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唐對外第一戰,一舉擊破東突厥

字數:17017   加入書籤

A+A-


    【01】 崛起北疆,突厥前世與今生
    突厥汗國崛起於南北朝,是繼匈奴、鮮卑、柔然後又一支統一大漠南北的遊牧民族。強盛時,其疆域東至遼河上遊,西瀕裏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臨阿姆河南。
    “可汗”是突厥的最高首領,相當於皇帝,姓“阿史那”。
    “葉護”、“特勤”和“設”是突厥三大顯爵,通常由可汗子弟擔任。
    轄地分為“突利”(東部)、“達頭”(西部)兩部,分區治理。
    可汗王廷建在東、西兩部之間、鄂爾渾河上遊一帶。
    公元567年,突厥以金山阿爾泰山)為界,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突厥靠近中原,勢力範圍囊括從阿爾泰山到大興安嶺整個蒙古高原及貝加爾湖地區。
    隋文帝楊堅即位後,設計離間東、西突厥,使東突厥成為隋朝盟邦。
    開皇十九年599年),隋朝宗室安義、義成兩位公主先後下嫁啟民可汗,兩國關係更為緊密。
    到了煬帝末年,天下大亂,隋朝國力衰微。啟民可汗之子始畢可汗、處羅可汗覬覦中原富饒,屢屢加以侵犯。先後扶植劉武周、梁師都、劉黑闥、高開道、宛君璋等中原割據勢力,侵吞蠶食隋朝國土。
    隋恭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自晉陽山西太原)進軍關中,為避免突厥攻掠後方,派大臣劉文靜出使突厥,送重金賄賂始畢可汗以示臣服。
    大唐建國後,隋煬帝之妻蕭皇後和孫子楊政道,輾轉多地投奔義成公主。此時的義成公主已按突厥習俗,先嫁始畢可汗,始畢死後又嫁給了即位的始畢之弟處羅可汗。
    處羅可汗想攻下並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晉源區),用以安置楊政道。臣子們勸阻他,處羅可汗說:“我父親啟民可汗當年失去國土,全靠隋朝天子才得以複位,這份恩情不可不報。”於是決意起兵,誰知剛要發兵就患病暴斃。
    義成公主因她所生兒子奧射設醜陋孱弱,無法委以重任,便將其廢掉擁立啟民可汗第三子,始畢、處羅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咄苾即位,號稱頡利可汗。
    武德四年621年),頡利可汗繼承了父兄的土地、臣民和義成公主,兵強馬壯,大有並吞中國的誌向。
    義成公主弟弟楊善經在突厥避亂,勸說頡利尊奉楊政道討伐大唐,報答隋文帝恩情,頡利可汗答應了他。
    高祖李淵因國內尚未統一,竇建德、王世充勢頭正盛,沒精力與突厥對抗,隻得委曲求全。而頡利可汗卻愈發驕橫,不斷派兵進犯。
    【02】 大舉犯唐,邊境多處起狼煙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先後入侵代州、朔州、原州、並州、忻州、綏州等地。
    七月份,李淵詔令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率軍出豳州陝西鹹陽彬州)抵禦突厥,京師長安戒嚴。
    八月份,頡利可汗帶著與大唐接壤的小可汗突利,舉全國之兵南下進擊。當時的關中正值雨季,道路泥濘難行,糧食運輸出現問題。唐軍士卒疲憊不堪士氣低迷,對於能否扛住這次進攻,朝廷上下都持悲觀態度。
    李世民與突厥在豳州遭遇,兩軍列陣相峙。十二日,突厥萬餘騎兵突然出現在豳州城西,在五隴阪今鹹陽彬州南)居高臨下結好陣形,引發唐軍震恐。
    李世民對李元吉說:“現在突厥登臨山崗列陣,我軍千萬不可示之以弱,應當出戰一決勝負。你能與我一同前往嗎?”
    李元吉膽怯的說:“突厥占據有利地形,我們怎麽還要輕易出戰,萬一有個閃失,後悔可就晚了!”
    李世民說:“你既不敢出戰,那我就獨自前往,你且留營觀戰。”
    李世民率百餘騎兵風馳電掣般馳往突厥陣前,大聲說:“大唐與你們有和親之盟,為何要背棄盟約,深入我國境內!我是秦王,可汗如果能戰,請單獨與我一戰。如若憑眾前來,我就用這百餘騎兵迎戰。”
    頡利猜不出李世民用意,微笑著沒有應聲。李世民又趨前幾步,對頡利身後的突利說:“你以前與我結盟,說好了有急事互相救援。如今為何率軍進犯,絲毫不講香火之情。”突利也沒回答,李世民繼續向前,眼看就要渡過溝水。
    頡利見李世民僅帶百餘騎兵犯陣,又說什麽“香火情”,懷疑突利和李世民有陰謀,便阻止李世民說:“大王無須渡河,我並無惡意,隻想與大王加固盟約而已。”隨即引軍退卻。
    雨下得愈發密集,李世民對眾將說:“突厥能夠憑仗的無非是強弓勁弩,如今雨下了很久,弓弦上的膠都溶了,沒辦法使用,他們就像斷了翅膀的鳥。而我們居住在房間,刀利槊銳,且以逸待勞,如此大好時機不用又要等到何時!”
    隨即趁夜冒雨前出,突厥大驚失色。李世民又遣使說服突利,讓其不再聽令於頡利。頡利擔心生變,不願在做逗留,便委派突利和他親叔阿史那思摩一同去找李世民商議和親,李世民痛快允諾,給了頡利一個台階。突利借機與李世民結拜為兄弟,統率軍隊離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場危機就此消弭!
    之後,突厥仍不斷小規模進犯,兩軍在邊境上各有勝負。
    武德八年625年)四月,西突厥統葉護可汗遣使到大唐請求和親。李淵詢問熟知突厥習性的裴矩:“西突厥距離遙遠,遇到急事難以有所幫助,他們過來求親,該怎麽處置?”
    裴矩答:“當前突厥正處於強盛之時,臣認為從國家長遠考慮,應當建立遠交近攻的策略,先答應西突厥和親,用以威懾東突厥頡利。待到數年後,我們國力強大,足以抗衡突厥,再從容考慮應對辦法。”
    李淵采納了裴矩意見,派高平王李道立出使西突厥,統葉護大喜。
    當初大唐剛建國時,參照前隋做法,把關中地區劃為十二道,每道設置一座軍府,成立“十二軍”,負責督促府兵耕戰。
    武德六年623年),因天下大體平定,李淵罷免了十二軍。此時因突厥猖獗,再度恢複十二軍建製,加強士卒訓練,準備反擊。
    六月十四日,詔令燕群王羅藝屯駐華亭縣甘肅平涼市華亭)、彈箏峽寧夏固原三關口);水部郎中薑行本切斷石嶺道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石嶺關),以備突厥入侵。
    六月二十四日,頡利可汗進犯靈州寧夏吳忠市北);二十五日,詔令右衛大將軍張謹、中書侍郎溫彥博率軍迎戰。
    七月十二日,高祖李淵對侍臣宣布:“突厥人貪得無厭,朕將親自統軍征討。”
    七月二十四日,代州都督藺謩在新城山西朔州應縣西南)與突厥作戰失利。李淵緊急調整部署,讓張謹、溫彥博扼守石嶺關山西省陽曲縣東北),大將李高遷趕往穀口抵禦。
    二十五日,詔令李世民前出蒲州山西永濟西南)防備突厥。
    八月初一,突厥翻越石嶺,進犯並州今山西太原);初二,進犯靈州寧夏吳忠市北);初六,兵鋒已至潞州今山西長治)、沁州山西沁源縣)、韓州山西襄垣縣)。
    詔令安州大都督李靖出兵潞州,行軍總管任瓌屯駐太行山,阻拒突厥西進。
    頡利可汗率十萬大軍劫掠朔州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
    八月十一日,並州道行軍總管張瑾在太穀山西晉中太穀區)與突厥作戰,全軍覆沒,張瑾隻身逃奔李靖,行軍長史溫彥博被俘。
    突厥人因溫彥博擔任中書侍郎,知掌朝中機密,向他拷問大唐兵力虛實,被溫彥博所拒。突厥人見他死不開口,將其押往陰山看管,後被大唐要回。
    八月十九日,突厥進犯靈武,被靈州都督李道宗所敗;二十五日,進犯綏州陝西榆林綏德縣);二十六日,撤軍返回。
    武德九年626年)入春,突厥再次席卷而來,先後侵犯原州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靈州、涼州甘肅武威)等地,均被大唐邊軍擊退。
    四月初九,突厥騎兵出現在朔州、原州、涇州甘肅平涼涇川縣北)等地。二十五日,李靖與頡利可汗在硤石寧夏青銅峽)大戰,從天亮一直戰至黃昏,突厥退去。
    五月份,突厥再犯秦州、蘭州等地。
    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即帝位,是為唐太宗。抗擊突厥的任務,也就曆史性的由太祖李淵落到了李世民身上!
    【03】 渭水之盟,隱忍四年終不發
    八月份,頡利可汗受“唐奸”梁師都蠱惑,糾合十餘萬鐵騎,帶著突利小可汗入侵涇州,兵鋒已達武功陝西鹹陽武功縣),長安再次戒嚴!
    八月二十六日,涇州行軍總管尉遲敬德在涇陽大敗突厥,俘獲其將領阿史德烏沒啜,斬首千餘級。
    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親率突厥主力進抵渭水河畔便橋以北,直逼長安。
    為搞清唐軍虛實,頡利派心腹執思失力以使者身份入訪。執失思力在太宗麵前極力吹噓,說什麽頡利與突利兩位可汗統帶百萬大軍已經抵達長安近郊。
    原以為會嚇住太宗,可誰知太宗血雨腥風見得多了,又怎會被一介使者嚇到。
    見執失思力如此猖狂,太宗當即怒罵:“我與你們可汗曾當麵結下和親盟約,前後饋贈給他的財寶不計其數。你們可汗卻背盟而來,毫無羞愧之心!你們雖是戎狄,也應長著人心,怎能忘恩負義,還大言不慚!我現在就宰了你!”
    執失思力趕忙跪地求饒,宰相蕭瑀、封德彝勸說太宗勿傷使者,將其遣返。太宗餘怒未熄的說:“我今天要把他放了,他們還以為我怕了,勢必更加放肆。”派人將執失思力看管起來。
    太宗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出玄武門徑直來到渭水,隔河斥責頡利負約背盟。突厥人大驚,紛紛下馬施禮。
    不多時,唐軍趕來,旌旗招展鐵騎縱橫,布滿整個原野。頡利沒等到執失思力,卻見太宗親自出馬,不禁麵露懼色。
    太宗命令各軍布陣,獨自留下與頡利商談。
    蕭瑀擔心有失,叩馬向前諫阻。太宗說:“卿無須擔心,我早就考慮好了。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無非因朕新近即位,以為我不敢抵禦。我如閉門拒守向其示弱,他們定會大肆劫掠。所以朕才單騎前出以示輕蔑,並展我軍威,讓他知道我軍早有準備、不惜一戰。他們深入我國縱深,不可能沒有畏懼之心。有了敢戰的勇氣和底氣,才有資本與他們講和。製服突厥,在此一舉,卿隻須看著就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事態發展果如太宗所料。當天,頡利派人議和,太宗下詔允準。
    兩天後,太宗再次親臨渭水。與頡利在便橋上斬殺白馬為誓結下盟約,突厥撤軍離去。
    這次結盟,為大唐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間,史稱“便橋之盟”。
    事後,蕭瑀向太宗請教:“突厥在沒講和前,眾將領爭相請戰,陛下卻沒同意,臣等也深感困惑,沒多久突厥就自行撤去,請問您是如何做到的?”
    太宗答:“我見他們人數雖多卻部伍不整,判斷他們不過是想貪圖些便宜。當他們請和時,頡利可汗手下權貴都來見我,隻有他獨自留在渭水西麵,我如把這些權貴灌醉抓起來,然後再發兵襲擊,勢必摧枯拉朽。我再讓長孫無忌、李靖在幽州設伏,斷其歸路。他們前有伏兵攔阻,後有追兵尾隨,覆滅易如反掌。”
    “我不讓眾將出戰,主要是因我即位不久,國家還未安定,百姓還沒富庶,應該休養生息。一旦開戰,損失過於巨大。且與突厥結下血海深仇,他們一定會加強武備以圖報複,我要徹底剪除他們恐怕就不好實現了。”
    “因此我才息兵止戰,給他們點甜頭,他們得其所願自然退去。誌得意滿也就不再加以戒備,待到我們國富兵強,再遠征漠北一舉消滅他們。‘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說得就是這個道理。這下你明白了嗎?”蕭瑀歎服而拜!
    嚇走了突厥,太宗君臣勵精圖治,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恢複社會秩序,促進民生發展上,國家一天比一天強大。
    與之相反,得到重金賄賂、收獲滿滿的突厥卻逐漸開始沒落。
    突厥作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原本民風質樸,政令簡約。隋末唐初,有個叫趙德言的漢人來突厥避難,受到頡利可汗重用。趙德言仗恃可汗信任作威作福,參照漢地模式修改突厥習俗,使得政令繁瑣嚴苛,引起國人不滿。
    頡利可汗又親近胡人部落,疏遠突厥族人。胡人大多貪功冒進,性格反複,導致爭端屢起,戰火不斷,嚴重削弱了國力。加之從武德九年626年)冬季開始,漠北地區連降暴雪,深達數尺,牧民賴以為生的牛羊大量凍死,連年饑饉。
    頡利可汗不僅不加以體恤,反而變本加厲征收賦稅,搞的人心離怨,眾多部落背叛而去,使得突厥兵力大減。
    掌握了這一情況,許多大臣奏請征討突厥。太宗拿此事征求蕭瑀和長孫無忌意見,蕭瑀讚成,長孫無忌進言說:“突厥今年並未犯我疆土,如果棄約攻打,煩勞百姓,恐怕不是王者之師的做法。”太宗隨即打消了念頭。
    突厥強盛時,在大漠極北之地,貝加爾湖以南,居住著一支叫敕勒的古老民族,依附於突厥。
    敕勒也稱丁零、高車、鐵勒,共有薛延陀、回紇、契苾、都播、骨利幹、多濫葛、同羅、仆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結、阿跌、白霫等十五個部落,風俗與突厥相近。其中,薛延陀部實力最強。
    隋大業初年605年)時,敕勒各部均臣服於西突厥處羅可汗。處羅征斂無度,引發諸部不滿,他連殺一百餘名酋長立威,敕勒隨即反叛。
    他們推舉契苾哥愣為大可汗,居住在貪於山北新疆天山東段博格多山脈);又推舉薛延陀部乙失缽為小可汗,居住在燕末山北新疆塔城額敏縣)。待射匱可汗即位,西突厥國力複振,薛延陀、契苾二部去除可汗名號重新臣服。
    遊牧在鬱督軍山蒙古國杭愛山)的回紇等六個部落,歸東突厥管轄。
    西突厥統葉護可汗射匱之弟)勢微後,薛延陀部乙失缽的孫子夷男率領部落七萬餘家,投靠東突厥頡利可汗。頡利可汗政治混亂,薛延陀與回紇、拔野古等相繼反叛。
    頡利派侄子欲穀設統兵十萬征討,卻被回紇酋長菩薩在馬鬣山蒙古國杭愛山)用五千騎兵打得大敗,菩薩乘勝追趕到天山,欲穀設部眾大多被俘,回紇因此振興。
    緊接著,薛延陀部也接連擊敗頡利。東突厥愈發衰落,國人不斷離散逃亡。頡利擔心大唐趁虛而入,揚言狩獵,領兵來到朔州一帶防備。
    鴻臚卿鄭元壽剛出使突厥回來,奏告太宗說:“戎狄興衰,取決於羊馬的數量。如今的突厥民眾饑餓、牲畜瘦弱,我看不用三年就會滅亡。”
    群臣再次勸說太宗攻打突厥,太宗說:“我剛與他們結盟就要背叛,這是沒有信用;借助人家災禍征討,這是不講仁義。即便取勝,也勝之不武。縱然他們部落盡叛,牲畜死絕,朕也不會攻他。一定要等到他們有罪,再出兵討伐。”
    恰好西突厥統葉護可汗使者隨高平王李道立入朝參見,獻上五千匹良馬和大量金帶寶鈿,請求和親。
    頡利得知,數次派兵侵擾,警告統葉護不得迎娶大唐公主,否則就讓他無法返回國境。統汗護隻得作罷。
    【04】 鐵馬金戈,橫掃漠北敵膽寒
    突利小可汗的王庭在幽州北麵,負責管轄突厥東方各部,其所屬奚、霫等數十部落先後叛降大唐,頡利因突利馭眾不嚴而加以責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欲穀設在馬鬣山蒙古國杭愛山)被回紇、薛延陀擊敗後,頡利派突利前往討伐,又遭敗績。頡利大怒,把突利痛打一頓,關了十來天才放回。突利內心不忿,產生了背叛念頭。頡利又數次向突利征調兵員,突利不給,派人向大唐上表請降。
    太宗對侍臣說:“以往突厥強盛時,能夠乘馬騎射的戰士就達百萬之眾,以此欺侮蹂躪華夏國土,終因驕橫狂妄失去人心。如今突利主動上表請降,不是窮途陌路,他又怎會如此!朕接到降表既喜又怕,喜的是突厥衰弱,邊境就會安穩;怕的是朕如為政混亂有失道義,將來或許也如突厥一般下場!你們應當大膽諫言,防止朕犯下過錯。”
    貞觀二年628年)四月十一日,突利派使者奏告頡利發兵攻打,請求大唐出兵救援。
    太宗找群臣商議,問:“朕與突利是異姓兄弟,他有急事不可不救。然而,我與頡利也有盟約在手,怎麽辦?”
    兵部尚書杜如晦答:“戎狄從來不講信用,最終會背棄盟約。現在不趁其混亂而攻取,將來必定後悔莫及。所謂‘取亂侮亡’,這是自古就應遵循的大道。”
    四月二十日,契丹酋長率領部落來降。
    頡利可汗派使者請求用梁師都交換契丹,太宗對突厥使者說:“契丹與你們不是一個種族,契丹前來降附,你們憑什麽索取!梁師都是我大唐敗類,占我土地,欺我百姓,你們反而庇護他。他就像遊在鍋裏的魚,不怕抓不到。即便抓他不到,我也決不會拿已經降服的民眾去換這個敗類。”
    太宗得知突厥不再庇護梁師都,讓人送信給他勸其歸降,梁師都不聽。太宗隨即指派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前往朔方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西北)經營圖謀。
    劉旻等人出動騎兵蹂踐其莊稼,又使反間計離間其君臣,梁師都國力逐漸虛弱,不斷有人叛逃。其將領李正寶密謀抓獲梁師都,因事情泄露沒有成功,逃奔大唐。由此君臣上下離心,互相猜忌。劉旻等見時機已到,奏請出兵。
    太宗詔令右衛大將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率軍進擊,又讓劉旻、劉蘭成占據朔方東城威逼。
    梁師都引導突厥兵到達朔方東城,劉蘭成偃旗息鼓拒不出戰。梁師都趁夜撤軍逃遁,被劉蘭成擊敗。突厥發兵救援,與柴紹等在距朔方數十裏之地遭遇,唐軍奮起迎擊,大敗突厥援兵,乘勝包圍朔方。突厥不敢救援,城中糧盡。
    四月二十六日,梁師都被堂叔梁洛仁所殺,獻城投降,其所占土地劃入夏州管轄。
    九月,突厥又來犯邊。有人提議太宗修複古長城,發動民眾登城固守。
    太宗此時已經勝算在握,微笑著說:“突厥近來災象頻仍,頡利不知畏懼休兵養民,反而更加暴虐。骨肉親戚互相攻伐,危亡隻在旦夕之間。朕正準備為你們廓清大漠,又怎須勞民傷財修什麽長城呢!”
    十二月,突厥北邊部落叛歸薛延陀部,共同推舉薛延陀首領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接受。
    太宗正欲征討頡利,得知此事,委派遊擊將軍喬師望攜帶詔書繞路前往薛延陀,正式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簡稱毗伽,下同)可汗。
    夷男大喜,當即接受冊封,遣使向大唐進貢,臣服大唐。
    其王庭開設在鬱督軍山蒙古國杭愛山),領土東與靺鞨居住在中國東北大興安嶺一帶的古民族,是女真的祖先)接壤,西與西突厥交界,南鄰沙漠,北至俱倫水即呼倫湖,位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全都歸附於他。
    至此,太宗為頡利精心編織的戰略包圍圈形成閉環。
    放眼看去,薛延陀虎視眈眈、西突厥隔岸觀火、突利怨氣滿腹、大唐枕戈待旦,頡利徹底落入了四麵受敵的不利局麵。
    貞觀三年629年)八月初八,夷男派弟弟統特勒入朝,太宗賞賜給他寶刀、寶鞭,對他說:“轉告你家可汗,部落中有大罪者用此刀誅斬,小罪的拿此鞭責懲。”
    頡利這才有些怕了,開始遣使向大唐稱臣,並請求和親,,以女婿之禮尊奉大唐。
    代州治廣武縣,今山西代縣)都督張公謹上奏,分析了突厥可以攻取的六條原因:“一是頡利放縱欲望,逞暴虐民,誅害忠良,親昵奸佞;二是薛延陀等部落叛離,孤家寡人;三是得罪了突利、欲穀設,無處容身;四是漠北雪災,糧草匱乏,無力保障;五是疏遠同族,親近胡人,大軍一至,必生內亂;六是在漠北避難的華人眾多,大多嘯聚山林,據險自守,我軍出塞,必會群起響應。”
    太宗認為頡利可汗既已請求和親,卻仍庇佑梁師都,侵犯唐境,實為有罪,應加征伐。
    八月十九日,詔令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著手征集軍隊,準備進擊突厥。
    十一月初四,突厥進犯河西,被肅州甘肅酒泉)刺史公孫武達、甘州甘肅張掖西北)刺史成仁重擊退,俘獲千餘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十一月二十三日,太宗頒布詔令,進討突厥!
    著令並州都督李世積為通漢道行軍總管,率大軍從雲中山西大同)對頡利可汗所在地定襄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發起進攻,從正麵打擊突厥。
    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精銳自馬邑山西朔州)包抄定襄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
    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分別從金州甘肅蘭州榆中縣)、靈州寧夏吳忠北)兩個方向包抄、進擊突厥,策應主力行動。
    以上合計兵力十餘萬,為弱化李靖存在,隱藏李靖行動,達成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各路大軍統由李世積指揮調度。
    十一月二十八日,任城王李道宗率先在靈州發起進攻,擊敗突厥,成功吸引了頡利可汗注意力。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帶三千騎兵悄然進至惡陽嶺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內),趁夜發起攻擊,一舉攻克定襄。
    頡利可汗根本沒想有到李靖會突然殺到,驚詫的說:“大唐主力還在雲中,李靖怎敢孤軍到此!”
    他的部眾也徹底慌了神,一天之內數次驚擾,一口氣跑到了磧口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境內)才停駐下來。
    李靖又派間諜策反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讓他帶著隋朝蕭後及煬帝孫子楊政道前來歸降。
    蕭後與楊政道這對飄泊異域多年的祖孫,終於重返長安,受到大唐禮遇,得以安享餘生!
    李世積也傳來捷報,在白道從呼和浩特至武川縣的交通要道,是古時翻越大青山的重要通路)與突厥遭遇,大勝。
    二月份,頡利從定襄逃到鐵山內蒙古陰山北),還有數萬軍隊跟隨。失去信心的他讓與太宗打過交道的執失思力赴長安謝罪,請求舉國內附,並親自入朝參見。
    太宗見他服軟,安排鴻臚卿唐儉等人前往慰撫,又詔令李靖出兵迎接頡利。而頡利表麵雖然言詞恭順,內心卻仍有想法,企圖等到草青馬肥時逃入漠北。
    李靖率軍在白道與李世積會合,兩人商議說:“頡利雖敗,部眾仍很強盛,如果讓他逃往漠北依附九姓回紇,道路險阻絕遠,將再難追及。現在朝廷使者在他那裏,他一定覺得很安全,如果我們挑選一萬精銳騎兵,攜帶二十天的糧秣前往襲擊,定可不戰而擒。”
    兩人將商量好的計劃告之張公謹,張公謹吃驚的說:“詔書已經允準他投降,且使者就在他那兒,為什麽還要進攻!”李靖說:“這就是當年韓信所以擊破齊國的原因,隻要能擒獲頡利,唐儉等輩何足道哉!”
    李靖選好士卒連夜出發,李世積率大軍跟進。行至陰山,遇到突厥千餘營帳,唐軍擒獲了他們,押著他們一同前進。
    眼看就要接近頡利牙帳,為避免過早暴露,李靖讓武邑人河北衡水武邑縣)蘇定方當前鋒,帶著兩百騎兵在大霧中先行出發。距牙帳七裏左右時,突厥方才發覺唐軍來襲。
    頡利反應異常敏捷,跳上千裏馬搶先逃出,突厥膽寒,全軍潰散,唐儉等人趁亂逃出生天。
    李靖斬首萬餘級,俘獲男女十餘萬,牲畜數十萬,殺死了挑唆三任可汗犯唐的隋朝義成公主。
    頡利率領萬餘殘部準備逃入沙漠,遇到提前駐軍在此的李世積,再度狼狽逃竄。其麾下大酋長全部率眾投降,李世積俘獲五萬餘人得勝凱旋。
    此戰,自陰山以北至大漠之間所有土地,盡歸大唐!
    【05】 萬邦來朝,太宗成為天可汗
    二月十八日,因攻克突厥大赦天下。
    三月初三,任命突厥宗室阿史那思摩為右武侯大將軍;突利小可汗為右衛大將軍、加封北平郡王。
    大唐擊破突厥的消息迅速傳遍天下,在長安獻貢的四夷首領紛紛上殿,奏請太宗擔任天可汗,太宗說:“我是大唐天子,難道還能履行可汗權力!”群臣及四夷首領高呼萬歲!
    此後,大唐在與西北各民族的書信往來中,雙方均稱呼太宗為天可汗!
    再說頡利,他一路逃到靈州東北,投奔了蘇尼失,準備再度逃往青海的吐穀渾。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出兵脅迫蘇尼失交出頡利,頡利帶數騎逃走,藏匿荒穀。蘇尼失畏懼唐軍兵威,派人抓獲了頡利。
    三月十五日,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眾抵達蘇尼失大營,帶走頡利並押送長安。蘇尼失隨即率眾降唐,大漠以南再也不見突厥人行蹤。
    四月初三,頡利被押到長安。太宗在順天樓召見,指責他說:“你憑借父兄事業,縱淫暴虐自取滅亡,這是罪過一;數次與我結盟,卻屢屢背棄,這是罪過二;恃強好戰,以致生靈塗炭,這是罪過三;毀我田畝,搶我子女,這是罪過四;我赦免了你罪行,你卻遷延不來,這是罪過五。然而自打便橋會盟,你沒再組織大規模的犯邊行動,所以才饒你不死。”
    頡利哭著叩謝退下,太宗給了他個太仆養馬)的官,從此過上了無憂無慮的體麵生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太上皇李淵聽說生擒頡利,感歎著說:“當年漢高祖被匈奴圍困白登,他子孫沒能為他複仇。如今我兒子卻能掃平突厥,看來我所托得人啊!”
    隨即在淩煙閣設宴,召來太宗及朝中權貴痛飲,酒到酣處,太上皇彈起琵琶,太宗起身舞蹈,公卿們輪流起立敬酒慶賀,鬧至夜深才盡歡而散。
    征服了突厥,遠方各國前來長安朝貢的使者絡繹不絕,穿著長相各不相同。
    中書侍郎顏師古奏請記錄這萬邦來朝的盛大場麵,得到太宗允準。於是就有了大畫家閻立本所繪《王會圖》,流傳後世。
    戶部上奏:截止貞觀三年629年)十二月,中國人從塞外歸來,以及四夷前來降附的,共計男女一百二十餘萬人。
    【06】 妥善安置,突厥變為唐家將
    突厥滅亡後,其部落有的向北歸附薛延陀,有的向西投奔西域,降唐的還有十萬餘人。
    如何妥善安置好這些人,是個讓人頭疼的大問題,直接關係到江山社稷的穩定,太宗專門下詔征集群臣意見。
    多數大臣認為:“應將他們遷徙到袞州和豫州泛指山東、河南)之間,分散居住於各州、縣,教會他們耕田、織布,把他們同化成農民,讓塞北永成荒漠。”
    中書侍郎顏師古認為:“應將他們放置於河北,選任酋長,統領各自部落,可以永絕後患。”
    禮部侍郎李百藥認為:“突厥,表麵上是一個國家。實則種族眾多,各有首領。應趁他們離亂,各自推選領導,讓其互不統屬。比如阿史那氏,也隻讓他統領自己部族。國家分散就容易被我製服,勢力相當就難以互相吞並,他們各自保全,必然無法再與大唐抗衡。同時在定襄設置都護府,統一節製各部族,這才是安邊固防的長遠大計。”
    夏州都督竇靜認為:“戎狄的習性有如禽獸,靠刑法恐嚇無效,以仁義說教無用,況且其思念故土之情,不易磨滅。放到中原有害無益,恐怕一旦生變會亂我國土。不如趁其破敗予以法外施恩,封給他們王侯稱號,賜給他們宗室公主,分割其土地,拆離其部落,讓他們益發弱小,容易被我控製。使之成為藩臣,永世助我保邊固疆。”
    溫彥博認為:“遷徙到袞、豫之間,違背他們的生活習性,不是存養他們的好辦法。請按光武帝劉秀做法,將他們仍然置於塞外,保全他們部落,尊重他們習俗,成為中原的屏障,這才是善政。”
    魏徵認為:“突厥世代為寇,是百姓的仇敵。如今幸虧破亡,陛下不忍心全殺了他們,應將他們放歸故土,不能留在中原。戎狄人麵獸心,弱小時歸順,強大時叛亂,這是他們的常性。如今歸降的有十多萬人,數年過後人數翻倍增長,定會成為我們心腹大患。晉朝時胡、漢混居於中原,郭欽、江統都勸武帝司馬炎將他們驅逐至塞外以絕後患,武帝不聽。結果僅用二十年,中原就成了戎狄的牧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
    溫彥博說:“王者對於萬事萬物,都應一視同仁。如今突厥窮困投奔於我,為什麽要扔下他們不管!孔子說‘有教無類’,若要從根本上拯救他們,就要傳授他們賴以為生的技能,教導他們懂得禮義廉恥。這樣以來,數年過後他們就成了我大唐臣民。然後再選拔賢良當酋長,讓他們進宮擔任護衛,使之畏懼國法而心懷感恩,又會有什麽後患呢!”
    太宗采納了溫彥博的理念,綜合這些意見優長,將突利小可汗領土劃為順州、佑州、化州、長州四州,設置順州都督府管轄;將頡利可汗領土劃為六州,設置定襄、雲中兩個都督府管轄。
    五月初七,任命突利為順州都督,臨行前太宗交代說:“你祖父啟民投靠隋朝,得以做上大可汗,這才擁有了漠北土地。你父親始畢不知感恩,反而背叛隋朝為患中原,最終國破家亡。我不立你為可汗,是有鑒於啟民的教訓。如今讓你做我大唐都督,你應遵我大唐律令,不得互相侵犯。不僅可以讓中國永久安寧,更可永久保全你的宗族!”
    五月初八,任命阿史那蘇尼失為懷德郡王,阿史那思摩為懷化郡王。
    阿史那思摩在頡利敗亡時,一直沒有背叛,與頡利同時被擒。太宗嘉許他的忠心,不久又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北開州都督,讓他統領頡利舊部。
    五月十三日,任命突厥貴族史大奈為豐州都督。其餘歸順的酋長,也都任命為將軍、中郎將,五品相當於現在的地、市級)以上官員就達百餘人,幾乎占了朝廷官員一半,居住在長安的突厥權貴近萬家。
    太宗一視同仁的做法,深深感化了這些桀驁不馴又驍勇善戰的突厥人,使得他們得以完美融入大唐懷抱,湧現出阿史那社爾、哥舒翰、李光進等一批燦若繁星的名將,為大唐的武備力量注入了強大基因,成為無敵天下的雄師勁旅!
    五月二十三日,禦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在擊破頡利時,放縱士卒搶掠突厥財物,請交有司審查。太宗叫來李靖大聲責斥,李靖叩首謝罪,未發一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過了些日子,太宗說:“當年隋朝名將史萬歲擊敗達頭可汗,隋主不但不賞,反而找茬殺了他。朕不會這樣,朕會獎勵李靖的功勞,免除他的刑責。”
    於是詔令,加封李靖左光祿大夫、賞絹一千匹、享受五百戶賦稅收益。不久,有司查清蕭瑀所奏不實,太宗找到李靖,誠懇的說:“以前有人誣陷你,現在朕已明白了,請你不要介懷。”又加賞李靖二千匹絹。
    八月二十二日,升任兵部尚書李靖為右仆射,進入宰相班子。
    營州治柳城,今遼寧朝陽)都督薛萬淑,派契丹酋長貪沒折勸說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各部落,奚、霫、室韋等十餘部落紛紛歸附大唐。
    二十六日,逃到高昌的突厥宗室阿史那欲穀設聽說哥哥突利在大唐當了都督,前來降附。
    九月初六,伊吾新疆哈密屬縣)城主以所屬七城來降,大唐設置西伊州予以管轄。
    一次朝會中,太宗感歎著對長孫無忌說:“朕剛即位時,有人上書給朕,讓朕牢牢掌握大權,不要交付臣下;又說應當征伐蠻夷,震耀四方。隻有魏徵勸朕‘不要輕啟戰端,大力發展民生;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朕聽了他的話。如今頡利被擒,突厥酋長都成了朕的帶刀侍衛,披發左祍的牧民穿上了我大唐衣冠,這都是魏徵的功勞啊!”
    太宗即位四年,貞觀元年627年),關中鬧饑荒,一鬥米價值一匹絹;貞觀二年,大麵積蝗災;三年,又遇水災。太宗與群臣勤於安撫,開源節流,百姓雖苦卻毫無怨言。
    等到貞觀四年,終於迎來好年景。各地大豐收,一鬥米不到三、四文錢,年度判處死刑的僅有二十九人。
    東至海邊、南極五嶺,大唐所屬之地夜不閉戶,行人旅客外出在沿途驛站領取糧食,呈現一派盛世氣象!
    喜歡大唐氣象請大家收藏:()大唐氣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