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曆史可以很瘋狂!
字數:4641 加入書籤
再說個疑點......
按史書記載,朱祁鎮回師途中,停在土木堡。
因為缺水,軍中將士口渴難耐,人馬困乏,喪失戰鬥力,至有此敗。
【掘井二丈餘,亦不得水。——《明實錄》。】
這又是沒帶腦子寫的。
要知道,英宗離開京城,是七月中旬,正是夏秋交替,雨水充沛的季節。
現實是,從居庸關到宣府、大同,這一路上,陰雨連天,下個沒完。
【丁酉,度居庸關,風雨連朝......《國榷》】
【辛醜,車駕至宣府,風雨大至,邊關益急,扈從群臣互交章請駐蹕。——《英宗實錄》】
上述文字,至少能看出兩個問題。
因為季節導致,沿途是有降雨的,根本用不著打井取水。
況且,土木堡附近,有個官廳水庫。
水庫雖然不是明朝修的,但能夠修水庫的地方,周邊應該是能找到水源的。
所以,缺水的說法,很難成立。
其實,英宗在回師途中,真正缺的,是糧食。
【未十日,兵士已乏糧矣。方秋,禾稼遍野,所過一空。】
意思是,回去的路上,英宗麾下將士忍饑挨餓,逼得搶掠百姓剛成熟的莊稼。
那麽,糧食去哪了?
按理說,英宗禦駕親征,後方的糧草,應該由坐鎮京城的兵部供應。
當時,兵部正牌尚書,老頭子鄺埜,跟在朱祁鎮身邊。
負責此事的,隻有一個人——
兵部左侍郎,於謙!
另外,別扯什麽山高路遠,糧食運不過去。
所謂的京師保衛戰之前,於少保一聲令下,短短幾天,就調光了通州倉的九百萬石糧食。
並京城周邊七大糧倉,總計一千九百萬石。
這麽多糧食,難道連五萬人的軍需都解決不了?
要不說土木堡之變,姓於的有嫌疑呢,如此看來,不算冤枉他!
而且,他敢給英宗斷糧,罪名不小,就不怕被事後追責,難逃一死嗎?
可能,於少保未卜先知,料定英宗回不來了吧?
死人嘛,是沒必要吃飯的......
另外,史官為了把黑鍋甩給王振,說王太監貪汙受賄,隨軍帶了一千多車金銀財物,跟在後麵,耽誤了大軍回程。
前麵提到過,太監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為了保住權力地位,隻能效忠於皇帝。
無論如何,他沒必要害朱祁鎮啊?
結合英宗斷糧來看,不難推測出,那一千車所謂的金銀財物,有沒有可能是從別處調來,臨時應急的糧草呢?
再說於謙,身為兵部左侍郎,皇帝出征,後勤供應不及,玩忽懈怠,至大軍於險地。
就算他沒有參與兵變,也不是主謀,僅憑這一條,也夠丟官下獄的了!
咳咳,書歸正文......
英宗出去的行程,應該是走居庸關,先到宣府,再到大同的。
如果像軍報上說的那樣,敵軍來勢凶猛,圍困城池,軍情十萬火急,刻不容緩。
而且,皇帝又親自帶了生力軍來助戰,為什麽不直接拉開架勢,拚個你死我活呢?
但僅僅是在宣府大同轉了一圈,沒見到敵軍,就往回趕了。
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麽?
直說了吧,朱祁鎮在大同見到了一個人——
侍奉過朱家四代皇帝,鎮守太監,郭敬。
見麵之後,他和朱祁鎮說了什麽,史書上留白,無從得知。
但極有可能的是,察覺到情況有變,告訴英宗皇帝,此地不宜久留。
接著,朱祁鎮就調轉方向,就急匆匆的往回趕。
很顯然,兵變的陰謀,大同也參與了。
臨走之前,大同守將告訴英宗,回去時,要走紫荊關,能安全一些。
從大同城,進京的路有兩條。
一個是走大同,經蔚州,走紫荊關,到京師。
第二條,起點還在大同,過宣府,進居庸關,也能到京師。
但第一條路不僅繞遠,而且紫荊關地勢崎嶇,山嶺險峻,極其容易設伏。
朱祁鎮留了個心眼,表麵上答應著,朝紫荊關方向走了四十裏,傳來了糧草被劫的消息。
明朝人李實,在他的《北史錄》中寫到:
【行四十裏,忽折而東,蓋振聞輜重被虜所遮,乃揮軍複行故道耳。】
所謂故道,就是宣府那條路。
可疑的是,紫荊關是天下九塞之一,扼守京師門戶,處於核心防禦圈。
這麽險要的地方,怎麽會出現草原部族的騎兵,打劫糧草輜重呢?
忽然改道,也說明英宗起疑了。
如此,躲在暗處的兵變一黨,就更不能讓他順利回到京城了。
宣府到居庸關的路上,還有更大的殺招!
......
八月十三,英宗率眾到達雷家站。
宣府方向忽然送來情報,瓦剌也先從背後襲來。
朱祁鎮得知,派出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督王貴,廣義伯吳克勤,忠順侯吳克忠,帶人查看情況。
當晚,全軍覆沒!
消息傳來,朱祁鎮再派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四萬騎兵前去。
這個數字,《明史》中說是五萬,《英宗實錄》記載是四萬。
仔細想想,後者要更可信些。
畢竟,朱祁鎮出門才帶了五萬來人,要是給朱勇五萬,英宗身邊就沒人了。
結果,朱勇在鷂兒嶺中了埋伏,力戰而亡......
到這裏,英宗身邊,大約剩下了不到一萬人,就容易對付了。
不過,朱勇帶的四萬騎兵,可是京軍三大營裏精挑細選出來的,居然會全軍覆沒,實在讓人懷疑。
首先,瓦剌那幾萬騎兵,裝備不占優勢,即使設伏,也很難吃掉同等數量的明軍騎兵。
即使打的贏,自身也要付出極大代價。
能夠確定的是,土木堡事發之前,宣府總兵楊洪,以防備邊患的名義,向兵部申請了三百門大炮,以及若幹火器。
他手裏,還有一樣寶貝,王命旗牌!
見令牌如見天子!
更何況,宣府一帶,至今還流傳著楊洪造反的說法。
如果,遠在京城的於謙,沒有參與兵變,或許勉強能說得過去。
但楊洪,絕對難洗脫幹係!
當排除掉所有不合理的解釋,剩下的那一個,無論怎樣難以置信,都有可能是真象。
曆史,可以很瘋狂!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