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求仁得仁:夫子的抉擇

字數:10960   加入書籤

A+A-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魯哀公二年深秋的衛國都城帝丘,驛館庭院裏的梧桐葉被北風卷成旋兒,冉有搓著凍紅的手問子貢:“夫子為衛君乎?” 他的狐裘袖口已磨出毛邊,說話時呼出的白氣與暮色交融。子貢望著孔子房間透出的燭火在窗紙上搖曳,那光暈裏還映著竹簡翻動的影子,低聲說:“諾,吾將問之。”
    子貢推門而入時,孔子正對著《周易》的 “訟卦” 沉思,竹簡上的 “天與水違行” 墨跡未幹,案頭還擺著剛研好的墨錠。他躬身行禮,問:“伯夷、叔齊何人也?” 孔子放下手中的蓍草,指尖在卦象上停頓:“古之賢人也。”“怨乎?” 子貢追問,目光落在夫子鬢角新添的白發上 —— 自離開魯國後,這白發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孔子忽然笑了,那笑意從眼角的皺紋裏漫出來:“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貢退出驛館時,北風卷著落葉打在廊柱上,發出簌簌聲響。他對冉有說:“夫子不為也。” 冉有望著遠處戚邑的方向 —— 蒯聵的軍隊正在那裏集結,篝火像散落的星子,忽然明白:夫子的 “不為” 不是騎牆,而是以伯夷、叔齊的 “讓”,給這場 “爭” 立了麵鏡子。《論語?述而》記載的這段對話,藏著儒家 “以仁為歸” 的倫理密碼:子貢以古人古事迂回設問,孔子以 “求仁得仁” 直抵核心,二者的默契印證了 “仁” 是判斷是非的終極標準。從衛國驛館的燭火到當代社會的倫理考場,這種 “求仁得仁” 的智慧始終是心靈的指南針。
    一、衛國亂局:君位之爭的倫理困局
    衛君輒與父親蒯聵的權力爭奪,像一把鏽蝕的斧鉞劈開了春秋晚期的宗法製度。衛靈公三十九年,太子蒯聵因不滿南子與宋朝私通,派家臣戲陽速刺殺南子,事敗後 “出奔宋,又之晉,托於趙簡子”《左傳?定公十四年》),這一逃便是十三年。靈公晚年欲立少子郢為儲,郢卻叩首推辭:“郢異於他子。且君沒於吾手,若有之,郢必聞之。且亡人之子輒在。”《左傳?哀公二年》)—— 他既不願違背宗法,又念及流亡在外的侄子輒,最終衛人立輒為君,即衛出公。
    魯哀公二年,蒯聵在趙簡子的支持下,率晉軍盤踞戚邑今河南濮陽北),派使者向兒子要回君位。輒派大夫石曼姑率軍駐守邊境,父子倆隔著黃河對峙,形成 “父居戚,子居帝丘,遙遙相望如敵國”《史記?衛康叔世家》)的僵局。衛國大夫公孫丁歎息:“父不父,子不子,何以國為?”《公羊傳?哀公三年》)這場亂局中,每個人都被卷進倫理漩渦:石曼姑輔佐輒是 “忠” 卻違 “孝”,百姓夾在父子間是 “順” 卻失 “義”,連孔子的弟子們也陷入困惑。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兩至衛國,對局勢的肌理洞若觀火。第一次在魯定公十三年,衛靈公問他 “軍旅之事”,孔子答 “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次日便離開 —— 他看穿靈公想借他的聲望鞏固軍事野心。第二次在魯哀公二年,此時輒已繼位五年,蒯聵在戚邑囤積糧草,雙方劍拔弩張。《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衛靈公夫人南子派人對孔子說:“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 孔子辭謝再三,不得已而見之,“入門,北麵稽首。夫人在絺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這場會麵讓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他既需維持與衛國的關係,又不願與失德者同流合汙,處境如履薄冰。
    “夫子為衛君乎” 的 “為”,在《爾雅?釋詁》中釋為 “助也”,冉有的疑問直指孔子是否輔佐衛君輒。春秋時期 “士無定主”,但輔佐需符合 “義”,正如《論語?先進》“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衛君輒拒父歸國違背 “孝道”,蒯聵以子拒父違背 “臣道”,二者皆有可議之處。冉有曾隨孔子參與齊魯夾穀之會,見過夫子如何以禮挫敗齊國陰謀,此刻卻看不清這場父子相殘的亂局中,“道” 該如何安放。
    衛國的亂局是春秋 “禮崩樂壞” 的典型切片。《禮記?檀弓》記載 “蒯聵之入衛也,載其首而歸”—— 後來蒯聵攻入帝丘時,竟將輒的黨羽公孫彌牟的首級載於車中示眾,親情早已被權力吞噬。孔子曾說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衛國的 “蕭牆之禍” 印證了他的預見:當宗法製度失去 “仁” 的內核,禮便成了空殼,最終必然崩塌。
    二、子貢問仁:迂回中的智慧鋒芒
    子貢選擇以 “伯夷、叔齊” 設問,像一位老練的工匠,用最溫潤的玉石打磨最鋒利的刀刃。他深知直接問 “夫子是否支持衛君” 會陷入兩難:若夫子肯定,則違背 “孝”;若否定,則可能得罪衛君。這種迂回戰術,與《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的方法一脈相承 —— 通過類比彰顯是非,讓答案自現。
    子貢的智慧並非偶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他 “利口巧辭”,曾代表魯國出使齊國,“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靠的正是這種 “以迂為直” 的辯才。此刻他選擇伯夷、叔齊,因這二人的故事在春秋時期是公認的 “道德標杆”,《詩經?小雅?采薇》便暗詠其 “不食周粟” 之事,連山野村夫都能道出梗概。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臨終前指定叔齊繼位。《史記?伯夷列傳》記載:“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二人逃離時帶走的隻有一簞一瓢,在首陽山采薇為生。周武王伐紂時,他們 “扣馬而諫”:“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史記?伯夷列傳》)武王滅商後,他們 “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最終餓死在山中。他們的 “讓” 與衛君的 “爭” 形成倫理兩極:一個為道義放棄權位,一個為權位背棄親情。
    “怨乎?” 子貢的提問像探驪得珠,直擊行為的動機與結果。他想知道:伯夷、叔齊付出餓死的代價,是否後悔?若有怨,則其行為的價值存疑;若無怨,則證明 “仁” 的價值超越生死。孔子的回答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將行為的意義錨定在 “求仁” 的過程 —— 他們追求的是 “讓國” 的仁,最終實現了這一價值,故無怨無悔。
    子貢退出驛館時,北風更緊了,他對冉有說:“夫子不為也。” 這個判斷包含三層推理:伯夷、叔齊因 “讓” 被稱為賢人,衛君因 “爭” 違背仁;夫子肯定前者,故必否定後者;“不為” 不是棄權,而是堅守仁的底線。這種 “聞一知二” 的洞察力,讓冉有想起子貢曾說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論語?子張》),此刻他才窺見這 “牆內” 的一角風光。
    三、求仁得仁:孔子的倫理標尺
    “求仁而得仁” 的 “求” 是主動追尋,“得” 是價值實現,二者構成完整的倫理閉環。在孔子看來,道德價值不取決於結果是否 “有利”,而取決於動機是否 “合仁”。伯夷、叔齊的 “求” 是 “讓國”,符合 “孝悌” 之仁;他們的 “得” 不是君位,而是 “仁” 的實現,故 “又何怨”。這種 “動機論” 的倫理觀,與《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的主張一致 —— 仁的實現全在自身選擇,與外在評價無關。
    “仁” 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是最高道德準則,像一棵大樹,“孝悌” 是根,“愛人” 是幹,“禮敬” 是葉。針對衛國局勢,“仁” 具體表現為 “父慈子孝”“君禮臣忠”。衛君輒拒父歸國,違背 “孝”;蒯聵以武力爭位,違背 “禮”;雙方都脫離了 “仁” 的根基,故孔子 “不為也”。
    對比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更可見 “求仁得仁” 的靈活性。管仲輔佐公子糾失敗後,轉而輔佐齊桓公,按 “忠臣不事二主” 的標準是 “不仁”。但孔子卻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因管仲的 “求” 是 “安民”,符合 “愛人” 之仁,故雖有瑕疵仍被肯定。這說明孔子的 “仁” 不是僵化教條,而是看核心動機是否合於 “愛人利眾”。
    “求仁得仁” 對後世的倫理選擇影響深遠。孟子將其發展為 “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文天祥兵敗被俘後,在獄中寫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追求的 “仁” 是民族氣節,最終 “得仁” 於柴市;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貶伊犁,寫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的 “求” 是國家利益,“得” 的是民心所向。這些人都在用生命詮釋:“得仁” 不在於結局是否圓滿,而在於是否堅守初心。
    四、孔子的政治倫理:以仁為歸的抉擇
    孔子的政治倫理以 “正名” 為根基,《論語?子路》記載他對冉有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衛國的問題首先是 “名不正”:輒作為兒子拒父歸國,違背 “子道”;蒯聵作為臣子以武力爭位,違背 “臣道”。孔子認為,若不先糾正名分,任何治理都是徒勞。
    他在衛國的言行始終堅守 “仁” 的底線。第一次至衛時,“衛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史記?孔子世家》)。南子的車駕用翠羽裝飾,雍渠的宦官服飾僭越禮製,孔子望著街市上百姓的指指點點,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於是 “醜之,去衛”—— 他可以忍受貧困,卻不能忍受道義被踐踏。
    第二次至衛時,“衛君欲得孔子為政”,孔子提出的條件是 “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他要求先明確輒與蒯聵的名分:若立輒,則需以 “祖父遺命” 為由,妥善安置蒯聵;若迎回蒯聵,則輒需退居臣位。這一主張看似迂腐,實則是治亂的根本 —— 沒有名分的正義,任何權力都是流沙上的樓閣。
    孔子的 “不為也” 包含著積極的抗爭。他不輔佐衛君,卻通過評價伯夷、叔齊傳遞立場,讓弟子們明白 “爭” 的危害;他在衛國收徒講學,將 “仁禮” 之道播撒民間;晚年整理《春秋》時,對 “衛世子蒯聵出奔”“衛出公輒拒父” 等事件 “筆則筆,削則削”《史記?孔子世家》),暗含褒貶。這種 “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的精神,讓 “不為也” 不是消極逃避,而是以自身的 “仁” 對抗現實的 “不義”。
    五、曆史回響:求仁得仁的多元實踐
    季劄讓國的 “延陵高風”,與伯夷、叔齊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吳王壽夢有四子:諸樊、餘祭、餘眜、季劄。季劄最賢,壽夢欲立他,“季劄讓不可,乃立長子諸樊”《史記?吳太伯世家》)。諸樊臨終前遺命 “兄終弟及”,想最終傳位給季劄。餘祭、餘眜依次繼位,輪到季劄時,他 “棄其室而耕”,逃到延陵今江蘇常州)種田,寧願做農夫也不違心繼位。孔子南巡時見季劄墓,題字 “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讚其 “讓國” 如伯夷。季劄的 “求仁” 是 “不貪權位”,“得仁” 是 “全身全名”,證明 “求仁得仁” 並非一定要付出生命代價。
    屈原的 “上下而求索”,展現了求仁不得仍堅守的悲壯。他 “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輔佐楚懷王時主張 “聯齊抗秦”,卻遭上官大夫讒言,被流放漢北。《離騷》中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的呐喊,道出他的 “求仁” 是楚國的 “美政”。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時,他 “被發行吟澤畔”,漁夫勸他 “隨其流而揚其波”,他卻 “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雖未 “得仁” 於生前,卻在死後成為 “愛國” 的象征,其精神價值超越了政治成敗 —— 這種 “求仁” 的過程本身,已是 “得仁” 的另一種形態。
    蘇軾的 “進退自如”,體現了求仁得仁的通達。他任杭州知州時,“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宋史?蘇軾傳》),導致旱季無水、雨季成澇。他率百姓 “浚西湖,築長堤,自南至北,橫亙湖中”,這條 “蘇堤” 至今滋養杭州。被貶黃州時,他 “躬耕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在 “屋漏偏逢連夜雨” 的困境中,寫下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蘇軾的 “求仁” 是 “利民” 與 “自安”,無論順逆都堅守本心,這種 “得仁” 不在外物,而在內心的安寧。
    六、倫理困境的現代映射:求仁得仁的當代詮釋
    政治領域的 “權力倫理” 仍在演繹著 “爭” 與 “讓” 的抉擇。2016 年美國大選中,特朗普團隊被曝 “通俄門”,試圖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選票;而奧巴馬在卸任時說:“權力是借來的,必須還給人民。” 前者的 “爭” 違背 “服務公眾” 的初心,後者的 “讓” 符合 “仁” 的本質。孔子的 “不為也” 提醒從政者:權力的價值在於 “求仁”公共利益),而非滿足私欲,否則再高的職位都是道德的負數。
    職場中的 “職業倫理” 麵臨著類似的考驗。某三甲醫院的外科主任,收紅包、拿回扣,雖技術精湛卻被患者稱為 “手術刀上的蛀蟲”;而鄉村醫生支月英 “幾十年堅守在偏遠山村講台,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感動中國頒獎詞),月薪不足三千卻照亮大山裏的童年。前者的 “爭”私利)讓職業蒙羞,後者的 “求仁”育人)讓平凡偉大,正如伯夷、叔齊的 “讓” 雖無權力,卻贏得千古尊重。
    家庭中的 “孝悌倫理” 常陷入 “衛君式” 的困局。某衛視調解節目中,兄弟三人因父親房產分配大打出手,甚至偽造遺囑;而武漢的一對環衛工夫婦,“每天淩晨 4 點起床工作,供三個孩子上大學,說‘隻要孩子們好,再累都值’”。前者的 “爭” 撕裂親情,後者的 “求仁”付出)滋養家庭,證明 “仁” 的本質不是利益分配,而是 “愛人” 的初心。
    科技倫理中的 “創新與責任” 需要 “求仁得仁” 的平衡。某互聯網公司為搶占市場,推出 “大數據殺熟” 算法,利用用戶信息牟利;而 “北鬥團隊” 二十年如一日,“攻克 160 餘項核心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係統的國家”《北鬥簡史》)。前者的 “爭”利潤)違背科技倫理,後者的 “求仁”強國)實現價值,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科技的價值最終由 “仁” 來評判。
    七、子貢的智慧:倫理推理的藝術
    子貢的 “聞一知二” 展現了儒家 “類推” 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在《論語》中多次體現。子夏問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孔子答 “繪事後素”,子夏立刻領悟 “禮後乎”《論語?八佾》),從繪畫類推到禮樂;子貢從伯夷、叔齊的 “讓” 類推到衛君的 “爭”,正是這種思維的運用。在信息不充分或不便直言的情況下,類推是傳遞立場的有效方式,正如《周易?係辭》“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子貢的溝通智慧對現代人際交往仍有啟示。在商務談判中,直接指責對方 “違約” 易引發對抗,而說 “我們合作多年,一直遵循‘互利’原則” 則更易達成共識;家庭中妻子想提醒丈夫少抽煙,不說 “你不要命了”,而說 “爸當年就是抽煙傷了肺,我怕你……”,效果往往更好。這種 “迂回策略” 的核心不是回避問題,而是像子貢那樣抓住 “仁” 的本質,讓對方自悟,正如《論語?先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最高明的溝通是引導對方發現答案。
    子貢的 “知言” 能力源於對孔子思想體係的深刻把握。他曾問孔子:“賜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也。”《論語?公冶長》)瑚璉是宗廟重器,子貢明白這是說他 “有大用” 但需 “在禮的框架內”。這種理解讓他能從 “求仁得仁” 的隻言片語中,準確把握孔子對衛君的態度。現代社會的有效溝通也需如此 —— 不僅聽對方說什麽,更要理解其背後的價值觀,正如子貢與孔子的默契,基於對 “仁” 的共同堅守。
    八、求仁得仁的本質:動機與結果的辯證
    “求仁得仁” 的本質是 “動機優先” 的倫理觀,與康德的 “善良意誌” 異曲同工。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說:“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誌,不可能設想一個無條件善的東西。” 孔子評價伯夷、叔齊,正是看其 “讓國” 的善良意誌,而非 “餓死” 的結果;評價管仲,也是看其 “安民” 的動機,而非 “事二主” 的行為。這種倫理觀提醒我們:評價一個人,應看 “他為什麽做”,而非 “他做成了什麽”。
    “得仁” 的多元形態證明仁的實踐不拘一格。文天祥的 “仁” 是民族氣節,範仲淹的 “仁” 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王順友的 “仁” 是 “二十年行走在雪域高原,成為馬班郵路上的忠誠信使”感動中國頒獎詞)。正如《周易?係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隻要方向是 “仁”,不同的道路都能抵達 “得仁” 的終點。
    動機與結果的辯證統一是更高的境界。孔子既重動機求仁),也不忽視結果利民),主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現代社會的公益組織 “免費午餐”,既懷著 “讓貧困兒童吃飽飯” 的初心求仁),又建立了透明的財務製度確保每分錢都用在孩子身上得仁),這種 “動機與結果並重” 是 “求仁得仁” 的現代發展。
    九、求仁得仁的終極意義:在抉擇中成就自我
    “求仁得仁” 的終極意義是通過倫理抉擇實現自我的道德完善。伯夷、叔齊通過 “讓國” 成為 “賢人”,孔子通過 “傳道” 成為 “聖人”,普通人也可通過日常的 “仁行” 成就自我。北京的 “快遞小哥” 汪勇,在疫情期間 “從一個人接送醫護人員,到組織起誌願者車隊”感動中國頒獎詞),他的 “求仁”助人)讓平凡閃耀;杭州的 “拾荒老人” 韋思浩,“匿名捐款十餘年,資助了多名貧困學生”,他的 “求仁”奉獻)讓卑微崇高。
    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求仁得仁” 為我們提供了錨點。麵對 “躺平” 與 “內卷” 的困境,選擇 “真誠工作、認真生活” 便是 “求仁”,內心的安寧便是 “得仁”;麵對 “利己” 與 “利他” 的糾結,“舉手之勞幫助他人” 便是 “求仁”,人際關係的溫暖便是 “得仁”。這種抉擇不需要驚天動地,卻能在平凡中雕刻出人性的光輝。
    孔子的 “不為也” 與伯夷、叔齊的 “讓國”,共同指向 “自由” 的本質 —— 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能選擇符合 “仁” 的行為,即使麵臨壓力也不妥協。這種 “道德自由” 比外在的自由更根本,正如《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最高的自由是超越外在評價,堅守內心的 “仁”。
    從衛國驛館的燭火到當代社會的燈火,“求仁得仁” 的智慧始終照耀著倫理抉擇的道路。它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站在哪個位置,而是如何到達那裏;不是獲得了什麽,而是成為了什麽樣的人。當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猶豫時,不妨回想子貢的提問與孔子的回答 —— 求仁得仁,又何怨?這或許就是穿越千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