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朝堂險惡,人心難測!
字數:4606 加入書籤
“嗯,此話倒也有理!”
朱元璋微微頷首,神情若有所思。
明朝的衛所製度,是他一手建立的,對情況自然很是了解。
一次性帶走五十萬,基本等於空國而出。
何況,如果朱祁鎮親征,是臨時起意,腦子一熱,就不管不顧了。
才幾天時間,他是怎麽把天南海北的軍隊,調到身邊的?
就靠著兩條腿,累死也跑不到啊!
確定了出征人數的大致範圍,李善長話鋒一轉。
“接下來,還要引出土木堡之變的關鍵人物,宣府總兵楊洪!”
“他能一路做到總兵,主持邊關防務,少不了文官的支持!”
“而且,正統初年,兵部尚書楊士奇上奏,提議派文官監軍,節製武將......”
“不消說,此舉給文官插手軍務,和武將混到一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楊洪作為宣府總兵,邊關武將,平時吃空餉這種常規操作,還有一項兼職,走私軍械。”
“包括但不限於:弓弩箭矢,刀槍甲胄,乃至於火器。”
“買家,是和素來和大明不對付的兀良哈!”
“早在正統十二年,朝廷就有人上疏舉報,說楊洪打著派人放牧的名義,行走私之實。”
“當時,英宗就派人斥責過,讓他收斂一些。”
“但這小子是個慣犯,屢教不改,屬於滾刀肉了!”
“無論是吃空餉,還是走私軍械,都不是一個人能夠辦成的,必然有人同流合汙,利益相關......”
聞言,朱元璋臉色凝固,久久不語。
此時此刻,他不禁想問天問大地,甚至迷信問一問宿命。
他創立的大明朝,都用了些什麽貨色?
嘴上忠君愛國,仁義道德。
可背地裏呢.......
文官結黨營私,欺君弄權,貪墨橫行,吃得滿嘴流油。
邊關武將,也不閑著。
吃空餉就罷了,還裏通外國,走私武器給敵對勢力。
沒把他們千刀萬剮,刨墳掘墓,挫骨揚灰,已經是皇恩浩蕩,天子最大的仁慈了。
“可話說回來,朱祁鎮又為什麽要離開京城,禦駕親征呢?”
問及關鍵,李善長嗬嗬一笑。
“讓英宗決定‘親征’的,是宣府、大同傳來的兩份奏報,軍情告急!”
“首先,宣府總兵楊洪上書:賊圍馬營三日,將河水斷絕,營中無水。——《明英宗實錄》”
“而大同方向,也傳來了八百裏急遞!”
“大同總督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左參將都督石亨等值虜和陽後口敗沒.......左參將石亨奔還大同。”
“時太監郭敬監軍,節製諸將,致覆師,敬伏草間免。”
上述記載,出自《國榷》,也就是和陽之戰。
真假姑且不論,但有一點值得懷疑,除了損失將領以外,幾乎和土木堡之變一樣,沒有士兵陣亡的數字。
別說什麽史官沒顧上,忘了記錄。
若兵變屬實,這些人有可能是被騙出城去,中了埋伏。
這裏,還得提一嘴郭敬。
他是大同的鎮守太監,曆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屹立不倒。
能外放監軍,說明對朱家還算忠心。
土木堡之變後,郭敬剛回到京城,就被於謙不問情由,直接下獄,淩遲處死......
作為‘和陽之戰’的幸存者之一,這老太監躲在草叢裏,應該看到了什麽?
否則,要是有罪的話,為什麽不走流程,經三法司審訊定罪?
究竟想隱瞞什麽,誰也不好說。
隨著邊關告急,朱祁鎮察覺出了異樣,決定親自走一趟。
也就是史書上的,英宗親征。
當然,說是出征,其實就是巡邊查賬。
此前,楊洪的所作所為,已經讓朱祁鎮忍無可忍。
一旦查出真相,水落石出,整條線上牟利的官員,都要跟著遭殃!
不過,所謂瓦剌分三路來犯,邊關告急,應該是有人故意為之,放出來的煙霧彈。
當時的草原上,屬於三足鼎立,都要爭奪蒙古正統。
正北方向,是韃靼部。
東北方向,是常和大明對著幹的兀良哈。
西北方向,才是瓦剌......
先別說也先和英宗的關係不錯,各取所需,不大可能主動挑釁。
就瓦剌那三四萬騎兵,要分三路來犯,每路才一萬多點。
哪怕真來打了,憑這點人馬,楊洪手握重兵,居然打不過,還被人家給圍了,讓局麵處於被動......
要麽,是楊大總兵能力不行,趕緊退位讓賢!
要麽,就是謊報軍情,另有所謀。
更何況,英宗之前還給他調了三萬京軍,結果把仗打成這個奶奶樣?
趁早歇了吧!
不出所料,英宗要到北邊去,大臣們一起上書勸阻。
【兵凶器,戰危事,陛下不可親往......】
結果,英宗不聽,一意孤行。
七月十四下的決定,七月十六就率領五六萬京軍,帶著十天左右的糧草,以及半個朝廷的文官殺出去了!
當然,還有他親愛的王大伴。
東廠提督,兼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
大臣心想,搞這麽一出,就是為了讓你消停點,別查到我們頭上......
既然不聽勸,別怪我們給你整個活了。
跟在英宗身邊,級別最高的,當數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兩個正二品大員。
剛出居庸關,倆老家夥就吵吵累,要求暫住。
從京城到居庸關,攏共才多遠,又不用他們步行,能累到哪去?
要說鄺埜和王佐上了年紀,行動不便,跟著走也行,大不了速度慢點,照顧下老人家。
可有一次,這倆人搶在大部隊之前,偷偷跑出去了,幹啥了不知道,史書上沒寫。
回來時候,就被英宗抓了個現行,在營門前罰跪,王振在一邊監督。
這件事,按《明史》的記載,是王振獨斷專行,囂張跋扈,欺負到文官頭上了。
說句好聽的,寫史書的那個,估計是把腦袋瓜子落在家裏了。
他就不想想,王振一個太監,沒有皇帝的許可,誰能讓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和戶部尚書財政部長)當眾下跪?
而且,那兩個老家夥偷跑出去,沒準就是心裏有鬼,到前邊通風報信去了。
總不能是吃撐了,搭夥遛彎去了吧?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