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懺宿冤鳳姐托村嫗 釋舊憾情婢感癡郎

字數:17409   加入書籤

A+A-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含義闡釋
    “懺宿冤鳳姐托村嫗,釋舊憾情婢感癡郎”這一回目,字麵意思清晰明了。“懺宿冤”指王熙鳳自覺罪孽深重,對過往所造下的冤孽有所懺悔;“鳳姐托村嫗”則是病重的王熙鳳將女兒巧姐托付給劉姥姥,希望為巧姐尋個好出路。“釋舊憾”體現了小紅和賈芸在鳳姐病重時前來探望,放下過去的遺憾,展現出感恩之情;“情婢感癡郎”描繪了小紅的忠心感動了賈芸這類癡情人。
    其深層寓意豐富,反映了人物命運的轉變和人性的複雜。王熙鳳從曾經的精明強幹、威風八麵,到如今的脆弱無奈,體現了命運的無常。小紅和賈芸的行為則展現了在賈府複雜環境中真摯情感的難能可貴。
    這一回目在整回情節中起到了統領作用,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節,使讀者在閱讀前就能對大致內容有所了解,引導讀者關注人物的命運和情感變化。
    2.回目與情節關聯
    回目“懺宿冤鳳姐托村嫗,釋舊憾情婢感癡郎”精準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節。“懺宿冤鳳姐托村嫗”對應著王熙鳳病重之際,自覺罪孽深重,將巧姐托付給劉姥姥的情節。書中詳細描述了鳳姐與劉姥姥的對話,展現出她對女兒未來的擔憂和對劉姥姥的信任,體現了“懺宿冤”與“托村嫗”的緊密聯係。
    “釋舊憾情婢感癡郎”則概括了小紅和賈芸在鳳姐病重時前來探望的情節。小紅曾被王熙鳳賞識,即便被逐出賈府,仍不忘舊主恩情,她和賈芸的到來,放下了過去的遺憾,凸顯了“釋舊憾”;而他們的忠心和感恩之情,也體現了“情婢感癡郎”。
    在與前後文情節的呼應上,此回目與前文王熙鳳的精明算計、機關算盡相呼應。曾經威風八麵的她如今落得病重托孤的境地,形成鮮明對比,更凸顯命運的無常。同時,小紅和賈芸的重情重義也與前文他們在賈府的經曆相呼應,展現出他們性格的連貫性。此外,本回目也為後文巧姐的命運轉變以及寶玉等人的思想變化埋下了伏筆,推動了整個故事的發展。
    3.回目藝術特色
    《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的回目“懺宿冤鳳姐托村嫗,釋舊憾情婢感癡郎”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在語言上,簡潔凝練卻表意深刻,“懺宿冤”“釋舊憾”用詞精準,生動地概括了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展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對仗方麵十分工整,“懺宿冤”與“釋舊憾”結構一致,“鳳姐”對“情婢”,“托村嫗”對“感癡郎”,詞性相對,句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這種對仗不僅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形式之美,也使回目在結構上更加嚴謹。
    在營造文學氛圍上,此回目營造出一種深沉、悲涼的氛圍。“懺宿冤”暗示了王熙鳳的悔恨與無奈,“釋舊憾”則帶有一絲釋懷與感慨,讓讀者在閱讀前就感受到了本回情節的沉重與複雜。與《紅樓夢》其他回目相比,如“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同樣具有簡潔概括、對仗工整的特點,都為整本書增添了濃厚的文學色彩。
    二、情節梳理與分析
    1.趙姨娘之死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趙姨娘的死亡場景淒慘而驚悚。她在寺內得了暴病,見人少了便開始混說胡話。先是雙膝跪地,一會兒哭訴,一會兒又趴在地下叫饒,口中喊著“打殺我了!紅胡子的老爺,我再不敢了”,雙手時而合十叫疼,眼睛突出,嘴裏鮮血直流,頭發披散,模樣十分可怖,嚇得眾人都不敢靠近。到了晚上,她的聲音愈發喑啞,如同鬼嚎一般,折騰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趙姨娘已無法言語,隻是裝鬼臉,還自己拿手撕開衣服,露出胸膛,好似有人在剝她,其痛苦之狀令人不忍直視。大夫前來診治,都不敢為她把脈,隻囑咐“辦理後事罷”,便起身離去。最終,趙姨娘在痛苦中死去。
    趙姨娘的死亡原因,表麵上是暴病,但從深層次來看,是封建家族內部勾心鬥角的結果。她一生爭權奪利,為了讓自己和兒子賈環在賈府有更高的地位,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使用毒心害人。她的種種惡行積累了太多的怨恨和罪孽,最終遭到了報應。
    趙姨娘之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它反映了封建家族內部的腐朽和因果報應。在賈府這個看似繁華的大家族中,內部鬥爭激烈,人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趙姨娘就是這種黑暗鬥爭的犧牲品,她的死是對那些心懷不軌、作惡多端之人的警示。同時,她的死亡也預示著賈府的衰敗。作為賈府的一員,她的悲慘結局暗示著整個家族已經走向末路,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封建家族的大廈即將崩塌。這一情節也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紅樓夢》所揭示的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2.鳳姐托孤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王熙鳳病重,自知時日無多,便將巧姐托付給了劉姥姥。當時,劉姥姥帶著外孫女青兒前來探望鳳姐。鳳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見到劉姥姥後,不覺一陣傷心,感慨她來得太晚,還提及巧姐的名字是劉姥姥所起,讓巧姐給劉姥姥請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姥姥看著病重的鳳姐,心裏也十分悲慘,她提到鄉下人生病會求神許願,還說鳳姐的病可能是撞著什麽了。這話雖讓平兒覺得不在理,但卻合了鳳姐的意。鳳姐又跟劉姥姥說起趙姨娘的死,劉姥姥詫異之餘,感慨親生子女與隔肚皮子女的不同,這又勾起了鳳姐的愁腸,她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
    巧姐見母親悲哭,也走到炕前拉著鳳姐的手哭泣。鳳姐便對巧姐說劉姥姥如同幹娘一般,讓巧姐與劉姥姥親近。之後,鳳姐提出讓劉姥姥帶巧姐去鄉下,劉姥姥笑著推辭,稱巧姐是千金貴體,到了鄉下自己不知拿什麽哄她玩、給她吃,還開玩笑說要給巧姐做媒,介紹鄉下的大財主人家。鳳姐表示願意,劉姥姥卻覺得這隻是玩笑話,認為賈府這樣的大官大府人家不會把巧姐嫁給莊家人,即便鳳姐肯,上頭的太太們也不會答應。
    從心理活動來看,鳳姐此時內心充滿了無奈與擔憂。她一生精明強幹,掌管賈府大小事務,威風八麵,但如今卻落得病入膏肓的境地。她深知賈府已經衰敗,自己無力回天,對女兒巧姐的未來充滿了擔憂。她將巧姐托付給劉姥姥,是因為她覺得劉姥姥質樸善良、重情重義,值得信任,希望劉姥姥能在自己死後給巧姐一條生路,這體現了她作為母親對女兒深深的愛與牽掛。
    劉姥姥的反應則體現出她的質樸和善良。她對鳳姐的托付感到受寵若驚,同時也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她推辭帶巧姐去鄉下,並非不願意幫忙,而是擔心自己無法照顧好巧姐。她提出做媒的建議,也是出於真心為巧姐考慮,希望能給巧姐找個好歸宿。她的態度誠懇,讓鳳姐感受到了溫暖和安慰,也讓讀者看到了她身上那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鳳姐托孤這一情節,不僅展現了人物之間複雜的情感,也進一步揭示了賈府衰敗的命運。
    3.小紅與賈芸探病
    在鳳姐病重之際,小紅和賈芸前來探望,這一情節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雖著墨不多,卻意味深長。當鳳姐恍惚間看到有男人女人走向炕前,連叫平兒,豐兒和小紅趕忙趕來。這一細節表明小紅時刻關注著鳳姐的狀況,聽到呼喚便迅速出現。
    小紅本是怡紅院的小丫鬟,聰明伶俐、有主見。她被王熙鳳賞識後,便對鳳姐忠心耿耿。即便後來被逐出賈府,她依然不忘舊主恩情。在鳳姐病重時,她毫不猶豫地前來探望,足見其重情重義。她的這種性格使她在複雜的賈府環境中,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被利益所誘惑,對賞識自己的人懷有感恩之心。
    賈芸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他在賈府中曾得到王熙鳳的幫助,得以在府中謀得差事。此次前來探望鳳姐,體現了他的感恩之情。他和小紅一同出現,不僅展現了他們之間的情誼,更凸顯了他們對鳳姐的敬重。
    從展現人物關係來看,小紅和賈芸的探望,讓我們看到了在賈府這個大家族中,除了勾心鬥角、利益紛爭,還有真摯的情感存在。他們與鳳姐之間的關係,並非僅僅是主仆關係,更有著一份感恩與牽掛。
    在家族興衰方麵,這一情節也有著深刻的寓意。曾經威風八麵的王熙鳳如今病重,而小紅和賈芸在賈府衰敗之際依然前來探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暗示著賈府雖然表麵上繁華不再,但人性中的善良和感恩並未泯滅。同時,也從側麵反映出賈府的衰敗已經無法挽回,曾經的權勢和榮耀都已成為過去,隻有真摯的情感才是永恒的。
    4.司棋與潘又安的悲劇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司棋被逐出大觀園後的愛情悲劇令人痛心疾首。司棋與潘又安曾在大觀園中暗生情愫,然而他們的愛情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猶如一朵脆弱的花朵,隨時可能被無情地摧殘。
    司棋被逐後,生活陷入了困境,但她對潘又安的感情卻始終堅定不移。而潘又安在聽聞司棋被逐後,毅然決然地回來求複合。他帶著滿心的期待和愛意,希望能與司棋再續前緣。然而,他們的愛情之路卻充滿了阻礙。司棋的母親堅決反對他們在一起,她無法理解女兒的感情,隻看到了潘又安的貧窮和不穩定,認為他無法給司棋帶來幸福。在母親的阻攔下,司棋陷入了痛苦的掙紮之中。
    司棋是一個性格剛烈、執著於愛情的女子。她深知自己與潘又安的感情來之不易,不願意輕易放棄。麵對母親的反對,她沒有絲毫的退縮,而是堅定地扞衛自己的愛情。然而,在封建禮教的強大壓力下,她感到自己無力反抗。最終,絕望的司棋選擇了以死抗爭,她撞牆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潘又安得知司棋的死訊後,悲痛欲絕。他無法接受失去司棋的現實,認為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巨大的痛苦和絕望中,他選擇了自刎殉情,追隨司棋而去。這對苦命鴛鴦的愛情悲劇,至此畫上了慘烈的句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悲劇的社會根源在於封建禮教的壓抑和束縛。在封建社會中,婚姻往往被視為家族利益的結合,個人的感情和意願被忽視。司棋和潘又安的愛情違背了封建禮教的規範,因此遭到了社會的反對和打壓。他們無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隻能在痛苦和無奈中走向毀滅。
    從人物性格因素來看,司棋的剛烈和執著使她不願意屈服於封建禮教的壓力,她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愛情。而潘又安對司棋的深情也使他無法承受失去她的痛苦,最終選擇了殉情。他們的性格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悲劇的發生,但同時也讓他們的愛情更加令人動容。司棋與潘又安的愛情悲劇是封建禮教下的一個縮影,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5.妙玉被劫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妙玉被劫這一情節充滿了神秘與悲劇色彩。當時,妙玉在庵中修行,卻遭遇了歹人的覬覦。這些歹人趁夜潛入庵中,將妙玉擄走。妙玉平日裏清高孤傲,在庵中過著與世隔絕的修行生活,卻沒想到會遭遇如此橫禍,她的被劫讓整個故事的氛圍變得更加沉重和淒涼。
    寶玉得知妙玉被劫的消息後,反應十分強烈。他先是震驚不已,難以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妙玉身上。妙玉在他心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她的才情、氣質和那份超凡脫俗的清高,都讓寶玉對她有著別樣的關注和尊重。寶玉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之中,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保護好妙玉,內心充滿了愧疚。他四處打聽妙玉的下落,希望能找到她,救她脫離險境,然而卻毫無頭緒。
    妙玉被劫對寶玉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事件讓寶玉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脆弱。曾經在他眼中,妙玉是那樣的高潔、不可侵犯,仿佛能超脫於塵世的紛擾之外。但如今,妙玉卻被歹人輕易地劫走,這打破了寶玉心中美好的幻想,讓他意識到,即使是像妙玉這樣看似超凡脫俗的人,也無法逃脫命運的捉弄。這使他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產生了更多的思考,進一步加深了他對塵世的厭倦和對佛教思想的認同。
    從暗示賈府命運方麵來看,妙玉被劫暗示著賈府的衰敗已經無法阻擋。妙玉所在的櫳翠庵與賈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她的被劫象征著賈府周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漸消逝,預示著賈府即將麵臨更大的災難和變故。
    在佛教思想方麵,妙玉的被劫體現了佛教中“無常”的觀念。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妙玉的遭遇讓寶玉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也促使他更加傾向於通過佛教思想來尋求內心的解脫和安寧。這一情節也進一步深化了《紅樓夢》中對佛教思想的探討,讓讀者更加感受到了命運的不可捉摸和人生的虛幻。
    6.寶玉與紫鵑的對話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寶玉去找紫鵑解釋並對話這一情節,充滿了情感的波瀾與思想的碰撞。
    寶玉來到紫鵑處,神情略顯急切又帶著幾分愧疚。他一見到紫鵑,便開口解釋自己之前的種種行為。他的語言中滿是真誠,試圖讓紫鵑理解他對黛玉的深情從未改變。他的聲音微微顫抖,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仿佛害怕紫鵑不相信他。此時的寶玉,內心十分煎熬,他深知自己的一些舉動可能讓紫鵑對他產生了誤解,更擔心紫鵑會因此對他懷恨在心,從而影響到他在紫鵑心中關於對黛玉感情的形象。
    紫鵑見到寶玉,起初神情冷淡,眼神中帶著一絲戒備。她靜靜地聽著寶玉的解釋,臉上沒有太多的表情變化,但微微皺起的眉頭顯示出她內心的複雜。她的語言簡潔而犀利,不時地質問寶玉,對他之前的行為表示不滿。她想起黛玉在世時的種種委屈,心中的怒火難以平息。她的神態中既有對黛玉的心疼,也有對寶玉的失望。她覺得寶玉雖然口口聲聲說愛黛玉,但卻在一些事情上表現得不盡如人意,讓黛玉傷心落淚。
    隨著對話的深入,紫鵑的態度逐漸有所轉變。她看到寶玉真誠的眼神和急切的神情,內心的堅冰開始慢慢融化。她開始回憶起寶玉和黛玉之間曾經的點點滴滴,那些美好的時光讓她意識到,寶玉對黛玉的感情或許是真摯的。她的語氣不再那麽強硬,眼神中也多了幾分柔和。她開始理解寶玉在那個複雜的環境中所麵臨的無奈和壓力。
    這一情節在展現寶黛愛情悲劇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寶玉和紫鵑的對話,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寶黛愛情的曲折和無奈。寶玉的解釋表明他對黛玉的愛從未改變,但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與黛玉長相廝守,這讓他們的愛情充滿了悲劇色彩。紫鵑作為黛玉的貼身丫鬟,見證了他們愛情的全過程,她的態度轉變也從側麵反映出寶黛愛情的真摯和深沉。
    在紫鵑思想轉變方麵,這一情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紫鵑從最初對寶玉的不滿和怨恨,到後來的理解和釋懷,體現了她思想的成長和成熟。她不再僅僅從表麵去看待寶玉的行為,而是能夠站在寶玉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一轉變也讓我們看到了紫鵑善良和通情達理的一麵,她最終能夠放下心中的芥蒂,以更加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寶黛之間的愛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人物形象分析
    1.王熙鳳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王熙鳳的人物形象發生了顯著的轉變,從曾經那個精明強幹、機關算盡的賈府管理者,變成了一個病重脆弱、充滿母性的女人。
    曾經的王熙鳳,在賈府中權傾一時,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果斷手段,將賈府上下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她精明能幹,對賈府的財務、人事等方麵了如指掌,處理起各種複雜的事務來遊刃有餘。在協理寧國府時,她雷厲風行,賞罰分明,迅速整頓了寧國府的混亂局麵,展現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她機關算盡,為了維護自己在賈府的地位和權力,不惜使用各種手段打壓對手,算計他人。她設計害死尤二姐,手段之狠辣令人膽寒。
    然而,到了本回,王熙鳳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病重臥床,骨瘦如柴,神情恍惚,曾經的威風早已不複存在。當劉姥姥帶著青兒來看望她時,她看到劉姥姥,不覺一陣傷心,感慨自己病成這樣,還說劉姥姥來得太晚。此時的她,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管家奶奶,而是一個脆弱無助的病人。
    在與劉姥姥的對話中,王熙鳳流露出了深深的無奈和擔憂。她提到趙姨娘的死,又聽到劉姥姥關於親生子女與隔肚皮子女的感慨,不禁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這哭聲中,既有對趙姨娘悲慘結局的兔死狐悲,也有對自己未來的擔憂。她深知賈府已經衰敗,自己的病情也日益加重,對自己的命運感到絕望。
    而最能體現她人物形象轉變的,是她對巧姐的牽掛和托付。她讓巧姐給劉姥姥請安,還說巧姐的名字是劉姥姥起的,如同幹娘一般。她提出讓劉姥姥帶巧姐去鄉下,希望劉姥姥能照顧好巧姐。這一係列的舉動,充分展現了她作為母親的本能和對女兒深深的愛。她不再是那個隻知道爭權奪利、算計他人的王熙鳳,而是一個為了女兒的未來可以放下一切的母親。
    從語言描寫來看,王熙鳳此時的話語也充滿了無奈和溫情。她對劉姥姥說:“姥姥你是有年紀的人,說的不錯。”這表明她對劉姥姥的認可和信任。她對巧姐說:“你的名字還是他起的呢,就和幹娘一樣,你給他請個安。”語氣中充滿了慈愛。這些語言都體現了她人物形象的轉變。
    王熙鳳在本回中的形象轉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人物。她的精明強幹和機關算盡,在命運的捉弄下,都化為了泡影。而她在病重時所展現出的脆弱無奈和母性流露,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親情的珍貴。
    2.劉姥姥
    劉姥姥是《紅樓夢》中一個極具特色的人物,她身上有著質樸善良、知恩圖報、聰明世故等多種性格特點。
    質樸善良是劉姥姥最為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她來自農村,帶著外孫女青兒來看望病重的鳳姐。看到鳳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的樣子,她心裏十分悲慘,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擔憂和關心。她提到鄉下人生病會求神許願,雖然這話在平兒看來不在理,但卻是她質樸內心的真實體現,她真心希望鳳姐能好起來。當巧姐與青兒相處融洽時,她也感到十分欣慰,展現出她善良的一麵。
    知恩圖報也是劉姥姥的重要品質。她深知自己一家曾經得到過賈府的救濟,尤其是王熙鳳的幫助。所以,當聽聞賈府變故、鳳姐病重的消息後,她不顧路途遙遠和家人的勸阻,天沒亮就趕著進城來探望。在鳳姐將巧姐托付給她時,她雖然推辭,但也是出於真心為巧姐考慮,擔心自己無法照顧好巧姐,而並非不願意幫忙。她的這種感恩之情,在賈府衰敗之際顯得尤為珍貴。
    劉姥姥還十分聰明世故。她在與鳳姐等人的交流中,說話得體,既不會過於冒犯,又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她提到給巧姐做媒時,雖然是開玩笑,但也顯示出她的機靈。她知道賈府的門第觀念,所以用這種方式來緩解氣氛,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巧姐未來的關心。她能敏銳地察覺到平兒的暗示,適時地停止說話,避免攪煩了鳳姐,這體現了她的世故和對人情世故的洞察。
    在本回中,劉姥姥對鳳姐和巧姐起到了重要的幫助作用。對於鳳姐來說,劉姥姥的到來給她帶來了一絲溫暖和安慰。在她病重絕望之時,劉姥姥的關心和陪伴讓她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鳳姐將巧姐托付給劉姥姥,也是因為信任她的為人,相信她能照顧好巧姐。對於巧姐而言,劉姥姥的出現為她的未來帶來了希望。她與青兒的相處,讓巧姐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也為她日後融入農村生活埋下了伏筆。
    在推動情節發展方麵,劉姥姥的出現起到了關鍵作用。她的到來引出了鳳姐托孤這一重要情節,使故事的發展更加緊湊和連貫。她與鳳姐、巧姐等人的互動,展現了人物之間複雜的情感關係,也進一步揭示了賈府衰敗的命運。同時,她的言行也反映了農村與賈府兩種不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碰撞,豐富了小說的內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3.小紅
    小紅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展現出了聰明伶俐、有主見和重情重義的鮮明人物形象。
    小紅的聰明伶俐在諸多細節中得以體現。她本是怡紅院的小丫鬟,卻憑借著自己的聰慧和機敏,得到了王熙鳳的賞識。在複雜的賈府環境中,她能迅速理解王熙鳳的指令,並高效地完成任務,展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應變能力和辦事能力。她善於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懂得把握機會,主動爭取表現自己的機會,這種聰明才智使她在眾多丫鬟中脫穎而出。
    她也是一個有主見的人。在賈府這個等級森嚴、規矩繁多的地方,小紅並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則。她不滿足於隻做一個普通的丫鬟,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當她有機會接近王熙鳳時,她果斷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努力展現自己的才能,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發展空間。這種有主見的性格,讓她在困境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找出路,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命運的安排。
    重情重義是小紅最為可貴的品質之一。她被逐出賈府後,依然不忘舊主王熙鳳的恩情。在鳳姐病重之際,她毫不猶豫地前來探望。當鳳姐恍惚間呼喚時,她迅速趕來,時刻關注著鳳姐的狀況。她的這種行為,體現了她對王熙鳳的忠誠和感恩之情。在賈府衰敗、人情冷暖的現實麵前,小紅的重情重義顯得尤為珍貴。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情義,與那些在賈府得勢時阿諛奉承、失勢時落井下石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紅的人物形象豐富了《紅樓夢》的人物畫廊,讓讀者看到了在封建社會的黑暗中,依然存在著人性的光輝。
    4.司棋
    司棋是《紅樓夢》中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她的剛烈執著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令人印象深刻。
    司棋的剛烈在她的言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大觀園中,她行事大膽,毫不畏懼封建禮教的束縛。當她與潘又安的私情被發現後,她沒有絲毫的怯懦和退縮。麵對眾人的指責和羞辱,她坦然承認自己的感情,這種敢作敢當的態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極為罕見的。她的剛烈還體現在她被逐出大觀園後的表現上。即便生活陷入困境,她依然堅守自己的愛情,沒有因為外界的壓力而放棄對潘又安的感情。
    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更是令人動容。司棋與潘又安在大觀園中暗生情愫,這份感情在她心中無比珍貴。被逐後,她日夜思念著潘又安,心中隻有他一人。當潘又安回來求複合時,她毫不猶豫地想要與他在一起,哪怕麵臨著母親的強烈反對和社會的輿論壓力,她也沒有動搖。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愛情,為了愛情,她可以不顧生死。
    司棋的愛情悲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在封建社會中,婚姻往往被視為家族利益的結合,個人的感情和意願被完全忽視。司棋和潘又安的愛情違背了封建禮教的規範,因此遭到了社會的強烈反對。司棋的母親作為封建禮教的維護者,堅決不同意他們在一起,她隻看到了潘又安的貧窮和不穩定,卻沒有考慮到女兒的感情需求。這種以家族利益為出發點的婚姻觀念,讓無數像司棋和潘又安這樣的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
    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還體現在對女性的束縛上。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她們的行為受到嚴格的限製。司棋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這在封建禮教看來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她的反抗最終以悲劇收場,她撞牆而死,潘又安自刎殉情,這對苦命鴛鴦的愛情悲劇,是封建禮教下無數悲劇的一個縮影。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禮教的殘酷和對人性的摧殘,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代社會中自由、平等的愛情觀念。
    5.寶玉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寶玉的思想變化和情感狀態極為複雜,通過對妙玉被劫的反應、與紫鵑的對話等情節,展現出他內心的掙紮與成長。
    妙玉被劫的消息如晴天霹靂,讓寶玉深受打擊。妙玉在他心中是高潔、超凡脫俗的象征,她的才情和氣質使寶玉對其懷有別樣的尊重。得知妙玉被歹人擄走,寶玉先是震驚,難以相信這樣的事情會降臨到妙玉身上。他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沒能保護好她,內心充滿愧疚。四處打聽妙玉下落卻毫無頭緒,這讓他痛苦不已。此事讓寶玉深刻感受到命運的無常,曾經以為妙玉能超脫塵世紛擾,可現實卻打破了他的幻想,使他對人生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對塵世的厭倦。
    寶玉去找紫鵑解釋並對話時,情感真摯而急切。他神情略顯慌亂,帶著愧疚向紫鵑解釋自己對黛玉的深情從未改變。他深知自己的一些行為可能讓紫鵑誤解,害怕紫鵑因此對他懷恨,影響他在紫鵑心中關於對黛玉感情的形象。他的聲音微微顫抖,眼神中透露出焦急,試圖讓紫鵑理解他的心意。紫鵑起初冷淡戒備,不時地質問寶玉,這讓寶玉內心煎熬。但隨著對話深入,紫鵑態度轉變,寶玉也感受到了一絲欣慰,這體現出他對紫鵑理解的渴望,也反映出他對黛玉感情的執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曆妙玉被劫和與紫鵑的對話,寶玉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妙玉的遭遇讓他領悟到佛教“無常”的觀念,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意識到塵世的繁華和美好都是虛幻的。他對紫鵑的解釋,也是在回顧自己與黛玉的愛情,更加珍惜曾經的感情。他在痛苦和迷茫中,逐漸傾向於通過佛教思想來尋求內心的解脫和安寧,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像從前那樣單純地沉浸在兒女情長和富貴生活中,而是開始思考命運的安排和人生的歸宿。
    寶玉在本回中的思想變化和情感狀態,展現了他在經曆一係列變故後的成長和成熟,也為後文他的思想轉變和出家做了鋪墊。
    6.紫鵑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紫鵑的人物形象發生了顯著轉變,從對寶玉的不滿逐漸走向理解和釋懷,其思想發展曆程豐富而深刻。
    起初,紫鵑對寶玉充滿了不滿。她作為黛玉的貼身丫鬟,親眼見證了黛玉與寶玉之間的愛情悲劇。黛玉在相思中含恨死去,紫鵑認為寶玉在這段感情中表現得不夠堅定,沒有給黛玉足夠的安全感,導致黛玉傷心落淚,最終香消玉殞。因此,當寶玉來找她解釋時,她態度冷淡,充滿戒備。她冷冷地回應寶玉,不願開門讓他進屋,言語中透露出對寶玉的指責和不滿。她質問寶玉,提及黛玉在世時的委屈,表達了自己對寶玉的失望和怨恨。
    然而,隨著與寶玉對話的深入,紫鵑的態度開始轉變。她看到寶玉真誠的眼神和急切的神情,感受到了寶玉對黛玉的深情。寶玉的解釋讓她回憶起寶玉和黛玉曾經的點點滴滴,那些美好的時光讓她意識到,寶玉對黛玉的感情或許是真摯的。她開始理解寶玉在那個複雜的環境中所麵臨的無奈和壓力,不再僅僅從表麵去看待寶玉的行為。她的語氣不再那麽強硬,眼神中也多了幾分柔和,內心的堅冰開始慢慢融化。
    紫鵑的思想發展曆程體現了她的成長和成熟。她從最初的感性憤怒,到後來能夠理性地看待問題,站在寶玉的角度去思考。這種轉變不僅展現了她善良和通情達理的一麵,也反映了她對愛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本回中,紫鵑的作用不可忽視。她與寶玉的對話是展現寶黛愛情悲劇的重要環節,通過她的態度轉變,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寶黛愛情的曲折和無奈。同時,她的思想轉變也為後文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暗示著寶玉在經曆了與紫鵑的交流後,思想會進一步發生變化。紫鵑在本回中的形象轉變,豐富了《紅樓夢》的人物內涵,使讀者對書中的人物關係和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藝術特色探究
    1.情節跌宕起伏
    《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情節跌宕起伏,鬆緊結合,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讀性。
    本回開篇,趙姨娘暴病而死的場景淒慘驚悚,她混說胡話、痛苦掙紮的模樣,營造出一種陰森恐怖的氛圍,讓讀者感受到封建家族內部鬥爭的殘酷和因果報應的無常。這一情節如同沉重的鼓點,為整回故事奠定了悲涼的基調。
    緊接著,情節轉向了鳳姐托孤這一溫情無奈的場景。病重的王熙鳳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她將巧姐托付給劉姥姥,言語中滿是對女兒未來的擔憂和牽掛。劉姥姥質樸善良的回應,以及巧姐與青兒天真無邪的互動,為緊張壓抑的氛圍帶來了一絲溫暖和慰藉。這一情節的舒緩,讓讀者在感受到王熙鳳脆弱無奈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親情的珍貴。
    然而,情節並未一直沉浸在溫情之中。司棋與潘又安的愛情悲劇接踵而至,如同一記重錘,再次衝擊著讀者的心靈。司棋被逐出大觀園後,依然堅守對潘又安的愛情,而潘又安回來求複合卻遭到司棋母親的阻攔。最終,司棋撞牆而死,潘又安自刎殉情,他們的慘烈結局令人痛心疾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隨後,妙玉被劫的情節又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緊張。妙玉清高孤傲,卻在庵中被歹人擄走,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讀者為她的命運擔憂。寶玉得知消息後的強烈反應,也進一步渲染了悲劇的氛圍。
    最後,寶玉與紫鵑的對話情節則相對舒緩,充滿了情感的波瀾。寶玉真誠地向紫鵑解釋,紫鵑從最初的不滿到逐漸理解,兩人的交流展現了寶黛愛情的曲折和無奈,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人性的複雜和情感的真摯。
    這種情節的跌宕起伏、鬆緊結合,使讀者的情緒隨之起伏波動。緊張的情節讓讀者揪心不已,而舒緩的情節則讓讀者得以喘息,同時也為下一個高潮的到來做好鋪墊。情節的轉換自然流暢,毫無突兀之感,極大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欲罷不能。
    2.人物刻畫細膩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作者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多方麵的細膩描寫,生動地展現了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特點和心理變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語言描寫來看,王熙鳳病重時與劉姥姥的對話,充分展現了她的無奈與母性。她對劉姥姥說“姥姥你是有年紀的人,說的不錯”,體現出她對劉姥姥的認可和信任。當提及巧姐時,她溫柔地對巧姐說“你的名字還是他起的呢,就和幹娘一樣,你給他請個安”,盡顯母親的慈愛。而劉姥姥的語言則充滿了質樸和感恩,她對鳳姐說“我們若不仗著姑奶奶,他的老子娘都要餓死了”,真誠地表達了對賈府的感激之情。
    動作描寫也十分傳神。趙姨娘暴病時,“雙膝跪在地下,說一回,哭一回,有時爬在地下叫饒”,這些動作生動地描繪出她痛苦掙紮的慘狀,暗示了她生前作惡多端,如今遭到報應。寶玉去找紫鵑時,“神情略顯急切又帶著幾分愧疚”,他的急切動作體現出他渴望得到紫鵑的理解,對自己曾經的行為感到愧疚。
    神態描寫同樣細膩入微。紫鵑見到寶玉時,“起初神情冷淡,眼神中帶著一絲戒備”,這一神態表現出她對寶玉的不滿和不信任。隨著對話的深入,“她的神態中既有對黛玉的心疼,也有對寶玉的失望”,生動地展現了她內心複雜的情感。而當她逐漸理解寶玉後,“眼神中也多了幾分柔和”,神態的變化體現了她思想的轉變。
    心理描寫則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王熙鳳在病重之際,深知賈府衰敗,自己無力回天,對巧姐的未來充滿擔憂。她將巧姐托付給劉姥姥時,內心充滿了無奈和不舍,希望劉姥姥能給巧姐一條生路。寶玉得知妙玉被劫後,“先是震驚不已,難以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妙玉身上”,隨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之中”,這些心理描寫深刻地展現了他對妙玉的尊重和關心,以及對命運無常的感慨。
    作者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細節的細膩描寫,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讓讀者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特點和心理變化,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象征意義運用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中,諸多情節和人物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義,這些象征意義對深化主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趙姨娘之死象征著封建家族內部的腐朽和因果報應。趙姨娘一生爭權奪利,為了讓自己和兒子賈環在賈府有更高的地位,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使用毒心害人。她的暴病而死,死狀淒慘,是她惡行的報應。這一情節暗示了封建家族內部的黑暗和腐朽,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最終導致了家族的衰敗。趙姨娘的死也警示著人們,善惡到頭終有報,為非作歹之人必將受到懲罰。
    劉姥姥象征著平民世界的質樸和善良。她來自農村,帶著外孫女青兒來看望病重的鳳姐。她的言行舉止充滿了質樸和真誠,看到鳳姐病重,她真心地表達自己的擔憂和關心;當鳳姐將巧姐托付給她時,她雖然推辭,但也是出於真心為巧姐考慮。劉姥姥的出現,與賈府的奢華和虛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代表了平民世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他們雖然生活艱難,但卻有著善良、感恩和堅韌的品質。劉姥姥的存在,讓讀者看到了在封建貴族的腐朽生活之外,還有另一種真實而美好的生活。
    妙玉被劫象征著命運的無常和美好事物的消逝。妙玉清高孤傲,在庵中過著與世隔絕的修行生活,但卻遭遇了歹人的覬覦,被擄走。她的被劫打破了寶玉心中美好的幻想,讓他意識到即使是像妙玉這樣看似超凡脫俗的人,也無法逃脫命運的捉弄。這一情節暗示了賈府的衰敗已經無法阻擋,周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漸消逝,預示著更大的災難和變故即將到來。
    司棋與潘又安的愛情悲劇象征著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他們的愛情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無法自由發展,最終以悲劇收場。這一情節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人們的感情和意願被忽視,個人的幸福被犧牲。
    這些象征意義的運用,使《紅樓夢》的主題更加深刻和豐富。通過這些象征,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衰敗、命運的無常、人性的複雜等主題,感受到作者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對人性美好的向往。
    4.語言藝術特色
    《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的語言藝術特色鮮明,在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和個性化方麵表現卓越,對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氛圍和表達主題起到了關鍵作用。
    簡潔生動是本回語言的一大亮點。在描寫趙姨娘暴病而死的場景時,“趙姨娘雙膝跪在地下,說一回,哭一回,有時爬在地下叫饒,說:‘打殺我了!紅胡子的老爺,我再不敢了。’”寥寥數語,便將趙姨娘痛苦掙紮、驚恐萬分的慘狀生動地展現出來,讓讀者如臨其境。這種簡潔而生動的描寫,避免了冗長的敘述,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語言富有表現力,能夠精準地傳達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王熙鳳病重時,對劉姥姥說:“姥姥你是有年紀的人,說的不錯。你見過的趙姨娘也死了,你知道麽?”簡單的話語,既體現了王熙鳳對劉姥姥的認可,又透露出她對趙姨娘之死的感慨,以及內心的淒涼和無奈。又如寶玉得知妙玉被劫後,“先是‘每日長籲短歎’,然後聯想到大觀園裏的很多人,再想到《莊子》上寫的‘虛無縹緲’‘風流雲散’,不覺大哭起來”,通過對寶玉動作和心理的描寫,生動地表現出他的悲痛和對命運無常的感慨。
    人物語言具有個性化,不同的人物說話風格迥異,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特點。劉姥姥來自農村,她的語言質樸、粗俗卻又充滿生活氣息。她對鳳姐說:“我們屯鄉裏的人不會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許願,從不知道吃藥的。”這種直白的語言,體現了她的淳樸和無知。而王熙鳳作為賈府的管理者,語言則顯得精明幹練。她在與劉姥姥交談時,雖然病重,但依然能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出她的威嚴和智慧。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麵,個性化的語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人物的語言,讀者能夠深入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如紫鵑對寶玉的冷淡回應,“二爺有什麽話?天晚了,請回吧,明日再說吧。”體現了她對寶玉的不滿和怨恨,也從側麵反映出她對黛玉的忠誠。
    在營造氛圍方麵,語言的運用也十分巧妙。趙姨娘暴病時的恐怖場景描寫,以及妙玉被劫後寶玉的悲痛表現,都營造出一種悲涼、淒慘的氛圍,讓讀者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苦難。
    在表達主題方麵,語言成為了作者傳達思想的重要工具。通過對人物語言和情節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敗、命運的無常以及人性的複雜等主題。本回的語言藝術特色使《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喜歡【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請大家收藏:()【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