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東漢隱士徐麟
字數:3713 加入書籤
徐麟生活於東漢中期(約公元2世紀,漢安帝至漢順帝時期),此時東漢已從“光武中興”的鼎盛逐漸走向衰落,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漸趨混亂。官場的腐敗與士人的失意,使得一批知識分子選擇遠離仕途,歸隱山林,徐麟便是其中之一。據記載,他晚年隱居於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會稽在東漢時是江南文化重鎮,山水秀麗,且遠離中原政治漩渦,成為隱士避世的理想之地。雖史料未明確其籍貫,但結合“耕讀傳家”的習性及會稽隱居地,推測其可能為會稽本地人,或早年因戰亂、仕途失意遷居至此。
在東漢時期,帝王們常常通過“征召”的方式來吸納民間的賢才。對於那些聲名遠揚的隱士,他們更是會多次發出征召令,以此來彰顯自己對人才的渴求。
徐麟便是這樣一位備受矚目的人物。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高潔的品行,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因此,地方官員將他舉薦給了朝廷。
漢安帝在位期間(公元106年至125年),朝廷曾派遣使者前往會稽,征召徐麟入朝為官。使者帶來了皇帝的旨意,授予他郎官或地方屬吏的職位。然而,徐麟卻以“誌在山林,非慕榮祿”為理由,委婉地拒絕了這一任命。
在他的回複中,徐麟提到了“亂世不求仕,盛世不避世”這句話。這句話雖然簡短,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它暗示著當時的朝政處於混亂狀態,並非是士人施展抱負的好時機。通過這樣的表達,徐麟明確地傳達了他不願意卷入官場的態度。
盡管如此,地方官員並沒有放棄勸說徐麟出仕的努力。他們多次前往徐麟的住所,試圖說服他改變主意。但徐麟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不為所動。
這種“拒征召”的行為,在東漢的隱士群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些隱士們並非是消極地逃避塵世,而是以一種“不合作”的方式來表達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同時,他們也堅守著“獨善其身”的道德追求,不願意在汙濁的官場中失去自我。
在拒絕征召之後,徐麟毅然決然地斬斷了自己與仕途之間的聯係,從此將自己的生活完全托付給了會稽深山之中的那片寧靜天地。
他選擇了一種被稱為“耕讀”的生活方式,將耕種土地與研讀經典這兩件事情緊密結合起來。所謂“耕”,就是徐麟親自下地勞作,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墾、播種、收獲。他不依賴他人的供養,完全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來維持生計。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讓他深刻地體會到了“安貧樂道”的真諦。
徐麟曾經說過“一粥一飯,皆自耕而得,雖微末而心安。”這句話充分表達了他對農耕生活的認同和珍視。在他看來,每一粒糧食都蘊含著自己的汗水和心血,雖然它們可能微不足道,但卻能讓人內心感到無比的安寧和滿足。
而“讀”則是指徐麟在繁忙的耕作之餘,會靜下心來研讀儒家經典,如《詩經》、《尚書》等。同時,他也對道家思想有所涉獵,尤其是東漢時期道家所倡導的“自然無為”觀念,對他這樣的隱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徐麟並不局限於對典籍的注解和闡釋,他更注重將經典中的智慧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相結合。他常說“學以致用,不必在朝堂。”意思是說,學問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朝堂之上,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應用。
由於徐麟學識紮實、講解通俗,他的名聲逐漸傳開,周邊的百姓以及一些失意的士人都紛紛前來向他求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以徐麟為核心的學術群體逐漸形成,人們親切地稱這個群體為“徐門學派”。與當時主流經學注重對經典章句的詳細解釋和考證不同,“徐門學派”更強調將經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以解決現實問題,同時注重個人內心的道德修養。
該學派尤其提倡“以孝治家”和“以和處鄉”,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思想觀念對會稽當地的民間教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當地的社會風氣逐漸變得更加和諧、有序。
據地方誌記載,徐麟的門生大多是普通的士人或農夫,他的教學並不區分學生的貴賤身份。隻要有願意學習的人,即使是穿著粗布衣服、吃著粗茶淡飯的平民百姓,他都會傳授知識。因此,徐麟在底層民眾中享有極高的聲望。
他講學的地方後來被人們稱為“徐公講堂”,這個名字一直流傳至今。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仍然有與“徐公講堂”相關的地名傳說,這些傳說見證了徐麟及其學派在當地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徐麟的思想猶如一座橋梁,橫跨在儒家和道家這兩座巍峨的山峰之間。在儒家的領域裏,他視“禮”和“德”為生命的基石,堅信通過自我修養和家庭治理,可以達到更高層次的道德境界。他主張即使不踏入仕途,也應當以教育感化鄉裏,實現“化民成俗”的偉大價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而在道家的世界中,徐麟則對“自然”和“無為”充滿敬意。他認為人應當順應天性,不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縛,隻有與山水融為一體,才能真正保持內心的純淨和安寧。
徐麟的品行以“清廉”和“謙和”而著稱。在他隱居的日子裏,曾有一位鄰人因生活貧困而向他求助。徐麟毫不猶豫地將自家的一半糧食分給了這位鄰人,但當對方表示要償還時,他卻堅決地拒絕了。他說“幫助他人本就是我應該做的,何必言謝呢?”
不僅如此,當地方遭遇災荒時,徐麟更是展現出了他的善良和擔當。他帶領著自己的門生們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幫助那些受災的百姓們度過了艱難的時光。
這些行為讓徐麟不僅以“學者”的身份聞名於世,更以“善人”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會稽百姓的心中。他的故事,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的榜樣。
徐麟的生平未被《後漢書》單獨列傳,僅在《逸民傳》中與其他隱士合並提及,篇幅簡短(約數十字),主要記載其“拒征召”與“會稽隱居”事。更多細節散見於《會稽郡誌》《浙江通誌》等地方誌,多為後人根據傳說與民間記憶增補。盡管記載簡略,他的形象卻成為東漢“隱士文化”的縮影。對後世隱士而言,他“拒征召而不孤傲,耕讀而不忘教化”的模式,成為一種理想的隱居範式;會稽當地將其視為“鄉賢”,明清時期曾為其修建“徐隱士祠”,以紀念他對地方教化的貢獻。
徐麟的一生,雖然沒有像那些在政治舞台上呼風喚雨的人物一樣,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政治功績,但他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東漢中期那個動蕩不安的亂世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深深印記。
他的選擇是“拒絕仕途、堅守本心”,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疑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行為。大多數人都渴望通過仕途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而徐麟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遠離官場的喧囂和紛爭。
然而,徐麟並沒有因此而消極避世,他以“耕讀傳家、教化鄉裏”的實踐,展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身邊的人們,傳播著知識和道德。
徐麟的故事之所以能夠被記載並流傳下來,正是因為他代表了中國傳統士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選擇。當現實的條件不允許他去“兼濟天下”時,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以“獨善其身”的方式,默默地守護著內心的那份堅持。
這種精神選擇,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視,也反映了隱士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即使在今天,隱士文化依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因為它提醒著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隨波逐流。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