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空穴來風
字數:4616 加入書籤
李元崇自是大喜:“謝大王!”
“末將承蒙厚愛,願效犬馬之勞!”
眾人紛紛道賀:“恭喜大王,又得一員大將!”
三州既得,整個河南道皆在掌控。
不過,錢惟治雖然退兵,仍滯留在楚州,隔著淮河遙相對峙。
不把他擊退,三州軍民難以安定。
張建兆主動請纓:“大王,末將願領兵,擒拿錢惟治!”
趙喆、吳伯當、蘇行烈亦然請戰。
王景略頗有微詞:“如今正值寒冬臘月,不宜接連動兵。”
“不如設法,使吳軍自行退卻。”
許晉附和:“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為將者,怎能不體恤士卒?
趙喆蹙眉:“錢惟治並非膽小如鼠之人,如何使他自行退卻?”
崔皓倏然拱手:“大王,微臣有一計,可使他退兵。”
“哦?”高楷好奇,“是何妙計?”
“依微臣愚見,錢惟治乃當世豪傑。”崔皓娓娓道來。
“但功高難免震主,將士在外,隻聽軍令,不從君命,長此以往,袁弘道豈不猜忌?”
“不如派人潛入金陵,散播謠言,聲稱錢惟治有擁兵自立之心。”
隻要引得袁弘道忌憚,必會召回錢惟治。
不費一兵一卒,便能退敵。
“此計雖妙,然而,倘若袁弘道對他信任有加,豈不白費力氣?”張建兆忍不住質疑。
崔皓胸有成竹:“袁弘道對他,絕非信任有加!”
“何以見得?”
“他讓庾行簡為監軍,監視錢惟治一舉一動,便是明證。”
唐檢附和:“確有此事!”
高楷沉思片刻,笑道:“便依此計。”
“讓奉宸司校尉潛入金陵,暗中操作一番。”
“是!”
袁弘道、錢惟治皆氣運不凡,二者雖為君臣,卻互相提防,此計確有可能成功。
李元崇倏然開口:“袁弘道北伐中原之心,昭然若揭。”
“此計若成,也隻是一時退卻,難免卷土重來。”
“若要長治久安,還需震懾一番,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如何震懾?”王景略不解。
“我軍氣勢盛大,於淮河岸邊演練一番,足矣!”
“你是說,講武?”高楷恍然。
講武,便是閱兵儀式。
“正是!”李元崇頷首,“無需大動幹戈,憑借講武之盛,足以震懾敵軍。”
他這話並非空穴來風,此前,徐智遠曾在黃河一岸講武,嚇退竇至德。
許晉讚同:“仲冬練兵、講武,曆朝曆代皆有先例。”
最要緊的是,軍中十萬兵卒,皆勇銳之士,曆經數年來優勝劣汰,可謂個個弓馬嫻熟。
若非天寒地凍時,作戰不易,早就一擁而上,和吳軍一決死戰。
高楷自無不可,隻是講武需要時間準備,還要挑選場地,提前進行演練,確保萬無一失。
否則,講武之時,軍容不整,各行其是,亂成一鍋粥,那就不是震懾,而是惹人恥笑了。
李元崇建言:“講武之地,可選在臨淮城外。”
“此地乃通濟渠樞紐,淮河咽喉,地勢平坦開闊,足以容納十萬大軍。”
高楷若有所思,按照堪輿圖上所畫,此城位於淮河北岸,洪澤湖以南,與淮南道楚州毗鄰。
講武之時,錢惟治必然忍不住來觀看。
這倒是個好地方!
見他頷首,李元崇朗聲道:“末將願立下軍令狀,把講武之事籌備好。”
“若有紕漏,甘願領受責罰。”
許晉亦然請纓:“末將久無戰功,願助李將軍一臂之力。”
高楷鄭重道:“有你們兩人籌備,我可高枕無憂。”
“不過,這是大事,不僅關乎我軍顏麵,更涉及國威,不可不慎。”
“崔皓、景略、晏清,還有各位大將,須得齊心協力,不能有半點閃失!”
“遵令!”眾人齊聲應和。
按照講武之規,場地選在城南,一處開闊平原上,成方形,長、寬各一千二百步。
四角皆有通道,供文臣武將入場,各設旗鼓、甲仗。
東、西兩側,建軍營,分為左廂、右廂,各三軍,攏共六軍,包括步兵與騎兵。
左、右兩軍,間隔三百步,正中立標注五根。
每根之間,隔五十步,作為兩軍行進、停止的界限。
場地北側,開辟一座帷宮,麵朝南方,搭建高台,供高楷與一眾文臣觀閱。
晝夜輪轉,講武之地已然設置好。同時,十萬大軍,開始在帷宮下預演。
高楷踩了踩地麵,感受著堅實的觸感,笑道:“元崇、許晉,著實思慮周全。”
昨夜裏,下了一場小雨,地麵濕潤。
原以為場地泥濘,不便行走,沒想到,放眼望去,皆以細沙碎石鋪地,平平整整。
唐檢附和:“二位將軍不光擅長用兵,更能統兵,事無巨細,無不周到,可謂文武全才。”
難怪大王對這兩人另眼相看,果然各有才能,非諸將可比。
高楷笑了笑,忽然問道:“二位道長修為高深,可知明日,有無大雨、大雪?”
倘若講武之日,天氣陰沉,下雨、下雪,那就不美了。
孫伯端搖頭:“依貧道所觀,明日晴空萬裏,暖陽高照,並無雨雪。”
“那便好!”
高楷邊走邊看,場地中間、四角,皆樹立青、黃、黑、赤、白五色牙旗,另有鼙鼓、儀仗。
趙喆、吳伯當、張建兆、蘇行烈、郭恪,李元崇,六位大將各領一軍,皆披甲騎馬,東奔西走大聲呼喝,教習士卒演練。
按照章程,年少者在前,長者在後,調頭時相反。
每一軍,郎將手握旌旗在前,健壯者持鉦、刀、槍、盾為其次,矮者執槊再次,最後為高者,手持弓箭,各自聽從號令。
偃旗而跪,舉旗則起;擊鼓而進,鳴金則止。
高楷玩味一笑,忽然想起從前軍訓,倒也差不了多少。
隻是,這裏規則更嚴。必須看旗、聽鼓而動,明確號令,不能出絲毫差錯。
每一個步兵、騎兵,站在哪一個位置,拿什麽兵器,如何行走、後退,都得安排得明明白白。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不外如是!
咚!鼓聲驀然響起,六軍士卒聽從號令,各自行進。
從高處俯瞰,這片平原上,旌旗招展,鑼鼓喧騰,十萬之眾持刀執槍,吼聲如雷。
高楷笑讚:“我秦國兒郎,著實威武雄壯,氣勢恢宏!”
不過,這一番動靜傳揚開來,赫然驚動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