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明經
字數:3441 加入書籤
這關鍵時刻,獨孤月著打算不外出了,全力教導自己的關門弟子徐文俊衝刺科舉備考。
這第一關就是府學的畢業考試。
畢業考試會模仿省試,考題也都完全相同,隻是由府學出題,難度上會稍稍降低一點。
華朝科舉分為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
進士科考詩賦、策問、帖經等內容,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學才華和政治見解,是科舉中最受重視的科目,考上難度大,但朝廷所有的高官都是出自進士科。
明經科是考察儒家經典的背誦和理解,有帖經、口試、策問等考題,有通二經、三經、五經等不同級別的區分,錄取人數相對較多,自然沒有進士科受重視。
明法科是考律法知識,選拔司法人才,考試內容就是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分析,主要是熟讀安元律等各律法書籍。
明字科考文字學知識,比如對文字的識別、書寫、音韻、訓詁等方麵的考核,考上後多是分配到各地縣學府學,或者地方文字類的輔官,基本沒什麽上升途徑。
明算科考數學知識,涵蓋算術、幾何、天文曆法等方麵的知識,考中會分配到需要用到算數的職位,最好也不過司天台、將作監,推算節氣、日月食等,計算工程物料、工程量等,多數都是分配到地方輔助收稅,或者地方官學擔任算數助教。
為了前途,學子們考的多少進士科,其他科目也都被考進士科的瞧不起,徐文俊自然是考進士科。
進士科就是考詩賦、策問、貼經。
一般詩賦會有兩題,策問會有三題,貼經會有十多題。
貼經是最簡單的,也就是後世的填空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的背誦和記憶,從四書五經中選取內容,讓考生填寫缺失部分,以徐文俊的超強記憶力這部分不在練習的範圍內。
詩賦是要求學子們根據給出的主題或情境創作詩歌、賦文,考驗文學才華和創作能力,在華朝詩賦是文人們極其看重的,科舉中做出好的詩賦會加分不少。
而徐文俊這些年的學習也算能做出些詩賦,拿到科舉中肯定不夠用,以他的詩賦能力在府學中恐怕最多算個中遊水平。
但他有後世的詩賦作為底氣,隻打算去做文抄公過關,虧得重生後的超強記憶力,後世看過的詩詞都像印在腦海裏,而他在後世本來就是文學愛好者,看過的詩詞也多。
科舉最後一項的策問是考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的問題,要求考生提出見解和解決方案,以此考察考生的政治見解、治理能力和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度,比如如何解決稅收問題、如何應對邊境安全等。
策問才是徐文俊主要的學習目標,這才是他的弱項,需要多加練習。
不過他也不怕,幾十年的見識在這裏,現在的人哪有他在後世見多識廣,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把他的見識和當前的社會狀況結合起來,做出能讓考官眼前一亮的考卷。
徐文俊還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他的老師獨孤月,多年的高官生涯,他對時事的把握洞徹精準,對可能成為考官的官員性情了如指掌,有他的教導徐文俊考中的幾率非常大。
綜合優勢,徐文俊並不在意會不會考中,他在意的是如何發揮能將名次拿的更高。
就在獨孤府日夜的練習試題中,時間悄悄流逝,來到了十月初。
發解試開始了,庭州城到處都是下麵各縣城上來考秋闈的學子,客棧都住滿了。
與此同時,江南府府學的畢業考試也同時開始了,所有上科班的學子都會參加畢業考試,考中的都會去試試科舉。
發解試和府學的畢業考試都會完全參考省試的考試時間和題目。
時間分為三天,第一天考詩賦,第二天考貼經,第三天考策問。
到了考試這一天,徐文俊來到明倫堂排隊進考場,整個江南府府學上科甲乙班共四十名學子。
明倫堂門口設置了搜查身體的官兵,整個流程完全參照科舉,雖然都是本學院學子,沒有必要如此,但為了學子們提前適應省試,這一項搜查也保留在此。
徐文俊提著考籃,裏麵放了筆墨硯台,並無食物,每天考完可以回去,並不需要帶食物。
這點和省試有區別,考省試的時候是連著考三天不能出考場,同樣,現在在考發解試的學子也是三天不能出考場,對於官學的學子不用連著考三天,這點算是優待了。
經過了令人不適的搜身,徐文俊走到了自己的座位,等了沒多久,所有考生都已經就座,鄭博士過來訓話,老生常談,並無新意。
鄭博士訓完話,正式開始考試,第一天考詩賦,題目已經公示出來,有兩道題目。
第一題是寫賦。
終南形勝,踞京畿之畔,翠影接天,煙霞常繞。其峰巒起伏,若巨龍蜿蜒;林泉清冽,似仙籟奏鳴。今命諸生,以《望終南山賦》為題,鋪陳其景,兼抒胸臆。
一道極其普通的自然景象題目,關鍵在於行文用詞要典雅,最後借機闡敘個人理念要升華。
第二題是作詩。
華朝四海升平,萬象昭蘇。為彰盛世之隆,特命諸生以仄起入韻之體,賦七言詩一篇。需從山川之秀、民生之樂、邦國之盛等方麵著墨,盡展太平景象,歌功頌德,文辭務須典雅,韻律務必和諧,以抒盛世豪情,顯大國風範 。
又是一道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歌頌盛世的題目,作一首七言詩,這題目出的沒一點新意,徐文俊不禁吐槽,完全比不上獨孤月給他出的題目。
難怪考過畢業考試的學子去考科舉,能上榜的也沒多少,徐文俊開始了解到畢業考試比科舉會簡單,但沒想到會簡單成這樣。
兩道詩賦,一道寫景色抒發情感,一道歌頌當今的太平盛世。
這兩道題目是最製式的考試題目,不過一想各府的府學也不想把難度提的太高,否則去京城的學子太少,能上榜的機會自然更少。
能夠懂得基本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就有了能參加科舉的資格了,萬一誰平時看不出成績多好,結果一上考場題目蒙對了,或者突然開竅就上榜了呢?
喜歡農家子的賺錢科舉日常請大家收藏:()農家子的賺錢科舉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