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優勝劣汰

字數:4696   加入書籤

A+A-


    “臣等拜見大王!”
    “免禮,平身。”
    “謝大王!”
    高楷端坐禦榻,鄭重道:“今歲,我秦國平定都畿、河南兩道,接連覆滅徐智遠、竇至德、鄭博、孟元朗、皇甫懿。”
    “又擊退吳國,新增二十八州,諸位功莫大焉。”
    群臣皆道:“仰賴大王運籌帷幄,方能連戰連捷,臣等不敢居功。”
    高楷笑道:“古人雲,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諸位勞苦功高,我自當封賞。”
    “王寅虎,宣讀敕書。”
    “遵令!”
    王寅虎肅然應下,手捧敕書,高聲道:“業盛勳賢,材優將相,蘊權謀而製敵,勵誠節以匡時。”
    “奉秦王之令,晉升趙喆為右翊衛大將軍。”
    趙喆深吸一口氣,難掩喜色,連忙下拜道:“謝大王!”
    “起來吧!”高楷笑道,“這右翊衛大將軍,獨掌一軍,位高權重,你可得戒驕戒躁,善始善終。”
    趙喆忙不迭地應下:“謹遵大王教誨!”
    諸將皆是驚歎,趙喆年方二十,便登臨大將軍之位,不愧“虎子”之譽,叫人羨慕。
    隨後,王寅虎高呼:“奉秦王之令,授崔皓為都畿道節度使。”
    崔皓連忙下拜:“謝大王!”
    高楷鄭重道:“都畿道剛平定不久,民心未附,尚需撫慰。”
    “你為節度使,須得勸農均賦,寬刑簡政,使五州軍民安定,尤其是東都洛陽,乃重中之重。”
    崔皓連連點頭:“大王諄諄教誨,微臣銘記於心。”
    他暗自欣喜,楊燁、徐晏清都曾鎮守一道,現在輪到他,可見大王信重。
    緊接著,王寅虎展開敕書:“奉秦王之令,賜封長卿為中書舍人!”
    封長卿鬆了口氣,下拜道:“謝大王隆恩!”
    前些時日洛陽一行,大王頗為不悅,他一直提心吊膽,生怕失去聖眷。
    好在,大王明察秋毫,並未遷怒。更封他為中書省首官,可見寵信。
    高楷笑道:“中書舍人草擬製敕,執掌機要,為重中之重。”
    “封長卿,你需謹言慎行,盡職盡責!”
    “遵命!”封長卿連忙應下,暗自發誓,必要克己奉公,成為一代名臣。
    緊隨其後,王寅虎朗聲宣讀,封蘇行烈為歸德將軍,吳伯當為忠武將軍,張建兆為宣威將軍,郭恪為定遠將軍,李元崇為昭武郎將。
    李光焰為河南道節度使,方善行為洛州刺史,葛守義為汴州刺史。
    此外,王景略、徐晏清、唐檢、許晉等人皆有賞賜。
    “謝大王!”一時間,殿中歡呼雀躍,喜氣洋洋。
    高楷麵上含笑,抬頭望去,白、青、紅、紫、金五色氣機恍如瀑布天降。
    轉瞬間,凝成九重華蓋,托舉一尊大鼎,載浮載沉。
    咚!鼎身猛然一震,現出都畿、河南二道山川地理、風土人情。
    士子寒窗苦讀,農人持鐮割麥,工匠打造器具,商賈走街串巷。
    正中心,一根天柱上接九霄,下抵九幽,一道道金氣凝成祥雲瑞靄。
    他忍不住憧憬:“待登臨九五,一統神州,不知是何氣象?”
    入夜,高楷下令,於兩儀殿賜宴,滿朝文武皆至。
    後宮,張氏亦設宴款待內外命婦,其樂融融。
    ……
    時光流逝,轉眼已是天佑十六年,元月。
    兩儀殿中,中門、門下、尚書三省,吏、兵、工、戶、禮、刑六部群臣皆至。
    高楷朗聲笑道:“歲序更替,華章日新,新的一年應有新氣象。”
    “如今,我秦國坐擁九道,一百五十二州,若要長治久安,選賢任能,刷新吏治便是重中之重。”
    “徐晏清?”
    “臣在!”
    “都畿、河南二道初定,二十八州刺史多有空缺,不利於治理。”
    “你是吏部首官,須得舉薦賢能,擬一份名單,由我親自過目。”
    “遵令!”
    一州刺史,位高權重,選對了人,可使民眾安居樂業,選錯了,難免為禍一方,必須慎重。
    “此外,從前為了招降納叛、快速平定,對主動歸順者,難免寬縱了些。”
    “譬如諸州刺史、縣令,多半良莠不齊,也該考核一番,能者上,庸者下,優勝劣汰!”
    徐晏清神色一凜,忙道:“謹遵大王之令!”
    竇儀拱手道:“大王,九道一百五十二州,牽一發而動全身。”
    “考核任免之事,若大張旗鼓,波及全國,恐怕惹得人心動蕩。”
    高楷思索片刻,點頭道:“此話有理!”
    “那就先從京畿道開始,一個一個來。”
    “不過,有一點必須謹記,官員異地任職,不得留在出生地,以防貪汙腐敗。”
    “是!”
    說完此事,高楷轉向兵部,笑道:“新春佳節,難得闔家團圓之日,不可不近人情。”
    “傳我令,將士們輪流回鄉探親,路程遠的,多放幾天假。”
    “另外,他們隨我征戰大半年,著實辛苦,該給的賞錢不可少!”
    “大王仁德!”狄長孫讚道,“二郎們聽聞,必然歡喜。”
    趙喆忽然提起一事:“大王,上陣廝殺難免有人傷殘,無法繼續作戰。”
    “不如一並退伍,裁汰老弱,招募一批青壯。”
    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隊要維持戰力,新陳代謝不可避免。
    高楷頷首道:“退伍者,按照功勞,賜良田,錢財,也可在州、縣任官。”
    這些兵卒訓練有素,任用能力超群者,就算解甲歸田,也可繼續發光發熱。
    “遵令!”狄長孫連忙應下。
    蘇行烈建言:“大王,依末將所觀,軍中甲胄、兵器,頗多破損,不堪使用,也該辭舊換新了。”
    高楷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事理所應當。”
    “宇文凱,有勞你打造一批甲胄、兵器,繼續改進,裝備全軍。”
    “是!”宇文凱不敢怠慢。
    涉及工部,高楷忽然問道:“印刷術、曲轅犁推廣得如何?”
    宇文凱回言:“印刷術推廣順利,除卻河南道,其餘八道基本都有流傳。”
    “曲轅犁稍慢,隻在京畿道、山南西道、劍南道、隴右道、河東道有所使用。”
    “隻是,都畿道、河西道、河北道、河南道尚未普及。”
    高楷點了點頭,印刷術廣為流傳,在情理之中。畢竟事關科舉,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至於曲轅犁,雖然效用高,但成本不低,若要普及全國,還需一段時間。
    想了想,他鄭重道:“將曲轅犁推廣,列入政績考核之中。”
    農為政本,事關糧食生產,怎麽重視也不為過。
    將曲轅犁與政績掛鉤,諸州刺史、縣令自然更有動力去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