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渦村商變計 眾議起紛紜 守本求新處 明朝綺夢存
字數:4253 加入書籤
夏日傍晚,燥熱宛如一頭不肯歸巢的困獸,在天地間橫衝直撞,遲遲不肯褪去,似是要與夜晚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鏖戰。微風宛如靈動的精靈,輕輕拂過茅山渦村,撩動著老槐樹那繁茂得近乎囂張的枝葉。枝葉沙沙作響,仿佛是古舊的咒語,又似來自遙遠時空的幽咽低語。
我坐在人群中央的一塊大石頭上,恰似一位見證了歲月變遷的古老神隻,被眾人自發地簇擁著。我已年逾古稀,可腰杆依舊挺得筆直,宛如深山裏那棵任憑風雨如何肆虐,都屹立不倒的蒼鬆。身上那件洗得有些發白的藍布衫,幹淨整潔,散發著古樸而莊重的氣息,仿佛鐫刻著歲月的斑駁印記。每次開口說話,嗓子就如同那老舊的留聲機,帶著歲月磨礪出的沙啞。雖不嘹亮,卻有一種獨特的穿透力,每一個字都像是從靈魂深處迸發而出,滾燙且有力,直抵人心。當我說起地裏的莊稼,臉上的神情瞬間變得柔和,眼睛裏閃爍的光芒,恰似夜空中最亮的星,滿是深情與眷戀。哪塊田的苗子長得壯實,哪個旮旯的莊稼需要多澆點水、多施點肥,我心裏門兒清,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紋一樣。
“咱這地啊,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咱們農民,就是靠它吃飯,靠它活命。別看它普普通通,土裏土氣的,裏頭藏著的可是咱的命根子,是咱祖祖輩輩的心血和汗水呐。” 我微微仰起頭,眼神裏滿是溫柔和堅定,思緒仿佛穿透了時空的重重帷幕。往昔農忙時節,大家夥兒齊心協力搶收莊稼的熱鬧場景;旱季時,眾人挑水抗旱,汗水滴落在幹裂土地上的艱辛畫麵,一一在眼前浮現。那些歲月,有苦有甜,卻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這片土地給予我們的饋贈。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簡單、樸實,卻對這片土地有著比誰都熾熱、深沉的感情。在我的世界裏,沒有什麽比腳下的這片土地更珍貴,更讓我割舍不下。每當夕陽西下,如血的殘陽將天空染得通紅,我總會習慣性地站在田埂上,望著那片金黃的稻田,稻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翻湧著希望的波浪。我的眼裏總是閃爍著滿足和期待的光芒,那是對豐收的渴望,也是對未來的信心,仿佛隻要這片土地依舊肥沃,日子就總有盼頭,生活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老槐樹那盤根錯節、仿若天然涼棚的樹蔭下,村民們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大壯站在一旁,他剛從地裏幹完活兒回來,身上的短袖被汗水濕透,緊緊地貼在後背上,勾勒出他那結實得如同小山般的身材輪廓。他的皮膚曬得跟黑炭似的,一笑起來,那一口大白牙在黝黑的麵龐映襯下,白得能晃人眼,恰似黑夜裏的明燈。他是個急性子,這會兒心裏裝著對村子發展的急切想法,說起話來跟打機關槍似的:“咱們村要想富,就得敢闖敢拚,不能光守著幾畝薄田!現在外麵的世界變化多快啊,咱不能一直窩在這巴掌大的地方,守著這點老底兒過一輩子!” 那聲音洪亮得如同洪鍾,帶著股勢不可擋的衝勁兒,在空氣中震蕩,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個風風火火、能幹事的主兒。
對麵坐著的翠花嬸,手裏還拿著針線活兒,她正縫補著自家男人幹活時刮破的衣裳。手指靈活地上下翻飛,針腳細密又勻稱,像是在編織著生活的希望。她一邊縫補,一邊慢悠悠地插話:“話雖這麽說,可咱也不能忘了根本。這地啊,是咱的根,莊稼人沒了地,心裏頭能踏實?就像樹沒了根,還怎麽活?咱們祖祖輩輩都靠著這片土地繁衍生息,這是咱的命呐,哪能說丟就丟。” 她的話語溫柔卻堅定,透著對土地深深的眷戀,那雙巧手仿佛也在訴說著多年來與土地相伴的日子,播種、收割,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土地的滋養,土地早已融入了她的血脈。
還有機靈鬼小豆子,像隻歡快的小鬆鼠,圍著大夥兒轉來轉去,一刻也閑不住。他穿著一件補丁摞補丁的小褂子,腦袋上的汗珠亮晶晶的,恰似清晨荷葉上滾動的露珠。時不時蹦出一兩句俏皮話,逗得大夥兒前俯後仰,笑聲在老槐樹下回蕩。“李伯說得對,咱們得用智慧種地,讓那高科技也來咱村串串門兒!說不定以後啊,咱們坐在家裏,動動手指,就能把莊稼種得又好又壯,產量蹭蹭往上漲!” 小豆子眨巴著機靈的大眼睛,滿臉都是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和好奇,腦海中似乎已經浮現出村子裏用上各種先進農具,莊稼產量翻倍的美好畫麵。
這場辯論,就像是老槐樹下的一場大戲,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用各自的方式,訴說著對村莊未來的期盼與擔憂,那份淳樸與真摯,讓這片土地更加生動,更加溫暖,也讓人心生感慨。
“李伯,聽風傳得緊,說我那後生仔打算動咱們那十八墊的老石板和奶奶洞的神地界兒了,您這老把式,心裏頭咋個琢磨的?” 中年漢子老趙,一臉風霜刻畫的皺紋,仿佛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又像是一本寫滿故事的書。他邊說邊用那雙布滿泥土的大手,不自覺地摩挲著腰間的煙袋,眼神裏既有焦急也有期待,就像是盼著自家田裏最金貴的莊稼能有個好收成似的,全副心思都係在了我的回應上。這老趙平日裏沉默寡言,像座沉默的大山,可今天事關村子的大事,也忍不住開了口,可見此事在他心中的分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眉頭微微一皺,那雙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又似在回憶往昔那一段段或輝煌或艱難的歲月。我輕輕歎了口氣,聲音低沉而有力,像是從胸腔裏直接震出來的:“這事兒啊,得細細思量。十八墊,那是咱村祖祖輩輩踏出來的路,每一塊石板都沾著咱們的血汗和汗水,承載著無數的記憶。當年咱村鬧饑荒,大家夥兒就是沿著這條石板路,去鄰村借糧,才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還有奶奶洞,更是保佑咱村風調雨順的聖地。我小時候,跟著長輩們去奶奶洞祈福,那莊重肅穆的場景至今曆曆在目。傳說當年村子遭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是村裏的一位老人在奶奶洞誠心祈願,第二天就降下了甘霖,救了全村人的命。我那娃子有想法是好事,但咱得看看這路走得對不對,不能忘了根,也不能虧了心。” 我的眼神裏透著些憂慮,那些古老的故事,是村子的根脈,是我們不能輕易舍棄的珍寶。
這時,一直沉默的二柱突然站了起來,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憤懣:“李伯,您說的這些我都懂,可現在都什麽時代了,還靠著這些老黃曆過日子?那些傳說,說不定就是老一輩編出來哄咱們的。咱村為啥一直窮,就是因為太守舊,不敢嚐試新東西。我兒子在外麵打工,見識了大城市的繁華,他說隻要把十八墊開發成旅遊景點,再把奶奶洞包裝一下,肯定能吸引很多遊客,到時候咱村就富起來了。” 二柱的話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原本就不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漣漪。
“二柱,你咋能這麽說呢?那些傳說都是咱村的根,是咱的文化,咋能說是哄人的呢?” 翠花嬸有些生氣地說道,手中的針線活兒也停了下來。
“文化能當飯吃嗎?能讓咱過上好日子嗎?” 二柱反駁道。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吵聲越來越大,氣氛也愈發緊張。我看著眼前的這一幕,心中五味雜陳。我想起了鄰村的一件事,前幾年,鄰村為了發展經濟,將村裏一座有著百年曆史的祠堂拆除,建成了一個小型加工廠。剛開始,村子的經濟確實有了起色,可慢慢地,村裏的年輕人越來越覺得缺少了什麽。每到過年,再也沒有那種在祠堂裏祭祖,一家人團聚的熱鬧氛圍,大家心裏都空落落的。後來,加工廠因為經營不善倒閉了,而那座承載著曆史和文化的祠堂,卻再也回不來了。想到這兒,我提高了聲音:“大家夥兒都別吵了!二柱,你兒子的想法有道理,咱村是得發展。可這發展不能以犧牲咱的根為代價。咱們能不能想想辦法,既能利用好十八墊和奶奶洞,又能保留住它們的原貌和文化?”
眾人聽了我的話,都陷入了沉思。這時,村裏的教書先生老陳緩緩開口:“我曾讀過《耿村的故事》,河北耿村被譽為‘中國故事第一村’,他們世代傳承著 4000 多個民間故事。後來,當地政府將耿村打造成集非遺體驗、故事表演、國潮創意農文旅、教育研學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示範區。他們在保留故事傳承的同時,還讓村子富了起來。咱們或許可以借鑒耿村的經驗。”
小豆子眼睛一亮,突然喊道:“我有辦法!咱們可以把十八墊的石板路修繕一下,再在旁邊建一些休息的亭子,讓遊客既能體驗走石板路的感覺,又能了解咱村的曆史。至於奶奶洞,咱們可以在洞口建一個展覽館,把那些傳說和村子的曆史都展示出來,這樣既開發了旅遊,又保護了文化。”
小豆子的話讓大家眼前一亮,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但這時,三虎卻皺著眉頭說道:“話是這麽說,可真要開發,資金從哪兒來?要是讓大夥湊錢,誰願意把辛苦掙的錢拿出來?” 這話一出,眾人又陷入了沉默。
“要不咱們找政府申請扶持資金,再拉一些企業來投資?” 大壯提議道。
“可人家企業憑什麽來投資咱這小村子?” 三虎反問道。
這場關於村子未來的辯論,還在繼續。但我相信,隻要我們守住根,心懷希望,勇於探索,茅山渦村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就像這夏日的傍晚,雖然燥熱未消,但黑夜過後,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黎明。在時代的浪潮中,我們既要擁抱發展,又不能迷失自我,隻有這樣,才能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出屬於我們的傳奇。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