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叛逆太子李承乾,發生在貞觀年間的奪嫡之爭(上)
字數:5436 加入書籤
【01】聰明懂事的小承乾
前文講過,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後是我國曆代君王中一對難得的恩愛夫妻,他們少年伉儷、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相敬如賓。
長孫皇後在18歲時,為太宗生下第一個兒子李承乾,接著又先後生下李泰和李治兩個兒子。
老大李承乾比老二李泰大一歲,比老三李治大九歲,因出生在承乾殿,被爺爺李淵賜名李承乾。
當時的李淵曾動過廢掉太子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的念頭,把“承乾”做為孫子的名字,也隱含有將來讓李世民這一脈承繼乾坤的用意。
後來,時任秦王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箭射死了大哥李建成,他麾下大將尉遲敬德則殺掉了李元吉。李淵在連失二子的傷心無奈中改立李世民為太子,自己隱退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則於武德九年626年)即位稱帝。
這段史實的全過程在《資治通鑒》中有著詳實記載,並未刻意隱瞞。
作為父親的李世民,自然不願讓兄弟相殘的人倫悲劇再次上演。因此,即位不久就將年僅八歲的李承乾立為太子,按照明君標準,為他精選老師悉心培養。
年幼的李承乾在嚴父慈母的諄諄教誨下,表現的既聰穎好學又善良懂事,深得太宗夫婦和朝中大臣嘉許。
從貞觀四年630年)起,太宗開始有意培養鍛煉李承乾的理政能力,時常讓尚書省挑些“老大難”的事務交給李承乾,沒想到十來歲的小承乾竟處置的有模有樣。
一次,太宗讓他寫篇治國理政方麵的文章。他很快寫完交給太宗,太宗看後大喜,拿著小承乾的文章在群臣麵前得意顯擺,那模樣像極了兒子考試得了滿分到處炫耀的父親。
李承乾從小身體虛弱且經常生病,在那個醫療條件有限的年代,雖貴為太子,得了重病除去喝藥基本也隻能生扛。愛子心切的太宗不忍心看兒子遭罪,經常讓高僧為小承乾念經祈福。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高祖李淵病逝。李世民依製為父親守喪,詔令太子監國,軍政大事一並交由李承乾處理。在一個多月的守喪期間,李承乾幹得異常出色,沒讓太宗分過半點心。之後,但凡太宗巡幸外地,都會讓李承乾坐鎮長安,暫管國事。
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在太宗百年以後,李承乾定會接任,成為大唐另一位明君。但天有不測風雲,發生在貞觀十年636年)以來的兩件大事,讓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李承乾徹底改變了模樣。
【02】一味苛責要求,讓青春期的李承乾變得叛逆
貞觀十年641年)六月,長孫皇後病逝,享年36歲。長孫皇後的死,對太宗和李承乾來說都是個沉重打擊。
此時的李承乾已經年滿17歲,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痛失愛妻的太宗雖然在大事上仍能從諫如流,但沒了長孫皇後的婉勸,脾氣日漸嚴厲,對待成年的太子更像是接見大臣,不再把他當成年幼時的乖寶寶。而李承乾在又一次身染重疾後,留下了跛腳的後遺症。
從小養尊處優的他,麵對不再慈祥的父親,行動不便的雙腳,失去母親的嗬護與關愛,像是突然從天堂淪落到人間,以往溫情的世界忽然變得冰冷,讓原本聽話懂事的他變得日漸叛逆起來。
而太宗安排在李承乾身邊的那些屬官,沒人關心他內心的變化,隻知一味挑刺兒、找茬兒,他稍有不從,他們就會向太宗打小報告,引來太宗一頓斥責,讓他倍感厭煩。
為了擺脫煩惱,他不再喜歡端坐深宮,與那些麵容嚴肅的官員逗悶,身上遊牧民族的基因開始蘇醒。
不知從哪天起,他瘋狂迷戀上了畋獵,深深陶醉於縱馬馳騁、彎弓放箭中不可自拔。似乎隻有這樣,才能發泄他心中的苦悶。
麵對突然變性的兒子,那個指揮作戰用兵如神、治國理政遊刃有餘的太宗,竟然表現的束手無措,隻是下令讓東宮屬官更加嚴格的約束太子。
貞觀十三年639年)十一月,右庶子張玄素勸諫太子不要因畋獵而耽誤學業,太子不聽注:左、右庶子均為太子屬官)。
貞觀十四年640年)十二月,太宗得知張玄素在東宮能夠認真履職,數次規勸太子,將他晉升為青光祿大夫,兼任東宮左庶子。
這無疑給眾多東宮屬官釋放了一個鮮明信號,對太子越是嚴苛、越是勇於勸諫,就越有可能升官。當了榜樣的張玄素,積極性被徹底調動起來!
太子有次在宮中敲鼓,張玄素聽到鼓聲跑了過來,苦口婆心勸太子不要這樣,太子被他纏磨的無處可躲,隻得當著他的麵把鼓砸爛。
太子有段時間沒出來接見屬官,張玄素又來勸諫:“朝廷選拔賢良輔佐您,您卻動輒月餘不見我們,我們又怎能發揮作用!再說深宮之中隻有女人,不知在您身邊可有像樊姬那樣的嬪妃勸您向善樊姬是楚莊王之妻,以善於勸諫聞名於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太子聽了這暗帶譏諷的話,恨不得狠狠抽張玄素個耳光,又怎肯接受他的勸諫。
張玄素出身寒微,靠著實幹和才能,一步步做到了五品官地市級)。但他好麵子、慕虛榮,從不提及自己過往,與和他經曆相同、卻總公開談及個人卑微曆程的孫伏伽相比,格局上差了許多。
貞觀十五年641年)五月,太子詹事於誌寧勸太子不要在農忙時修建宮室,不要喜好鄭、衛靡靡之音,不要過於寵信宦官,太子不聽。
得知太子私自把突厥人達哥友招進宮來,於誌寧竭力勸阻,語氣頗為不善,惹惱了太子,派刺客張思政、紇幹承基暗殺他。
這兩人趁夜摸到於誌寧住所準備行刺,可當看到於誌寧家中的寒酸景況,知道這是位好官,沒有忍心下手。
【03】來自魏王李泰的壓力
就在太子行動愈發出格之際,比他小一歲的魏王李泰卻開始活躍起來。
李泰是位文學發燒友,喜歡與當時的名儒大家交際往來,太宗對這一行為非常欣賞。加之李泰不是儲君,太宗便將濃濃的親情傾斜到他身上。
依唐製,親王李泰身邊也有一支專門服務於他的官員隊伍。這些人看出太子失寵,便開始動了念頭,不斷慫恿李泰迎合太宗,好好表現。
魏王府司馬蘇勖勸說李泰,讓他仿照古時賢王,編修一套大部頭著作,以示博學多知。李泰接受了他的主張,在王府開設館舍,延聘當時能人,一時門庭若市、熱鬧非凡。
貞觀十六年642年)正月初九,這部名為《括地誌》的宏篇巨著編修完畢,呈交太宗禦覽。
全書共計555卷,詳實介紹了大唐所設十道相當於省)、358州相當於地級市)、1551縣的曆史沿革、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等相關情況。
不論魏王出於何種動機,這部書確實是一部在人文、軍事、科考等諸多方麵都有重要價值的實用性書籍。
太宗很滿意,大幅提升了李泰的月俸。可能是過於高興,沒有考慮太多,李泰月俸竟超過了太子。這種做法在等級森嚴的年代,無疑犯了大忌。
諫議大夫褚遂良當即指出:“聖人製定禮法,要義在於尊上而卑下,太子的待遇怎能與親王相等。您即便再疼愛魏王,也不能讓他僭越太子,這是防患於未然的根本保證。如果應當親近的不親近,應當尊重的不尊重,奸佞之徒就會伺機而動。當年漢朝竇太後寵愛梁孝王,反使他憂鬱而終。如今魏王剛剛開府任職,您應教育他在遵守禮法的基礎上保持謙謹,這樣才能成為國家棟梁。”反應過來的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太宗又讓李泰搬到距他很近的武德殿,以便時常接見。魏徵勸諫說:“陛下您既然疼愛魏王,就應時常壓抑住他的驕奢之氣,讓他遠離是非場所。您讓他住進東宮西側的武德殿,這可是當年李元吉的居所。雖然現在人心不同,但恐怕魏王不會心安。”
太宗恍然大悟:“要不是你,我險些做了錯事。”立即打發李泰遷回原宅。
六月二十日,為了安撫李承乾,太宗下詔:從即日起,皇太子從國庫中取用財物,職能部門不得再加以限製。
左庶子張玄素又看到了表現忠直的機會,搶著奏告說:“當初周武帝平定山東,隋文帝統一海內,都可稱作英主。但他們兒子卻很混帳,以至社稷絕滅。聖上您與太子在私情上是父子,於國家講是君臣,您對他花錢不加限製,這才不到六十天,他所消耗財物就已達七萬,簡直驕奢到了極點!”
“何況在他身邊看不到忠貞正直的官員,盡是些奸淫取巧的小人。在外人看來,過錯都已如此明顯;深宮中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又有多少!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隻希望他能居安思危,一天比一天謹慎!”
太宗叫來李承乾,狠狠訓斥了一頓。懷恨在心的李承乾派身邊奴仆守在張玄素府旁,在他早朝時把他拉到僻靜處用馬鞭狠狠抽打,幾乎要了張玄素的命。
眼見太子正麵形象在他信馬由韁的胡作非為中日漸坍塌,而魏王李泰卻倍受恩寵,朝中大臣開始議論紛紛。太宗為此憂心忡忡,仿佛又看到了玄武門之變那一幕幕慘景,這是他絕對不能容忍的底線。
在一次朝會中太宗問:“當今國家哪件事最急?”
褚遂良答:“如今天下太平,最急的恐怕就是處理好太子與各位親王的名分。”
太宗點頭稱是,對侍臣說:“如今朝中大臣,論起忠直沒人比得過魏徵,我讓他做太子師傅,以此斷絕天下猜疑。”
九月初四,詔令魏徵為太子太師。
此時的魏徵健康狀況每日愈下,擔心無法勝任,掙紮著來到朝堂上表請辭。太宗批複他:“周幽王、晉獻公廢嫡立庶導致國破家亡,漢高祖也曾差點廢掉太子,全憑商山四皓才得以保全。我今天仰仗您的聲名,也是出於此意。知道您在生病,可以躺臥床上安心靜養!”魏徵這才接旨。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十五,太宗借著朝中集會,正式告誡群臣:“我聽外麵有人傳言,說太子患有足疾,魏王李泰聰穎且又經常隨我出遊,有些投機鑽營之徒便開始結黨攀附。太子雖有足疾,但並不影響其他。而且按禮法講,嫡子死、立嫡孫,現在承乾的兒子已經五歲,朕永遠不會讓庶子取代他的地位,開啟搶班奪權的禍源。”
太宗這番話顯然是有所指的,他在盡自己作為父親和君王的責任,努力挽回在叛逆道路上漸行漸遠的李承乾。
喜歡大唐氣象請大家收藏:()大唐氣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