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舊憶心頭繞? 新途意未平? 齊心謀變處 希望暗中生

字數:3588   加入書籤

A+A-


    四周的鄉親們,目光交錯,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隨後一個個緩緩點頭應和著。他們眼裏閃爍的光,猶如深邃夜空裏的繁星,其中既有對往昔悠悠歲月的綿綿懷念,那些美好的舊時光恰似老電影般在眼前徐徐放映;又有對未知明天的忐忑不安,仿佛置身於濃霧彌漫的岔路口,迷茫不知該邁向何方。這目光裏,藏著世代農耕生活鑄就的質樸與對安穩的執著,也有麵對變革浪潮的怯懦與無措。
    這時,村裏那位平日裏溫婉可人的李嬸,緩緩站起身來。她身上那件洗得泛白的碎花布衫,隨著動作輕輕擺動,宛如風中搖曳的花朵。微風撩起她幾縷鬢邊的頭發,恰似歲月悄然留下的痕跡。隻見她眼眶泛紅,好似努力憋住不讓淚水決堤的堤壩,聲音帶著幾分顫抖,開口了:“咱那時候啊,這小河溝就是咱們的樂園。就像《桃花源記》裏的武陵人尋得的樂土,夏天,太陽似個大火爐,烤得大地冒煙,咱們一群孩子熱得難耐,便如迫不及待的魚兒,‘撲通撲通’跳進水裏。我們與水裏的魚兒賽跑,伸手去捉那滑溜溜的泥鰍,歡笑聲在河麵上回蕩,比那明晃晃的太陽還燦爛。到了秋天,風一吹,金黃的稻子整齊排列,像給大地鋪上金色絨毯。咱們挽著袖子,男男女女肩並肩,手握鐮刀,朝著稻子一揮,‘嚓嚓’聲此起彼伏,那聲音猶如《詩經》裏勞動的號子,比任何歌兒都動聽,聽著就覺著心裏踏實。這些畫麵,如同刀刻在心上,怎能說沒就沒了呢?”
    李嬸抬手輕輕抹了一下眼角,繼續說道:“要是這地界兒,以後盡是冷冰冰的石頭房子,還有那整天響個不停、吵得人心煩的機器響動,咱們的孩子,還能知道這些故事嗎?咱們的記憶,還能有個落腳的地兒嗎?” 說完,眼眶裏的淚珠兒直打轉,卻硬是咬著牙,沒讓它落下來,那份堅韌和不舍,像一把銳利的鉤子,揪著在場每個人的心,讓人心裏滿是酸澀。這背後,是對傳統生活方式消逝的恐懼,對文化傳承斷層的擔憂,在時代的巨輪麵前,個人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卻又如此頑強地抵抗著。
    大夥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中藏著千言萬語,仿佛都在回味著那些簡單卻無比溫馨的日子。這沉默,恰似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每個人心中都在翻湧。他們擔憂著未來的變化,會不會真的如李嬸所說,讓那份純真和寧靜漸行漸遠。這寧靜的表象下,是不同觀念碰撞前的壓抑,是對未知變革的本能抗拒,也是對既有生活秩序的堅守。
    我站在土台子上,聽著李嬸的話,臉上的表情猶如一幅複雜的油畫,各種滋味交織。我深吸了口氣,胸膛隨著呼吸一鼓一鼓的,那氣息裏夾雜著泥土特有的芬芳,還有這村子裏熟悉的煙火味兒。這氣息,是故鄉的烙印,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生命密碼。我盼著,自己接下來要說的話,能像輕柔的清風,絲絲縷縷地吹進大夥兒的心坎裏去。
    “鄉親們,你們的心思,我懂,就像懂自家田裏的莊稼啥時候該澆水、啥時候該施肥一樣透徹。咱都舍不得這片生咱們養咱們的地,舍不得那些歪脖子老樹,舍不得那一間間透著溫馨的老屋,還有那些從小聽到大、刻在心裏的老故事。可話說回來,日子總得往前奔不是?咱不能讓孩子們再走咱的老路,整天麵朝黃土背朝天,連山外的世界長啥樣都不知道。就像雛鷹不能永遠躲在巢穴,它需要搏擊長空,見識更廣闊的天地。”
    我抬手朝遠方指了指,眼神中透著憧憬,接著說:“咱這發展啊,不是要把根給刨了,而是要讓這棵樹長得更壯,讓它的枝丫伸得更遠,讓果子結得更多更甜。就好比咱村裏的娃,送他們出去闖蕩,學了本事,再回來,把咱這地方建設得更好。這就如同當年的遊子,在外漂泊,功成名就後衣錦還鄉,反哺故土。到時候,這裏不光是咱的根,還是咱的驕傲,是連接著老祖宗和子孫後代的金線,讓外麵的人聽了咱的故事,都得豎起大拇指誇一聲好!”
    說到這兒,我的眼睛裏仿佛有光在閃,那是對未來滿當當的期許,也是對家鄉深沉得化不開的愛。我的話語,就像夏日傍晚那帶著絲絲涼意的涼風,輕輕拂過每個人的心田,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我的思路,想象起那個既保留傳統又充滿生機的美好未來。這是理想與現實的拉扯,是傳承與發展的交融,我試圖在兩者間找到平衡,為家鄉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我頓了頓,眼神裏滿是溫情,就像老牛望著自家田裏茁壯成長的莊稼一樣,挨個兒地瞅著大夥兒:“鄉親們啊,我跟大夥兒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我拍胸脯子保證,咱得拚了命地護著這地界兒的魂兒,讓那外來的買賣和咱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規矩,手拉手心連心,一塊兒好好過日子。咱們能整點綠色生態的旅遊道道兒,把咱村裏原汁原味的東西亮出來,讓城裏人來了,不光能享著城裏的舒坦,還能品出咱這山溝溝裏的清靜和甜頭。可這事兒啊,得靠大夥兒的心往一處使,勁兒往一塊擰,多擔待,多體諒,咱們一塊兒把這好日子過紅火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聽完這番話,村裏人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張大爺吧嗒了一口煙袋鍋子,吐出一團煙霧,眉頭緊鎖,心裏頭開始琢磨起這變化來,嘴裏小聲嘟囔著:“這事兒,聽著是不錯,可真要幹起來,得操多少心呐……” 這嘟囔裏,是老一輩對新事物的謹慎,他們經曆過歲月的滄桑,深知改變往往伴隨著風險。而一向倔強的王二叔,還是咬著牙,硬邦邦地守著老理兒不放,雙手抱在胸前,悶聲悶氣地說:“哼,我就覺著,老祖宗的東西動不得,變了味兒可咋整。” 王二叔的話,代表了一部分人對傳統的絕對尊崇,在他們心中,傳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改變都可能是對先輩的褻瀆。這兩種觀點的碰撞,恰似新舊時代的交鋒,反映出社會變革中不同人群的心態差異。
    為了緩和這緊張的氣氛,我講起了一個故事:“曾經,有個小村子,一直遵循著古老的耕作方式,日子過得平靜卻也清貧。後來,村裏來了個年輕人,他提議引入新的種植技術,可老一輩人堅決反對,認為會破壞土地的‘靈氣’。年輕人沒有放棄,他自己先在一小塊地裏試驗,結果收成比以往翻了幾番。老人們這才半信半疑地嚐試,最終整個村子都富了起來。咱們也可以像這個村子一樣,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勇敢地接納新事物。”
    這時,一直沉默的趙奶奶開口了:“孩子,道理咱都懂,可這心裏就是不踏實。就像我小時候,家裏窮,過年才能吃頓餃子,那時候覺得餃子就是世上最好吃的東西。後來日子好了,天天能吃餃子,可再也吃不出當年的味兒了。我怕這村子變了,就沒了以前的感覺。” 趙奶奶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這是對過去美好情感的眷戀,也是對變革可能帶來的情感失落的擔憂。
    但你瞅瞅這天兒,雖然還是那黃昏時分,可空氣中飄著一股子不一樣的味兒,像是多了些寬容,多了些琢磨勁兒。天一黑透,老槐樹下頭的人就慢慢散了,各回各家,各想各事。每個人心裏啊,都像被悄悄埋了顆種子,有的想著明天的日子咋過才能更舒坦,尋思著是不是得把家裏那幾畝地再拾掇拾掇,種點時興的玩意兒;有的琢磨著老手藝、老規矩咋個傳下去才不掉鏈子,想著得把家裏孩子叫來,手把手教教編竹簍、做布鞋的手藝;還有的,則是在盤算著這變與不變之間,咱能不能闖出個新天地來,是不是該出去打聽打聽別的村子咋發展的。心裏頭那個五味雜陳,有忐忑,有期盼,但更多的是,對這片土地、這個家的一份子,那份割舍不斷的希望啊,正悄悄發芽…… 這希望,如同黑暗中閃爍的微光,雖微弱卻頑強,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也預示著變革的必然。
    夜已深,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子裏全是鄉親們的話語和表情。我知道,前路漫漫,困難重重,但為了咱村子,為了這些如親人般的鄉親們,我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帶著大夥蹚出一條光明大道來…… 這漫漫長夜,恰似變革前的蟄伏期,而我,將成為那引領大家衝破黑暗的引路人,在時代的浪潮中,為家鄉尋得一片新的天地,平衡傳統與現代,化解社會矛盾,讓人性的光輝在這片土地上閃耀。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