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翠湧茅山渦,碧泉滌舊屙。 客來驚筍夢,屏鎖洞天歌。

字數:3376   加入書籤

A+A-


    茅山渦村的黃昏總帶著幾分醉意。王嬸攥著孫子小寶的手腕,指甲幾乎要掐進那細嫩的皮肉裏。"小兔崽子,再敢把果皮扔進藍桶,老娘就把你和泔水一道送去發酵!"她嗓門大得驚飛了簷下的麻雀,卻壓不住村口廣場傳來的爭執聲。
    新來的大學生村官林夏正被老支書堵在村委會門口。老人拄著根油亮的拐杖,杖頭雕的貔貅被磨得發亮:"林丫頭,你說要限流?去年遊客才三萬,今年翻番到六萬,明年就該奔十萬去了!你當這是城裏地鐵早高峰,能說限就限?"
    林夏的白襯衫被山風吹得獵獵作響,像麵招展的旗:"支書,昨兒後山竹林裏又見著三四個塑料瓶,再這麽下去,咱們辛辛苦苦種的雷竹都要變成垃圾樁!"她掏出手機,屏幕裏赫然是遊客踐踏竹筍的照片,嫩黃的筍尖折斷在泥裏,像嬰兒蜷縮的手指。
    人群忽然騷動起來。穿衝鋒衣的背包客正和種雷竹的陳伯對峙,年輕人舉著自拍杆嚷嚷:"拍個vog怎麽了?這竹子又不是你家的!"陳伯的鋤頭咚地杵進青石板:"我老陳家守了這竹林五代人,你說是不是我家的?"
    正如陶淵明筆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桃花源,終是難逃"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宿命。今人卻偏要打破這層結界,將世外桃源變成打卡景點。
    夜色漸濃,村委會的節能燈在紙窗上投出搖曳的影。林夏的筆記本攤在桌上,密密麻麻記著村民的抱怨:
    "後山觀景台被塗鴉得像公共廁所!"
    "民宿老板把化糞池接進雨水溝!"
    "遊客偷挖冬筍,說帶回去能治癌症!"
    門突然被撞開,醉醺醺的二狗子晃進來,手裏還拎著半瓶高粱酒:"林村官,聽說你要搞預約製?那我的農家樂還開不開了?"他打了個酒嗝,熏得林夏直皺眉,"當年可是你說要搞旅遊,現在倒要斷我們財路?"
    林夏的筆尖戳破了紙張:"二狗哥,上月你往溪裏倒潲水,罰單還在我抽屜裏躺著。"她忽然壓低聲音,"你知道為什麽你家的臘肉總不如老李頭家香嗎?"
    二狗子愣住了。林夏從抽屜抽出一份檢測報告,重金屬超標的紅色標記觸目驚心:"遊客不是傻子,他們吃得出哪口肉是幹淨的。"
    老支書屋後那棵百年銀杏,樹洞深處藏著個鐵皮盒。裏麵是1983年的村規民約,泛黃紙頁上寫著"亂砍一株樹,罰栽十棵苗"。當年立約的會計早化作黃土,可樹根卻紮得更深了。
    晨霧未散,垃圾清運車已經突突作響。王嬸照例在門口分揀垃圾,卻見小寶抱著個電動玩具車往紅桶裏塞。"這是有害垃圾?"孩子仰起臉。王嬸正要誇,忽然瞥見車底貼著的"中國製造"標簽——這塑料玩意,怕是要在土裏躺上千年。
    "乖孫,這得算其他垃圾。"她把玩具車放進灰桶,轉頭卻見鄰居張嫂把過期藥片倒進廚餘桶。兩人目光相撞,空氣中迸出火星。
    "張家的,藥片該扔紅桶!"
    "放你娘的屁!藥片是吃進肚的,當然是廚餘!"
    爭吵聲驚動了巡邏的環保監督員小趙。這個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剛要開口,卻被張嫂搶白:"你爹當年偷砍集體林的事,要不要我翻翻舊賬?"
    小趙的臉瞬間漲得通紅。他掏出手機調出監控錄像,畫麵裏張嫂的男人正往溪裏倒建築垃圾。"張叔,這事要報到鎮上,您家的低保可就……"
    傳統人情社會與現代規則的碰撞,如同竹林裏新筍頂開陳年落葉。當攝像頭對準每家每戶,那些藏在笑臉背後的齟齬,終於浮出水麵。
    暴雨突至的夜晚,汙水處理廠發出刺耳警報。林夏冒雨衝進廠房,隻見渾濁的汙水在管道裏橫衝直撞。值班的老劉縮在角落:"林村官,這設備……該換啦!"
    換設備要三十萬。林夏摸出手機,屏幕在黑暗中亮起,朋友圈裏是二狗子新發的視頻:他正帶著遊客在竹林裏挖冬筍,配文"純天然野味,預訂從速"。
    雨聲中,林夏仿佛聽見老支書常說的話:"咱們村人的心,就像這山裏的泉眼,清亮亮的,可別叫濁水給堵了。"她咬咬牙,撥通了環保基金會的電話。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可當資本的洪水裹挾著遊客湧來,茅山渦村這葉扁舟,又該往何處疏導?
    春分那日,村口立了塊電子屏,實時顯示遊客數量。當數字跳到999,閘機便緩緩合攏。二狗子的農家樂門前冷落,他卻支起了直播架:"家人們,今天帶你們看真正的世外桃源!"
    鏡頭掃過正在補種竹筍的村民,掃過重新鋪上草皮的觀景台,最後定格在林夏身上。她正教孩子們用落葉製作環保染料,陽光透過玻璃窗,在她發梢鍍上金邊。
    "家人們看,這才是我們要守護的桃花源。"二狗子的聲音忽然溫柔下來。直播間彈幕瘋狂滾動,有人問:"主播,你們村還缺人嗎?"
    老支書臨終前,把拐杖埋在了銀杏樹下。第二年春天,杖頭的貔貅旁竟長出棵小竹子。村民都說,這是老會計在地下也惦記著護林。
    秋收時節,茅山渦村辦起了生態市集。張嫂用廚餘垃圾做的酵素肥皂供不應求,二狗子的臘肉貼上了"零添加"標簽,連小寶都支起了畫攤,專畫被遊客踩壞的野花。
    林夏在村史館添了新展品:那個被小寶扔掉的電動玩具車,如今靜靜躺在玻璃櫃裏,旁邊是張嫂家祖傳的木藥碾。解說詞寫著:"從電子垃圾到百年藥碾,我們終將學會與自然和解。"
    暮色再臨,炊煙升起時,林夏聽見村口傳來清脆的童謠:
    "藍桶裝可回,紅桶藏有害,
    綠桶吞剩飯,灰桶收其他。
    莫道垃圾小,積少成山崖,
    守住這片綠,子孫才有家。"
    她忽然笑了。這歌聲裏,有王嬸的嚴厲,有老支書的執著,有二狗子的轉變,更有茅山渦村生生不息的魂魄。當現代文明的洪流衝刷古老村莊,他們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不是固守田園牧歌,而是在發展中守護本真,像那些雷竹,既深深紮根,又向著陽光生長。
    月光如水漫過青瓦白牆,茅山渦村在夜色中舒展身軀。這裏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隻有代代相傳的智慧,在垃圾分類的沙沙聲中,在汙水處理廠的嗡鳴裏,在春種秋收的輪回間,譜寫著新時代的《桃源記》。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