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茅渦藏古韻,洞刻女媧情。 眾誌傳薪火,遺風歲月鳴。
字數:5164 加入書籤
在那古老而神秘的洞穴深處,靜謐得隻剩下水滴從洞頂落下砸在石板上的滴答聲,仿佛時間在這裏都放慢了腳步。女媧,仿若一位絕世畫師,以蒼茫天地為無垠宣紙,以堅硬巨石為靈動畫筆,輕輕勾勒出一幅幅寓意深遠、超凡脫俗的圖騰。這些圖騰,宛如來自仙界的神物,散發著神秘而迷人的氣息。它們或盤旋如龍,鱗甲閃爍間仿佛能看到生命的火種在跳躍,那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湧動,是萬物繁衍的蓬勃源泉;或溫婉似水,線條柔和得恰似月光下的溪流,潺潺流淌中訴說著柔情與智慧並存的真諦,無聲地教導後世應如何以柔克剛,在自然的懷抱中尋得和諧共生之道。
女媧的每一筆每一劃,都傾注著她對萬物起源的深邃思考,仿若能穿透時空,回溯到混沌初開之時。那筆觸中,更飽含著她對人間疾苦的深切關懷,似是目睹著蒼生在苦難中掙紮,她要用這石上的印記,給予人們希望與力量。她以石為信,鐫刻下與自然對話的無上智慧,教導人們如何在風雨飄搖、電閃雷鳴的困境中,像紮根懸崖的蒼鬆一般,保持堅韌不拔;如何在黑暗無邊、前路迷茫時,尋覓到那束穿透陰霾的希望之光。這些圖騰,恰似夜空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星辰,為後來者指引著前行的方向,讓迷失在人生旅途、被恐懼籠罩的人們,得以找到心靈的溫暖歸宿。
更令人動容至深的是,女媧還巧妙地將愛與勇氣的元素融入其中。她深信,這兩股力量宛如神奇的紐帶,擁有穿越時間長河與浩瀚空間的偉力,能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最堅實、最牢不可破的橋梁。在她的筆下,愛絕非僅僅是風花雪月中的溫柔與嗬護,更是危難關頭的犧牲與奉獻,是洪水滔天、猛獸肆虐時,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守護家園與親人的無畏勇氣與堅定決心。
如今,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時光如白駒過隙,女媧早已化作口口相傳的古老傳說。但她留下的這些圖騰與智慧,卻仿若永不熄滅的燈塔,穿透曆史的迷霧,照亮著人類前行的漫漫長路。每當人們在生活的荊棘叢中艱難跋涉,麵對挑戰與困難的洶湧浪潮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在心底想起女媧的諄諄教誨,從中源源不斷地汲取力量與勇氣,仿若握住了戰勝一切的利刃。
茅山渦村,就坐落在這片承載著古老傳說的土地上。村子裏的老人們常說,村後的那座山洞,便是當年女媧留下圖騰的地方,因此,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它為 “奶奶洞”。
這日,村裏的李大爺像往常一樣,弓著腰,緩緩走近那滿是歲月痕跡的石壁。他眯縫著眼,眼中透著專注與虔誠,粗糙的手指輕輕撫過那些古老的字跡,仿若在觸摸曆史的脈搏,嘴裏念念有詞,一字一句地細細琢磨著:“這上頭的字啊,說的不就是咱們咋和這天地山水好好過日子的道理嘛。就好比咱種地,遇著大旱了,禾苗都快幹死,咱不能幹瞪眼,得跟那石頭縫裏擠出芽兒的小草似的,咬著牙,硬氣著,不鬆勁,還得有股子韌勁兒,跟老天爺較著勁,跟大自然肩並肩地往前闖。咱莊稼人,啥風浪沒見過,不就是靠著這股子勁兒,年年歲歲,莊稼長得旺,人心也聚得攏嘛!” 說罷,他抬手輕輕拍了拍石壁,那手掌與石壁接觸的瞬間,似是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眼裏滿是敬意,那神情,就像是在和一位相知多年的老朋友傾心對話,句句樸實無華,卻又句句直抵人心,鑽進了大夥的心窩子裏。
村裏的年輕人,卻對這奶奶洞沒什麽興趣。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些破石頭、舊字跡,哪有城裏的遊戲、電影來得有趣。小柱子,本是個活潑好動、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可每次聽到長輩們說起奶奶洞,也隻是撇撇嘴,嘟囔著:“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有啥好聽的,還不如玩手機呢。”
這可急壞了村裏的老人們。老李頭兒吧嗒了一口旱煙袋,吐出一團白花花的煙霧,神情嚴肅地把大夥召集到一塊兒,說道:“咱村的這些個娃娃,都快把老祖宗的東西忘光啦!這奶奶洞的秘密啊,可不能光藏著掖著,得讓它見見天日。咱可不是為了招攬遊客,賺那幾個熱鬧錢。咱是想啊,把這地界兒變成個活生生的學堂,讓咱的後代娃子們,腳踩著咱這黃土地,心裏頭裝著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和膽氣兒。想當初,老祖宗們在深山老林裏打獵,和野獸鬥智鬥勇;荒年裏,挖草根、啃樹皮,想盡法子找出吃食來,那份子韌勁兒和聰明勁兒,得讓娃子們親眼瞅瞅,親耳聽聽,心裏頭才能種下那股子根兒,生根發芽,一輩兒接一輩兒地傳下去。”
“對,老李頭說得在理!” 張嬸子也抹著眼淚,不住地點頭,“咱們得讓娃娃們知道,不管世道咋變,咱老農民那份樸實、那份堅韌,是丟不得的寶貝。奶奶懂,就是咱最好的老師,比啥書都管用!”
可年輕人卻不買賬。小柱子一下子蹦起來,揮舞著小手嚷道:“奶奶,我也想去看看那洞,聽聽老祖宗們咋跟野獸鬥,咋在荒年裏找出吃食來。我長大了,也要像他們一樣,有勇氣,有智慧!” 話還沒說完,旁邊的小夥伴就拉住他,嘲笑道:“小柱子,你傻啦,那些都是騙人的,還不如去網吧打遊戲呢。” 小柱子一聽,有些猶豫了,撓撓頭,又坐了回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人們看著這一幕,心裏滿是無奈與焦急。這時,村裏的大學生阿強站了出來,他清了清嗓子,說道:“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我理解大家的想法。現在時代變了,咱們不能光靠老辦法。我覺得,咱們可以把奶奶洞的故事做成短視頻,發到網上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還可以在村裏辦個文化節,邀請外麵的人來參觀,這樣既能宣傳咱們的文化,又能給村子帶來發展機會。”
這個提議,讓大家眼前一亮。可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阿強啊,這能行嗎?咱都是土生土長的莊稼漢,哪會弄啥短視頻啊。再說了,辦文化節不得花不少錢嘛,錢從哪兒來?”
阿強笑著解釋道:“叔,這您就不用擔心了。現在網上有很多教程,咱們可以慢慢學。至於錢,咱們可以找政府申請補貼,也可以拉一些企業讚助。咱們村的自然風光這麽好,還有奶奶洞這個寶貝,肯定能吸引不少人來。”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大家最終決定試一試。於是,茅山渦村的鄉親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還熱絡地拉上隔壁幾個村子的老少爺們兒,一塊兒整了個大動靜 ——“奶奶洞裏的老故事,咱得好好傳下去” 的大計劃。
他們不光請來了城裏那學問滿滿的考古學家,還有那些講古論今、口若懸河的曆史先生,連教書育人、滿肚子墨水的先生們也請來了,大家夥兒一塊兒鑽進那奶奶洞裏頭,打著手電筒,眼睛一眨不眨地細細琢磨那些老輩兒留下的寶貝疙瘩。
咱們這群莊稼漢,平日裏手上的繭子厚得像銅錢,可此刻,心裏頭那熱乎勁兒、那股子認真勁兒,可不比人家城裏來的專家少。咱們想著啊,得把這些個寶貝疙瘩裏的故事,用咱莊稼人的大白話,掰碎了,嚼爛了,再一點點地給娃娃們講,讓他們聽了心裏頭能熱乎起來,跟那洞裏的石頭一樣,經年累月,越品越有味兒。
老李頭,咱村裏有名的 “故事簍子”,他拍著胸脯,聲音洪亮地說:“這奶奶洞啊,就像咱家的老井,裏頭藏著的都是祖祖輩輩的念想。咱們得把它挖出來,曬曬太陽,讓後輩們也知道,咱腳下這片地,多厚實,多有故事!”
張嬸子,一手好針線活在村裏是出了名的,此刻也摻和進來了,她拿起一塊布,比劃著說:“咱們得把這些個學問,織進布裏頭,繡進鞋墊上,讓孩子們走路都帶著這股子文化味兒,走到哪兒都不忘根兒。”
就這樣,咱們一群人,平日裏隻會土裏刨食的手,如今也捧起了書本,跟著城裏來的先生們學起了新本事,一筆一劃地記著筆記,哪怕有些字寫得歪歪扭扭,可那股子認真勁兒讓人動容。就為了把奶奶洞裏的那點子光亮,照進更多人的心寶子裏,讓這份傳承,比地裏的莊稼還長得茂盛!
在大夥的齊心協力下,村子裏的學堂漸漸有了雛形。用木頭和石頭搭建的簡易教室,雖然簡陋,卻充滿了質樸的氣息。教室裏擺放著從奶奶洞附近撿來的形狀奇特的石頭,當作天然的教具。孩子們每天放學後,不再是像從前那樣隻知道瘋玩,而是圍坐在教室裏,眼睛亮晶晶地聽老李頭講故事。
老李頭坐在一張破舊的椅子上,手裏拿著一根木棍,指著牆上掛著的一幅畫,畫上是女媧補天的場景,他聲情並茂地說:“孩子們,你們看,這就是女媧娘娘,當年天塌了個大口子,洪水泛濫,女媧娘娘為了拯救蒼生,不辭辛勞地煉石補天,她的勇氣和智慧,咱們得學……” 孩子們聽得入神,不時提出一些天真無邪的問題。小柱子忍不住問道:“李爺爺,那女媧娘娘煉的石頭,是不是像咱們村的石頭一樣硬啊?” 這話一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而村裏的婦女們也沒閑著,張嬸子帶著幾個心靈手巧的姐妹,在院子裏支起了繡架。她們把從書上、從專家那裏學到的知識,用五彩的絲線繡在鞋墊上。繡著龍圖騰的鞋墊,寓意著力量;繡著水波紋的鞋墊,象征著智慧。她們一邊繡,一邊交流著:“這鞋墊,可得繡精細點,孩子們穿上,不僅腳暖心更暖,還能時刻記住咱老祖宗的智慧。”
可就在一切都看似順利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村裏一些年輕人覺得,辦學堂、搞傳承,耽誤了他們掙錢的時間。他們想著,還不如出去打工,多掙點錢來得實在。有幾個年輕人甚至在村裏嚷嚷著,要把奶奶洞開發成旅遊景點,門票收得高高的,好賺大錢。
這一下,村裏又炸開了鍋。老人們堅決反對,他們說:“這奶奶洞是老祖宗留給咱們的寶貝,可不是用來賺錢的工具。要是為了錢,把它搞壞了,咱們咋對得起祖宗?” 年輕人則反駁道:“不賺錢,村子咋發展?咱們總不能一直這麽窮下去吧。”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阿強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趕緊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說道:“大家都別吵了。咱們辦學堂、搞傳承,不是為了阻礙村子發展,而是為了讓村子有更長遠的未來。咱們可以把奶奶洞的文化和旅遊結合起來,但不能隻想著賺錢,得保護好它。咱們可以開發一些和奶奶洞文化相關的手工藝品,讓遊客帶走,這樣既能宣傳文化,又能增加收入。而且,咱們村子環境這麽好,還可以發展農家樂,讓遊客體驗農村生活。”
阿強的話,讓大家冷靜了下來。經過一番商量,大家最終達成了共識。村子裏的年輕人也明白了傳承的重要性,紛紛加入到保護和宣傳奶奶洞文化的隊伍中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奶奶洞的故事” 越傳越遠,吸引了一些外地的遊客前來參觀。但鄉親們始終堅守著初心,遊客們來了,他們熱情地當起導遊,講述著洞中的故事,傳播著老祖宗的智慧,不收一分錢。遊客們被這份淳樸和執著感動,有的留下了書籍,有的捐贈了教學用品,都希望能為這份傳承出一份力。
村子裏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氛圍中茁壯成長,他們帶著老祖宗的智慧和勇氣,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茅山渦村的這份傳承,也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成為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典範,激勵著更多的人守護和傳承那份珍貴的文化寶藏。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