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江東棋聖徐寧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A+A-


    東晉太寧二年(324年),吳郡(今蘇州)閶門外的“忘憂棋肆”裏,總蹲著個瘦小的孩子。他不像其他孩童那樣追鬧,隻睜著烏亮的眼睛盯著棋盤,手指在膝頭偷偷模仿棋手落子的姿勢。這孩子便是徐寧,父親是棋肆旁修筆的匠人,母親早逝,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在市井裏打轉,棋肆成了他最常待的地方。
    那時的吳郡剛從戰亂中恢複,棋肆是市井最熱鬧的去處——販夫走卒用銅錢當賭注,士族子弟帶著仆從擺開象牙棋具,連白發老嫗都能坐在角落指點幾句。徐寧記性極好,看一遍棋局就能記住七八分,有時棋手爭執“上一步該落在哪”,他會奶聲奶氣地指出“張大叔剛才在‘三三’落了黑子,李大哥在‘星位’應的。”
    棋肆老板起初嫌他礙事,後來發現這孩子是塊璞玉——五歲時,他能憑著記憶複盤前一天的對局;七歲時,幾個老棋友故意設局騙他,反被他用“夾攻”逼得認輸。有次吳郡士族顧氏的公子來棋肆,見徐寧用石子在地上畫棋,嘲笑道“寒門小兒也配碰棋?”徐寧抬頭反問“棋分貴賤嗎?那公子敢不敢跟我下一局?輸了就把你這玉棋子留下。”
    那局棋顧公子輸得狼狽。他回去後告訴父親顧和(時任吳郡太守),顧和覺得新奇,召徐寧到府中對弈。見他雖衣衫陳舊,落子時卻眼神篤定,顧和歎道“這孩子棋裏有股吳地的韌勁,像太湖邊的蘆葦,看著軟,風再大也折不倒。”他想留徐寧在府中讀書學棋,徐寧卻搖頭“棋肆裏才有真棋。府裏的棋太靜,少了煙火氣。”
    十五歲那年,徐寧已在吳郡無人能敵。父親病逝前,把他叫到身邊,塞給他一副祖傳的榧木棋子“你祖父是東吳的棋待詔,他說棋不是爭勝負的玩意兒,是讓人在急時能靜、亂時能定的念想。以後不管去哪,帶著它。”徐寧握著冰涼的棋子,在父親靈前擺了一局“七星局”——那是祖父傳下的棋譜裏,象征“守正”的棋局。
    鹹康三年(337年),二十歲的徐寧離開吳郡,沿長江遊曆。他聽說京口有位棋手王恬,棋風淩厲,便特意繞道前往。王恬是丞相王導之子,出身頂級士族,卻不喜官場,常混在市井棋攤。有人說他“放浪形骸”,他卻笑道“與其在朝堂聽空話,不如在棋攤看真招。”
    兩人的相遇頗具戲劇性。徐寧在京口碼頭的棋攤前看棋,見一位錦衣公子正與人對弈,執黑棋招招緊逼,卻在關鍵處漏了個“斷點”。他忍不住說“此處若補一手‘粘’,白棋便沒了機會。”那公子抬頭看他,正是王恬。他眼睛一亮“你敢坐下跟我下一局?”
    徐寧解開包袱,拿出榧木棋子“請。”
    這局棋下了整整一天。王恬的棋如北方駿馬,氣勢逼人,走的是士族子弟常見的“勢勝”路數,講究“先奪勢再占地”;徐寧的棋卻像江南流水,看似緩,卻在迂回中織成一張網。午後時王恬已占上風,圍觀者都以為徐寧要輸,他卻在右下角用“打劫”逆轉,連破兩子。
    日落時棋局終了,王恬看著棋盤長歎“我輸了。不是輸在棋藝,是輸在你這‘以柔克剛’的心思。”他拉著徐寧去江邊小館,要了兩壺酒“建康的棋手都學北方路數,講究‘殺棋’,隻有你把吳地的水意融進了棋裏。”徐寧舉杯“王兄的棋有銳氣,像京口的江風,我也學到不少。”
    此後半月,兩人天天在棋攤對弈。王恬的棋漸漸少了急躁,多了沉穩;徐寧的棋也添了幾分淩厲,不再一味求穩。王恬帶徐寧去見父親王導,王導見他雖出身寒門,卻談吐有度,讚道“江南有才俊,不在士族裏。”他想薦徐寧入仕,徐寧婉拒“我這性子,在官場怕是像落錯了位的棋子,不如在民間自在。”
    離開京口時,王恬送他一幅《廣陵棋譜》“這是我收集的江北棋路,你帶著。以後不管在哪,想起我了,就擺一局我們下過的‘對角星’。”徐寧回贈他一枚榧木棋子“這是我祖父的棋子,你看它邊緣磨圓了,卻從沒裂過。就像我們的交情,不用常聚,心裏有這枚棋就夠。”
    回到吳郡後,徐寧的名聲漸漸傳開。有人稱他“吳郡棋仙”,他卻更喜歡“棋友”這個稱呼。他在舊棋肆旁開了間小茶館,門前掛著“以棋會友,茶水隨意”的木牌,來的多是老相識——挑柴的漢子、織錦的婦人、趕考的書生,誰有空都能坐下殺一盤。
    有次王羲之從會稽來吳郡,特意找徐寧對弈。他帶來新得的“雲子”(雲南產的名貴棋子),徐寧卻拿出粗陶棋盤“好棋不在棋子,在人心。”那局棋下到暮色四合,王羲之的“飛鳳局”遇上徐寧的“遊龍局”,難分勝負。王羲之歎道“你的棋裏有山水,我寫的字裏也想有這種氣脈。”徐寧指著窗外“吳郡的水繞著山走,從不會直著衝,字和棋都該這樣——順自然,不勉強。”
    永和元年(345年),會稽發生糧荒,士族與百姓衝突不斷。徐寧聽說後,帶著棋具去了會稽。他沒去拜訪官府,直接在城門口擺棋,立下規矩“贏我一局,贈米兩石;輸了也給半石。”起初百姓不敢來,怕得罪士族;後來見一個老農用“笨招”贏了半石米,才紛紛圍攏過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士族子弟聽說後,覺得徐寧在“蠱惑百姓”,帶家丁來砸棋攤。為首的是當地豪強虞氏的公子,他指著徐寧罵“寒門小兒也敢插手地方事?”徐寧指著棋盤“你若贏我,我立刻走;輸了就把你家糧倉開三日。”虞公子自恃棋藝高,一口答應。
    那局棋虞公子急著求勝,用“強攻”想破徐寧的防線,反被抓住破綻。最後一步,徐寧用“倒脫靴”吃了他七子,虞公子麵紅耳赤,卻不肯認賬。徐寧朗聲道“在座的都看著——棋品如人品,輸不起的人,守不住家業,更護不了一方百姓。”圍觀者跟著起哄,虞公子沒法子,隻能開了糧倉。
    事後王羲之找到徐寧,問他“你就不怕虞氏報複?”徐寧正在給孩童講棋,頭也不抬“怕就不下這局棋了。棋道也是人道,該爭的時候就得爭。”王羲之看著他教孩子落子的樣子,忽然明白為何人稱他“江東棋聖”——這“聖”字,不在棋藝,在風骨。
    永和十年(354年)後,徐寧不再四處遊曆,回到吳郡專心教棋。他收徒不論出身,有士族子弟,也有街頭孤兒。有人問他“教出徒弟搶了你的名聲怎麽辦?”徐寧笑道“棋道像江水,越分支流越廣。都藏著掖著,這棋早晚會枯了。”
    他教棋有個規矩先學“守拙”,再學“巧變”。有個叫阿竹的牧童,記性差,總記不住棋譜,徐寧就帶他去太湖邊“你看蘆葦怎麽長?一簇一簇挨著,這就是‘連片’;風來了它彎腰,風過了又直起來,這就是‘活棋’。”後來阿竹成了吳郡有名的棋手,他總說“先生教我的不是棋,是怎麽像蘆葦一樣活著。”
    興寧元年(363年),王恬從建康來看他。此時王恬已病重,卻堅持要下最後一局棋。徐寧把棋盤擺在窗前,陽光照在兩人斑白的頭發上。王恬的手在發抖,落子很慢“我這輩子,下棋沒贏過你,做人卻學你不少。當年你說‘棋裏有山水’,我現在才懂,是說心裏得裝著天地,不能隻盯著眼前的方寸。”
    徐寧握住他的手,幫他落下最後一枚棋子“這局棋我們和了。就像我們這輩子,不分輸贏。”王恬笑了,笑著笑著就咳起來“我把家裏的棋譜都給你送來,以後……江東的棋道,靠你了。”三個月後,王恬病逝的消息傳來,徐寧在太湖邊擺了一局“對角星”,獨自坐到天明。
    太元元年(376年),七十四歲的徐寧已不能久坐,卻仍每天在茶館門口曬棋子。有孩童問他“先生,您下過最厲害的棋是哪局?”他指著街上往來的人“不是哪一局,是看著你們學會下棋,知道急了能靜、難了能熬——這才是最厲害的棋。”
    臨終前,徐寧讓弟子把所有棋譜燒掉“棋譜是死的,人是活的。別被譜子困住,要在心裏自己走棋。”他握著那副榧木棋子,在榻上擺了個“活眼”的形狀,輕聲說“祖父,我把棋下給人間了。”
    徐寧死後,吳郡百姓在他常去的棋攤旁立了塊石碑,沒刻名字,隻刻了一個“活”字。有人說這是他一生棋道的總結——棋要活,人要活,世道也要活出氣象。多年後,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路過吳郡,見孩童們在石碑旁用石子下棋,問他們知不知道徐寧,孩子們說“知道呀,是教我們‘落子不悔’的先生。”
    從吳郡棋童到江東棋聖,徐寧的一生沒留下驚天動地的功業,隻在棋盤間留下了吳地的風骨——像太湖的水,包容而有力量;像江南的竹,柔韌而有氣節。他讓後世知道真正的棋道,從不在勝負裏,而在每一步落子的篤定裏,在明知前路難行,仍願意為“守正”落子的堅持裏。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