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變廢為寶
字數:4698 加入書籤
高楷召來唐檢,問道:“你可知西市秤行周圍,是什麽情形?”
唐檢回言:“秤行東南角,有十餘畝惡地,為旗停之內,眾汙穢所聚。”
“以往,萬年縣民眾,都把垃圾傾倒到此地。”
“不過,自從大王下令,不得使用滲井,將垃圾、屎尿一律運出城外之後,此地就不再堆積渣滓,成了一處空地。”
“原本,其靠近西市,乃繁華之所。隻是,商賈們嫌棄此地不吉利,無人問津。”
高楷恍然,竇易看準這裏,打算開發“房地產”,倒是好眼光。隻要操作得當,不愁沒有生意。
想了想,高楷在奏疏上批注:此事無傷大雅,你盡管將其賣給竇易,讓他變廢為寶,豈不更好?
唐檢遲疑:“大王,縱容竇易牟利,豈非助長商賈氣焰?”
“屆時,人人重利而忘義,不思務農,恐怕引發大亂。”
高楷哂笑:“有需求就有市場,你以為一味禁止,就能讓天下大同麽?”
“堵不如疏,與其搞地下經營,不如放到台麵上來,也方便管理。”
“大王教訓的是!”唐檢麵露慚愧。
高楷擱下筆,陷入沉思。
看到這法燭製作過程,他不禁想到蜂窩煤。
長安居,大不易,說得便是柴米油鹽,這些生活必需品。
柴排在首位,對百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尤其是寒冬臘月,烤火煮飯,取暖,都離不開柴薪。
但民眾需求旺盛,卻供不應求,導致價格奇高,升鬥小民根本承受不起,可謂一大痛點。
倒不如研發出蜂窩煤,改善這一現狀,順便,也可遏製亂砍濫伐,毀壞森林,使水土流失,長安沒落。
念及此,他召來宇文凱,讓他先行勘探煤礦所在,最好是露天的,方便開采、運輸。
“你可派人到河東道探查一番,早做準備。”
“是!”宇文凱連忙應下,暗自慶幸,大王未曾追究。
待他告退,高楷忽然歎道:“煉煤技術不行,蜂窩煤也隻能循序漸進,不能趕鴨子上架。”
“要解決燃眉之急,還得倚仗木柴、木炭。”
“倒是這法燭,可以推廣一番,作為補充。”
……
時光流逝,一轉眼,已是天佑十五年。
二月二,龍抬頭。
兩儀殿中,竇儀、蕭宇聯袂來見。
“大王,臣等不辱使命,已然將諸多經典編纂完畢,請您過目。”
身後小黃門奉上五本經書,黃紙做底,墨香撲鼻。
“哦?”高楷驚訝,“這麽快便編纂好了?”
竇儀慚愧道:“臣等才疏學淺,不過拾人牙慧,略作排布、整理罷了。”
蕭宇附和:“這五本經書,涵蓋九部正經,諸多雜經,不出先賢所著範疇。”
“爾等辛苦了!”高楷點了點頭,取來一一翻看。
這五本經書,分別為《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傳》。
對比從前諸多正經、雜經,可謂刪繁就簡,讓人耳目一新。
高楷稱讚不迭:“去華取實,去蕪存菁,著實一大進步。”
“雖不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卻也差之不遠。”
“竇公、蕭公,你們勞苦功高!”
“臣等微末之勞,當不得大王盛讚。”兩人連連謙遜。
高楷笑了笑,忽然話鋒一轉:“我方才一觀,這五本經書,雖然比從前簡略,但許多書義解釋,卻劃分南北,諸位大儒都有不同看法,各抒己見,莫衷一是。”
“這可不行!”
“爾等還需統一注釋,勿要亂象紛呈。”
畢竟,這是頒發給七道士子的“教科書”,怎能一句話有七八種解釋。
不光學習起來吃力,無所適從,考試之時,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難免引發歧義、爭端。
蕭宇麵露慚愧:“臣等胸無點墨,不通聖賢義理,實在無地自容。”
高楷搖頭:“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蕭公無需自責。”
“既然眾說紛紜,那便請來天下大儒,共同辯經,求同存異,盡量達成共識。”
“大王深謀遠慮!”兩人齊聲稱讚。
竇儀建言:“大王,若要請來大家,聖人子弟當為重中之重,不能缺席。”
“你是說,曲阜孔氏?”高楷笑問。
“正是!”
“那便修書一封,派人送至河南道兗州,靜候佳音。”
“遵令!”
蕭宇拱手:“還請主上,為此命名。”
“便叫《五經正本》。”高楷不假思索。
“立即將此刊行七道,使民眾知之。”
“是!”
“另外,將《秦疏律》、《說文》、《九章》這些也一起刊發,以便明法,明字,明算,諸科舉子使用。”
“遵令!”
說到這,高楷忽然想起一事。
“如今,若要發行一本經書,該如何施為?”
竇儀回言:“門下省下轄弘文館,有諸多學士,手抄經典,匯編成書。”
“手抄?”高楷吃了一驚,“沒有印刷術麽?”
印刷術?兩人麵麵相覷。
半晌後,竇儀遲疑道:“大王所說,莫非是石碑拓印?”
“何為石碑拓印?”
“老臣聽聞,江南諸道文風興盛,大族以藏書眾多為榮。”
“隻是,手抄成書耗時耗力,又價格高昂。”
“便有匠人琢磨,在石碑上雕刻文字,貼上宣紙,以鬃毛刷蘸墨輕捶,使字跡印在紙上。”
高楷搖頭:“這種方法,效率太低,隻能複刻碑文,無法靈活排版。一旦有錯字,又不易改正,怕是難以流傳。”
竇儀讚道:“大王真知灼見。”
“石碑拓印,大多於寺廟,用來印刷佛門經文。”
這可不行!書籍是進步之梯,要讓《五經正本》在七道廣為流傳,少不得新型印刷術。
尤其是,雕版印刷術,這可是文明之母!
隻可惜,他雖然知道雕版印刷術,乃至更先進的活字印刷術,但不了解具體操作,更不清楚,有哪些講究。
隻是隱約知曉,雕版印刷術,似是將文字刻在木板上,刷墨覆紙來印。
就這隻言片語,最多做個啟發,卻指導不了實際操作。
想到這,他頗為汗顏。
“石碑拓印不過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當務之急,是要集思廣益,匯聚七道匠人,甚至天下萬眾巧思。”
思緒一轉,高楷鄭重道:“傳我令,向天下匠人,征集印刷術。”
“經查驗,若有實用,可推廣天下。我可許諾,賞賜其人官職、錢財、乃至土地。”
搞不出活字印刷術,先把雕版印刷術弄出來,也可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