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寧風雲:朵顏三衛之變

字數:7608   加入書籤

A+A-


    仲秋的應天城,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奉天殿仿若被一層神聖光輝籠罩,殿內雕梁畫棟璀璨奪目,金磚鋪地,熠熠生輝。今日大朝會,滿朝文武身著華服,繡著飛禽走獸、海水江崖紋的朝服在日光下閃爍威嚴光芒。
    禮部尚書陳迪,出身江南書香世家,自幼飽讀經史子集,麵容清臒,眼神中透著文人的謹慎與持重。他站在文官隊列中,身姿微微前傾,正與身旁的同僚低聲交談,神色間滿是憂慮。此次大朝會,朱元璋對北疆的戰略布局,尤其是藩王勢力的安排,讓他深感不安。他深知曆史上藩鎮割據的慘痛教訓,生怕寧王朱權勢力過大,威脅朝廷統治。
    魏國公徐輝祖,高大魁梧,身形筆挺,繼承了父親徐達的英武之氣。他目光如炬,時刻關注著北疆戰事,一心隻為守護大明邊疆。此刻,他雙手背後,昂首挺胸,對即將討論的軍事議題充滿期待,渴望能為國家的邊防貢獻力量。
    莊嚴肅穆的氛圍如一張無形大網,籠罩整座大殿。朱元璋高坐龍椅,身形雖不複當年挺拔,歲月在他臉上刻下深深皺紋,可眼神依舊銳利如鷹,透著久經沉澱的威嚴與果決。他輕輕撫著胡須,俯瞰大殿和群臣,心中反複權衡北疆局勢。北方的北元勢力,始終是他心中難以拔除的芒刺,而大寧的戰略布局,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
    大寧,地處大明北疆戰略要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連遼東,西接宣府,周圍草原廣袤,山川縱橫。它宛如一座巍峨堅固的堡壘,橫亙在北元南下必經之路。朱元璋對大寧的重視,體現在多年精心軍事部署中。早年,他派遣得力將領奔赴大寧,主持修築高大厚實的城牆。每一塊城磚都經精挑細選,嚴絲合縫堆砌,曆經無數風雨洗禮,依舊堅如磐石。每隔數裏,一座高聳烽火台矗立曠野,宛如忠誠衛士。士兵們日夜值守,一旦發現敵情,立刻點燃烽火,滾滾濃煙扶搖直上,迅速傳遞警報。多年來,朱元璋不斷從各地調派精銳部隊駐守大寧,這些士兵身著厚重鎧甲,手持鋒利兵器,日夜巡邏,腳步聲在城牆上回蕩,隻為讓大寧成為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護佑中原百姓安穩生活。
    朱權,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自幼便顯露出非凡聰慧與好學。他的書房中,各類兵書、史書琳琅滿目,層層疊疊擺滿書架。年少時,他常常沉浸在這些書籍的世界裏,廢寢忘食地鑽研曆代名將的用兵之道。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權受封寧王,就藩大寧。他身形修長,氣質儒雅,麵容俊朗,深邃眼眸中透著與生俱來的睿智與果敢。一到了大寧,朱權便全身心投入軍事整頓。不過,他雖有滿腔抱負,在軍事行動上卻受到朝廷的嚴格管控。
    在製定訓練計劃時,朱權眉頭緊鎖,反複斟酌每一個細節,隨後將初步方案呈遞給朝廷審核,遵循朝廷既定的軍事規範和指導方針。選用練兵方法時,他也不敢隨心所欲,必須在朝廷認可的範圍內進行。比如,他想借鑒古代兵書中的特種訓練方式,但在實施前,得詳細上書闡述訓練目的、方法、預期效果等,等待朝廷批複。批複過程漫長,有時還會因各種原因被駁回修改,這讓朱權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盡管受限頗多,朱權還是盡力施展自身才能。他身著威風凜凜的鎧甲,跨騎著一匹矯健的黑馬,那馬渾身漆黑如墨,四蹄生風,馱著朱權穿梭在軍營的各個角落。在朝廷許可的框架內,他親自指導士兵訓練,從最基本的隊列操練,到複雜精妙的戰術配合,都一絲不苟地示範和講解,聲音洪亮有力,回蕩在整個軍營。在他的激勵下,將士們士氣高昂,整個軍營充滿了昂揚向上的氣息。他多次跟隨諸王出塞征戰,在戰場上,他思維敏捷,總能敏銳觀察到敵軍的弱點,巧妙布局,屢立戰功,贏得了將士們的衷心擁護與愛戴,也讓朱元璋對他十分放心。
    不過,真實曆史中藩王權力受限頗多,朱權雖手握一定軍事力量,卻也處處受到朝廷製衡。在人事任免上,王府重要官職的任命需經朝廷批準,他不能隨意安插親信;軍隊調動方麵,哪怕是應對緊急軍情,沒有朝廷詔令,他也難以大規模調兵,更別說自主決定軍事戰略。在軍事訓練和日常戰略部署上,朱權雖可施展自身才能,但也必須在朝廷既定的框架和規範內進行,任何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或變革,都需提前向朝廷報備並獲批準。王府開支也受朝廷嚴格管控,每一筆軍費支出都要詳細報備審核,稍有差錯便會被駁回,這使得朱權在軍事籌備時常常捉襟見肘,軍事行動也因此受到諸多阻礙。
    在諸多軍事力量中,朵顏三衛的歸屬成為朱元璋邊防戰略的重要一環。朵顏三衛由投降的蒙古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部組成,分別是泰寧衛、福餘衛和朵顏衛 。這些衛所的騎兵,自幼在馬背上長大,騎射技藝出神入化,戰鬥力驚人。然而,他們作為蒙古部落,忠誠度猶如飄忽不定的浮雲。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將朵顏三衛交由朱權節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決策在朝堂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以禮部尚書陳迪為首的部分大臣,從穩固朝廷統治、平衡藩王勢力的角度出發,對朱權節製朵顏三衛一事表達了擔憂。陳迪向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寧王雖有才能,但手握重兵又節製朵顏三衛,恐其勢力過大,於朝廷不利,還望陛下三思。”他言辭懇切,眉頭微皺,眼中滿是憂慮。
    而以魏國公徐輝祖為首的另一派,則認為大寧局勢嚴峻,朱權軍事才能出眾,朵顏三衛歸其節製有助於增強邊防力量,力挺這一決策。徐輝祖上前一步,朗聲道:“陛下,大寧乃北疆要地,北元虎視眈眈,寧王與朵顏三衛合力,方能保我邊疆安穩,此乃當前之急務。”他身姿挺拔,聲音洪亮,氣勢不凡,臉上寫滿了對邊防事業的堅定決心。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朝堂上一時吵得不可開交,氣氛緊張得仿佛能點燃空氣。陳迪漲紅了臉,據理力爭,不斷引用曆史典故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徐輝祖則雙手揮舞,慷慨陳詞,闡述著朱權節製朵顏三衛對邊防的重要性,兩人互不相讓。
    朱元璋權衡利弊,一方麵他要鞏固邊防,抵禦北元;另一方麵又要防範藩王坐大。最終,他在支持朱權節製朵顏三衛的同時,也做出諸多限製。他派遣了朝廷的監軍入駐大寧,監督朱權的軍事行動;規定朵顏三衛的軍餉發放需經朝廷嚴格審核,且部分重要軍事決策需向朝廷報備批準。
    此時,遠在北平燕王府的朱棣也密切關注著朝堂動向。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自幼跟隨徐達等名將學習兵法,在戰場上曆練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身材魁梧,麵容剛毅,眼神中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霸氣與睿智。平日裏,他勤於練兵,對北平的防務極為上心,將北平打造得固若金湯。
    當聽聞朱權獲朵顏三衛及軍隊改編之事,朱棣內心想法複雜。他深知大寧戰略意義重大,朱權實力增強,理論上對北疆防禦有利。但他也忌憚朱權勢力坐大,威脅自身地位。在朱元璋的絕對權威下,朱棣行事極為謹慎。他清楚,在這個敏感時期,任何不當舉動都可能引來父皇的猜忌。
    朱棣雖未參與朝堂的爭論,卻在燕王府內密切關注著局勢的發展。他每日與幕僚們討論軍事策略,表麵上絕口不提朱權之事,可私下裏卻暗自思量。他明白,在父皇的布局中,每個藩王都有其作用與限製。他自己作為燕王,肩負著拱衛北平、抵禦北元的重任,不容有失。
    在燕王府的書房中,朱棣坐在寬大的書桌前,麵前攤開著軍事地圖,手指在地圖上輕輕滑動,思考著北平與大寧的戰略關係。他的書房布置簡潔而不失威嚴,四周書架上擺滿了各類兵書和典籍。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北方邊防圖,圖上標記著各個軍事要點和兵力部署。
    朱棣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朝廷和其他藩王關注。所以,他在節慶等必要時刻,會向朱權送去一些普通的問候書信,內容僅涉及生活瑣事與家族關懷,絕口不提軍事相關。比如在中秋佳節,朱棣修書一封:“十七弟,中秋將至,月圓人安,願大寧諸事順遂,家中老少皆康泰。”這封信看似平常,卻也是他維係與朱權關係的一種方式,避免因猜忌而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當燕王府中討論軍事策略時,朱棣雖會想到朱權在大寧的作為,但也隻是在心中暗自思量,絕不向幕僚們談及,避免任何可能引發猜忌的風險。他清楚,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保持低調和謹慎是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沈書瑤,本是現代醫術精湛的女兵王,一次意外的軍事行動中,她穿越到了這個時代,成了朱權極為寵愛的側妃。如今,她身著錦繡羅裙,裙擺繡著精致的牡丹花紋,袖口和領口鑲著細膩的蕾絲邊,一頭烏黑的長發精心盤起,插著一支溫潤的玉簪,舉手投足間盡顯溫婉,然而偶爾流露出的果敢眼神,依舊藏不住她骨子裏的幹練與英氣。剛穿越過來時,她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了迷茫和困惑,但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堅韌,迅速適應了身份的轉變。
    一日,王府內務出現混亂,下人之間矛盾頻發。沈書瑤得知後,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將下人按照職責詳細分工,製定明確的獎懲製度,還設立了專門的協調崗位,負責處理矛盾糾紛。短短幾天,王府內務便井井有條,朱權知曉後,對她讚賞有加。
    暮色沉沉,餘暉透過雕花窗欞,灑落在大寧王府的書房內。朱權眉頭緊鎖,手中反複摩挲著一封軍情急報,臉上滿是憂慮之色。沈書瑤輕手輕腳地走進來,手中捧著一盞熱氣騰騰的茶,她的步伐輕盈,卻在看到朱權的瞬間,放緩了節奏。
    “王爺,先喝口茶,暖暖身子。”沈書瑤的聲音溫柔如水,她將茶盞輕輕放在桌案上,目光關切地看向朱權。
    朱權抬起頭,眼中的疲憊稍減,勉強擠出一絲笑容,“瑤兒,你來了。這局勢愈發緊張,北元蠢蠢欲動,朵顏三衛雖暫時安定,卻仍隱患重重,本王實在放心不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沈書瑤在朱權身旁緩緩坐下,兩人獨處,輕聲交談。沈書瑤聽著朱權的憂慮,憑借現代的軍事知識和洞察力,她在心裏默默思考著局勢,但並未直接參與決策,隻是偶爾說些寬慰的話語。她知道在這個時代,女性參與軍事決策不合規矩,即便與朱權親近,也不能輕易表露。
    朱權握住沈書瑤的手,輕輕拍了拍,“還是你懂我。隻是朝廷那邊限製頗多,軍餉拖延,物資調配也困難重重,這防禦之事,難呐。”
    沈書瑤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王爺如此操勞,定要保重自己。總會有解決的辦法,一步步來。”她咽下了那些可能驚世駭俗的現代建議,隻是用言語給予朱權支持。
    朱權眼睛一亮,臉上露出讚賞之色,“有你在身邊,本王心裏踏實多了。”說著,他拉著沈書瑤的手,將她輕輕擁入懷中。
    沈書瑤靠在朱權懷裏,輕聲說道:“王爺,不管遇到什麽困難,我都會一直陪著你。大寧是咱們的家,咱們一定能守護好它。”
    朱權輕輕撫摸著她的發絲,在她額頭落下一吻,“有你這句話,本王便有了底氣。隻是這局勢複雜,若有一日真到了生死關頭,你……”
    沈書瑤急忙伸手捂住朱權的嘴,“王爺不許說這不吉利的話。咱們夫妻同心,定能度過難關。就算真有危險,我也會與王爺生死相隨,絕不獨活。”
    朱權看著沈書瑤堅定的眼神,心中滿是感動,他再次將她緊緊抱住,仿佛要將她融入自己的生命。在這風雨欲來的大寧城中,兩人相擁的身影,滿是深情與堅定,為彼此撐起一片溫暖的港灣。
    從軍事製衡與利用的角度出發,朱元璋深知朵顏三衛的強大戰鬥力對大寧防禦的重要性。他們的騎兵能夠在北元來襲時迅速做出反應,大大增強了大寧防禦的機動性。朱權手握寧王的軍事大權,麾下王府軍隊訓練有素,將領們各個身經百戰,足以對朵顏三衛形成有效的威懾與管理。朱權憑借自身的威望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讓朵顏三衛在大寧的軍事體係中各安其職,既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又時刻警惕,防止他們叛亂或與北元暗中勾結。
    分化蒙古勢力是朱元璋更為深遠的考量。蒙古退回漠北後,雖實力大不如前,但野心依舊,時刻威脅著明朝北疆。朵顏三衛作為投降的蒙古部落,與北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卻也存在利益衝突。朵顏三衛內部權力結構複雜,各部首領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一些小部落首領渴望在明朝的庇護下獲得穩定的牧場和貿易機會,因而堅定支持與朱權合作;而部分大部落首領,既貪圖北元給予的傳統草原尊榮,又垂涎明朝的豐厚賞賜,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朱元璋希望通過將朵顏三衛劃歸朱權管轄,讓他們在朱權的領導下,與北元產生隔閡。但這並非易事,北元不斷派出使者,帶著豐厚的賞賜和昔日的情誼,試圖拉攏朵顏三衛。他們強調蒙古的血脈聯係和草原傳統,煽動朵顏三衛對明朝統治的不滿。而朱權為了穩固朵顏三衛的忠心,不僅展現軍事威懾,還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習俗,尊重他們的信仰,舉辦草原傳統的祭祀活動,邀請朵顏三衛的大小首領共同參與,增進彼此的文化認同。同時,他還巧妙利用朵顏三衛內部的利益分歧,扶持親明勢力,打壓傾向北元的勢力。然而,這些行動都需在朝廷的監督和許可下進行,朱權無法擅自做主。
    朱元璋的戰略構想是構建一個完整的北方防禦體係。他分封眾多皇子到北方各地,燕王朱棣坐鎮北平,遼王朱植駐守遼東,他們與朱權一同成為拱衛皇室的堅固屏障。朱權所在的大寧,正是這條防線的關鍵節點。賜予朱權朵顏三衛,是他整合各方軍事力量的重要舉措。他期望朱權能以大寧為根基,統領包括朵顏三衛在內的軍隊,主動出擊,肅清草原上殘餘的蒙古勢力,維護邊疆穩定。同時,推行墾荒興植政策,發展邊境經濟,傳播中原文化,讓這片土地真正成為明朝穩固的北疆。
    朝廷上下對朱元璋的決策態度不一。從軍事層麵看,朱權的軍事才能加上朵顏三衛的強大戰鬥力,無疑能極大地提升大寧地區的軍事防禦能力。朱權善於謀略,他帶領的王府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與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相互配合,猶如猛虎添翼,足以應對北元的任何軍事威脅,保障北疆的安全。從政治角度而言,這一安排雖有助於鞏固邊防,但藩王勢力的壯大也讓部分大臣憂心忡忡,他們擔心會重蹈曆史上藩鎮割據的覆轍。
    1395年,朱元璋下令將大寧左、右二衛改編為寧王營州左、右二護衛,助力朱權集齊寧王三護衛。在這一過程中,朝廷給予協助的同時也加以限製。
    在人員調配方麵,朝廷從北平都司精心挑選出大寧左、右二衛的人員充實寧王護衛。但這些人員的正式任命需經過朝廷吏部複核,且部分關鍵職位安插了朝廷眼線,用以監督朱權。朱權雖可提出對人員的需求和意見,但最終決定權在朝廷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物資支持也是朝廷協助的重要方麵。朝廷為朱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糧草、馬匹等物資。然而,軍餉的發放需經過層層審批,且時常因朝廷財政緊張而拖延,物資運輸途中也常因官僚推諉而受阻。朱權為了確保物資及時到位,需要花費大量精力與朝廷相關部門溝通協調,但效果往往不盡人意。
    政策支持同樣不可或缺,但也伴隨著諸多限製。朝廷在軍隊管理和指揮權限上給予朱權一定權力進行人員安排、軍事訓練和戰略部署。但規定重大軍事行動必須提前向朝廷報備,經批準後方可執行;軍隊的擴充、編製調整也需嚴格遵循朝廷的規劃,不得擅自行動。朱權在日常軍事管理中,每一個決策都要謹慎考慮是否符合朝廷規定,不敢有絲毫逾越。
    然而,就在朱權積極整合軍隊,準備大展宏圖之時,一係列意想不到的危機悄然降臨。朵顏三衛內部突然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權力爭鬥,兩派勢力針鋒相對,矛盾一觸即發。一派受到北元的蠱惑,暗中謀劃著與北元勾結,企圖背叛朱權和大明;另一派則堅定地支持朱權,認為隻有與大明合作,才能保障部落的長久利益。
    消息從朵顏三衛駐地傳出,先由快馬傳至附近驛站,再經驛站接力送往大寧王府。等朱權收到消息時,已過去了好幾天。他得知這一消息後,頓時感到壓力如山。但他不能立刻行動,而是先迅速起草文書,向朝廷詳細匯報情況,等待朝廷指示。
    在等待的過程中,朱權心急如焚,隻能與親信幕僚在王府內初步探討應對策略。
    喜歡醜顏謀世:醫女風華傾天下請大家收藏:()醜顏謀世:醫女風華傾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