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決定

字數:3573   加入書籤

A+A-


    皇宮之中,禦書房。
    安元帝蕭弘剛下朝,一身龍袍都沒換就將禮部尚書招了過來,開門見山的問道。
    “沈愛卿,聽說昨日府上來了客人?”
    沈明遠心裏一緊,最近自己閉門謝客,昨日來拜見自己的隻有徐文俊一人,這徐文俊居然能得聖上眷顧,也不知是簡在帝心還是有其他原因。
    此時來不及細想,更不敢遮掩,連忙回道。
    “昨日有當初禦賜「神童」徐文俊來訪,持的是楚王信箋,臣便見了一麵。”
    先把當初聖上賜名說出來打下底,見他並非自己主動,如此進可攻,退可守。
    蕭弘沒有不悅神色,隻是簡單的問道。
    “這徐文俊你見了之後感覺如何?”
    沈明遠這時候心裏鬆了口氣,聖上並非是責怪自己在這科舉關頭見了學子,而是對徐文俊感興趣。
    “臣本對其印象是禦賜「神童」,獨孤公弟子,如今又多了一個《寸翰論》作者,足見其才學是實打實的。”
    “昨日一見,觀其年少,心智成熟,談吐得當,榮辱不驚,擔得起「神童」之名,陛下當初賜名真是好眼光。”
    這沈明遠濃眉大眼之輩居然也會拍馬屁,果然人不可貌相。
    緊接著蕭弘話題一轉說道。
    “今年朕五十五歲壽誕也沒大肆慶祝,現在想開次殿試,沈愛卿以為如何?”
    華朝科舉才剛剛起步,平常隻有省試,省試上榜後學子就可以稱為貢士,這時候由吏部最後進行關試,關試通過貢士們就可以等待派官了。
    所以,華朝並沒有設立常規的殿試,隻有重大的事件獎賞或者國家急需要人才的時候由皇帝下令才會開啟殿試。
    如今安元十二年,蕭弘已經在位十二年,也僅僅在即位的次年開啟過一次殿試,沒想到今年聖上居然會想開啟殿試。
    沈明遠心裏不禁咯噔一下,難道是因為徐文俊?而且找的個由頭五十五歲壽誕,聖上壽誕在年中,這都過了幾個月了,看來聖上是最近才定下的主意。
    這麽一想參加科舉的學子也是最近發解試考完才確認下來,結合之前問起了徐文俊,聖上這個想法多半是為了徐文俊。
    雖然猜出了皇帝的心思,可不能讓皇帝覺得他在揣摩聖意,於是他還是站在禮部尚書的位置上中肯的回道。
    “回陛下,如今科舉在即,這時間決定開啟殿試有些不妥,對今年沒參加發解試的學子不公平,況且時間上也很緊促。”
    正常的開啟殿試的程序應該是在發解試之前公布天下,天下學子得知此等好消息,原本沒打算參加今年科舉的學子也會努力準備,博上一博,萬一能得見天顏呢?
    現在發解試已過,參加科舉的名單已經確認,這時候開啟殿試恐怕會令得此次沒參加科舉的學子心裏有想法。
    文人群體是朝廷官員的培養皿,如此做法自然不妥,故沈明遠有此一說。
    蕭弘卻根本不在乎,說道。
    “科舉還要等到明年二月,時間安排自然是足夠的,其他不用在意。”
    沈明遠見聖上如此堅決,知道此事已成必然,不用再勸,於是說道。
    “臣遵旨,定會全力安排好這次殿試。”
    科舉考試有關的都在禮部的職責範圍內,沈明遠義不容辭。
    “朕會叫中書省擬定章程,沈愛卿你到時候抓緊時間準備就好。”
    “臣遵旨!”
    沈明遠說完便告退了。
    所有的國家政策都是由中書省擬定,門下省審核,然後發往尚書省各部具體實施,其中每個部門都會仔細研究檢查,以免出現紕漏,這其中的手續不可違不繁瑣,往往一個政策公布出來實施需要不少時間。
    但這次殿試決策的落地快的很,僅三天時間,聖上開啟殿試的皇榜已經粘貼在皇宮門口、國子監門口、乾安城門口等重要的地方,同時通過驛站向各府縣傳遞了這個消息。
    一時間天下學子目瞪口呆,這都年底了,發解試已經過了,卻決定今年殿試,這些今年沒參加科舉的學子們氣憤填膺。
    整個乾安城嘩然,與地方上的學子們相反,如今在京城的考生們無不興奮不已,這等好事居然讓自己碰到了,以為是普通的一次省試,現在沒想到隻要上榜就能見到皇帝,怎麽不令人興奮!
    整個乾安城的考生們奔走相告,像是過年了一般,熱鬧異常,文人聚會更是層出不窮,無不想利用機會闖出些名聲,將自己名字送入考官耳中。
    反之,沉下心來用心苦讀的人少之又少,徐文俊卻是其中一位。
    其實也不怪這些學子,如今的科舉風氣便是如此,你若是有些名氣,考官見到你的名字出現在考卷上,首先便給你打上了一個才子的標簽,看你的考卷都會眼光不同。
    即使你答的差一點,一般也不會將你刷下去,不過是名次靠後一點。
    至於造成這般情景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科舉還在起步階段,根本就沒有糊名製。
    在後世,唐朝末期也才出現了謄錄製,就是用朱筆將考生考卷謄抄一遍以防止作弊,糊名製更是沒有。
    糊名製是北宋期間才開始實行,又叫“彌封”,最初隻是殿試才用,後來普及到了省試,解試。
    現在華朝如此,寒門學子要憑真才實學脫穎而出是很難的,真正能通過科舉走入仕途的也大多是家裏有些資產,能闖出名氣之輩。
    所以才促生了“行卷”的風氣,考生提前就會向京城的達官貴人們投獻詩文,以求他們的推薦。
    而現在這個時候,達官貴人們對於科舉也並不太過重視,因為他們家族年輕人為官的途徑還是以“薦舉”、“蔭補”為主。
    比如國子監、太學等這些官方的學院,裏麵的學子大多不會參加科舉,他們的家族早已經為他們鋪平了道路,隻等著有好位置空餘出來就填補進去。
    隻有極少數為了證明自己才學,有真才實學的權貴子弟才會去考慮考科舉,科舉若能夠上榜,再通過家族運作,派官自然更加優待。
    喜歡農家子的賺錢科舉日常請大家收藏:()農家子的賺錢科舉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