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完美的配合。
字數:3819 加入書籤
日頭在七所風洞試驗室的鐵皮頂上挪了七遭,晨霧裹著霜花散了又聚,暮色壓著雪粒落了又融,連哨兵換崗時踩出的雪印都凍硬了又化軟,一周的光景就這麽悄沒聲地滑了過去。
誰也沒說出口,但心裏都透亮。
沒人喜歡捧著厚厚一疊印著 “保密” 二字的條例死記硬背。地質老專家捧著冊子,老花鏡滑到鼻尖也沒察覺,眉頭皺得能夾死蚊子;706 所的技術員們更別提,平時拿慣了計算尺和繪圖筆,對著滿頁的“不得擅自透露”“需雙人以上同時操作”“嚴禁記錄於非保密本”,隻覺得頭大如鬥、眼皮發沉。
連陳工都不例外,他原本病懨懨的臉色,竟被這股子“趕鴨子上架”的窘迫憋出點不正常的嫣紅,連右下腹那時不時冒頭的疼意,仿佛都被這莫名的煩躁壓下去了幾分。
可凡事都有例外。
七所隔壁的112廠。
廠區另一端那戒備森嚴的停機坪旁,卻有一群人捧著同樣的保密條例,看得眼睛發亮,指尖撚著頁角都帶著一股急切而認真的勁兒。
這或許是因為,從不遠處洞開的機庫裏,那架從某部專門抽調來的、機身修長、蒙皮泛著冷光的伊爾28轟擊機實機,正靜靜地蟄伏在那裏。它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極具分量的承諾與召喚。
又或許是因為,某個腦袋上翹著一撮不服輸呆毛的年輕工程師所描繪的那個改進計劃,以及他所承諾的、將賦予這架成熟平台的新生與強大戰力,實在具有太大的誘惑力。與能夠親手觸摸、研究並改造這樣的尖端裝備相比,啃幾本厚實的條例又算得了什麽?
此刻,距離江夏拋出那個名為“一種基於質子旋進磁力測量與脈衝感應雷達融合探測技術初步研究”的構想,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
雖然江夏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就能拿著新設備去找遺失的黃金,但芯片的製作周期,卻半點不隨他的個人意誌轉移。
芯片的製造,是一個極其精密、複雜且漫長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從單晶矽製備、光刻掩模版的製作、晶圓氧化、光刻、刻蝕、擴散摻雜、離子注入,再到最終的劃片、封裝、測試……每一個環節都需在超高潔淨度的環境中進行,耗費大量時間,其周期嚴格遵循著半導體物理和工藝的客觀規律。這客觀規律,像一道無形的牆壁,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江夏再心急,也隻能捺著性子等待科學院下屬電子廠的消息。
還好目前的線程沒到後世那種程度,稍微趕一下工,還是能進行小批量製作。
於是,在這一周的等待期裏,江夏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他召集了原東風113項目組的大部分研究員,對他們進行了初步的篩選和項目動員。就在那架伊爾28的龐大身影旁,他對著圖紙和黑板,簡要介紹了他的改進理念和所需的技術方向。
正是這次開誠布公的介紹,讓那些原本因項目審計而人心惶惶、前途未卜的技術骨幹們,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激動人心的新平台和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咱們要給它裝新的火控雷達,用咱們自己做的矽組件當核心,讓它能在夜裏幾十公裏外就鎖定地麵目標。這活兒,比你們以前搞的殲擊機還實在,幹不幹?”
這話一出口,研究員們眼睛都亮了。以前捧著圖紙空琢磨,現在有實機可改,還有明確的目標,哪還覺得保密條例 “又臭又長”?
捧著冊子逐字逐句看,連 “未經允許不得靠近停機坪” 這樣的條款,都被他們視作必須掌握的“參與資格證”,生怕漏了哪個細節,耽誤了自己上手參與這項偉大改造的資格。
這邊技術員們幹勁十足,那邊李懷德和楊佑寧的 “紅白臉” 戲,也唱得爐火純青。
是的,靠著李懷德和楊佑寧的出色發揮,讓那幫被審計的大小幹部根本沒空來關心這幫原東風 113 項目的研究員到底在幹什麽。
楊佑寧徹底發揮了“楊二愣子”的較真本色,他揪著趙主任等一眾幹部,在浩如煙海的設備台賬、物資清單和經費報表裏反複打轉,其嚴苛和細致程度,堪稱“雞蛋裏挑骨頭”。
所有大型設備的統計核對剛一完成,他立刻又拉著這些人一頭紮進了後勤保障流程的追溯和物資消耗的審計中。從一顆特種螺絲的采購審批流程是否完備,到一雙手套的領用記錄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定額標準,他都查得極為仔細,問得極其刁鑽。
弄得相關人員焦頭爛額,幾乎脫不開身。
“王副主任,你們車間三季度領用勞保手套一百二十副,根據定額標準,超額三十五副。每一副的去向,損耗理由,補領審批單呢?拿不出來?拿不出來就是管理漏洞,就是浪費國家財產!思想上首先就鬆懈了!”
楊二愣子又竄上了桌子,拿著腳跟當鼓槌,讓整個會議室充滿了刺耳的噪音:“還有,去年廠裏維修暖氣管道的預算,為什麽用了購買車床附件的款項?科目混用,手續不全,這個問題很嚴重!必須說清楚,所有經手人寫材料,明天一早放我桌上!”
從車間每月取暖的煤耗總量是否合理,到設備維修時一個軸承的采購價格是否公允,樁樁件件都要追根溯源,把一幹幹部纏得暈頭轉向,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沒有,辦公室的燈常常亮到後半夜。
而李懷德則總是在楊佑寧大發雷霆、拍桌子質問之後,於晚間“悄然而至”,用一種推心置腹又帶著幾分催促的語氣,督促著趙主任他們“趕緊按照楊組長查出的疏漏,把該補的台賬補上,該完善的流程完善好”。
“後勤工作千頭萬緒,出點疏漏在所難免,關鍵是態度要端正,補救要及時嘛!”他這樣安撫道。
後勤台賬有多雜?光分類就有十幾項。從精密車床的日常保養記錄、耗材更換憑證,到辦公鉛筆、橡皮的領用登記,甚至連車間窗戶玻璃破損更換的申請和驗收單,都得記錄在案,有據可查。
幹部們被楊佑寧逼著、被李懷德“勸”著,天天加班到半夜,絞盡腦汁地“完善”各種材料和記錄。
但他們眼見李懷德如此“體諒”和“指點迷津”,反而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幹得異常起勁。
他們普遍認為,隻要把這些“表麵文章”做漂亮了,把這些“手續”補齊全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審計風暴就能安然度過,他們的職位和項目也就保住了。
這些人根本無暇,也無意再去過多幹涉研究員們“閉門學習條例”的事情。
因此,在這段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的時間裏,江夏得以順利地完成了人員的初步整合與技術摸底。
……
這天清晨,江夏正站在112廠停機坪旁,眉頭微蹙地思考著海軍那邊的日常匯報,忽然,一陣熟悉的引擎轟鳴聲由遠及近。
他抬起頭,隻見另一架伊爾28披著晨光,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緩緩滑行至停機坪。
飛機停穩,艙門打開,兩名名身著飛行服的精幹人員迅速走下舷梯。為首的一名中年人快步走到江夏麵前,利落地敬了一個禮:
“報告江夏同誌!原某部機組成員,奉命向您報到!”
“同誌們辛苦了!”江夏連忙回禮,目光卻不由自主地飄向飛機的艙門。
大寶貝來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