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德智和尚

字數:4283   加入書籤

A+A-


    衍一真人百般籌謀,費盡心機,總算穩定朝局,便交出大權,於城中道觀修持,彌補道行之損。
    忽有一日,張伯玉正於府中升堂議事,卻見小黃門惶恐而來,稟報道:
    “陛下,瓜、沙、西、伊四州大旱,赤地千裏,蝗蟲遮天,吃盡禾苗。”
    “旱情牽連甚廣,災民無數,正裹挾數萬之眾,匯聚城外乞食。”
    “什麽?”張伯玉倏然一驚,“何時竟有如此大旱?”
    陰見素歎息一聲,拱手道:“陛下有所不知,四州旱情,自春耕之時開始,便愈演愈烈,席卷整個河西。”
    “奈何,正逢征戰之時,朝廷無暇分心他顧,更無力賑濟,以致如今情形。”
    張伯玉將信將疑,急忙登上城樓放眼望去,卻見餓殍遍野,人人衣不蔽體,瘦得皮包骨頭。
    更有人易子而食,將三歲孩童釘在木床之上,公然販賣。
    餓極之時,已然不能稱人,或許形容為野獸更為恰當。
    然而,城外這數萬之眾,不過是四州旱情的冰山一角。
    不知多少百姓,餓死在家中,倒斃在道旁,淪為他人口糧,亦或竄入深山為匪寇,吃光草根樹皮,再活活餓死,落入虎狼口中。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段治玄歎息一聲,拱手道,“殿下,天災無情,須得即刻開倉賑濟,以撫慰百姓,鎮定民心。”
    肅州刺史附和道:“段將軍所言極是。”
    “城中尚且有一座糧倉,頗為充盈,皆是昔年囤積的糧食,為百姓上繳之賦稅。”
    “如今,正可用之於民,招攬人心,重振我大涼聲勢。”
    張伯玉頷首,正要應允,忽見一道洪亮之音,在耳邊響起。
    “陛下且慢!”
    四人循聲望去,卻見百步之外,一須發皆白的老和尚,緩緩行來。
    一個踏步,便跨越百步之遙,在眾人身前站定。
    其人慈眉善目,雙手合十,宣一聲佛號:“阿彌陀佛,貧僧德智,拜見陛下。”
    張伯玉又驚又喜:“原來是德智大師,不必多禮。”
    “朕多次尋訪,卻緣鏗一麵,不知大師去何處雲遊?”
    “勞陛下掛念。”德智和尚低眉斂目,“貧僧師門相召,便回返敦煌一趟。”
    “不曾想,這區區數日之間,便已物是人非。”
    張伯玉訥訥難言。
    段治玄濃眉擰起:“陛下欲開倉賑濟,撫慰百姓,你這僧人,何故出言阻攔?”
    德智和尚低聲道:“陛下,且聽貧僧一言。”
    “大涼外有強敵,內有天災,已是危如累卵。”
    “府中縱有糧食,不過杯水車薪,須得留待救急之用,不可浪費一粒粟米,施舍無用之人。”
    段治玄喝道:“你這僧人,枉費數十年誦經念佛,竟心如蛇蠍,不以慈悲為懷。”
    “這數萬百姓遭此大災,正是艱難困苦之時,若不賑濟,莫非眼睜睜看他們去死?”
    陰見素、肅州刺史亦麵露不喜。
    張伯玉蹙眉道:“大師,您為佛門弟子……”
    德智和尚沉聲道:“陛下,高楷來勢洶洶,已然占據涼、甘二州,窺視肅州,擁兵數萬。”
    “您麾下兵卒不過數千,怎是他的對手?”
    “這些糧食,不如留給軍中精壯士卒,以護持陛下。”
    “倘若散與災民,其等欲壑難填,終究坐吃山空,好比蝗蟲過境。”
    “屆時,災民無有生路,一旦聚眾嘩變,陛下豈非身陷險境?”
    張伯玉如夢方醒,感慨道:“大師所言極是,朕受教了。”
    德智和尚低笑一聲:“貧僧受先帝禮遇,自當報答一二。”
    段治玄冷哼一聲,勸諫道:“陛下,僧人們,皆是破門出家之人,圖謀私利,少有為民謀福祉者,不可輕信。”
    “這數萬百姓,皆是我大涼子民,怎能坐視他們餓死,而無動於衷?”
    “傳揚出去,有損陛下仁德之名,還望陛下三思。”
    張伯玉猶豫不決。
    德智和尚笑道:“百姓不過路旁草芥,天下應有盡有,段將軍何必婦人之仁?”
    “何況,其等從前受大涼庇護,方才安居樂業。如今陛下有難,自當報答。”
    “便是死了,也是為陛下盡忠。”
    “陛下若擔憂名聲有損,可將這數萬之眾,驅趕至隴右,任其自生自滅。”
    “高楷若見死不救,便是不仁不義之徒,陛下正可興兵討伐,天下仁人誌士,必定雲集景從。”
    張伯玉目光一亮:“大師此話有理。”
    當即下令,驅趕百姓,敢有反抗者,一律格殺勿論。
    段治玄擰眉道:“陛下,如此行事,有失光明……”
    張伯玉揮手打斷:“段愛卿不必多言,朕自有道理。”
    “大涼護佑百姓多年,也該百姓回報一二了。”
    段治玄眉頭大皺。
    “大師,既然來此,懇請入府一敘,朕必設筵席,為您接風洗塵。”張伯玉滿臉誠心。
    德智和尚搖頭道:“貧道雲遊四海,漂泊不定,便不打擾陛下了。”
    “萬望陛下龍體安康,國祚綿長。”
    話音未落,他轉身離去,一步踏出,便去得百步之外,眨眼間,蹤跡全無。
    “佛緣難覓!”張伯玉喟然長歎,轉身回府去了。
    段治玄思緒一轉,悄然前往城北一座道觀,求見衍一真人。
    是夜,張伯玉正在府中宴飲,忽見衍一真人大步而來,不由又驚又喜:“真人出關了,可是修為已複?”
    衍一真人搖頭道:“非也。”
    “貧道此行,正為賑濟災民之事。”
    “陛下怎能輕信佛門弟子,驅趕百姓?”
    張伯玉不以為意:“區區數萬之眾,微不足道。”
    “何況,倘若以此禍水東引,令高楷退兵,豈非兩全其美?”
    衍一真人歎息一聲:“陛下此言差矣。”
    “德智妖言惑眾,迷亂人心,一言一行,看似為陛下考慮,實則居心叵測。”
    “否則,佛門弟子皆以慈悲為懷,主張濟世救人,他此番卻見死不救,蠱惑陛下驅趕百姓,豈非倒行逆施?”
    “陛下切不可聽信讒言!”
    張伯玉怫然不悅:“真人,朕是大涼之主,金口玉言已下,怎能朝令夕改?”
    喜歡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請大家收藏:()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