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最後一站
字數:10280 加入書籤
這兩章劇情比較連貫,不好分,一起發)
張新這話,表麵上是說給諸葛亮聽,實際上卻是說給鄭玄聽的。
沒辦法,老鄭頭的輩分就擺在那裏。
有些話他不太好直接說。
但對諸葛亮說,就沒那麽多顧忌了。
鄭玄顯然也明白了張新的意思,聽完之後,沉默不語。
張新也不著急,重新坐了回去,等他想通。
今天他沒有用什麽激起民變的說辭,而是擺明車馬告訴鄭玄。
我就是因為先前反叛之事殺的他們。
謀反之罪,自當誅連!
別看鄭玄現在一心一意的窩在家裏教書,像是個不諳世事的老學究。
其實他年輕的時候也是做過官,進過太學,在帝國中央混過的。
再加上他又活了六十多年。
張新的那套說辭哄哄外人還行,瞞不過他這種人的。
與其虛偽的將鍋甩給百姓,引來鄭玄反感,倒不如借與諸葛亮探討學問之名,實話實說。
鄭玄這種大儒,一生做人,求得就是兩個字。
君子。
所謂君子,義也。
這個義可不是什麽所謂的兄弟義氣。
而是正義。
我張新忠君,是不是義?
仁民,憐憫天下蒼生,是不是義?
老頭你不能說不是吧?
既然如此,那這些破壞我勤王大業的人,是不是不義?
以義殺不義,這很正義吧?
果然。
“唉......”
沒過多久,鄭玄歎了口氣,“我知子清忠君愛國,仁義愛民,否則也不會不辭勞苦,遠征千裏勤王。”
張新笑了。
看來老頭是想通了。
“此次勤王功虧一簣,我能體諒子清的難處,但還望子清日後行事,莫要再如此激烈了。”
鄭玄繼續說道:“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還請子清銘記。”
這句話依舊出自《梓材》。
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將他的九弟姬封分封在了殷地,建立衛國,讓他看管殷商遺民。
因此姬封又稱康叔封、衛封。
這個衛國,就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唯一沒有滅掉的那個衛國。
周公告訴康叔封:你在殷地要多行仁政,這樣才能讓殷商遺民,心甘情願的接受我們周人統治,納貢稱臣。
隻有商人接受了周人的統治,你的衛國才能傳承萬年,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鄭玄這是在告訴張新:既然你拿三監之亂舉例,那現在人已經被你殺完了,以後該行仁政了吧?
張新對此的回答是......
“新多謝鄭公教誨。”
鄭玄見他點頭應下,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接下來便是商業互吹時間。
張新命典韋將準備好的禮物拿了進來。
鄭玄瞥了他一眼。
好小子,老夫要是不鬆口,你來看長輩是不是連禮都不送了?
不過,思及張新自到高密開始,直到在他家落座為止,一路上的姿態都做得很足。
鄭玄也就不再計較這點小事,痛快的將禮物收下。
張新與他拉了一會家常,詢問了一番諸葛亮的學習進度後,便起身告辭。
諸葛亮出門相送。
“亮仔。”
張新對他叮囑道:“鄭公當世大儒,你在他門下要努力學習。”
“如今亂世已至,我盼著你早日學有所成,好來幫我。”
“亮必不負牧伯所望。”
諸葛亮鄭重點頭。
張新很高興,勉勵了他幾句後,便讓他回去。
“今日一別,還望牧伯保重。”
諸葛亮雙目含淚,大禮參拜。
張新對他諸葛家的恩情實在是太大了。
不僅給諸葛玄,諸葛瑾都安排了工作,還幫他找了這世界上最頂尖的大儒當老師。
如此恩情......
還不完,根本還不完。
看著一步三回頭的諸葛亮,張新心中不由期待起來。
“這一世的臥龍,應該比上一世要強吧......”
上一世的諸葛亮跟著諸葛玄先在徐州,然後遷去揚州,最後才到荊州。
說一句顛沛流離也不為過。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的老師是司馬徽,其實不是。
司馬徽隻是在劉備找他詢問人才的時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已。
《諸葛亮傳》中並未記載他師從何人,隻是說他隨諸葛玄遷居荊州,隨後便是躬耕隴畝,自比管、樂,與崔州平、徐庶等人為友。
而司馬徽的弟子,在曆史上卻是有明確記載的。
向朗、尹默、劉廙yi)和李仁。
這四個人中,做官做的最大的向朗,也就是個左將軍而已。
若司馬徽真有個做丞相的弟子,不可能沒有記錄。
倒是諸葛亮的二姐後來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他有可能跟著龐德公學過一些。
其餘大部分的東西,估摸著就是來自他們諸葛家自己的家學。
古代書籍匱乏,交流困難,各地士族基本都是專攻一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例如潁川鍾氏,就是世修刑律,擅長法律方麵的問題。
襄陽龐氏則是世修《尚書》。
但鄭玄不一樣。
他全都會。
可想而知,如今不用顛沛流離,能在鄭玄門下安心學習的諸葛亮,其成就一定會超過上一世的那位蜀漢丞相。
張新離了高密,往劇縣而去。
崔琰早得消息,率城中吏員出城迎接。
“臣拜見明公。”
“不必多禮。”
張新下馬將他扶起,看著他身後的吏員,眼睛一亮。
“謔!這麽多人,冀州士子這麽快就都到了?”
“是。”
崔琰點頭笑道:“琰的這些同鄉聽聞是明公急缺吏員,祭祀完先祖後,二話不說便來了青州,連年都沒過完。”
祭祖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五。
清河國就在平原旁邊,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足夠他們趕到劇縣了。
張新聞言看向冀州士子,躬身一禮。
“我在此代青州百姓謝過諸位了。”
“明公言重。”
冀州士子連忙還禮,“明公天下英雄,又與我等同鄉,我等自當鼎力相助,略獻綿薄之力。”
張新一愣,這才反應過來。
對哦,自己是冀州人嘛。
估計這些冀州士子也是看在老鄉的份上,才這麽積極。
這一瞬間,張新悟了。
難怪古人都那麽重視老鄉。
拚搏在外,身後若是站著一群老鄉幫忙,這感覺確實很好。
張新一笑,發動許久未用的被動技能‘禮賢下士’,開始與冀州士子攀談起來。
在他熟練的攻勢下,冀州士子很快就迷失在了其中。
“明公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威震天下,卻還能如此平易近人,當真是個難得的明主。”
崔琰心中感慨,上前打斷道:“明公,先進城吧?”
“啊呀!”
張新一拍腦門,“今日新見到諸位賢士,心中不勝欣喜,竟是忘了禮數,讓諸位賢士站在這城門處吹冷風,實屬不該......”
眾人聞言忙道:“明公言重了。”
“走走走,入城說。”
張新引著眾人來到劇縣相府。
這地方他來過,倒也不用崔琰帶路。
來到相府,張新立刻開始安排禮賢下士三件套。
噸噸噸噸噸......
一場宴會,賓主盡歡。
次日,士子們在崔琰的帶領下,正式拜見張新。
這一拜,便是確立了主從關係。
張新對此很是滿意。
要知道,崔琰完全可以把這些士子收到他自己的麾下。
這是北海相的權力。
但他還是讓這些士子來拜見張新。
崔琰為人果然清正。
流程走完,那就去幹活吧。
很快,堂中隻剩下了崔琰一人。
“如何?”
張新看著崔琰問道。
“明公放心。”
崔琰聞言,臉上露出一絲笑容,“他們大多都在縣中做過小吏,隻要稍微熟悉一下本地情況,立刻可用。”
“今年北海國的春耕,誤不了。”
“好,很好,非常好。”
張新十分滿意,誇讚了崔琰一番。
“對了,明公。”
崔琰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前兩日陶謙遣人送了一封書信過來,讓臣代為轉交。”
“臣思及明公巡州將至,便沒有再送平原,請明公閱覽。”
“陶謙又給我寫信幹啥?”
張新接過信打開一看,頓時地鐵老爺爺臉。
“他陶謙這是連臉都不要了?”
陶謙信中的內容很簡單。
他想推舉朱儁做太師,帶領關東諸侯,扛起反董這麵大旗。
在他的遊說下,此時同意的人已經有琅琊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前揚州刺史周幹、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等八人。
再算上他自己,一共就有九路諸侯了。
陶謙這封信便是詢問張新,願不願做這第十路諸侯。
“推舉朱儁做太師......”
張新感覺十分無語,“陶恭祖哪來的臉?”
太師之職始於商朝,又名太宰,是百官之首。
漢朝最開始是沒有太師這個官職的,直到哀帝和平帝年間,才複設此職,尊為‘上公’。
光武中興後,劉秀廢除了這個職位,直到現在。
在原本的曆史中,孫堅退兵之後,董卓就自稱太師,位在諸侯王上。
不過現在的董卓好像被張新打怕了,依舊老老實實的做著他的相國,沒有更進一步。
連董卓都不敢稱太師了,陶謙是怎麽敢把這個職位再翻出來的啊?
張新估摸著,要是朱儁本人知道了這件事,估計都得一巴掌呼他臉上去。
因為就在年前,朱儁剛被陶謙坑了一波。
先前朱儁不是想要討董,找關東諸侯要兵麽?
陶謙給了兵後,手賤,寫了一封奏表送到長安,表朱儁為行車騎將軍。
董卓知道後很生氣,當即令李傕、郭汜、張濟三人,領步騎數萬,出關來打朱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儁直接懵了。
人在中牟蹲,鍋從長安來。
可是沒辦法。
董卓的大軍都來了,中牟城池低矮,無法固守,他也隻能出城迎戰。
然後他就被李傕等人胖揍了一頓,損失慘重,到現在還沒緩過勁來呢。
表一個車騎將軍都被揍的這麽慘了。
若是太師......
朱儁估計會大喊一聲‘陶謙匹夫害我’,然後調轉槍頭,殺向郯縣。
“陶謙此信,明公打算如何回複?”崔琰開口詢問。
張新放下信,淡淡道:“你回他一個字。”
“哪個字?”
“滾。”
“臣明白了。”
崔琰行禮告退。
待崔琰走後,張新拿起陶謙的信又看了一遍。
“你那兩個兒子都不是什麽大才,你野心這麽大作甚?”
張新嗤笑一聲,“上竄下跳,像個猴子。”
陶謙信中的名單,陰德、劉馗、汲廉三人就不說了,琅琊、東海、彭城都是徐州治下。
泰山太守應劭,曾經也在長安抗擊過韓遂叛軍,與陶謙相熟。
汝南太守徐璆,曾與朱儁一起擊過黃巾。
沛國相袁忠,那是老袁家的人,與董卓有血仇。
至於服虔、周幹二人,就更不必說了。
估計是被陶謙忽悠的。
他們倆若是有腦子,官職前麵就不會加個‘前’字了。
這倆人都是因為能力不足而被免官的貨色。
陶謙找來這樣的一幫人,推舉朱儁為太師,其目的張新大致也能猜到一些。
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聲望。
試想一下,若朱儁接受了陶謙所表的太師,那他作為發起人,地位自然能夠得到提升。
若是朱儁還能討董成功,那他就是勤王的二號功臣。
到時候就連張新都得排在他的屁股後麵。
先前他表朱儁為車騎將軍,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隻能說,陶謙這人,野心是有的。
就是沒有腦子。
朱儁去年剛被他坑了一波,挨了一頓毒打,能答應就有鬼了。
再者說了,朱儁那麽菜,連李郭都打不過。
讓他去打董卓?
張新搖搖頭,將此事丟到一邊,專心致誌的了解起了北海國境內的情況。
巡完北海,張新再次啟程,直奔齊國都城臨淄。
他之所以將齊國作為巡州的最後一站,是因為臨淄城內,還有一個人要處理。
齊王劉承。
大族反叛之時,太史慈丟了臨淄,其中就有劉承的影子在裏麵。
現在,該算賬了!
張新大軍一路疾馳,趕赴臨淄。
齊國相出城迎接。
見到張新,齊國相上前行禮。
“下吏拜見牧伯。”
“廢話少說。”
張新麵色不善。
“齊王何在?”
喜歡三國:重生黃巾,我開局殺了劉備請大家收藏:()三國:重生黃巾,我開局殺了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