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楊起的決定 會試開始
字數:5200 加入書籤
這時,一個宮女急急忙忙地趕了過來,"諸位娘娘,皇上有旨,召見諸位。"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皇帝有何吩咐。於是,她們紛紛整理衣裳,隨宮女前往寢宮。
在寢宮中,楊起正坐在龍椅上沉思。見眾人進來,便微微點頭。
"諸位,朕今日召喚你們前來,是有一件大事要宣布。"楊起淡淡地說道。
眾人立即行禮,"臣妾恭聽陛下聖旨。"
楊起掃視了一圈,"朕知道,太子之位你們都很關心,可是,朕現在不想立太子,朕還很年輕,如今也隻有景兒和象兒兩個兒子,你們不覺得,
現在就討論立誰為太子,為時尚早麽?所以,朕決定五年之內,絕不會立太子,你們聽懂了嗎?"
眾人聞言,不由得麵麵相覷,各有各的打算,大多數都是慶幸的,如此一來,大家都有了機會!
"臣妾、臣妾聽懂了。"眾人紛紛應聲。
"很好。"楊起點點頭,"那你們可以退下了。"
眾人隻得一一起身退出寢宮。
走出寢宮,陳皇後已經被放了回來,正站在門外等候。
見眾人出來,她急忙上前,"諸位,發生了什麽事?陛下為何不封太子?"
劉冰清歎了口氣,"皇後娘娘,陛下已經決定五年內不立太子,大家都聽到了。"
"什麽?!"
陳皇後頓時氣得臉色漲紅,"這怎麽可以?大皇子乃是陛下的長子,理應當先封為太子。難道陛下要另立他人為太子?"
白貴妃趕忙勸說"皇後娘娘,請息怒。相信陛下定有他的考量。我們隻管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就是了。"
"可是......"陳皇後還想說什麽,卻被梅太後打斷。
"皇後,不要再說了,陛下既然這樣說了,我們照辦就好!"梅太後慈祥地說道。
"母後,可是......"陳皇後欲言又止。
"皇後娘娘不必太過焦慮。相信陛下自有安排。"薛寶釵忽然開口,溫婉地安慰道。
眾人在梅太後和薛寶釵的勸導下,終於平複了下來。隻有陳皇後心中仍有些許擔憂。
就在這時,一聲稚嫩的童音傳來,"娘親,發生什麽事了?為什麽大家都這麽著急?"
隻見大皇子楊景牽著妹妹楊曦走了過來。
陳皇後連忙上前,"景兒,娘親沒事!"
楊景有些奇怪地看著眼前這群妃嬪,"可是,為什麽爹爹還沒有給我冊立太子呢?爹爹是不喜歡景兒麽?"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回答。良久,梅太後才開口,"景兒啊,這件事還要慢慢來。你不要太擔心,總有屬於你的好日子。"
楊景不解地看著梅太後,"奶奶,那我什麽時候才能當太子呢?"
梅太後微笑著摸了摸楊景的頭,"這要看你爹爹的決定了。總之,你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皇帝。"
楊景點點頭,"我知道了,皇祖母。"
陳皇後在一旁看著,忍不住紅了眼眶。她原以為今日就可以順利讓楊景冊立太子,哪知道事情會發展成這樣。
………
大秦昭寧三年,春寒尚未褪盡,京城卻已熱鬧非凡。春闈會試這一關乎天下士子命運的盛事,在萬眾矚目中拉開了帷幕。
清晨,天色還未完全放亮,禮部貢院外已聚滿了參加會試的考生。
秦鍾身著一襲藏青色長衫,身姿挺拔,神色中透著自信與期待。
身旁的康近賢則微微皺眉,時不時整理一下自己的衣物,看得出他內心有些緊張。
萬子墨雙手抱臂,目光堅定地望著貢院大門,似在思索著什麽。林羽軒、周逸飛、蘇沐陽三人站在一起,小聲交談著,互相打氣。
車玉堂、練九安、趙聽濤、賈芸和賈蘭也在人群中。賈蘭年紀雖小,才十四歲,卻一臉沉穩,絲毫沒有怯場之意;
二十四歲的賈芸則顯得有些興奮,眼睛裏閃爍著光芒。趙聽濤微微仰頭,一副誌在必得的模樣。
隨著一聲響亮的鑼聲,貢院大門緩緩打開。考生們在差役的引導下,有序地進入考場。考場內,一排排號舍整齊排列,每個號舍僅有幾尺見方,裏麵擺放著簡單的桌椅。
秦鍾走進自己的號舍,坐下後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
他看著麵前的試卷,題目“如何處理與鄰邦諸國之間的關係,若是發生矛盾,是戰是和?”映入眼簾。
秦鍾沉思片刻,提筆寫道:“《論語》有雲:‘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與鄰邦相處,應以和為貴,和平交往,互通有無,方能共興共榮。
然,若鄰邦肆意挑釁,侵犯我國尊嚴與利益,亦不可一味求和。
如我大秦立國之初,北狄屢犯邊境,燒殺搶掠,彼時若不奮起反抗,何談國家安寧、百姓福祉?故戰與和,當審時度勢,以國家大義為準則……”
康近賢看到題目後,眉頭緊皺。他咬著筆杆,思索良久,才緩緩下筆:“《孫子兵法》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乃不得已而為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鄰邦矛盾初起,當以談判、外交手段化解,此為上策。若鄰邦執意不從,且我國實力足以抗衡,方可一戰。
但戰之前,需權衡利弊,不可衝動行事。昔年,楚與齊爭地,不考慮後果貿然興兵,終致國力損耗,為他國所乘。故和為上,戰為下,能和則和,不得已而戰……”
萬子墨目光炯炯,略一思索,便揮毫潑墨:“《尚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處理鄰邦關係,關鍵在於自身德行與實力。
若我國德厚民富,鄰邦自然心生敬畏,願與我交好。
若發生矛盾,應先以德服人,展示我國的寬容與大度。若鄰邦仍冥頑不靈,則需以武力威懾。如漢武之時,匈奴屢犯邊境,武帝先以和親安撫,後因匈奴變本加厲,
遂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出征,揚我國威,保邊境安寧。是以,戰與和皆為手段,目的是維護國家利益與和平……”
林羽軒輕撫下巴,陷入沉思。片刻後,他提筆寫道:“古人雲:‘遠交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處理鄰邦關係,當根據遠近親疏製定策略。
對於遠方之國,可與其交好,共同對抗近處的威脅;對於近處的鄰邦,若有矛盾,不可輕易言戰。
若鄰邦有侵犯之意,可先加強自身防禦,同時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若戰端一開,生靈塗炭,國力損耗,於國家發展不利。故應以和為貴,以戰為輔……”
周逸飛微微皺眉,在腦海中梳理著思路。隨後,他認真地寫道:“《左傳》有雲:‘師直為壯,曲為老。’
與鄰邦發生矛盾,判斷戰與和,關鍵在於理之所在。
若我國占理,且對方侵犯我國核心利益,此時若不戰,必被他國輕視。
如宋與遼之戰,澶淵之盟前,遼軍屢屢南下,宋真宗禦駕親征,士氣大振,最終與遼簽訂盟約,保百年和平。故戰與和,要依據正義與國家利益來決定,不可偏廢……”
蘇沐陽看著題目,心中已有了主意。他寫道:“《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國家強大,方能在鄰邦關係中占據主動。在和平時期,應大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
若與鄰邦發生矛盾,首先要審視自身實力。若實力相當,可通過談判解決;若實力懸殊,戰則需謹慎。但無論戰與和,都要以保障百姓生活、促進國家發展為出發點……”
車玉堂咬著筆頭,思索片刻後寫道:“《孟子》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處理鄰邦關係,要秉持正義與道德。
若鄰邦違背道義,我國應聯合其他國家共同譴責。若矛盾激化,戰亦需師出有名。
如商湯伐夏桀,周武王伐紂,皆是順應民心,替天行道。故戰與和,要以道義為指引,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練九安皺著眉頭,思考了許久才下筆:“《史記》記載諸多國家興衰之事,可知與鄰邦相處,當以史為鑒。
若鄰邦友好,應積極合作;若有矛盾,不可急於求成。如吳越之爭,起初兩國連年征戰,皆損耗巨大。
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滅吳。故處理鄰邦矛盾,要冷靜應對,權衡利弊,不可盲目行動……”
趙聽濤一臉自信,快速寫道:“《荀子》曰:‘製天命而用之。’在鄰邦關係中,我們應主動掌握主動權。
若發生矛盾,若我國實力強大,當果斷出擊,以戰止戰。
如我大秦之強,威震四方,若有鄰邦敢於挑釁,必以雷霆之勢鎮壓,方能彰顯國威,保萬世太平……”
喜歡執戟戰紅樓請大家收藏:()執戟戰紅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