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字數:4403 加入書籤
1.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簾,灑在陳陽的工作台上,桌上散落著幾本翻開的書籍,封麵上寫著“世界麵包文化”、“麥田地理誌”、“發酵技術革命”。窗外,遠處傳來麥田輕微的沙沙聲,那是風吹過金色麥穗時發出的最溫柔的語言。
"陳陽。"林鳶的聲音突然從背後傳來,"你的書都快堆成山了!這些天你到底在看什麽?"
陳陽抬起頭,笑了笑,"我在研究土地的味道。"
"土地的味道?"林鳶愣了愣,隨即笑了開來,"你這人是不是太文藝了?麵包不就是用麵粉、水和酵母做的嗎?土地能做出什麽味道?"
陳陽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遠處的金黃色田野,語氣中透著一絲認真:"其實,我們做麵包的,和寫曆史的人類似。我們都在用自己方式,講述土地的故事。"
林鳶有些不解:"土地會有故事嗎?"
"當然有。"陳陽轉過頭,認真地看著她,"每一片土地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在用氣候、雨露和耕種者的心跳,孕育著糧食和信仰。"
林鳶皺眉思索了片刻,突然說道:"你不會想搞什麽田園哲學吧?"
陳陽笑著搖了搖頭:"我隻是想,能不能讓更多人嚐到土地原生的味道。"
2.
與此同時,孟氏集團的市場總監李懷山,正坐在集團總部的一間會議室內,表情凝重。
市場調研的結果剛剛送到他的桌上,數據顯示,‘金穗麵包’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已悄然增長到了36,尤其是在對健康和食品溯源要求更高的歐美市場表現尤為亮眼。
旁邊的市場分析師繼續說道:"孟總,我們的‘永恒香’雖然依然占據工業化麵包市場的老大位置,但消費者越來越在意‘真實性’問題了。尤其是‘金穗麵包’這種主打‘原產地風味’的對手,消費者甚至願意為它多支付30的價格。這......對工業化食品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
李懷山微微皺眉,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這是‘金穗麵包’最新的傳播文案?"每一粒麥子呼吸著土地,用陽光與雨露喂養你的味覺"。"
他放下文件,陷入沉思。
旁邊的項目開發總監試探性地開口:"要不......我們再試著模仿一下這種模式?"
李懷山冷笑一聲:“學陳陽?他靠土地講故事,我們靠工業化講效率。這條路走不通。要我看……”他忽然停住,仿佛想到了什麽,“用我們的技術,把土地的味道還原,複製那些消費者心中的‘真實感’,不是更有市場嗎?”
“‘真實’不需要複製,它是生長出來的,”另一個高管小聲嘀咕,但聲音很快被淹沒。
3.
宋小麥這幾天很忙,她的“麥香生活館”在上海已經新開了兩家分店,但忙中她抽出時間參加了一個國際麵包師大會。
在會場上,人們談論著最新的發酵技術、如何延長麵包的保質期,以及如何將麵包的口感更加穩定。
當宋小麥作為演講嘉賓登上舞台時,她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各位,今天我想和你們聊聊土地的味道,"她開口,"我小時候住在鄉下,家裏養了幾隻雞,一塊小小的菜園能長出整個夏天最香甜的西紅柿。後來我開始做麵包,才明白,原來一個好的麵包,需要的不止是麵粉、酵母、水,還有土地的故事,以及種下這些小麥的人的手心溫度。"
她從身後拿出一個布滿泥土痕跡的壇子,打開後,裏麵是手工揉製的麥香麵包,空氣中的香氣讓在場的許多人都忍不住吸了口氣。
隨後,她放了一段視頻,那是她去年回到家鄉,用最傳統的石磨磨粉時,鏡頭掃過那些田間勞作的老人、孩童,以及被晨光點亮的金色麥浪。
演講結束後,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宋小麥環視全場,突然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
是李懷山。
4.
李懷山出現在宋小麥眼前時,她不禁皺了皺眉。
"宋小姐,好久不見。"李懷山笑了笑,"我是真心佩服你對土地的熱情,以及你對‘麵包故事’的打造能力。"
宋小麥冷冷地看著他:"李總,你的‘永恒香’和我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佩服’從何而來?"
"恰恰相反,"李懷山語氣中帶著幾分認真,"我忽然覺得,與其模仿,不如合作。"
“合作?”宋小麥挑了挑眉,“你的意思是......”
"是這樣,"李懷山解釋道,"孟氏集團已經組建了一支專項研發團隊,探索如何用精準農業技術與發酵微生物學結合,生產出能真正帶土地香氣、卻更穩定的麵包。也許我可以幫你們村,把‘金穗風味’擴大到國際,你們提供土地和技術,我提供市場。"
宋小麥沒急著回答,反而問道:"李總,你不怕‘金穗麵包’搶了‘永恒香’的市場嗎?"
李懷山低聲笑了笑:"搶市場並不可怕,因為最終搶奪的隻是消費者的胃。但信仰無法被搶,所以,我們需要一起,保護這種信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5.
與此同時,陳陽的兒子陳啟正在德國的一家實驗室裏,對著一台高科技顯微鏡皺眉。
這是孟氏集團資助的合作項目之一,目的是開發一種能模擬特定土地微生物群落的技術,讓工業化生產的麵包,盡可能地接近地方風味。
"啟,你最近的壓力是不是太大了?"實驗室的負責人是瑞士人庫爾特,他端著兩杯咖啡走進實驗室,"陳老板讓我告訴你,他很支持你的選擇,但別太強求自己。"
陳啟笑了笑:"庫爾特,我倒不是為了強求。我隻是突然在想,我們這樣用技術模擬土地的味道,真的能複刻信仰嗎?"
庫爾特愣了一下,隨即點點頭:"你說得對。信仰來自情感,而技術,頂多能複刻感官上的記憶。"
陳啟若有所思:技術或許可以複現風味,但無法複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土地與種地人之間的聯結。這些,是麵包的靈魂。
他看向遠處的窗外,那裏是德國的黑森林,而他心中,則是祖國西南角那片金色的稻麥田。
6.
林鳶最近也挺忙,她在忙著組織村子裏來的麵包師培訓項目,而這次,她特地邀請了非洲的幾位麵包師,與國內的手工麵包師交流。
開班第一天的下午,林鳶在村子中央的麥場上架起了一台大型石磨,讓學員們用最傳統的方法磨麵粉。
“你們以為‘傳統’已經過時了嗎?”林鳶一邊磨一邊說道:“但你們知道嗎,‘傳統’隻是技術的過去式,而不是‘過氣’。”
正當林鳶專注時,陳啟突然走到她旁邊,笑著說道:“林姨,你看,這塊石頭是不是很像工業化時代的工具?”
“像什麽?”林鳶沒反應過來。
“技術的工具,”陳啟蹲下,指著地上的石磨槽口,“但你看,真正讓它動起來的,是爺爺奶奶的手,是每一顆小麥自己的呼吸。”
林鳶看著地麵上的槽口,突然笑了。
7.
與此同時,"土地信仰麵包文化節"在雲南小村莊正式拉開帷幕,這是陳陽和宋小麥合作策劃的第五屆麵包文化交流活動。今年的主題是:“土地與人,連接過去與未來”。
開幕式那天,陳陽站在田埂上,看著台下聚集了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麵包從業者、學者與消費者,他突然有了一種奇妙的感覺。
這不再僅僅是土地與麵包連接人的故事,而是土地、信仰與全球情感交織的故事。
喜歡星紋覺醒:從築基丹快遞開始請大家收藏:()星紋覺醒:從築基丹快遞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