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章 遇上貴人了
字數:3531 加入書籤
宋洛雲和宋洛年緊緊的跟在喬九如和蘇懷遠的身後,穿過幾條胡同,七拐八彎,很快就轉到了一處黑市。
“小洛,小年,別買太多,一人就買十斤米麵,一斤紅糖就撒。小年你記住,最好是淩晨五點左右來,別來太早,也別去太晚。”
喬九如領著小年,蘇懷遠領著著小洛,極其迅速的在黑市買了米麵和紅糖就快速的離開了。
直到他們四個人遠離了黑市之後,喬九如才教導宋洛年怎麽在黑市買東西。
“別經常去,一個月不能超過兩次。我給你的那個人的名字和地點,你一定要記住,可以暗地裏找他替你們買東西。”
“喬嬸嬸,您放心吧,我都記住了。”
宋洛年一邊認真的聽著一邊牢牢的記在腦海裏,心裏感激得不得了。
喬家嬸嬸和蘇伯伯的大恩大德,他這一輩子都記在心裏,隻要他有機會一定會報答他們的。
“小洛,小年,你們快回去吧,嬸嬸和伯伯也得趕回去了。”
快七點了,天已經亮了,剛才在宋家耽誤了不少時間,喬九如和蘇懷遠得趕緊回去了,兩個孩子也得趕緊帶著東西回去。
宋洛雲和宋洛年聽話的點點頭,目送著喬九如和蘇懷遠騎車遠去後,他們也立馬撒開腳丫子往家裏趕。
兄弟倆跑了二十多分鍾,才氣喘籲籲的跑回了家。幸好,他們剛才嬸嬸的話才帶了五斤的米麵和一斤的紅糖回來,所以一路上沒那麽打眼,也不容易引起別人的妒忌。
剩下的那十五斤米麵和一斤紅糖,喬嬸嬸和蘇伯伯說了晚上再送過來給他們。
“爺奶,我們回來了。”
宋洛年第一個跑進屋裏,難掩激動興奮的對兩個老人小小聲的喊道,隨後馬上就把懷裏的東西遞給了宋奶奶。
因為關院門關了一步進來的宋洛雲也是一臉的笑意,看著一家人高興的樣子,他的心情一下子就撥霧見雲了。
“爺奶,喬嬸嬸擔憂我們買太多了被人發現眼紅舉報,隻讓我們拿這些回去,嬸嬸說晚上再給我們送剩下過來。”
宋洛雲也一臉笑意的和爺爺奶奶解釋道,自從家裏出事之後,再也沒有過這麽好的氣氛了。
“你喬嬸嬸和蘇伯伯都是好人啊,喬家人心腸一向特別好,他們都是可信之人。”
宋老爺子緊緊的握著手裏的錢和紙條,情不自禁的感歎道,他們今天真的遇上貴人了。
一旁的宋老太太聽了也不住的點頭,她懷裏可放著幾瓶藥呢,就是剛才喬九如臨走之前給她的。
一瓶感冒藥,一瓶止痛藥,一瓶退燒藥,一瓶消炎藥。這一下,他們再也不用那麽擔憂生病了沒有藥吃了。
而且,最高興的是,兩個孩子完全的退燒了,現在睡得特別的香。
“爺爺,我一會就去知青點報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分到小蘇姐姐下鄉的村子。”
“小洛,爺爺一會和你去,然後再讓街道辦給小書開一條下鄉的證明,你們必須跟著你小蘇姐姐一起走。”
宋洛雲的擔憂不無道理,所以宋老爺子決定親自出馬,無論怎樣一定要把這兩件事情給辦成。
“小書,這米你拿去煮粥,一會給弟弟妹妹們都盛一碗出來後再加些番薯進去多煮點,然後我們再一人一碗紅糖水。你們明天就要走了,奶去給你和你哥哥收拾東西。”
宋奶奶把米麵和紅糖交給孫女去做,她自己則趕緊給孩子們收拾下鄉的東西去。
另一邊,喬九如和蘇懷遠緊趕慢趕,終於在七點半左右趕了回來。
倆人回來的時候,車籃子上還放著兩顆大白菜,十來個土豆,後座上的喬九如還抱著十幾個雞蛋。
“喬老師和蘇老師真早啊,這是一大早去排隊買菜了呀。”
“你們倆口子可真勤快啊,不像我們家那口子,就知道吃喝,啥也不幹。”
“可不是,可真沒幾個男人陪我們去搶菜的,也就隻有蘇教授了吧。”
“別說了,人家蘇教授下班在家可不閑著,不是掃地就是生火燒水,幫忙洗菜,複雜的來不了,但是簡單的人家能幹著呢。”
“人比人氣死人。”
“蘇教授還幫忙帶孩子呢,這有幾個男人能幫女人帶娃?!”
“別說了,越說越生氣。”
……
回來得實在是太晚了,如果兩手空空更惹人懷疑。所以喬九如幹脆從空間裏拿出這些供銷社天天早上都在賣的東西出來大搖大擺的帶著回家。
這不,果然家屬院裏的人就都以為他們是去搶菜去了。
中午下課回來,蘇華珠並沒有回來,喬九如就知道,應該是學校的老師給女兒參加畢業考試了。
一家人吃完了午飯,喬九如和蘇懷遠就帶上大寶和小寶,以及他們和蘇峰的行李出門去了。
對外,自然說是去找小兒子,給他帶行李去。因為孩子有單位接收了,馬上要去單位報到上班了。
事實上,夫妻倆也是真的帶著兩個孩子去找蘇峰的,他們要給小兒子說實話交一下底細,省得他日後知道了衝動行事。
從京大家屬院到蘇峰的醫學院也不遠,騎自行車就二十來分鍾的路程。
倆口子直奔醫學院的男生宿舍,然後找宿舍樓的學生把小兒子給喊了下來。
“爸媽,你們怎麽來了?!”
“大寶,小寶,你們也來了!?”
蘇峰萬萬沒有想到,父母這個時候會過來,而且還把兩個侄子也一塊兒帶來了,他高興得不行。
然後,接著父母手裏的兩個侄子,親昵的往他們的小臉蛋上都親了一口。
大寶和小寶高興得咯咯直笑,這幾天吃得好睡得好,小臉上都開始長肉肉了,白裏透紅,健康得很。
“小峰,你的錄用通知到了,單位在南邊的海島隊伍醫院。你陸伯伯給你買了晚上的硬臥票,他正好要去南方出差,你們正好一塊兒走,路上好有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