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聞韶忘味:樂的極致

字數:10623   加入書籤

A+A-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魯昭公二十五年的暮春,孔子在齊國高昭子的府邸聽到《韶》樂。樂工們演奏的玉磬聲從正廳傳來,清越如鶴鳴九皋,他駐足階下,手中的熟肉在齒間漸漸失了滋味。三個月後,子貢在臨淄的市集上買了新鮮的豚肉,孔子嚐了一口,忽然笑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記載的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正是這段沉醉的凝練。“聞韶” 不是簡單的聽覺體驗,而是 “樂與政通” 的深刻共鳴;“忘味” 不是味覺的失靈,而是精神被更高境界吸引的自然結果。這種對藝術的極致沉醉,藏著儒家 “禮樂合一” 的密碼:真正的藝術能超越物質欲望,在心靈深處喚醒對 “善” 的向往,正如《禮記?樂記》“樂者,德之華也”,音樂是道德綻放的花朵。從孔子的齊國聽樂到當代的音樂廳,這種 “聞韶忘味” 的感動始終是人性升華的階梯。
    一、《韶》樂:跨越千年的文明回響
    《韶》樂作為虞舜時期的樂舞,在儒家典籍中被奉為 “盡善盡美” 的典範。《說文解字》“韶,虞舜樂也”,從音,召聲,本義是 “繼也”《白虎通?禮樂》),象征舜繼承堯的德政。《尚書?益稷》記載 “《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演奏九遍後有鳳凰來舞,可見其神聖性。孔子所聞的《韶》樂,是齊國樂官傳承的古樂,保留著 “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的原始風貌,既有樂器合奏,又有舞蹈表演,是集詩、樂、舞於一體的綜合藝術。
    春秋時期的《韶》樂結構,蘊含精密的禮樂邏輯。《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韶》樂位列第四,屬 “文舞”執羽旄),與《武》樂執幹戚)的 “武舞” 相對。其演奏需 “八佾”六十四人),對應天子禮製,齊國作為諸侯本不可用,卻因 “太公之封” 特許保留,這也是孔子能在齊國聽到《韶》樂的原因。《韶》樂的樂章分 “九成”九段),每段以不同樂器主導:初段用塤篪合奏,仿天地初開;中段加入編鍾,喻萬物生長;末段玉磬收束,象征王道大成,這種結構暗合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觀。
    《韶》樂的 “善” 與 “美”,在孔子那裏有明確所指。《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美” 指藝術形式旋律、舞蹈、樂器)的完美,“善” 指道德內涵堯舜禪讓的仁政)的崇高。《韶》樂歌頌 “揖讓而升,下而飲”《論語?八佾》)的禪讓美德,與《武》樂讚美 “武王伐紂” 的征伐不同,這也是孔子偏愛《韶》樂的核心原因 —— 藝術的極致應與道德的極致相統一,正如《周易?豫卦》“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音樂是道德的載體。
    《韶》樂的傳承與演變,折射出禮樂文化的興衰。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韶箾》即《韶》樂),歎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 可見春秋晚期《韶》樂仍存;秦始皇 “焚書坑儒” 後,《韶》樂失傳,僅留文獻記載;漢武帝時 “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漢書?藝文誌》),試圖複原卻已失其真。但《韶》樂所代表的 “樂與德通” 理念,通過《禮記?樂記》等典籍傳承下來,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
    二、聞韶忘味:感官的臣服與心靈的覺醒
    “三月不知肉味” 的 “不知”,不是味覺失靈,而是注意力的轉移。《說文解字》“知,識也”,指感知與認知,孔子的 “不知肉味” 是因《韶》樂占據了全部心神,使味覺感知退居次要。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在專注於某一強烈體驗時,大腦的 “默認模式網絡” 會被抑製,其他感官的信號處理會減弱,這與孔子的體驗一致 —— 當《韶》樂的美感衝擊足夠強烈,味覺的信號便被大腦選擇性忽略。
    “三月” 的時長,暗示藝術影響的持久性。《禮記?樂記》“樂也者,動於內者也”,音樂對人的影響深入內心,而非短暫的感官刺激。孔子在三個月裏,無論是日常飲食還是講學論道,《韶》樂的旋律始終縈繞心頭,這種 “餘音繞梁” 的效果,使味覺的滿足感在藝術的崇高感麵前相形見絀。《列子?湯問》記載 “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雖為傳說,卻印證了音樂對人持久的影響力。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的感歎,包含三層驚訝:對藝術極致的驚訝沒想到音樂能美到這種程度)、對自我沉醉的驚訝沒想到自己會如此投入)、對樂德合一的驚訝沒想到藝術能與道德完美融合)。這種驚訝不是被動的震撼,而是主動的覺醒 —— 孔子從《韶》樂中看到了 “仁” 的具象化,正如《論語?顏淵》“克己複禮為仁”,《韶》樂的和諧有序正是 “仁” 的外在表現,味覺的暫時遺忘,是心靈向 “仁” 靠近的代價。
    孔子對飲食的重視與 “忘味” 的對比,更顯《韶》樂的力量。《論語?鄉黨》詳細記載孔子的飲食規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不時,不食”,可見他對味覺享受有正常追求;但在《韶》樂麵前,這種追求自願退讓,正如《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藝術的精神愉悅在特定時刻超越物質欲望,這種 “舍” 不是壓抑,而是升華。
    三、樂與政通:藝術背後的社會秩序
    孔子認為 “樂” 是政治的鏡像,《論語?子路》“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音樂的和諧與否直接反映政治的好壞。《韶》樂的 “九成” 結構對應 “九德”《尚書?皋陶謨》“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每一德都與治國理念對應:“寬而栗” 對應初段的塤篪合奏寬厚而威嚴),“剛而塞” 對應中段的編鍾齊鳴剛正而充實),這種 “樂與政通” 的觀念使孔子從《韶》樂中看到了理想政治的圖景。
    《韶》樂所代表的 “禪讓” 精神,是孔子政治理想的核心。他周遊列國宣揚 “克己複禮”,其 “禮” 的終極形態便是《韶》樂所歌頌的堯舜時代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聽到《韶》樂時,孔子不僅是藝術的欣賞者,更是政治理想的共鳴者,“三月不知肉味” 的沉醉,本質是對理想政治的向往在藝術體驗中的爆發,正如《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音樂是倫理政治的通感表達。
    對比《武》樂的 “未盡善”,更顯《韶》樂的政治意義。《武》樂歌頌周武王伐紂,雖 “盡美”藝術形式完美)卻 “未盡善”包含征伐暴力),孔子認為 “仁者愛人”《論語?顏淵》),理想政治應如《韶》樂般 “揖讓” 而非 “征伐”。這種區分影響深遠,漢代《樂記》進一步提出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將《韶》樂的 “和” 與《武》樂的 “序” 統一,卻仍以 “和” 為最高境界,正如孔子 “和為貴”《論語?學而》)的政治主張。
    音樂對社會秩序的實際影響,在曆史中多有體現。《史記?樂書》記載 “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黃帝作《鹹池》“以祭地示”,顓頊作《承雲》“以祭上帝”,音樂成為溝通天人、治理社會的工具;春秋時期 “季氏八佾舞於庭”《論語?八佾》),以諸侯身份用天子樂舞,孔子斥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音樂的僭越預示政治的混亂,這與他欣賞《韶》樂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 音樂的合禮與越禮,直接關聯社會的治與亂。
    四、孔子的藝術觀:美善合一的極致追求
    孔子的藝術觀以 “文質彬彬” 為核心,《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 是道德本質,“文” 是藝術形式,二者需平衡。《韶》樂 “盡善盡美” 正是 “文質彬彬” 的藝術體現,而 “聞韶忘味” 則是這種平衡帶來的精神震撼 —— 當藝術形式文)與道德本質質)完美融合,便能產生超越物質的力量,正如《周易?賁卦》“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藝術的終極目的是教化育人。
    孔子對 “樂” 的實踐與傳播,貫穿其一生。《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他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將《詩經》譜曲演唱,使其 “溫柔敦厚”《禮記?經解》)的情感通過音樂傳遞;他教弟子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音樂是人格完成的最後階段;晚年 “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整理音樂典籍以恢複正統,可見他將音樂教育視為 “治國平天下” 的基礎。
    孔子的 “樂教” 理念,包含 “情感陶冶” 與 “理性節製” 的雙重維度。《論語?先進》記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曾皙言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曾皙的 “詠而歸” 正是音樂化的生活,體現 “樂” 的情感陶冶;同時孔子反對 “鄭聲淫”《論語?衛靈公》),因鄭聲過度放縱情感,缺乏理性節製,這種 “放鄭聲,遠佞人”《論語?衛靈公》)的態度,體現藝術需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藝術觀對後世的影響,形成 “禮樂傳統”。孟子發展為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強調音樂的教化力量;荀子在《樂論》中係統闡述 “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認為音樂能 “和民心”“一民心”;董仲舒提出 “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春秋繁露?舉賢良對策》),將音樂納入 “天人感應” 體係;宋明理學雖重 “理” 輕 “情”,卻仍承認 “樂者,天地之和氣也”周敦頤《通書?樂上》),可見孔子 “美善合一” 的藝術觀始終是中國美學的主線。
    五、曆史回響:藝術沉醉的多樣呈現
    季劄觀樂的 “歎為觀止”,與孔子聞韶形成跨越時空的共鳴。《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樂,聽到《頌》時歎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這種對音樂與道德統一的讚歎,與孔子 “盡善盡美” 的評價如出一轍,證明優秀藝術能引發不同時代智者的共同感動。
    伯牙子期的 “高山流水”,展現藝術共鳴的極致。《列子?湯問》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後,伯牙 “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這種 “知音” 的感動雖不涉及道德,卻與 “聞韶忘味” 同屬藝術帶來的心靈契合 —— 藝術能超越語言,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直接的精神連接,正如《禮記?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音樂的 “同” 能消除隔閡,產生深度共鳴。
    嵇康的 “廣陵散絕”,演繹藝術與氣節的悲壯。《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 “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趣,率然玄遠”,臨刑前 “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嚐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 他對《廣陵散》的珍視,與孔子對《韶》樂的沉醉本質相同 —— 藝術成為精神氣節的象征,即使麵臨死亡,藝術的尊嚴仍不可侵犯,這種 “寧為玉碎” 的態度,是對孔子 “成於樂” 的極端踐行。
    杜甫的 “朱門酒肉臭” 與 “感時花濺淚”,體現藝術感知的道德維度。安史之亂中,杜甫聽到《霓裳羽衣曲》的殘音,寫下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長恨歌》),音樂的美感與戰亂的殘酷形成強烈對比,使他對藝術的感知始終與民生疾苦相連。這種 “樂與悲通” 的體驗,是孔子 “樂與政通” 的發展 —— 藝術的沉醉不應脫離現實的苦難,而應成為關懷民生的動力,正如杜甫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藝術感知與道德關懷融為一體。
    蘇軾的 “大江東去”,展現藝術超越個人悲喜的力量。被貶黃州時,他夜遊赤壁,聽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既是眼前景,也是心中情,這種藝術創作讓他從 “烏台詩案” 的創傷中走出,獲得精神超脫。蘇軾的 “忘憂” 與孔子的 “忘味” 雖情境不同,卻都證明藝術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如他在《超然台記》中說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藝術的極致在於讓人超越得失,獲得心靈自由。
    六、樂與心通:藝術影響的神經與心理機製
    現代神經科學發現,音樂能激活大腦的 “獎賞回路”,產生類似美食的愉悅感,卻更持久。美國神經科學家羅伯特?紮托雷通過 fri 研究發現,聆聽喜愛的音樂時,大腦的 “伏隔核”負責獎賞與愉悅)會釋放多巴胺,強度與吃巧克力相當,但持續時間更長,這解釋了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 的生理基礎 —— 音樂帶來的神經愉悅感壓製了味覺的愉悅信號,形成 “注意力轉移” 效應。
    心理學中的 “心流理論”,為 “聞韶忘味” 提供解釋框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伊提出 “心流” 是 “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此時 “時間感扭曲”“自我意識消失”。孔子聞《韶》樂時的狀態正是典型的心流體驗:玉磬聲成為注意力的唯一焦點,味覺等感官被忽略,時間在沉醉中失去意義,這種體驗的強度足以改變日常的感知模式,正如《禮記?樂記》“樂者,心之聲也”,音樂是心靈的直接表達,最易引發心流。
    音樂治療的現代實踐,印證 “樂與心通” 的古老智慧。研究表明,古典音樂如莫紮特的《k448》)能降低血壓、緩解焦慮,與《韶》樂 “和心” 的效果一致;抑鬱症患者聆聽民族音樂後,“前額葉皮層活動增強”與情緒調節相關),證明音樂能直接影響心理狀態。孔子認為 “樂以安德”《左傳?襄公十一年》),現代音樂治療正是這一理念的科學化,通過音樂調節心理,達到 “安” 的狀態。
    藝術哲學中的 “審美無利害” 說,與 “聞韶忘味” 有相通之處。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審美判斷 “不涉及利害計較”,是 “純粹的愉悅”。孔子聞《韶》樂的 “忘味”,正是暫時擺脫了 “肉味” 的物質利害,進入純粹的審美體驗,這種 “無利害” 並非脫離現實,而是超越功利看待藝術,正如孔子雖 “忘味” 卻仍重視 “食不厭精”,審美與生活並非對立,而是相互提升。
    七、當代回響:藝術的力量與困境
    古典音樂的現代傳承,延續 “聞韶忘味” 的感動。柏林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時,“歡樂頌” 樂章常讓聽眾熱淚盈眶;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孔子》舞劇,“執羽而舞” 的《韶》樂複原片段,使觀眾體驗到 “盡善盡美” 的震撼。這些現代演出證明,優秀藝術仍能引發跨越時空的共鳴,正如孔子所言 “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傳統藝術在當代仍有生命力。
    流行音樂的 “狂歡” 與 “沉醉”,展現藝術的多樣形態。周傑倫《青花瓷》的 “天青色等煙雨” 引發對傳統文化的向往,ite》通過旋律傳遞快樂,這些音樂雖不追求 “盡善盡美”,卻同樣能讓人沉浸其中,暫時忘卻現實煩惱。這種 “沉醉” 與孔子聞韶的區別在於:前者多為情感宣泄,後者包含道德提升,但都證明音樂的核心功能 —— 連接心靈,正如《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是音樂的源頭,形式雖變,本質不變。
    視覺藝術的 “沉浸式體驗”,拓展 “聞韶忘味” 的邊界。teaab 的數字藝術展覽 “無界美術館”,通過光影技術讓觀眾 “置身畫中”;蔡國強的 “天梯” 火藥藝術,以爆炸的瞬間美震撼人心。這些藝術形式雖非音樂,卻同樣能讓人 “忘味”—— 忽略時間與物質,進入純粹的審美狀態,是 “美善合一” 在視覺領域的延伸,正如孔子 “遊於藝”《論語?述而》),藝術的沉醉不分形式,隻問是否觸動心靈。
    藝術商業化的困境,考驗 “盡善盡美” 的堅守。流量至上的時代,“神曲” 靠重複旋律製造記憶點,網紅畫展靠獵奇吸引眼球,這些 “快餐藝術” 雖能帶來短暫愉悅,卻缺乏 “聞韶” 式的深度。孔子反對 “鄭聲淫”,正是警惕藝術的過度娛樂化,當代藝術需要在商業與品質間找到平衡,正如《文心雕龍?情采》“文質附乎性情,采酌乎質素”,形式服務於內容,娛樂服從於精神。
    八、聞韶忘味的本質:人性的升華與超越
    “聞韶忘味” 的本質,是人性從 “物質需求” 向 “精神需求” 的躍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如食物)是基礎,“自我實現需求”如審美)是頂層,孔子的 “忘味” 正是暫時超越基礎需求,體驗頂層需求的滿足。這種躍升不是否定物質,而是證明人有超越物質的潛能,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性的成長在於不斷追求更高境界。
    藝術的終極意義是 “成人之美”—— 完善人格。孔子教弟子 “成於樂”《論語?泰伯》),認為音樂是人格完成的最後階段;現代教育中的 “藝術素養” 培養,如中小學的音樂、美術課,正是延續這一理念,通過藝術讓學生成為 “完整的人”。“聞韶忘味” 的價值不在於 “忘味” 本身,而在於通過藝術體驗,讓人更深刻地理解 “仁”“善” 等價值,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主張 “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節奏與和諧能深入心靈。
    “美善合一” 的藝術觀,對當代的啟示是 “技術與人文的平衡”。人工智能能創作音樂、繪畫,甚至模擬《韶》樂的旋律,但缺乏 “善” 的內涵;虛擬現實能製造 “沉浸式體驗”,卻難以傳遞 “盡善” 的道德力量。孔子聞韶的感動,源於藝術形式與道德內涵的統一,當代藝術需警惕 “技術至上”,保留人文關懷,正如《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技術在變,人性對美善的追求不變。
    九、聞韶忘味的終極意義:尋找心靈的家園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的終極意義,是提醒人類:在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仍需為心靈保留一片 “忘味” 的空間。孔子的 “忘味” 不是苦行,而是對精神世界的珍視 —— 當玉磬聲能讓智者暫時忘卻肉味,證明心靈的滿足比物質的滿足更深刻、更持久。這種 “忘” 是主動的選擇,而非被動的失去,正如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忘世,都是對心靈家園的回歸。
    從孔子的齊國聽樂到當代人的藝術體驗,“聞韶忘味” 的精神始終未變。它告訴我們:藝術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本質;不是逃避現實的工具,而是理解現實的途徑;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靈的對話。當我們在音樂廳為一段旋律落淚,在美術館為一幅畫作駐足,在書店為一首詩歌沉思,都是在重複孔子的 “忘味”—— 暫時放下物質的計較,與更高的精神境界相遇。
    孔子感歎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這份驚訝穿越兩千五百年,仍在叩問每個時代的心靈:我們是否還能被藝術深深打動?是否還相信美善能夠合一?是否還願意為心靈的沉醉留出時間?答案或許藏在每個普通人的體驗中 —— 當街頭藝人的琴聲讓行色匆匆的路人駐足,當孩子聽到兒歌時的會心一笑,當老人哼起年輕時的旋律熱淚盈眶,“聞韶忘味” 的精神便在延續,證明藝術的力量從未消失,心靈的家園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