室裏,她熬過無數通宵,攻克了二維材料器件的關鍵技術,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當她站在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領獎台上時,那些曾經質疑 “女生不適合搞芯片” 的聲音,早已被她用實力擊碎。
科技領域的 “犁牛之子” 們,用創新打破了 “唯名校論”“唯資曆論” 的枷鎖。他們證明,實驗室的大門從不看家庭背景,隻看對科學的執著;專利證書上不會標注出身,隻記錄突破的價值。就像孔子相信 “山川其舍諸”,科技的星辰大海,永遠向那些懷揣夢想、勇於探索的人敞開。
十六、教育改革中的 “騂角” 實踐:讓每個孩子都有發光的機會
雲南大山裏的 “奇跡校長” 張桂梅,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讓兩千多名貧困女孩走出大山。這些女孩大多出身農民家庭,有的父母是文盲,有的還在為學費發愁,但張桂梅堅信 “貧困不是借口,性別不是障礙”。在她的學校裏,女孩們每天淩晨五點起床晨讀,深夜才熄燈休息,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渴望,比任何血統標簽都更耀眼。
芬蘭的教育體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 “全球最公平”,其核心就是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在芬蘭,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師資水平幾乎無差別;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節奏製定個性化方案,不會因為某個孩子來自移民家庭或貧困階層就降低要求。這種教育理念,就像孔子對待仲弓那樣,相信每個孩子都有 “騂且角” 的潛能,隻需要合適的土壤就能成長。
美國的 “特許學校” 運動,為貧困社區的孩子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這些學校不受傳統學區限製,專注於服務低收入家庭學生,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升學率。紐約的 “成功學院”,學生 80 來自貧困家庭,卻有 90 的畢業生進入名牌大學,他們用成績證明,優質教育不該是特權階層的專屬,就像祭祀用牛不該被血統壟斷一樣。
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就是拆除那些無形的 “出身壁壘”。當每個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線,當學校不再問 “你父母是誰” 隻看 “你能成為誰”,社會才能真正實現 “人盡其才”。就像那匹犁牛之子最終能登上祭祀的高台,每個孩子都該有機會綻放自己的 “騂角之光”。
十七、藝術殿堂裏的 “犁牛之子”:用才華顛覆偏見
梵高生前窮困潦倒,出身於荷蘭一個普通牧師家庭,他的畫作在當時被視為 “離經叛道”,一生隻賣出過一幅畫。但他筆下的《向日葵》《星月夜》,用強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筆觸,打破了古典繪畫的桎梏,成為藝術史上的不朽經典。如今,他的畫作在拍賣市場上拍出數億美元,證明真正的藝術價值,從不會被生前的貧寒出身所定義。
京劇大師梅蘭芳,祖父是唱旦角的戲子,父親早逝,在 “戲子不入流” 的舊社會,他的出身被視為 “下賤”。但他通過刻苦練功,將京劇旦角藝術推向巔峰,還把京劇帶到國外演出,讓世界看到中國戲曲的魅力。當他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謝幕時,那些曾經鄙夷 “戲子血統” 的人,早已被他的才華折服。
當代舞蹈家楊麗萍,出身於雲南大理的白族農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舞蹈訓練,卻創造了獨樹一幟的 “孔雀舞”。她的舞蹈裏,有山林的靈氣,有生命的律動,這種源自生活的藝術感染力,是任何科班出身都無法複製的。當她在春晚舞台上翩翩起舞時,沒人會在意她是否來自藝術世家,隻驚歎於那份震撼人心的美。
藝術從不挑食,它像山川一樣公平,隻接納那些真正熱愛並為之付出的人。無論是梵高的畫筆,梅蘭芳的水袖,還是楊麗萍的舞姿,都在訴說同一個道理:才華是最好的 “血統證明”,熱愛是最硬的 “出身標簽”。
十八、“唯才是舉” 在企業管理中的現代演繹
華為的 “天才少年” 計劃,用年薪百萬招募頂尖人才,不問學曆背景隻看技術實力。湖南的 “掃地僧” 張霽,本科畢業於三本院校,卻因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出成果被華為錄用,年薪高達 201 萬。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說:“我們要的是‘炮彈’,不是‘炮彈殼’,英雄不問出處,貢獻才是王道。” 這種用人理念,讓華為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活力,就像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強一樣,靠的是對人才的極致尊重。
穀歌的招聘標準曾被視為 “矽穀神話”,他們不看簡曆上的名校光環,而是通過複雜的邏輯測試和項目實戰選拔人才。有個名叫薩拉的女孩,高中輟學後自學編程,在穀歌的麵試中用獨特的算法解決方案征服了考官,最終成為核心工程師。穀歌的人力資源總監說:“我們尋找的是‘解決問題的基因’,這種基因和出身無關,隻和熱情有關。”
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創辦京瓷時提出 “能力主義” 原則:員工的晉升和薪酬隻看業績和貢獻,不看年齡、學曆或背景。有個名叫田中耕一的研究員,學曆隻是中專,卻在一次實驗中意外發明了 “軟電離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京瓷的企業文化證明,當企業把 “騂角” 作為唯一標準時,每個員工都能爆發出驚人的潛能。
優秀的企業都明白,壟斷人才的最好方式不是設置出身門檻,而是搭建公平的舞台。就像孔子讓仲弓擔任家宰,企業的成功不在於招到多少名校畢業生,而在於能否讓每個有才能的人都有 “被用” 的機會,讓他們的 “騂角” 在市場競爭中綻放光芒。
十九、社會偏見與 “犁牛之子” 的突圍之路
盡管時代在進步,“唯出身論” 的幽靈依然在社會角落徘徊。印度的種姓製度雖然被廢除,但低種姓群體在就業、教育中仍受歧視;美國的非洲裔青年,即便名校畢業,獲得高薪工作的概率也比白人低 30;在中國的一些相親市場,“原生家庭” 被過度強調,仿佛出身普通就注定沒有幸福的可能。
但總有 “犁牛之子” 在打破這些偏見。印度的安貝德卡,出身 “賤民” 種姓,卻靠自學成為法學博士,起草了印度憲法,被譽為 “印度憲法之父”;美國的奧巴馬,父親是肯尼亞留學生,母親是白人單親媽媽,他卻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總統,用 “美國夢” 擊碎了種族和出身的玻璃天花板;中國的董宇輝,出身陝西農村,靠著對知識的熱愛和不懈努力,成為新東方轉型的核心主播,用雙語直播傳遞正能量,讓無數人看到平凡人逆襲的可能。
這些突圍者的故事告訴我們,偏見就像祭祀場上的陳規,看似堅不可摧,卻擋不住真正的光芒。當一個人的才能和品格足夠耀眼時,那些貼在他身上的出身標簽,最終會像舊紙一樣被曆史撕碎。就像孔子說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社會可以暫時埋沒人才,但時間和事實終將給出公正的答案。
二十、“騂角” 精神與人類文明的進步
人類文明的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 “犁牛之子” 的突破。古埃及的金字塔,不是由貴族建造的,而是由成千上萬的普通工匠用智慧和汗水堆砌而成;文藝複興的巨匠達芬奇,出身私生子家庭,卻在繪畫、科學、工程等領域都留下不朽成就;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發明者瓦特隻是個修理工,卻用這台機器改變了世界的運轉方式。
這些文明的推動者,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被出身定義,隻被夢想驅動。就像那匹犁牛之子,血統不能決定他們的價值,貢獻才是最終的評判標準。孔子的人才觀之所以穿越千年依然鮮活,就是因為它觸及了文明進步的本質:尊重每個個體的潛能,鼓勵每個生命的綻放。
在當代,人類麵臨著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倫理、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更需要打破 “出身壁壘”,匯聚全人類的智慧。無論你來自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你是名校教授還是民間發明家,隻要有解決問題的 “騂角”,就該有參與的資格。
二十一、家庭教育中的 “去標簽化” 智慧
家庭是塑造人才觀的第一所學校。梁啟超的九個子女,既有建築學家梁思成,也有火箭專家梁思禮,他教育子女的核心就是 “莫問出身,隻問耕耘”。即便在戰亂年代,他也堅持讓每個孩子根據興趣選擇專業,從不以 “名門之後” 的身份施壓。這種 “去標簽化” 的教育,讓子女們都能在各自領域發光,印證了 “環境重要,但心態更重要”。
反觀有些家庭,總給孩子貼 “你不行”“你不如別人” 的標簽,或是用 “我們家沒背景,你別折騰” 來打壓孩子的夢想。這種 “出身決定論” 的教育,會像無形的枷鎖,限製孩子的成長。就像祭祀官員因為 “犁牛之子” 的身份就否定它的價值,父母的偏見也會埋沒孩子的潛能。
優秀的家庭教育,應該像孔子對待仲弓那樣,看到孩子的 “騂角” 而非 “血統”。鼓勵孩子 “你可以”,而不是警告 “你不行”;教會孩子 “靠自己”,而不是抱怨 “沒背景”。當家庭成為培養 “騂角” 精神的土壤,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為不被出身定義的強者。
二十二、製度設計如何嗬護 “犁牛之子” 的成長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曾說:“如果沒有 1972 年那個允許‘試錯’的研究環境,青蒿素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 當時的中國,科研資源匱乏,但 “523 項目” 打破了學科壁壘和資曆限製,讓年輕的屠呦呦有機會擔任課題組組長,最終從古籍中找到靈感。這個案例證明,製度的包容性比資源多少更重要,就像春秋時期需要打破 “祭祀陳規” 才能用好犁牛之子,現代社會也需要製度創新來嗬護人才成長。
法國的 “精英學校” 雖然以嚴格著稱,但有個特殊的 “平等通道”: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可以通過額外的筆試和麵試獲得錄取資格,學校還會提供獎學金和輔導。這種製度設計,就是為了讓那些 “騂且角” 的寒門子弟,不會因為資源不足而錯失機會。
中國的 “強基計劃”,打破了傳統高考的 “唯分數論”,注重選拔對基礎學科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許多出身普通中學的孩子因此進入北大、清華。教育部門的負責人說:“我們要找的是‘真正熱愛科學的種子’,這些種子可能長在田野裏,也可能長在花盆裏,關鍵是給它們陽光和雨露。”
製度的溫度,就體現在對 “少數派” 的尊重上。當製度不再問 “你是誰的孩子”,隻問 “你能做什麽”;不再看 “你來自哪裏”,隻看 “你要去哪裏”,“犁牛之子” 們才能真正擺脫出身的束縛,讓才華自由生長。
二十三、“不問出身” 與 “尊重差異” 的平衡藝術
強調 “不問出身”,並非否定出身帶來的差異,而是反對用出身否定價值。就像犁牛之子和貴族家牛,生長環境不同,優勢也不同:前者可能更健壯耐勞,後者可能更溫順聽話,關鍵是根據需求合理使用,而不是一刀切地否定某一類。
在企業管理中,“包容性領導力” 就是這種平衡的體現。微軟的 ceo 納德拉,鼓勵員工 “帶著自己的全部身份上班”,既接納名校畢業生的專業素養,也欣賞草根創業者的實戰經驗;既尊重資深員工的沉穩,也包容年輕員工的銳氣。這種管理方式,讓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孔子的弟子們各有所長,卻能在杏壇下和諧共處。
社會層麵的平衡,需要既保障機會公平,又提供差異化支持。對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額外的教育補貼;對殘疾人士,建設無障礙設施;對少數民族,保護文化傳統。這種 “差異化公平”,不是對出身的妥協,而是對潛能的尊重,讓每個 “犁牛之子” 都能在適合自己的賽道上奔跑。
二十四、未來社會的人才圖景:“騂角” 閃耀的星辰大海
隨著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發展,未來社會的人才標準將更加多元。在虛擬世界裏,一個人的身份可以是匿名的,能力卻無法偽裝:你可能是個外賣騎手,卻在元宇宙設計大賽中獲獎;你可能是個退休教師,卻開發出最受歡迎的 ai 聊天程序。這種 “去身份化” 的趨勢,讓孔子的人才觀有了新的詮釋:真正的 “騂角”,在數字時代會更加耀眼。
未來的教育,可能會變成 “終身學習 + 技能認證” 的模式,名校文憑不再是唯一的敲門磚,微證書和項目經驗更能證明實力。就像區塊鏈技術能記錄每個人的貢獻,無論你來自哪裏,隻要有真才實學,就能在 “人才鏈” 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未來的企業,會像一個 “人才生態係統”,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人通過協作創造價值。就像當年孔子的弟子們,有貴族有貧士,有商人有隱士,卻能共同推動儒學的傳播,未來的團隊也會因為多樣性而更有創造力。
二十五、結語:讓每個 “犁牛之子” 都能奔赴山川
魯哀公七年的那場祭祀,最終用了那匹犁牛之子。當它被牽上祭壇時,陽光灑在純赤的毛色上,犄角在光影中劃出優美的弧線,仿佛在訴說一個真理:價值從不由血統定義,光芒從不會被偏見掩蓋。
仲弓後來成為魯國的大夫,推行 “選賢與能” 的政策,讓許多出身低微的人得到重用。他始終記得孔子的話,就像記得那匹牛犢的眼神 —— 堅定、純粹,充滿對命運的抗爭。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依然需要這種 “騂角” 精神。它告訴我們,不必為出身自卑,因為山川不會舍棄真正的才華;不必為偏見退縮,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價值。無論是矽穀的車庫、雲南的山村,還是實驗室的角落、藝術的舞台,每個 “犁牛之子” 都該有奔赴山川的勇氣。
願我們的社會,能像孔子那樣擁有識才的慧眼;願我們的製度,能像芬蘭教育那樣提供公平的土壤;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像那匹犁牛之子,用自己的 “騂且角”,在屬於自己的天地裏,綻放獨一無二的光芒。因為我們堅信,真正的山川,永遠不會舍棄真正的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