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叛逆太子李承乾,發生在貞觀年間的奪嫡之爭(下)
字數:10199 加入書籤
【04】權萬紀逼反齊王李佑
在太宗的強勢介入下,李承乾和李泰有所收斂。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太宗的另一個兒子齊王李佑出事了!
李佑是李世民庶出的第五個兒子,在齊州山東濟南)任都督,為人輕浮易怒。他舅舅陰弘智是個散官,私下慫恿李佑聘請一名武林高手自保。李佑覺得對,陰弘智就把自己的大兄哥燕弘信推薦給他。李佑很高興,賞賜給燕弘信許多金銀財寶,讓他去招聘亡命徒做死士。
當時的親王身邊都有朝廷派駐的官員做長史、司馬,既協助親王處理事務,又代表朝廷監督和管束他們。
李佑親近小人,喜好畋獵,長史權萬紀曾多次勸諫,他都不聽。無業遊民昝君謩、梁猛彪因凶狠善鬥得到李佑寵信,被權萬紀彈劾驅逐,李佑卻偷偷把他倆召回府中,對他們更加優厚。
太宗發文斥責權萬紀履職不力,權萬紀擔心因此獲罪,欺騙李佑說:“您如果真能改過自新,我就申請入朝向太宗稟明。”說完,拿出一份以李佑名義提前寫好的、類似保證書的文件哄騙李佑簽字。李佑也害怕權萬紀在太宗麵前告黑狀,就簽上了自己名字。
權萬紀趕到長安,遞交了有李佑簽名的保證書,對太宗說李佑已經悔過,一定能改正錯誤。太宗表揚了權萬紀,下聖旨告誡李佑要好好反省。李佑憤怒的說“長史出賣我!勸我自首卻當成自己的功勞,我一定殺了他!”
太宗因校尉韋文振謹慎正直,派他去齊王府當典軍,也因勸諫得罪了李佑,被李佑所厭。
權萬紀心胸狹隘,在朝中當禦史時曾被魏徵指斥為“把誣告他人當公直,把進獻讒言當忠心”的陰暗小人。
他打著太宗名義一味苛責李佑,竟然在城外放養猛犬,讓李佑不敢出門,還嚴禁李佑與昝君謩、梁猛彪見麵。
一天夜裏,有人往權萬紀家中扔進一塊石頭。權萬紀以為是昝君謩、梁猛彪前來刺殺,將他倆收捕入獄,並向太宗舉報,說李佑夥同數十人為非作歹。
太宗派刑部尚書劉德威前往核驗,情況基本屬實,於是詔令李佑、權萬紀入朝聽候處置。李佑憤懣不平,與燕弘信及其兄長燕弘亮圖謀殺死權萬紀。
權萬紀接到詔書先行出發,李佑派燕弘亮等二十餘人在半路攔截,亂箭將他射死。李佑黨羽逼迫韋文振與他們合作,韋文振不從,逃出城外數裏被追上殺死。
齊王其餘僚屬見到李佑大開殺戒,個個恐懼戰栗,跪伏在地上不敢仰視。李佑隨即設置上柱國、開府等官職,大開府庫,修繕城樓,準備造反。城中居民趁夜拖家帶口縋出城外倉皇逃離,李佑無法禁止。
三月初六,詔令兵部尚書李世積出兵征討。
李佑讓燕弘亮等五人住進他的臥室,其餘黨羽分統士卒在城樓上巡邏守護。李佑每晚與燕弘亮等人痛飲,自以為得誌,談笑間提及前來征討的官兵,燕弘亮借著酒勁誇口說:“大王何須憂慮!我燕弘亮右手舉杯,左手持刀為你消滅他們!”李佑竟信以為真。
當時李世積的軍隊還沒到,青州、淄州二州均位於現在的山東濰坊)等數州軍隊已自發集結於齊州邊境。
齊王府兵曹杜行敏想抓獲李佑,得到眾人一致響應。
三月初十晚,齊王府周圍突然擁來大批軍民,直接殺死了李佑安放在王府外的守衛,鼓噪喧嘩聲數十裏外都能聽到。
李佑趕忙與燕弘亮等人緊閉門戶,披甲執刃玩命抵抗。杜行敏帶著千餘人圍攻,從早晨打到中午,始終無法攻入。
杜行敏對李佑喊話:“大王您以前是帝王之子,現在是國家叛逆,如不早點投降,可就要變成灰燼了。”隨即令人抱來柴薪準備放火。
李佑在門縫中對杜行敏說:“你隻要答應我,不處死燕氏兄弟,我馬上開門。”
杜行敏答:“放心,一定保全。”李佑等人這才扔掉兵器投降。
他們剛一出來,眾人一擁而上,先將李佑拉在一旁控製起來,隨即把燕弘亮等人摁在地上拳打腳踢。燕弘亮讓人生生挖去雙眼,其他人也被打折了雙腿。沒多久,這些所謂的武林高手就被士卒們活活打死。
李佑因身份特殊,被押解長安賜死,齊州之亂遂告平定!李世積未發一箭,班師回返。
這次事件固然有李佑自身原因,但權萬紀也難逃其咎。倒不是說權萬紀此人有多壞,史書上也沒有任何關於他貪贓枉法的記載。
但這樣的人在團隊中往往最讓人討厭,他們既沒本事當能人、當惡人,又不願踏踏實實做個老實人,內心黑暗、充滿妒意且功利心十足,隻知一味挑唆生事,做些損人不利己的勾當,對一個團隊的破壞力大得驚人!
【05】侯君集的誘惑
“李佑事件”後,李承乾開始擔心自己喜好聲色、畋獵無度、舉止奢靡等不良嗜好被太宗發覺,開始按時接見屬官,在他們麵前裝模作樣,大談特談對忠孝仁義的理解與認識,說到動情處甚至涕淚橫流。而一旦進入東宮,卻仍舊與戲子、仆役這些卑賤之人混在一起胡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官員中有想勸諫的,太子提前揣摩好他的意圖,主動迎接、遙遙拜謝,斂容端坐、引咎自責,話語表達的敏捷流暢,誠意體現的無懈可擊,往往使勸諫的人無言以對、倉惶而走。
至於太子在深宮中做了什麽事,外人很難得知。太子也因此再次贏得眾人稱讚,大家都以為他迷途知返。
隻是太子那顆被壓抑了十來年的“玩鬧心”一旦喚醒,又豈是短時間內可以壓製住的,他在外麵表現的越聽話,暗地裏就越瘋狂!
他讓人鑄造了一座銅爐,架上大鐵鍋,派人盜取民間牛羊,親自參與烹煮,與寵信的仆役共同享用。
他對突厥人有種莫名的親近感,喜歡說突厥語,穿戴突厥服飾。為了過把做突厥人的癮,他選來麵容與突厥人相像的仆役,把他們每五人編成一個部落,讓他們仿照突厥風俗紮起辮子、穿著羊皮大衣在東宮牧羊。還在院中搭設帳篷居住,豎起畫著五隻狼頭的大旗,完全一副突厥作派。
他對身邊人說:“我現在扮成可汗死亡時的模樣,你們按突厥人習俗祭拜我。”
隨即直挺挺躺在地上裝死,眾人號啕痛哭,騎馬在他周圍環繞,然後走近他,學著突厥人用刀劃破自己的臉。
太子這才一躍而起,大笑著說:“有朝一日我作了天子,一定親統數萬騎兵在金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河)西側射獵,然後披發做個突厥人,效命於阿史那思摩。”
這些行為搞得動靜太大,以至驚動了東宮屬官。左庶子於誌寧、右庶子孔穎達數次勸諫,太宗獎勵給他們金帛以此敲打太子,並將於誌寧調整為詹事,讓他全權負責太子府中事務。
於誌寧和張玄素時常嚴厲勸諫太子,太子派人刺殺他們,沒有成功。
太宗的同父異母兄弟漢王李元昌行為不檢,因多次遭受太宗譴責而心生怨恨。
正所謂物以類聚,李承乾與他私交很好,天天混在一起遊戲。他們將仆役分成左右兩個小隊,兩人各自統領一隊。披上氈子當盔甲,手執竹杆做長予,列好陣形模仿兩軍交戰,大聲嘶吼著互相搏鬥擊刺。發現有不盡力的,就綁在樹上狠抽,以至人人帶傷,時常有人傷重而死。
太子對李元昌誇口:“如果我當了天子,一定盡情享樂,誰敢勸諫我就殺了誰,隻要殺個數百人,自然沒人再敢胡說了。”
麵對李承乾的胡鬧,李泰生出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在群臣麵前表現的更加溫文爾雅、謙虛知禮,以此獲取朝中大臣讚譽。
太宗先後指派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掌管李泰府中事務,他們認為李泰將來很有可能取代李承乾,出於利益考量,積極為李泰奔走活動,結交朝中權貴。
杜楚客甚至懷揣黃金賄賂太宗信任的重臣,請他們在太宗麵前誇讚李泰賢良,適宜接替太子。
文武百官有的親近太子,有的投靠魏王,貞觀年間已經消失的“朋黨之風”逐漸興起。
李承乾感受到了來自李泰的壓力,派人冒充李泰府中典簽誣告李泰,太宗下詔緝拿,沒有抓到。
李承乾非常喜歡太常寺的男藝人童稱心,與他出雙成對同床共枕,超越了友誼的界限。還有道士秦英、韋靈符,也因懂些江湖把戲而得寵。有人把這些事全部告訴了太宗,太宗大怒,把童稱心等人全部收監處死,並痛斥李承乾不爭氣。
童稱心的死,讓李承乾痛徹心扉,他在東宮專門為童稱心築墓立像,每天早晚祭拜,徘徊哭泣。他料定此事必是李泰所為,對其恨之入骨。
太宗對李承乾徹底失去了信心,李承乾自己也清楚,開始裝病不再參與朝會,並暗中收養刺客紇幹承基等百餘人,欲圖謀殺李泰。
吏部尚書侯君集攻破高昌立有大功,因放任所部將士在民間搶掠,遭人彈劾下獄,雖經岑文本勸諫得以免責,但其作為常勝將軍的人設卻因此坍塌,一直心懷不滿。
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在東宮擔任千牛備身一職,李承乾知道侯君集對太宗有看法,便通過賀蘭楚石召見侯君集,向他請教保全地位的策略辦法。
老謀深算侯君集看到太子變的如此昏庸頑劣,便想借助他的手扳倒太宗,搶權上位。極力攛掇太子謀反,並舉手對太子說:“我這雙手,一定為殿下所用。”又嚇唬他說:“太宗寵愛魏王,恐怕殿下會遭到隋文帝長子楊勇那樣的禍患,如果近期皇上召你入宮,你要提前做些準備。”
涉事未深的李承乾深以為然,遂用重金賄賂侯君集和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讓他們刺探太宗行蹤,隨時向他匯報。
李安儼曾是李建成麾下將領,玄武門之變中他為李建成死戰,太宗認定他是忠臣,重用他掌管皇宮宿衛,沒想到他卻投靠了李承乾。
漢王李元昌也勸太子謀反,還猥瑣的對太子說:“我看皇上身旁有位美人,琵琶彈得極好。事成後,請將她賞賜給我。”
還有太宗姐姐長廣公主之子趙節,前宰相杜如晦之子、娶了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也都是太子的酒肉朋友,一起參與了謀反。他們歃血為盟,誓同生死,暗中籌劃商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天,杜荷找到太子說:“最近天象有變,應當立即起事響應天象。殿下您裝作突患重病,皇上一定前來看望,到時我們乘機動手,大事可成。”
太子點頭同意,不無得意的對紇幹承基說:“這裏距離大內隻有二十來步,論起行事方便,齊王李佑怎能與咱們相比!”
正在他們就要動手時,紇幹承基突然被收監入獄,謀反行動不得不暫時擱淺。
【06】手心手背都是肉
齊王李佑造反一事,不知怎麽牽扯到了紇幹承基,經審訊他被判處死刑。
麵對死亡的威脅,紇幹承基害怕了,為了保命他向朝廷舉報太子李承乾謀反。
可以想象,太宗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的那種失望、痛苦與憤怒!
太宗當即指派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積四位重臣,會同大理寺、中書省、門下省共同審訊。經查,太子李承乾謀反證據確鑿。
太宗在朝堂詢問如何處理李承乾,沒人敢回答。沉默許久後,通事舍人來濟出列進諫:“陛下您能盡到慈父責任,太子他可安享餘生,這樣處理最為妥當。”太宗點頭認可。
四月初六,李承乾為他的叛逆付出了代價,在做了十七年太子後淪為庶人,幽禁於右領軍府。
太宗想赦免李元昌死刑,群臣認為不可,太宗隻得賜他自盡,寬宥了他的母親與妻子。
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被公開處斬。
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等東宮僚屬因勸諫不力,坐罪免官。隻有詹事於誌寧因數次勸諫,獲得嘉勉。
紇幹承基舉報有功,不僅免死,還因禍得福,晉升為佑川府甘肅隴南宕昌縣)折衝都尉、平棘縣公。
李承乾既已獲罪,魏王李泰看到了一步登天的機會,表現的更為積極。太宗當麵許諾立他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也站在李泰這邊,隻有長孫無忌堅決懇請太宗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太宗對侍臣說:“昨天青雀李泰小名)靠在我懷裏說‘臣今天才真正成為陛下的兒子,這是我重生之日。臣有一子,臣死後,會替陛下殺了他,傳位給晉王。’作為人,誰不疼愛自己兒子。朕見他這個樣子,實在很可憐他。”
諫議大夫褚襚良沉默片刻,說道:“陛下您這樣想就錯了!在國家儲君人選上,願您謹慎一些,切不可一錯再錯。在您百年後,魏王占據天下,怎麽可能殺了自己愛子傳位給晉王!陛下當初既立李承乾為太子,又過分寵愛魏王,給他的待遇甚至超過了承乾,這才導致了今天的禍事。前事不遠,足可引以為鑒。陛下如果確實想立魏王,那麽請您先安置好晉王,確保他的安全!”
太宗猛然起身,流著淚說:“我做不到。”扭頭步入後宮。
李泰擔心太宗改立李治,警告李治說:“你與李元昌交往密切,李元昌犯下謀逆大罪,難道你一點都不擔心嗎!”
言下之意就是你老實點,否則連你一起做掉!
年僅15歲的李治憂心忡忡,惶恐難安。太宗見他這副模樣很奇怪,問了多次,李治才如實相告。太宗恍然大悟,開始後悔說出讓李泰當太子的話。
太宗到關押李承乾的地方看他,責斥他屢教不改。李承乾抬頭看著他的父親,幽幽的說:“兒臣當初已是太子,還會有什麽想法。隻因受到李泰逼迫,這才與朝臣商議保全地位的辦法,結果受到別奸人教唆,鑄成大錯。您如果讓李泰做太子,恰恰是落入他的算計。”
太宗聽了李承乾的話,想起被賜死的李佑、李元昌,內心百感交集、痛苦萬分。
他在宮中單獨召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積、褚遂良,語氣沉痛的對他們說:“我的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竟然為了爭奪權力做出這樣的事,我活著還有什麽意思!”說完竟一頭撞倒在床上。
長孫無忌等人從沒見過英明果決的太宗這個樣子,慌忙扶起太宗,太宗抽出佩刀想要自刎,被褚遂良一把奪過,遞給了站在後麵的李治。長孫無忌等人苦勸良久,太宗才平緩下來,歎惜著說:“我準備立晉王為太子。”
長孫無忌立即回答:“臣奉旨!有敢持異議者,臣代陛下殺了他。”
太宗對李治說:“你舅舅已經答應你了,你應好好拜謝他。”
接著,太宗詢問長孫無忌:“你們既已經同意我的想法,不知外麵的人會怎麽看?”
眾人齊聲回答:“晉王仁孝,天下歸心已久,請陛下征求百官意見,如有不讚成的,是臣等有負陛下。”
於是太宗召集六品以上官員,對他們說:“承乾悖逆,李泰也很凶險,都不可立為太子。朕想從其他兒子中選擇,讓誰當比較合適,請你們開誠布公的推薦。”
眾人歡呼著一致舉薦晉王,太宗看到這種情況,愁雲密布的臉上總算露出了一絲笑容。
當天,李泰率百餘隨從抵達永安門,皇上讓衛士擋住他的隨從,引導李泰進入肅章門,幽禁於皇宮北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月初七,詔令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太宗如釋重負的對侍臣說:“我要立了李泰,那就等於宣示後世,太子之位可以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從今天起,承乾失道謀反、李泰覬覦皇儲這件事就算過去了,留給子孫當做處事的鏡鑒。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李泰做太子,承乾和李治都會遭遇不測;而李治當太子,一定會善待他的兩位兄長。”
【07】可憐天下父母心
立儲大事解決後,太宗的健康狀況大不如前。為了鞏固李治地位,讓尚未成年的李治早些進入角色,擔負起駕馭大唐帝國的責任,太宗於四月初十頒布詔書:
“令長孫無忌為太子少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蕭瑀為太子太保,李世積為太子詹事。左衛大將軍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率,前詹事於誌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太子府賓客。”
從這套超級豪華的班底,可以看出太宗的良苦用心。他幾乎將朝中所有能臣、大員全都調配給了李治。
一次,李世積身患疾病,醫生開具的藥引是“人的胡須灰”,太宗當即剪下自己胡須交給醫生和藥。
用現代的眼光看,這一行為好像並沒什麽特殊,但在當時卻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說。
李世積感動的熱淚盈眶,跪在地上叩首答謝,以致腦門都磕出了血。太宗扶起他說:“我這是為了社稷,又不是為了你,你何必如此!”
還有一次,李世積陪著皇上宴飲,太宗麵色從容的對他說:“朕在群臣中尋找可以托付後事的人,感覺沒人比你更合適。你當年可以不虧欠李密,現在又怎會辜負朕呢!”
李世積流淚道謝,咬破指頭發下血誓,竟致喝得酩酊大醉,太宗脫下皇袍蓋在他身上。
太宗這番恩情讓李世積銘刻於心,終其一生都在為大唐賣力打拚,並協助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坐穩了江山,成為與李靖齊名的大唐軍神。
五月十五日,太子李治奏報太宗:“李承乾、李泰僅帶有一套隨身衣物,且飲食不能適口,幽禁之苦實在可憐,請您酌情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太宗當即允準。
閏六月初四,皇上對侍臣說:“朕自從立了太子,遇到事情就會親自教他。見他吃飯,朕會說‘你要知道種莊稼的艱難,就能經常有飯吃。’見他乘馬,朕會說‘你要善待馬匹,不要耗盡它的力氣,就能經常騎乘。’見他坐船,朕會說‘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百姓是水,君王如舟。’見他在樹下休息,朕會說‘木材接受準繩才能正直,人君從諫如流就能聖明。’”
愛子之情,溢於言表!
九月份,太宗下旨將李承乾遷往黔州重慶市彭水縣),李泰遷往均州湖北丹江口)。
太宗說:“父子之情出自天性,朕今天與李泰離別,內心也很難受!然而朕是天下主人,若使百姓得以安寧,私情也可割舍。李泰的確是難得的人才,朕寵愛他這是你們知道的。但是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拋卻私情。讓他到外麵居住,也是為了保全他。”
至此,發生在貞觀年間的奪嫡事件,在太宗正確處置下,以不流血的方式收場,避免了兄弟相殘的悲劇發生。
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二月初二,體弱多病又遭逢大難的李承乾病故於黔州,享年25歲。太宗為他輟朝一日,按國公待遇安葬了他。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十一月,前魏王李泰在均州病故,享年32歲。
從這次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太宗雖然英明神武,但在教育兒子方麵,特別是在對待太子李承乾和齊王李佑上是失敗的,至少是不成功的。太宗為他們選派的屬官盡是些急功近利之徒,一味求全責備,動輒彈劾舉報,讓處於青春叛逆期的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犯下悖逆大罪!
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憐天下父母心!
喜歡大唐氣象請大家收藏:()大唐氣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