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高仿金屬古董
字數:2206 加入書籤
李悟真迎麵看到的這件銅乳丁紋三耳簋,是商周時期最流行的高檔銅器,當時是用於盛放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一般為一至二升。
麵前的這件銅乳丁紋三耳簋,足能盛裝3升穀物。這件青銅簋下麵是圈足。
李悟真知道,銅乳丁紋三耳簋有圈足,三足,四足,方座等數種,通常與鼎一起使用。天子是九鼎八簋,諸侯七鼎七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這件銅乳丁紋三耳簋圓體深腹,圈足,器身飾雷紋,乳丁紋,獸麵紋,三耳為獸頭形,格外醒目,裝飾細密,富有韻致。
多奈親王送來這三件青銅器後,元容安細細把玩了一周,才讓弟弟元王明拿到水峪村元家地下庫房裏去的。
李悟真取下這件銅乳丁紋三耳簋,見簋高19·2厘米,上部圓形口徑31厘米,重約7公斤。
這件銅乳丁紋三耳簋的大小,形狀,色彩,重量等外觀,與李悟真把玩過的銅乳丁紋三耳簋一模一樣,從表麵看,沒有一點區別。
李悟真輕敲這件銅器,發出厚鈍沉悶的響聲,完全沒有青銅的清亮激越脆音。
李悟真由此判斷,這件銅乳丁紋三耳簋是贗品。
李悟真心裏牽掛著另外二件青銅器,就在這一排古董架上尋找。他很快找到了那件西周時期的銅簠和春秋時期的銅龍耳簋。
簠是商周時期祭祀與宴饗時,盛裝飯食的器具。
這件簠呈長方形,上身為蓋,下身為器。蓋、器大小相同,上下對稱,嚴絲合縫。蓋、器合則為一器,可以保障盛裝食物的衛生;分則為二器,方便祭祀與宴饗。
這件銅簠,蓋、器齊全,合口嚴密,蓋兩側各有一耳,既方便開合,也可區別上下。
簠盛行於西周至春秋時期,戰國後逐漸消失。
這件西周時期的銅簠,絕無僅有,屬稀世珍寶。
李悟真見這件銅簠造型逼真,惟妙惟肖,與他在上一世把玩的那件銅簠如出一轍,隻是顯得略重一些,聲音同樣悶重不清。
很顯然,這也是一件仿製品。
李悟真又雙手捧起那件銅龍耳簋。
這是春秋中晚期的一件青銅器,屬於青銅食器,由器與座兩部分組成。容器部分有蓋,蓋子捉手為向外敷展的蓮瓣,中央飾蟠虺紋,器身矮體寬腹,雙龍耳,龍首向外,龍頸處各有一龍形小獸,龍尾翹圈,俏皮可愛,圈足下方連方形座,蓋子邊沿,容器腹部,方形座飾雲帶紋,間以重環紋。
銅龍耳簋較大,在李悟真上一世的印象中,簋高33.9厘米,寬43厘米,口徑23.1厘米。
麵前的這件銅龍耳簋的形狀,大小尺寸,與他記憶中的完全一致,造型雄偉,氣勢磅礴。
這件青銅器的重量和敲擊器皿所發出的聲音,同樣與他47年前的記憶有差別。李悟真知道,這也是一件高仿銅器。
李悟真在地下庫房裏走著,心情沉重。
從李悟真剛才走過的銅器,銀器,金器等古董區域看,貨架上的金屬器皿古董,都是偽造的。這些東西雖然形狀和他的前世所見到的真品一樣,但全部是高仿製品。
李悟真留意到,仿造金屬製品的材料是金屬鉛和鐵的混合物,也就是鉛鐵合金,這兩種金屬放在一起熔化,形成的鉛鐵合金,其比重與金屬銅相當。
若仿造青銅器,可適當增加金屬鉛的比例,使鉛鐵合金比重與青銅比重相同。
若仿造黃銅器,可在鉛鐵合金裏,再增加一些金屬鋁,這三種金屬按比例形成的合金,其比重與黃銅相當。
在已經打製好的金屬器皿古董模具裏,澆鑄兩種合金或三種合金形成的器皿,可製造出青銅,黃銅,白銀和其它金屬器皿古董。再往這些仿製古董表麵鍍一層青銅,黃銅,白銀或金粉,即可仿製出相應的金屬製品古董。
喜歡百年討債了塵緣請大家收藏:()百年討債了塵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