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惑偏私惜春矢素誌 證同類寶玉失相知

字數:20969   加入書籤

A+A-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含義闡釋
    “惑偏私惜春矢素誌,證同類寶玉失相知”這一回目,字麵意思清晰地勾勒出了本回的核心情節。“惑偏私”指的是惜春周圍的人出於自身的偏見和私情,試圖勸阻她的選擇,但惜春不為所動,“矢素誌”表明她堅定地秉持自己一直以來的誌向,即出家為尼,遠離塵世的紛擾。而“證同類”意味著寶玉滿心期待能在甄寶玉身上找到精神上的共鳴,認為他們是同類人,然而結果卻是“失相知”,寶玉發現甄寶玉已被世俗同化,兩人無法再心靈相通,這讓寶玉深感失望。
    其深層寓意則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迫和扭曲。惜春在家族的衰敗中,看透了世態炎涼,她的出家是對封建世俗的一種反抗,是對自由和清淨的追求。而寶玉對精神知己的渴望,反映出他對純真情感和理想世界的向往,甄寶玉的世俗化則凸顯了封建正統教育對人的毒害,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堅守自我的艱難。
    在整本書中,這一回目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承接前文賈府的逐漸衰敗,展現了家族命運對人物的影響;同時也為後文惜春的出家和寶玉的進一步覺醒做了鋪墊。它是《紅樓夢》悲劇主題的進一步深化,通過惜春和寶玉的遭遇,讓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製度對人性的摧殘和對美好事物的毀滅。
    2.回目與章節內容關聯
    回目“惑偏私惜春矢素誌,證同類寶玉失相知”精準概括了章節的主要情節,與惜春和寶玉的人物命運緊密相連。
    從惜春的角度來看,“惑偏私惜春矢素誌”對應著地藏庵尼姑勸說惜春出家這一情節。尼姑們出於自身的目的,或許是為了壯大庵中勢力,又或許是看到惜春在家族變故中的消沉,便來勸說她。而惜春周圍的人,如王夫人、尤氏等,出於家族顏麵和封建禮教的考慮,也試圖勸阻惜春。這些人的行為都可看作是“惑偏私”。然而,惜春早已看透了家族的腐朽和世態的炎涼,她堅定地要出家,“矢素誌”體現了她的決絕。眾人的勸說不僅沒有動搖她,反而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這一情節也預示著惜春未來將徹底脫離世俗,走向佛門。
    再看寶玉,“證同類寶玉失相知”概括了寶玉與甄寶玉見麵的情節。寶玉聽聞甄寶玉與自己性情相近,滿心期待能找到一個精神上的知己,認為他們是“同類”。然而,見麵後卻發現甄寶玉已變得世俗功利,大談仕途經濟。這讓寶玉的希望破滅,“失相知”準確地描述了他的失望。這次見麵也讓寶玉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他所追求的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是如此難以尋覓,這一情節對寶玉的人物命運產生了重大影響,進一步推動了他的覺醒和對封建禮教的反抗。
    總的來說,回目與章節內容高度契合,通過惜春和寶玉的故事,展現了他們在封建禮教壓迫下不同的反抗方式和命運走向,為《紅樓夢》的悲劇主題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二、情節梳理與分析
    1.惜春出家情節
    地藏庵的尼姑前來賈府,意在勸說惜春出家。她們深知惜春平日裏就與佛結緣,性情清心寡欲,常和水月庵智能兒、枕翠庵妙玉等下棋、談佛論經,受佛學影響頗深。尼姑們先是提及賈府如今的衰敗之象,家族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麵臨諸多困境,如土地兼並嚴重,百姓民不聊生,“盜賊蜂起”,就連賈府也遭遇過盜賊搶劫,妙玉還被搶走。她們以這些現實的苦難為切入點,向惜春闡述塵世的無常和痛苦。
    接著,尼姑們又描繪了佛門的清淨與解脫。在她們的描述中,佛門是一個沒有世俗紛爭、沒有封建禮教束縛的地方,能夠讓人遠離煩惱,獲得內心的平靜。她們說,在佛門中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擺脫封建社會壓在婦女頭上的族權、夫權、神權等幾座大山以及“三從四德”的約束。
    起初,惜春雖對塵世有所不滿,但對於出家一事仍有猶豫。她畢竟生長在侯門公府,家族的榮耀和親情在她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然而,隨著尼姑們的勸說,她回想起家族中的種種醜惡現象,長輩們的勾心鬥角,姐妹們的悲慘命運,以及社會的黑暗和混亂。她意識到,在這個封建禮教的牢籠中,自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於是,惜春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從猶豫變得堅定。她開始向往佛門的生活,認為那才是自己真正的歸宿。她一心想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追求個性自由和解脫。
    眾人對惜春出家的反應各不相同。王夫人和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統勢力的人堅決反對。她們認為惜春出家違反了封建禮教,會攪亂封建經濟和封建生活秩序,落得個不忠不孝的罪名。如果人人都像惜春一樣,她們所維護的封建統治將難以維持,因此她們全力勸阻惜春。而寶玉和黛玉等叛逆者則對惜春的選擇表示理解和同情。他們自己也對封建禮教有所不滿,深知惜春在這個家族中的痛苦,所以支持惜春去尋找自己的自由。惜春麵對眾人的反對,毫不退縮,甚至不惜以死相求,最終堅定地走向了出家之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寶玉與甄寶玉相見情節
    寶玉聽聞甄寶玉與自己性情相近,心中滿是期待,渴望能與他一見,尋得精神上的共鳴。見麵當日,寶玉懷著激動的心情早早等候。甄寶玉到來時,舉止端莊,禮數周全,初見寶玉,臉上也帶著溫和的笑意,兩人相互作揖行禮,寒暄一番後便落座交談。
    寶玉率先開口,言語中滿是對甄寶玉的親近之感,提及自己平日裏不喜讀那些“經濟文章”,隻願與姐妹們在園子裏吟詩作畫,過著自在的日子。他以為甄寶玉會有同樣的想法,眼神中滿是期待。然而,甄寶玉卻微微一笑,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說道:“讀書考取功名,入仕為官,為朝廷效力,才是男兒的正途。那些詩詞歌賦不過是消遣之物,不可過於沉迷。”
    寶玉聽後,心中一震,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他試圖讓甄寶玉理解自己的想法,便說起了世間的汙濁,認為那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都失去了本心。甄寶玉卻不以為然,反駁道:“人活於世,當有一番作為,為家族爭光,為國家社稷貢獻力量。若都像你這般隻圖享樂,社會又如何進步?”
    兩人的對話逐漸陷入了僵局,寶玉滿心的期待化為了失望,他看著眼前的甄寶玉,仿佛看到了一個被世俗同化的陌生人。甄寶玉則覺得寶玉的想法太過幼稚,不切實際。
    從思想差異來看,寶玉追求的是純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厭惡封建禮教的束縛,渴望自由的生活,對仕途經濟極為反感。而甄寶玉則深受封建正統教育的影響,將考取功名、建功立業視為人生的首要目標,認為這是男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這次見麵對寶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原本以為在這世間能找到一個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可現實卻讓他失望至極。這次見麵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裏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開始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對周圍的一切更加失望,也進一步堅定了他對封建禮教的反抗之心。而對於甄寶玉來說,這次見麵或許隻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他依然會沿著封建正統教育為他鋪設的道路繼續前行,努力成為一個符合封建禮教標準的“成功人士”。這次見麵成為了寶玉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讓他在覺醒的道路上又邁出了艱難的一步。
    3.和尚送玉情節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中,和尚送玉這一情節的設置意圖深遠,對故事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情節設置意圖來看,首先,這塊通靈寶玉是賈寶玉的命根子,它不僅是賈寶玉身份的象征,更是他與仙界聯係的紐帶。和尚送玉,暗示著命運的一種安排。在賈府逐漸衰敗、寶玉陷入迷茫痛苦之時,和尚送玉仿佛是一種指引,讓寶玉重新找回自我,也讓故事的發展回到正軌。其次,通靈寶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壽恒昌”與寶釵金鎖上的“不離不棄,芳齡永繼”構成了“金玉良緣”的說法。和尚送玉,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宿命感,為寶玉和寶釵的婚姻埋下伏筆。再者,和尚作為仙界的代表,他的出現和送玉行為,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體現了《紅樓夢》中“夢幻”與“現實”交織的特點,讓讀者感受到命運的無常和不可捉摸。
    從對故事發展的推動作用來說,和尚送玉使得寶玉的病情得到緩解。此前,寶玉因與甄寶玉見麵後的失望以及家族的種種變故,精神萎靡,身體也每況愈下。見到玉後,他的神誌逐漸清醒,這為後續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寶玉見到玉後的反應也反映了他內心的變化。他先是呆呆地看著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仿佛在回憶著什麽。接著,他緩緩伸出手,輕輕撫摸著玉,臉上露出了一絲久違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有對未來的一絲期許。
    然而,和尚送玉並非簡單的讓寶玉恢複健康,它還引發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賈府眾人看到寶玉因玉而好轉,對玉更加重視,也對寶玉的未來充滿了期待。這使得寶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顯,也加劇了他與封建禮教之間的矛盾。他雖然暫時恢複了健康,但內心對自由和純真的追求並未改變,而家族卻希望他能按照封建正統的道路走下去,這種矛盾在送玉之後更加激化,推動了故事向更加複雜和深刻的方向發展。總之,和尚送玉這一情節是《紅樓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巧妙地串聯起了各個情節,為故事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
    三、人物形象塑造
    1.惜春形象分析
    惜春的性格特點鮮明獨特,在《紅樓夢》眾多人物中獨樹一幟。
    孤僻冷漠是惜春顯著的性格特征之一。她自幼生長在侯門公府,卻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在抄檢大觀園一回中,她的丫鬟入畫因私藏物品被發現,入畫苦苦哀求,希望惜春能為自己說情。然而,惜春卻不為所動,堅決要求將入畫帶走,還說“我隻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這種對身邊人的冷漠態度,可見她內心的孤僻。她似乎早已看透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對周圍的一切都保持著一種疏離的態度,不輕易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聯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叛逆決絕也是惜春性格的重要方麵。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女子的命運往往被家族和社會所左右。但惜春卻敢於反抗這種命運。地藏庵尼姑勸說她出家時,她周圍的人,如王夫人、尤氏等,都堅決反對,試圖用封建禮教來勸阻她。然而,惜春不為所動,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家。她的這種叛逆,是對封建禮教的公然挑戰,她不願意被封建製度所束縛,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脫。她甚至不惜以死相求,來表明自己的決心,這種決絕的態度在當時的社會中是極為罕見的。
    惜春選擇出家背後有著深刻的原因。家族的衰敗是她選擇出家的重要因素之一。賈府曾經的繁華逐漸消逝,家族內部矛盾重重,長輩們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讓她感到無比失望。她看到了家族的腐朽和黑暗,意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己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姐妹們的悲慘命運也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迎春被丈夫虐待致死,探春遠嫁他鄉,這些都讓惜春感到人生的無常和痛苦。她覺得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隻有出家才能擺脫這些痛苦。
    從心理變化來看,起初惜春對塵世雖有不滿,但對於出家一事仍有猶豫。她畢竟生長在富貴之家,家族的榮耀和親情在她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然而,隨著家族的衰敗和身邊人的悲慘遭遇,她的內心逐漸發生了變化。她開始對塵世感到絕望,對封建禮教產生了深深的厭惡。地藏庵尼姑的勸說,讓她看到了佛門的清淨與解脫,這進一步堅定了她出家的決心。她從一個對塵世還有所留戀的少女,逐漸變成了一個堅定的出家人,這種心理變化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她對封建製度反抗的體現。
    惜春的形象是《紅樓夢》中一個獨特的存在,她的孤僻冷漠、叛逆決絕以及出家的選擇,都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迫和扭曲,同時也展現了她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她的故事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奈,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2.寶玉形象分析
    寶玉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貫穿了他的整個生命曆程。在他的世界裏,情感是純粹而美好的,不摻雜任何世俗的功利和算計。他與姐妹們在大觀園中吟詩作畫、嬉笑玩耍,享受著無憂無慮的時光,這些都是他所珍視的純真情感。他對黛玉的感情更是如此,他們之間的愛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基礎上,是一種靈魂的契合。寶玉深知黛玉的心思,黛玉也懂他的叛逆和無奈,他們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共同追求著自由和真愛的理想。
    寶玉對精神契合的追求體現在他對誌同道合之人的渴望上。他厭惡那些追求功名利祿、熱衷於仕途經濟的人,認為他們失去了本心,變得虛偽和庸俗。他渴望能找到一個與自己一樣,對世俗有清醒認識,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當他聽聞甄寶玉與自己性情相近時,心中充滿了期待,以為終於能找到一個真正的知己。
    然而,與甄寶玉的見麵卻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見麵時,甄寶玉大談仕途經濟,認為讀書考取功名、入仕為官才是男兒的正途,那些詩詞歌賦不過是消遣之物。這與寶玉的想法截然不同,寶玉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對仕途經濟極為反感。甄寶玉的話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寶玉心中的熱情,他感到無比的失望。
    這種失望讓寶玉陷入了深深的內心掙紮。他開始懷疑自己所堅持的東西是否正確,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他所追求的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是否真的存在。他看到甄寶玉被封建正統教育同化,變成了一個自己曾經厭惡的人,這讓他對現實感到更加絕望。他意識到,在這個封建禮教的牢籠中,想要保持自我是如此的艱難。
    寶玉一方麵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深知一旦妥協,就會成為像甄寶玉那樣的人,失去自己的本心。但另一方麵,他又感到孤獨和無助,在這個世界上,他找不到一個真正能理解他的人。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這次見麵也讓寶玉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禮教的殘酷和虛偽。他看到了封建正統教育對人的毒害,它可以將一個原本純真善良的人變成一個功利世俗的人。寶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之心也因此更加堅定,他不願意被這個製度所同化,他要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哪怕前方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
    寶玉的形象是複雜而深刻的。他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以及與甄寶玉見麵後的失望和內心掙紮,都反映了他在封建禮教壓迫下的痛苦和反抗。他是《紅樓夢》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自由和真愛的執著追求。
    3.甄寶玉形象分析
    甄寶玉在《紅樓夢》中的形象經曆了顯著的前後性格變化。在早期的描述中,甄寶玉與賈寶玉極為相似,他們都生長在富貴之家,不喜讀“經濟文章”,對仕途經濟毫無興趣,整日與姐妹們嬉戲玩耍,追求純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他們的性情相近,仿佛是彼此的影子,都對封建禮教有著一定程度的叛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隨著情節的發展,甄寶玉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當他進京考功名時,與賈寶玉見麵,此時的他已完全成為了封建正統教育的產物。他舉止端莊,禮數周全,言語中滿是對仕途經濟的推崇。他認為讀書考取功名、入仕為官才是男兒的正途,那些詩詞歌賦不過是消遣之物,不可過於沉迷。他對寶玉追求自由、厭惡功名利祿的想法表示不理解,甚至覺得幼稚和不切實際。
    甄寶玉成為封建正統教育產物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家庭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甄家作為與賈家地位相當的家族,同樣受到封建禮教的嚴格束縛。家族長輩們期望甄寶玉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光宗耀祖,為家族帶來更多的榮耀和利益。他們從小就對甄寶玉進行正統的教育,灌輸封建禮教的思想,讓他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其次,社會環境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科舉考試是文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社會普遍認為隻有考取功名、為官作宰才是成功的標誌。甄寶玉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和輿論的壓力。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他不得不順應這種潮流,接受封建正統教育。
    甄寶玉的形象對寶玉起到了重要的襯托作用。通過與甄寶玉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寶玉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寶玉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不願意被封建禮教所同化,他對仕途經濟的厭惡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甄寶玉的襯托下顯得更加難能可貴。甄寶玉的世俗化也讓寶玉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裏是如此的格格不入。這次見麵成為了寶玉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讓他在覺醒的道路上又邁出了艱難的一步。同時,甄寶玉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正統教育對人的毒害,它可以將一個原本純真善良的人變成一個功利世俗的人,進一步深化了《紅樓夢》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主題。
    四、藝術特色探究
    1.對比手法運用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中,對比手法的運用極為精妙,尤其是甄、賈寶玉的對比以及惜春與其他人物的對比,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同時強化了作品的主題表達。
    甄寶玉與賈寶玉的對比,鮮明地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早期的甄寶玉與賈寶玉性情相近,都對封建禮教有著一定的叛逆,不喜讀“經濟文章”,追求純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然而,隨著情節的發展,甄寶玉逐漸被封建正統教育同化,成為了一個推崇仕途經濟、舉止端莊守禮的人。當他與寶玉見麵時,大談讀書考取功名、入仕為官才是男兒正途,這與寶玉對仕途經濟的厭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對比突出了寶玉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執著追求,他不願意被世俗的功利所汙染,堅守著自己內心的理想世界。同時,也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正統教育對人的毒害,它可以將一個原本純真善良的人變成一個功利世俗的人,進一步深化了作品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惜春與其他人物的對比,也凸顯了她獨特的性格和命運。與迎春的懦弱形成對比,惜春在麵對抄檢大觀園等事件時,表現出了非常鎮定的性格,隻不過這種鎮定是對於現實的舍棄和逃避。她在得知丫鬟入畫私藏物品後,堅決要求將入畫帶走,毫不留情,展現出了她的孤僻冷漠。而與王夫人、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統勢力的人相比,惜春的叛逆決絕更加明顯。王夫人和尤氏堅決反對惜春出家,認為這違反了封建禮教,會攪亂封建經濟和封建生活秩序。但惜春不為所動,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家,追求自由和解脫。這種對比讓惜春的形象更加鮮明,她的出家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反抗。
    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主題表達起到了強化作用。通過甄、賈寶玉的對比,以及惜春與其他人物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在封建正統教育的影響下,像甄寶玉這樣的人逐漸失去了自我,成為了封建製度的犧牲品;而惜春和寶玉則試圖反抗這種製度,追求自由和純真,但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麵前,他們的反抗顯得如此艱難。這種對比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奈,以及作者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對人性自由的向往。同時,也讓作品的悲劇主題更加深入人心,引發讀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2.語言個性化特點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中,每個人物的語言都高度符合其身份性格,對人物形象塑造和情節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惜春的語言簡潔決絕,充滿了對塵世的厭棄和對出家的堅定。當尼姑勸說她出家時,她回應道:“我已立定主意,隻求你們帶了我去,我也省了多少煩惱。”短短幾句話,便展現出她的果斷和對佛門清淨生活的向往。她拒絕入畫的哀求時說:“我隻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這種冷漠的語言,將她孤僻決絕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惜春的語言推動了她出家情節的發展,讓讀者看到她在麵對封建禮教束縛時的反抗決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寶玉的語言則充滿了純真和叛逆。他與甄寶玉見麵時,說:“我素日最不喜這些‘經濟文章’,倒是詩詞歌賦還略懂一二。”這句話直接表明了他對仕途經濟的厭惡,體現出他追求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性格。當甄寶玉大談仕途經濟時,寶玉“呆了半晌”,然後說:“據你說起來,你的學問倒比我高些。”這句話看似平淡,卻飽含著他的失望和無奈,進一步展現了他內心的痛苦和掙紮。寶玉的語言不僅塑造了他叛逆純真的形象,也推動了他與甄寶玉思想衝突情節的發展。
    甄寶玉的語言則盡顯封建正統氣息。他對寶玉說:“讀書一事,隻要明理,不是徒為功名。但如今世風日下,非有真才實學,不能出人頭地。”這番話體現出他深受封建正統教育的影響,將考取功名視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他的語言與寶玉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他被世俗同化的形象,同時也加劇了兩人之間的矛盾,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王夫人和尤氏等封建正統勢力代表的語言則充滿了威嚴和壓迫感。王夫人反對惜春出家時說:“你年紀輕輕的,怎麽就起了這個念頭?這成何體統!”尤氏也在一旁幫腔:“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不為家族著想。”她們的語言體現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塑造了她們維護封建秩序的形象,也使得惜春與封建勢力的矛盾更加尖銳,推動了惜春出家情節的發展。
    總之,本回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生動地塑造了各個角色的形象,使人物躍然紙上。同時,這些語言也巧妙地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讓故事更加曲折動人,深刻地展現了《紅樓夢》的主題。
    3.情節設置技巧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在情節設置上獨具匠心,巧妙運用懸念、轉折等手法,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讀性,給讀者帶來了豐富而獨特的閱讀體驗。
    懸念的設置是本回情節的一大亮點。和尚送玉這一情節充滿了神秘色彩,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好奇心。通靈寶玉作為賈寶玉的命根子,它的丟失讓寶玉陷入了困境,而和尚突然送玉,讓人不禁猜測其中的緣由。和尚為何會在此時出現?他送玉的目的是什麽?這塊玉又將對寶玉和整個故事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懸念如同鉤子一般,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探究下去。這種懸念的設置不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氛圍,還為後續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讓讀者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關注。
    情節的轉折也為故事增添了不少波瀾。寶玉滿心期待與甄寶玉相見,以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見麵後的對話卻讓他大失所望。甄寶玉從早期與寶玉性情相近,到如今變成一個推崇仕途經濟的世俗之人,這種巨大的轉變出乎讀者的意料。這一轉折不僅讓寶玉的內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和無奈。它打破了讀者原本的期待,使故事的發展更加曲折多變,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和張力。
    此外,惜春出家的情節也充滿了轉折。起初,惜春雖對塵世有所不滿,但對於出家一事仍有猶豫。然而,在地藏庵尼姑的勸說下,她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從猶豫變得堅定。眾人的反對不僅沒有動搖她,反而讓她更加決絕。這種轉折展現了惜春性格中的叛逆和堅定,也讓讀者看到了她在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反抗。
    這些情節設置技巧對讀者的閱讀體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懸念的設置激發了讀者的探索欲望,使他們沉浸在故事中,不斷猜測和推理。情節的轉折則讓讀者的情緒隨之起伏,時而為寶玉的失望感到惋惜,時而為惜春的堅定感到敬佩。這種跌宕起伏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紅樓夢》的魅力,也使他們對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這些巧妙的情節設置也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讓《紅樓夢》成為了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
    五、主題思想挖掘
    1.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惜春出家和寶玉失望這兩個情節,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同時也揭示了封建製度對家族和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惜春出家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激烈反抗。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女性的命運被牢牢地掌控著,她們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成為男性的附屬品。惜春生長在侯門公府,卻對這種封建禮教的生活深感厭惡。她看到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姐妹們的悲慘命運,如迎春被丈夫虐待致死,探春遠嫁他鄉,這些都讓她對塵世感到絕望。地藏庵尼姑的勸說,讓她看到了佛門的清淨與解脫,於是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家。惜春的出家,是對封建禮教下女性悲慘命運的一種反抗,她不願意被封建製度所束縛,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脫。然而,她的這種反抗卻遭到了封建正統勢力的強烈反對,王夫人和尤氏等認為她出家違反了封建禮教,會攪亂封建經濟和封建生活秩序,落得個不忠不孝的罪名。這充分體現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它不允許人們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必須按照封建製度的要求生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寶玉的失望同樣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扭曲。寶玉追求的是純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厭惡封建禮教的束縛,渴望自由的生活,對仕途經濟極為反感。他滿心期待能在甄寶玉身上找到精神上的共鳴,認為他們是同類人。然而,見麵後卻發現甄寶玉已被封建正統教育同化,變得世俗功利,大談仕途經濟。這讓寶玉的希望破滅,他感到無比的失望和痛苦。甄寶玉的轉變,正是封建禮教毒害的結果。在封建正統教育的影響下,他失去了原本純真的本性,成為了封建製度的犧牲品。寶玉的失望,也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禮教的殘酷和虛偽,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裏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封建製度不僅對人性造成了壓抑和扭曲,也對家族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賈府曾經的繁華逐漸消逝,家族內部矛盾重重,長輩們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導致家族的衰敗。這正是封建製度下家族權力鬥爭的結果,封建禮教強調等級製度和家族利益,為了爭奪權力和財富,人們不惜互相算計、陷害。在社會層麵,封建製度的腐朽和黑暗也導致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土地兼並嚴重,百姓民不聊生,“盜賊蜂起”,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封建禮教的束縛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被禁錮,創造力被壓抑。
    惜春出家和寶玉失望這兩個情節,通過對人物命運的描寫,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以及封建製度對家族和社會的危害。它們讓讀者看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奈,也引發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2.對人性的思考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通過人物的命運抉擇,深刻展現了人性在命運麵前的複雜表現,揭示了人性的易變與脆弱。
    惜春在家族衰敗的命運麵前,做出了出家的選擇。起初,她雖對塵世不滿,但仍有猶豫,畢竟家族的榮耀和親情在她心中有一定分量。然而,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姐妹們的悲慘遭遇,讓她逐漸看清了塵世的殘酷。地藏庵尼姑的勸說,如同最後一根稻草,堅定了她出家的決心。惜春的掙紮體現了人性在麵對命運轉折時的矛盾。她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和解脫,又難以割舍家族的情感羈絆。這種掙紮反映出人性在追求理想與麵對現實時的無奈。
    寶玉在與甄寶玉見麵後的失望,也凸顯了他在命運麵前的掙紮。寶玉一直追求純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契合,對封建禮教充滿厭惡。他滿心期待能在甄寶玉身上找到知己,卻發現甄寶玉已被世俗同化。這一打擊讓寶玉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他開始懷疑自己所堅持的東西是否正確,在現實的壓力下,他的理想顯得如此脆弱。寶玉的掙紮體現了人性在堅守自我與順應世俗之間的艱難抉擇,也反映出人性在麵對外界誘惑和壓力時的易變。
    甄寶玉的轉變則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易變。早期的甄寶玉與寶玉性情相近,對仕途經濟毫無興趣。但在家庭環境和社會輿論的影響下,他逐漸接受了封建正統教育,成為了一個推崇仕途經濟的世俗之人。甄寶玉的轉變說明人性是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在利益和社會地位的誘惑麵前,原本純真的本性可能會逐漸喪失。
    此外,書中其他人物的表現也反映了人性的脆弱。王夫人和尤氏等封建正統勢力的代表,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家族的利益,堅決反對惜春出家。她們的行為看似強硬,實則是內心恐懼的表現。她們害怕惜春的選擇會打破封建秩序,動搖她們的地位。這種恐懼體現了人性在麵對變革時的脆弱,人們往往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感,而抗拒改變。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通過人物的命運選擇和掙紮,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易變與脆弱。在命運的洪流中,人們往往難以堅守自我,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無奈,也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深入思考。
    3.對理想世界的向往
    寶玉在《紅樓夢》中,是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富足追求的典型代表,他的內心深處構建著一個理想世界。
    在寶玉的理想世界裏,純真的情感是最為珍貴的。他與姐妹們在大觀園中的相處,沒有世俗的功利和算計,隻有純粹的友情和愛情。他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基礎上,是靈魂的契合。他們一起葬花、吟詩,在封建禮教的壓抑下,共同守護著這份純真的情感。寶玉對姐妹們的關懷也是無微不至,他尊重她們的個性和想法,不把她們看作是封建禮教下的附屬品。他認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兒們純潔善良,而男子則汙濁不堪。這種對女性的尊重和讚美,體現了他對純真情感的向往。
    精神富足也是寶玉理想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厭惡那些追求功名利祿、熱衷於仕途經濟的人,認為他們失去了本心,變得虛偽和庸俗。他喜歡讀詩詞歌賦,沉浸在文學藝術的世界裏,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他渴望能與誌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受。當他聽聞甄寶玉與自己性情相近時,心中充滿了期待,以為終於能找到一個真正的知己,這正是他對精神富足追求的體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寶玉在現實中卻遭遇了諸多無奈。封建禮教的束縛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將他緊緊困住。家族長輩們期望他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光宗耀祖,為家族帶來更多的榮耀和利益。他們不斷地向他灌輸封建正統思想,要求他學習“經濟文章”,考取功名。寶玉對此極為反感,但又無法擺脫家族的壓力。與甄寶玉的見麵,更是讓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甄寶玉被封建正統教育同化,變成了一個他曾經厭惡的人,這讓他對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產生了懷疑。
    盡管麵臨著種種無奈,寶玉依然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他不願意妥協,不願意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他在痛苦和掙紮中,不斷地尋找著實現理想的途徑。他與黛玉的愛情,成為了他在黑暗現實中的一絲光明。他對姐妹們的關懷和尊重,也是他對理想世界的一種堅守。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著封建禮教的壓迫,盡管力量微弱,但他從未放棄。
    寶玉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以及在現實中的無奈和堅持,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封建禮教壓迫下,依然懷揣著理想的靈魂。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引發了我們對理想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六、與前後章節關聯及在全書中的地位
    1.與前文情節呼應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與前文情節多處呼應,巧妙地揭示了前文埋下的伏筆,使故事的發展更加連貫和完整。
    惜春出家情節與前文多處呼應。早在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宮花時,惜春就笑道:“我這裏正和智能兒說,我明兒也剃了頭同他作姑子去呢。”這看似玩笑的話語,實則為她日後出家埋下了伏筆。在抄檢大觀園時,惜春執意趕走丫鬟入畫,表現出她的孤僻冷漠和對塵世的疏離,這也與本回中她堅定出家的選擇相呼應。她對家族的醜惡現象早已看透,家族的衰敗讓她更加堅定了出家的決心,這些前文情節都為惜春最終的選擇做了鋪墊。
    寶玉與甄寶玉相見情節也與前文有所關聯。在之前的情節中,就多次提及甄寶玉,說他與賈寶玉性情相近,兩人如同鏡像一般。這讓寶玉對甄寶玉充滿了期待,認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見麵後甄寶玉的世俗化,與前文所描述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種反差不僅讓寶玉失望,也揭示了封建正統教育對人的毒害。前文對甄寶玉的描述,為此次見麵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和衝擊力。
    和尚送玉情節同樣呼應前文。通靈寶玉是賈寶玉的命根子,在之前的情節中,寶玉曾多次摔玉,表達他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反抗。而此次和尚送玉,暗示著命運的一種安排。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壽恒昌”與寶釵金鎖上的“不離不棄,芳齡永繼”構成的“金玉良緣”說法,在前文也有多次提及。和尚送玉強化了這種宿命感,為寶玉和寶釵的婚姻埋下了更深的伏筆。同時,也呼應了前文寶玉與仙界的聯係,體現了《紅樓夢》中“夢幻”與“現實”交織的特點。
    本回情節與前文緊密呼應,通過對前文伏筆的揭示,使故事的發展更加自然流暢,也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紅樓夢》情節設置的精妙和作者構思的嚴謹。
    2.對後文情節鋪墊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的情節為後文的發展做了多方麵的鋪墊,深刻影響了故事的走向。
    惜春出家這一情節為後文家族的離散和衰敗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惜春的決絕離開,預示著賈府內部的分崩離析進一步加劇。她的出家是對封建禮教的反抗,也反映出家族內部矛盾的不可調和。此後,賈府可能會因為惜春的選擇而引發更多的爭議和矛盾,家族的凝聚力將進一步削弱。同時,惜春在佛門的生活也可能會有新的故事展開,她是否能在佛門中找到真正的寧靜和解脫,都為後文留下了懸念。
    寶玉與甄寶玉見麵後的失望,為他後續的覺醒和反抗埋下了伏筆。這次見麵讓寶玉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他所追求的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是如此難以尋覓。這將促使他更加堅定地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對家族為他安排的仕途經濟之路更加抵觸。他與黛玉的感情可能會因為他的覺醒而更加堅定,同時也會與封建正統勢力產生更激烈的衝突,為後文寶黛愛情的悲劇結局和寶玉的最終出走埋下了隱患。
    和尚送玉這一情節強化了“金玉良緣”的宿命感,為寶玉和寶釵的婚姻做了鋪墊。寶玉見到玉後病情好轉,賈府眾人對玉更加重視,也對寶玉的未來充滿了期待。這使得寶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顯,家族為了延續榮耀,很可能會加快促成寶玉和寶釵的婚事。而寶玉對玉的態度和反應,也反映出他內心的矛盾和掙紮,這將在他與寶釵的婚姻生活中引發一係列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故事走向悲劇結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外,本回中所展現的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以及家族內部的腐敗和矛盾,都為後文賈府的徹底衰敗埋下了伏筆。隨著故事的發展,賈府將麵臨更多的危機和挑戰,最終走向覆滅。總之,第一百十五回的情節為後文的發展搭建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故事的發展更加連貫和自然,也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紅樓夢》悲劇主題的必然性。
    3.在全書中的地位和意義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誌,證同類寶玉失相知”在全書中占據著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對主題深化和人物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從地位上看,此回是賈府衰敗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前文已描繪了賈府的繁華景象逐漸消逝,家族內部矛盾重重,而本回通過惜春出家和寶玉與甄寶玉見麵等情節,進一步展現了家族衰敗對人物命運的深刻影響。惜春的出家象征著賈府內部的分崩離析,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預示著家族傳統秩序的瓦解。寶玉與甄寶玉見麵後的失望,則反映出封建正統教育對人性的毒害,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堅守自我的艱難。這些情節為後文賈府的徹底衰敗和人物的悲慘結局做了有力鋪墊,使故事的發展更加連貫和自然。
    在主題深化方麵,本回進一步強化了《紅樓夢》對封建禮教的批判。惜春出家是對封建禮教下女性悲慘命運的反抗,她不願意被束縛在封建製度的牢籠中,追求自由和解脫。寶玉對甄寶玉的失望,也揭示了封建正統教育對人的扭曲,它讓原本純真善良的人變得世俗功利。這些情節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以及封建製度的腐朽和黑暗。同時,本回也體現了對人性的思考和對理想世界的向往。惜春和寶玉在命運麵前的掙紮和選擇,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脆弱。寶玉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盡管在現實中遭遇無奈,但他依然堅持,這表達了作者對理想世界的渴望。
    在人物塑造上,本回使惜春和寶玉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惜春的孤僻冷漠、叛逆決絕在出家情節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她的選擇讓讀者看到了她內心的堅定和對自由的向往。寶玉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執著追求,以及與甄寶玉見麵後的失望和內心掙紮,進一步凸顯了他的叛逆性格和對封建禮教的不滿。甄寶玉的形象則起到了襯托作用,通過與寶玉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寶玉的獨特和珍貴。
    《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在全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它通過情節的發展、主題的深化和人物的塑造,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紅樓夢》世界,讓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奈,以及人性的美好和堅韌。
    七、文化背景解讀
    1.佛教文化影響
    佛教思想在惜春出家的選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佛教文化的盛行。
    從惜春自身來看,她自幼就與佛結緣,常和水月庵智能兒、枕翠庵妙玉等下棋、談佛論經,深受佛學影響。佛教強調“四大皆空”“諸行無常”,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虛幻不實的,充滿了痛苦和煩惱。惜春生長在侯門公府,卻目睹了家族的興衰榮辱,看到了長輩們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姐妹們的悲慘命運。這些現實讓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塵世的無常和痛苦,與佛教所宣揚的思想不謀而合。她意識到,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沒有什麽是永恒不變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泡影。因此,她渴望通過出家修行,擺脫塵世的束縛,達到“涅盤寂靜”的境界,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地藏庵尼姑勸說惜春出家時,也運用了大量的佛教教義。她們描繪了佛門的清淨與解脫,說在佛門中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擺脫封建社會壓在婦女頭上的族權、夫權、神權等幾座大山以及“三從四德”的約束。這些話語對惜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進一步堅定了她出家的決心。惜春認為,隻有出家才能真正地遠離世俗的紛爭和痛苦,實現自我的救贖。
    當時社會佛教文化的盛行也是惜春出家的一個重要背景。在清朝時期,佛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佛教有著濃厚的興趣。許多寺廟香火旺盛,佛教教義深入人心。佛教的慈悲為懷、因果報應等思想,成為了人們道德規範和精神寄托的重要來源。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惜春選擇出家並不顯得突兀,反而得到了一些人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佛教文化的盛行也為惜春提供了一個出家的途徑和環境。當時的寺廟眾多,為出家修行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惜春可以在寺廟中學習佛法,與其他出家人一起修行,過著清淨的生活。同時,寺廟也為女性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和自由的空間,讓她們可以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佛教思想在惜春出家的選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佛教文化的盛行。惜春的出家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是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一種必然結果。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佛教文化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深刻影響,以及在封建社會中人們對自由和精神解脫的渴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封建禮教社會環境
    在《紅樓夢》所描繪的時代,封建禮教猶如一張無形卻又無比堅韌的大網,緊緊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滲透到家庭和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在思想層麵,封建禮教強調“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觀念,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和道德的標杆。這些觀念深入人心,使得人們的思想被嚴重禁錮。對於男性而言,讀書考取功名、入仕為官被視為人生的唯一正途。像甄寶玉,原本與寶玉性情相近,對仕途經濟毫無興趣,但在封建正統教育的影響下,逐漸接受了這種觀念,認為隻有通過科舉考試,光宗耀祖,才是成功的標誌。而對於女性,她們則被要求遵守“三從四德”,成為男性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她們的命運往往被家族和社會所左右,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中,封建禮教的等級製度森嚴。長輩擁有絕對的權威,晚輩必須無條件服從。賈府中,賈母作為家族的最高長輩,她的話就是聖旨,家族中的大小事務都由她決定。王夫人和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統勢力的人,堅決維護封建禮教的權威,對惜春出家一事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違反了封建禮教,會攪亂封建經濟和封建生活秩序。在婚姻方麵,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包辦,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就是封建禮教下婚姻製度的犧牲品。他們真心相愛,卻無法在一起,最終黛玉含恨而死,寶玉也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在社會上,封建禮教同樣無處不在。科舉考試是文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社會普遍認為隻有考取功名、為官作宰才是成功的標誌。這種觀念導致了社會的功利化和虛偽化,人們為了追求功名利祿,不惜不擇手段。同時,封建禮教還強調男尊女卑,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極低,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機會。她們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參與社會活動,隻能待在家裏相夫教子。
    封建禮教的束縛使得人們失去了自由和個性,無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惜春和寶玉等人物的反抗,正是對這種封建禮教社會環境的不滿和挑戰。他們試圖打破這張無形的大網,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但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麵前,他們的反抗顯得如此艱難和無力。《紅樓夢》通過對封建禮教社會環境的描繪,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在這種環境下的壓抑和扭曲。
    3.新興市民思想衝擊
    在《紅樓夢》所描繪的時代,新興市民思想開始悄然興起,對惜春和寶玉等人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與封建正統思想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新興市民思想強調個性自由、平等和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這與封建正統思想所倡導的等級製度、三綱五常等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惜春和寶玉等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種新興思想的衝擊。
    惜春的出家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興市民思想中對個性自由的追求。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女性的命運往往被家族和社會所左右,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而惜春敢於反抗這種命運,毅然選擇出家,追求自己的精神解脫。她不願意被封建製度所束縛,渴望擺脫家族的榮耀和親情的羈絆,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自由。這種對個性自由的追求,正是新興市民思想的體現。
    寶玉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也與新興市民思想相契合。他厭惡封建禮教的束縛,對仕途經濟毫無興趣,認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女性的個性和想法。他與黛玉之間的愛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基礎上,是一種靈魂的契合。這種對純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與封建正統思想所強調的家族利益和婚姻的政治目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新興市民思想與封建正統思想之間的衝突也十分明顯。惜春的出家遭到了封建正統勢力的強烈反對,王夫人和尤氏等認為她出家違反了封建禮教,會攪亂封建經濟和封建生活秩序。寶玉對仕途經濟的厭惡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也讓家族長輩們感到不滿,他們不斷地向他灌輸封建正統思想,要求他學習“經濟文章”,考取功名。
    在這種衝突中,惜春和寶玉等人物陷入了痛苦和掙紮。他們一方麵受到新興市民思想的影響,渴望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另一方麵,又無法擺脫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麵臨著來自家族和社會的巨大壓力。這種衝突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革和矛盾,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製度的腐朽和黑暗。惜春和寶玉等人物的命運,正是新興市民思想與封建正統思想衝突的犧牲品。
    喜歡【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請大家收藏:()【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