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古村披新甲,智泉潤舊犁。 人機初齟齬,天人合韻時。
字數:3585 加入書籤
夜風裹挾著未散的爆竹硫磺味,在青石板路上打著旋兒。老槐樹虯曲的枝椏間,懸著的智能感應燈將李大爺佝僂的影子拉得老長,像一柄鏽跡斑斑的犁頭,犁開滿地月光。
"智能生活?我呸!"他突然將搪瓷缸子重重磕在石桌上,驚飛了簷下棲息的麻雀。茶館角落裏,幾個老夥計交換著眼神,卻沒人接茬。茶水在智能恒溫杯裏泛著幽藍的光,映得老人溝壑縱橫的臉愈發陰沉。
王嬸腕間的醫療手環突然震動,熒光在她布滿老年斑的手腕上跳動,像條不安分的青蛇。"老李頭,又跟那ai較勁呢?"她抿了口機器人沏的碧螺春,"要我說啊,這鐵疙瘩可比村裏赤腳醫生強——"
"強個屁!"李大爺的旱煙袋在石桌上敲出火星,"前兒個我想聽段《四郎探母》,那勞什子音響倒好,給我整出段電子搖滾!我老李家八輩兒聽戲的魂兒,差點沒讓它給震散了!"
茶館外,小張支書握緊的拳頭青筋暴起。他剛要推門進去,卻被小李拽住胳膊。"讓老爺子發發牢騷,"這位返鄉青年目光穿過玻璃牆,望著茶館裏或沉默或附和的老人們,"他們不是反對科技,是怕被時代甩下。"
話音未落,茶館裏炸開更激烈的爭吵。劉瘸子一瘸一拐闖進來,智能假肢在青石板上敲出急促的鼓點:"支書呢?讓支書出來!我家那智能溫室鬧鬼了!大半夜的,噴灌係統自己就啟動,澆得老子滿炕都是水!"
人群哄笑中,小張支書硬著頭皮推門而入。他剛要開口,卻被李大爺的旱煙袋堵了回去:"還有那什麽全息投影!今兒個讓娃兒們看秦始皇登基,倒把祖宗牌位給驚得摔地上!這要驚了先人,看你們怎麽交代!"
小李突然擠到前麵,智能手環在腕間劃過數據流的光痕:"李伯,您還記得二十年前大旱嗎?您帶著我們跪在龍王廟前求雨,膝蓋都磨出血。現在智能氣象站能提前三個月預報降水,這算不算驚了龍王爺?"
茶館驟然寂靜,隻餘智能空調的嗡鳴。李大爺的煙袋鍋在石桌上磕出"當"的一聲,火星濺在機器人送來的熱毛巾上,騰起一縷青煙。
村西頭那口廢棄的轆轤井,在子夜時分泛起幽藍的光。井沿上,智能傳感器與青苔爭奪著生存空間,直到井底傳來蒼老的歎息。
"後生,可會打水?"井神的聲音帶著千年寒泉的涼意。
新來的大學生村官小陳渾身戰栗,他腕間的智能手表瘋狂閃爍:"檢測到異常能量波動,建議立即撤離。"
"您……您是?"
"我是這口井的魂。"藍光中浮現出老翁模樣,"當年你祖爺爺挑水摔斷腿,是我托夢教他打井。如今你們要埋管道引山泉,可是嫌我老了?"
小陳咽了口唾沫,全息投影在井口展開施工圖:"這是智能水利係統,能根據土壤濕度自動調節水量,比……比人工精準百倍。"
井神化作水霧升騰,在半空凝成數據流的形狀:"精準?當年你祖爺爺澆地,會對著麥苗說"多喝些,長壯實"。這些鐵管子,可會與土地說體己話?"
村委會的智能會議桌前,劍拔弩張。小李的創業計劃書在全息屏上閃爍,標題赫然是《茅山渦村元宇宙計劃》。
"我反對!"老會計拍案而起,智能筆在桌上彈跳,"要把祖墳都建模進虛擬世界?讓列祖列宗在服務器裏飄著?"
"這是數字永生!"小李的投影在會議室遊走,"遊客能在元宇宙裏認養桃樹,現實中的果樹會佩戴傳感器,數據實時同步——"
"妖術!"劉瘸子捶著智能假肢,"前些天我家母雞下蛋,那ai說蛋殼硬度不夠,要優化基因!現在雞都不認得自家窩了!"
小張支書揉著太陽穴,全息屏突然彈出緊急通知:遊客投訴量激增300。他調出監控,隻見觀光車在智能導航下繞著村口老槐樹轉圈,車上的網紅們舉著自拍杆尖叫:"賽博迷宮!流量密碼!"
誠信書屋的夜讀燈次第亮起,趙阿姨在古籍區發現本殘破的《淮南子》。泛黃的書頁間,夾著片幹枯的桃花,花瓣上隱約可見"天人合一"的朱批。
"這是建館時在房梁上找到的。"老木匠不知何時站在身後,拐杖在智能地板上敲出篤篤聲,"當年修這屋子,我特意留了榫卯活扣。科技再好,總得給老手藝留扇門。"
話音未落,書屋突然劇烈震動。全息警報在屋頂炸開:地震預警!智能書架瞬間展開防護罩,將讀者籠入透明氣泡。趙阿姨卻逆著人流衝向古籍區,老木匠的拐杖橫在她麵前:"不要命了!"
"那本《齊民要術》是孤本!"她甩開拐杖,防護罩在頭頂合攏的刹那,將那本線裝書緊緊護在懷裏。數據流在氣泡外亂竄,她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暴雨夜,也是這般護著繈褓中的孩子衝出危房。
開發商的無人機群遮天蔽日而來,智能喇叭在雲端轟鳴:"茅山渦村智慧化改造項目簽約儀式,現在開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李站在村口巨石上,智能擴音器將他的聲音傳遍山穀:"我們不要被改造!我們要做科技的主人,不是奴隸!"
李大爺顫巍巍舉起旱煙袋,煙圈在半空凝成甲骨文的"家"字。老會計掏出算盤,智能芯片與木珠相擊,迸出《周易》的卦象。劉瘸子突然跳上石碾,智能假肢踏出安塞腰鼓的節奏。
"且慢!"蒼老的聲音從雲端傳來。開發商的全息投影中,走出位白發老者——竟是二十年前離開茅山渦村的考古學家。
"我在三星堆找到塊玉琮,"他展開虛擬影像,上麵刻著與老槐樹年輪同頻的密碼,"你們的祖先,早在一千年前就刻下了智能算法!"
全場寂靜中,小張支書的智能手環突然接收到神秘信號。他顫抖著點開,是段殘缺的村誌視頻:光緒年間,茅山渦村用日晷改造水車,用候鳥遷徙規律培育作物,用星象占卜豐年。
"我們不是要拒絕科技,"小李的聲音帶著哽咽,"是要找回屬於中國人的智慧基因!"
半年後,茅山渦村的智能係統全麵升級。全息導遊在介紹智能溫室時,會突然切換成老農講解二十四節氣;醫療手環檢測到老人獨處,會自動播放留聲機裏的秦腔;誠信書屋的智能推薦係統,會優先推送與讀者八字相合的古籍。
村口老槐樹下,李大爺教小孫子用甲骨文在智能平板上作畫。當孩子用觸控筆畫出第一隻"電子羊",老槐樹突然落下片新葉——葉脈間,竟藏著微小的集成電路。
小張支書在村誌新篇寫下:"科技不是西西弗斯的巨石,而是女媧補天的五色石。我們站在傳統與未來的裂穀,終要架起屬於自己的橋。"
遠處山巔,智能氣象站與古觀星台遙遙相望。數據流與星漢在夜空中交織,仿佛千年前的燧人氏,正與當代的程序員隔空擊掌。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