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阻超凡佳人雙護玉 欣聚黨惡子獨承家

字數:20850   加入書籤

A+A-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對仗與寓意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回目“阻超凡佳人雙護玉,欣聚黨惡子獨承家”對仗極為工整。“阻超凡”與“欣聚黨”,一個是阻止超凡脫俗的行為,一個是欣然聚集結黨,在動作和情感態度上形成鮮明對比;“佳人雙護玉”和“惡子獨承家”,“佳人”對“惡子”,身份對立,“雙護玉”與“獨承家”,在行為和職責上相互映襯,對仗嚴謹,展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阻超凡”寓意著對超脫塵世、擺脫世俗羈絆的一種阻攔。在本回中,寶玉欲將玉還給和尚,有超凡脫俗、斬斷塵緣之意,而襲人、紫鵑的阻攔則代表著世俗力量對這種超脫的抗拒。這反映出《紅樓夢》中塵世的情感、責任和欲望對人追求精神解脫的束縛,也暗示著在封建禮教和世俗觀念的籠罩下,人們難以輕易掙脫現實的枷鎖。
    “欣聚黨”描繪了賈環、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一起尋歡作樂的場景。他們欣然結黨,不顧家族的興衰和規矩,體現出一種墮落和放縱。這寓意著賈府內部的腐朽勢力相互勾結,加速了家族的衰敗,也反映出封建社會中貴族階層的荒淫無度和道德淪喪。
    “佳人雙護玉”中的“佳人”指襲人、紫鵑,“玉”在《紅樓夢》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可看作是愛情、純真、美好的象征。襲人、紫鵑拚命護玉,一方麵體現了她們對寶玉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麵也象征著對美好事物的守護。在賈府日益衰敗的背景下,她們的護玉行為顯得尤為珍貴,卻也無法阻擋命運的洪流,暗示著美好事物在現實麵前的脆弱。
    “惡子獨承家”中的“惡子”指賈環等人,他們本應承擔起家族的責任,卻隻知吃喝玩樂、爭權奪利。“獨承家”看似是承擔家族事務,實則是對家族的進一步破壞。這一表述寓意著家族的衰敗已無可挽回,不肖子孫的胡作非為加速了家族的滅亡,深刻地揭示了《紅樓夢》中家族興衰的主題,以及封建社會製度下家族內部的矛盾和危機。
    從《紅樓夢》整體主題來看,這一回目的寓意與小說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命運無常的感慨相契合。它通過鮮明的對比和象征手法,展現了塵世的喧囂與無奈、美好與醜惡的交織,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說所蘊含的悲劇色彩和思想深度。
    2.回目與章節內容關聯
    回目“阻超凡佳人雙護玉,欣聚黨惡子獨承家”高度概括了第一百十七回的主要情節,對理解章節核心內容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阻超凡佳人雙護玉”精準概括了寶玉還玉以及襲人、紫鵑護玉這一核心情節。章節中,和尚前來索要寶玉口中之玉,寶玉聽聞後決定將玉還給和尚,有超凡脫俗、斬斷塵緣之意,此為“超凡”之舉。而襲人、紫鵑得知後,拚盡全力阻攔。襲人坐在地上哭喊,任憑寶玉狠命推搡也拉住不放;紫鵑也加入阻攔的行列。她們的行為體現了“佳人雙護玉”,這一情節不僅展現了襲人、紫鵑對寶玉的深厚情感,也暗示了世俗情感對寶玉超脫塵世想法的阻礙。通過這一回目,讀者能迅速把握這一情節的關鍵,理解到在塵世情感的牽絆下,寶玉想要超凡脫俗並非易事。
    “欣聚黨惡子獨承家”則概括了賈環、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的行為。在章節中,這些人聚集在賈府,喝酒賭錢、抱怨賈家人,還聊起各種新聞,呈現出一副“欣聚黨”的景象。此時賈府麵臨諸多困境,賈赦病危,賈璉托付巧姐兒、交代家事並安排賈芸賈薔看家,然而這些所謂“承家”的惡子們卻隻知尋歡作樂,毫無承擔家族責任的意識。他們的行為加速了賈府的衰敗,回目通過“惡子獨承家”這一表述,揭示了賈府內部的腐朽和家族命運的悲慘走向。
    回目對理解章節核心內容的提示作用還體現在對主題的暗示上。“阻超凡”與“欣聚黨”形成鮮明對比,暗示了本回中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寶玉的超凡脫俗代表著對塵世的厭倦和對精神解脫的追求,而賈環等人的欣聚黨則體現了世俗的墮落和對家族責任的漠視。這種對比深化了《紅樓夢》中關於人生選擇、家族興衰的主題,讓讀者在閱讀章節內容時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總之,回目與章節內容緊密相連,為讀者理解章節核心內容提供了重要線索。
    二、情節梳理與分析
    1.寶玉還玉情節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寶玉聽聞和尚到來後的反應極為強烈,這一反應背後蘊含著他複雜而深刻的心理變化,而還玉情節更是對其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寶玉得知和尚在外麵時,他急忙詢問“我師父在哪裏”,言語間透露出急切與渴望。這種急切並非偶然,在此之前,寶玉經曆了諸多人生的起伏與磨難。他與黛玉的愛情悲劇,讓他的心靈遭受了巨大的創傷;家族的興衰變遷,也使他對塵世的繁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尚的出現,仿佛是他心靈深處一直期盼的救贖之光,讓他看到了擺脫塵世痛苦的希望。所以,他才會如此急切地想要見到和尚,想要與他交流,尋求解脫之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寶玉決定還玉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起初,他本想勸說和尚不要錢,希望能以一種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然而,和尚的堅持讓他意識到,這或許是命運給他的一個契機。他想到自己病好後,覺得這塊通靈寶玉似乎成了他與塵世的一種羈絆。這塊玉見證了他在賈府的種種經曆,有歡笑,更有淚水。它曾讓全家因它的得失而或喜或憂,也讓他自己陷入了無數的情感糾葛之中。如今,他想要放下這一切,想要擺脫塵世的束縛,於是他決定把玉還給和尚。
    當襲人聽說他要還玉後急忙拉住他,紫鵑也抱住他不讓他去時,寶玉忙說自己是騙大家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能少要一些錢。這一行為看似是在欺騙家人,實則反映出他內心的掙紮。他一方麵渴望超脫塵世,追求精神上的解脫;另一方麵,他又不忍心看到家人為他的行為而傷心難過。他深知家人對他的期望和關愛,所以他試圖用這種善意的謊言來安撫家人的情緒。
    但在與和尚交談的過程中,寶玉的內心逐漸堅定了還玉的想法。他與和尚說了一些讓家人不懂的話,這些話或許是他們之間關於塵世與超脫的深刻交流。在交流中,寶玉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塵世的虛幻和無常,他意識到隻有放下這塊玉,放下塵世的一切,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自由。最終,和尚分文沒要就走了,這也讓寶玉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還玉情節對寶玉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展現了寶玉對塵世的深刻洞察和對精神解脫的執著追求。他不再是那個隻知在大觀園中與姐妹們嬉戲玩樂的公子哥,而是一個經曆了人生苦難後,對人生有了深刻思考的智者。他敢於打破世俗的束縛,勇敢地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這種勇氣和決心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豐滿。同時,還玉情節也體現了寶玉內心的善良和對家人的關愛。他在追求解脫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忘記家人的感受,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總之,寶玉還玉情節是《紅樓夢》中一個極具深意的情節,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寶玉形象。
    2.佳人護玉情節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襲人、紫鵑阻攔寶玉還玉的場景緊張而動人,充分展現了她們對寶玉的深情厚誼。當寶玉聽聞和尚到來,決定將玉還給對方時,襲人聽聞後急忙拉住寶玉。她坐在地上,雙手緊緊地抓住寶玉的衣角,任憑寶玉狠命推搡,也死活不肯鬆手,口中還哭喊著:“你這一去,可叫我們怎麽辦啊!”那聲音中充滿了驚恐與絕望,仿佛一旦鬆開手,就會永遠失去寶玉。
    紫鵑見狀,也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阻攔的行列。她從旁邊衝過來,一把抱住寶玉的胳膊,身體緊緊地貼在寶玉身上,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她苦苦哀求道:“寶二爺,你不能走啊,你要是走了,林姑娘在天上也不會安心的。”她的話語中既有對寶玉的擔憂,也有對黛玉的懷念,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襲人護玉的原因主要源於她對寶玉的深厚情感和長期以來形成的責任意識。她自幼就跟隨寶玉,一直盡心盡力地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在她心中,寶玉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她把自己的未來都寄托在了寶玉身上。她深知這塊玉對寶玉的重要性,一旦寶玉還玉出家,她的生活將會失去所有的意義。而且,她作為寶玉身邊最親近的人,覺得自己有責任阻止寶玉做出如此衝動的決定,要守護好寶玉,讓他留在塵世,繼續過著安穩的生活。
    紫鵑護玉則更多地是出於對黛玉的忠誠和對寶玉的一種特殊情感。她與黛玉情同姐妹,深知黛玉對寶玉的深情。在黛玉離世後,她把對黛玉的那份情感延續到了寶玉身上。她認為寶玉是黛玉在塵世的牽掛,保護寶玉就是對黛玉最好的紀念。而且,她擔心寶玉還玉出家後會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所以她要盡自己的所能,阻止寶玉走上這條不歸路。
    這一情節對展現人物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它深刻地展現了襲人、紫鵑與寶玉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襲人、紫鵑的護玉行為,讓我們看到了她們對寶玉的愛不僅僅是主仆之情,更是一種超越了身份和地位的真摯情感。同時,這一情節也反映了襲人、紫鵑之間的默契和團結。在麵對寶玉還玉這一重大事件時,她們能夠齊心協力,共同阻攔寶玉,體現了她們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關係。
    此外,佳人護玉情節還從側麵展現了寶玉在賈府中的重要地位。他是眾人關注和嗬護的對象,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身邊人的心。這也暗示了寶玉的命運與賈府的興衰息息相關,他的選擇不僅會影響自己的人生,也會對整個賈府產生深遠的影響。總之,佳人護玉情節是《紅樓夢》中一個極具感染力的情節,它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內涵,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動人的情感畫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惡子承家情節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賈環、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賈府,開啟了一番吃喝玩樂、所謂“承家”的鬧劇,而這一情節背後,隱藏著對賈府衰敗的推動作用以及深刻的賈府內部矛盾和社會現實。
    賈璉聽聞父親賈赦因風寒染上癆病,急需有人前去探望,在交代完家中的事情後,便獨自啟程。於是,家中的事情暫時交給了賈芸和賈薔二人。而賈環自從母親去世後,沒了依靠,便與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混在了一起。他們每日在賈府中喝酒賭錢,全然不顧家族的規矩和顏麵。
    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腐朽墮落的勢力。他們的吃喝玩樂並非簡單的消遣,而是一種對家族責任的漠視和對家族財產的揮霍。賈府此時本就麵臨著諸多困境,經濟上入不敷出,家族聲譽也逐漸受損。然而,賈環等人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變本加厲地尋歡作樂。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在加速賈府的衰敗,就像一群蛀蟲,不斷地侵蝕著賈府這座看似龐大卻早已千瘡百孔的大廈。
    在他們的聚會中,還發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事情。當聊到鳳姐時,賈環跟王仁一起罵起鳳姐來,並且二人還商量準備將巧姐賣了。這一行為充分暴露了他們的自私、貪婪和殘忍。巧姐是賈府的後代,是他們的親人,然而在利益麵前,他們卻毫不猶豫地拋棄了親情,將巧姐視為可以交易的物品。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人倫道德,也反映出賈府內部親情的淡漠和人際關係的扭曲。
    從這一情節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賈府內部的矛盾。賈環等人與賈府的其他成員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利益衝突。他們長期被邊緣化,心中充滿了怨恨和不滿。如今有了機會,他們便想趁機報複,通過破壞賈府的秩序和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賈府的管理層,如王夫人等,在麵對這些問題時,卻顯得無能為力。他們無法有效地約束這些人的行為,也無法解決賈府內部的矛盾,這使得賈府的衰敗成為了一種必然。
    同時,這一情節也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封建社會中,貴族階層的腐朽和墮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賈環等人的行為並非個例,而是整個社會風氣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吃喝玩樂、爭權奪利,反映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對權力和財富的盲目追求,以及道德觀念的缺失。此外,賈雨村因貪汙被送去審問的消息也暗示了當時官場的黑暗和腐敗。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賈府的衰敗不僅僅是家族內部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製度的必然結果。
    賈環、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的“惡子承家”情節,是《紅樓夢》中一個極具批判性的情節。它通過對這些人物行為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賈府衰敗的原因,以及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這一情節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和社會的黑暗,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價值。
    三、人物形象塑造
    1.寶玉形象轉變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寶玉與和尚的交談成為他形象轉變的關鍵節點,這一過程深刻展現了他對紅塵的看破以及思想上的重大轉變,與前文情節中的寶玉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與和尚交談之前,寶玉雖經曆了諸多人生變故,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對塵世的眷戀。他與姐妹們在大觀園中的生活,充滿了純真的歡笑和美好的回憶。他對黛玉的深情,更是他在塵世中情感的寄托。然而,命運卻對他殘酷至極。黛玉的離世,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心靈,讓他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家族的興衰變遷,也讓他目睹了世態的炎涼。此時的寶玉,雖有對塵世的不滿和困惑,但尚未完全看透紅塵的虛幻。
    當和尚出現後,寶玉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急切地想要見到和尚,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在與和尚的交談中,他逐漸被和尚的話語所觸動,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他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愛情、親情和富貴,都如同夢幻泡影,轉瞬即逝。那塊通靈寶玉,曾經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與塵世緊密相連的紐帶,但此時卻成了他想要擺脫的枷鎖。
    寶玉決定還玉的行為,是他思想轉變的重要體現。他不再留戀塵世的繁華,而是渴望超脫塵世,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他深知,隻有放下這塊玉,放下塵世的一切,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自由。這種思想轉變,與他之前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之前的寶玉,是一個天真爛漫、不諳世事的公子哥,他隻知在大觀園中與姐妹們嬉戲玩樂,對家族的興衰和社會的現實缺乏深刻的認識。而現在的寶玉,經曆了人生的磨難後,變得成熟而深沉,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對塵世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結合前文情節來看,寶玉在與和尚交談前後的形象差異十分明顯。在黛玉去世之前,寶玉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人。他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和向往,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他與黛玉之間的愛情,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然而,黛玉的離世,讓他的世界崩塌了。他開始變得消沉和迷茫,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與和尚的交談,則讓他從迷茫中走了出來,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不再為塵世的痛苦所困擾,而是勇敢地麵對現實,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寶玉在與和尚交談前後的形象轉變,是《紅樓夢》中一個重要的情節。它展現了寶玉對紅塵的看破和思想上的成熟,也反映了《紅樓夢》對人生、對命運的深刻思考。通過對比寶玉前後形象的差異,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紅樓夢》的主題和內涵,感受到作者對人性、對社會的洞察和批判。
    2.襲人情感剖析
    襲人對寶玉的情感深厚而複雜,從多個方麵都能體現出她對寶玉的深情以及獨特的性格特點。
    在生活照顧方麵,襲人可謂無微不至。她自幼便跟隨寶玉,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對寶玉的照料中。寶玉的衣食住行,她都安排得妥妥當當。清晨,她會早早地起床,為寶玉準備好洗漱用品和幹淨的衣物;夜晚,她會細心地為寶玉鋪好床鋪,掖好被角,確保他能有一個安穩的睡眠。在飲食上,她也會根據寶玉的口味和喜好,精心安排飯菜。這種長期的、細致入微的照顧,不僅僅是出於主仆的職責,更蘊含著她對寶玉深深的關愛。她把寶玉的生活起居當作自己生活的重心,仿佛照顧好寶玉就是她人生的使命。
    從責任擔當來看,襲人對寶玉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她深知寶玉在賈府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白自己作為寶玉身邊最親近的人,肩負著照顧和引導寶玉的責任。她時刻關注著寶玉的言行舉止,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有擔當、有作為的人。當寶玉做出一些不符合規矩的事情時,襲人會耐心地勸說他,引導他走上正途。例如,當寶玉與姐妹們過於親近時,襲人會提醒他注意分寸,以免引起他人的非議。她的這種責任擔當,體現了她對寶玉的關心和期望,也反映出她性格中穩重、理智的一麵。
    在寶玉還玉事件中,襲人的護玉行為更是將她對寶玉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她得知寶玉要將玉還給和尚時,她急忙拉住寶玉,坐在地上哭喊,任憑寶玉狠命推搡也不鬆手。她的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對玉的守護,更是對寶玉的守護。在她心中,玉是寶玉的一部分,失去了玉,就意味著失去了寶玉。她害怕寶玉還玉後會離開塵世,從此與她天人永隔。她的護玉行為,體現了她對寶玉的不舍和眷戀,也反映出她對寶玉未來的擔憂。
    然而,在寶玉還玉事件中,襲人也經曆了內心的掙紮和矛盾。一方麵,她深愛著寶玉,希望他能幸福快樂。她知道寶玉在經曆了諸多人生的磨難後,內心渴望解脫,而還玉出家或許是他尋求解脫的一種方式。她不忍心看到寶玉繼續在塵世中痛苦掙紮,從這個角度來說,她希望寶玉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另一方麵,她又無法割舍對寶玉的感情,她害怕失去寶玉。她已經習慣了在寶玉身邊照顧他,她的生活已經與寶玉緊密相連。如果寶玉還玉出家,她的生活將會失去所有的意義。這種內心的掙紮和矛盾,讓襲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她在阻攔寶玉還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問自己,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是否真的是為了寶玉好。
    襲人對寶玉的情感是深厚而複雜的。她在生活照顧、責任擔當和護玉行為中,都展現出了對寶玉的深情。而在寶玉還玉事件中的心理掙紮和矛盾,也讓我們看到了她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實情感。她的情感和性格特點,為《紅樓夢》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3.賈環等人性格特征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賈環、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的行為和言語,充分展現出他們自私、貪婪、墮落的性格特征,而這些性格特點對賈府的命運產生了極為負麵的影響。
    賈環自幼因庶出身份而心生自卑與怨恨,這種情緒逐漸演變成了他自私狹隘的性格。在賈府中,他常常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當眾人聚集在一起時,他與王仁一起罵起鳳姐,並且還商量著要將巧姐賣了。巧姐是他的侄女,是賈府的後代,然而在他眼中,親情毫無價值,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他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犧牲親人的幸福,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令人不齒。他的這種性格使得他在賈府中樹敵眾多,也讓他成為了家族衰敗的催化劑之一。
    賈芸原本是一個有一定上進心的人,他曾試圖通過討好鳳姐來謀取一份差事。然而,在與賈環等人混在一起後,他逐漸被他們的墮落氣息所感染。他參與到喝酒賭錢的行列中,對家族的困境視而不見。他的貪婪在此時也暴露無遺,他隻看到了眼前的享樂,而忽視了家族的長遠利益。他不再努力為家族的振興貢獻力量,反而成為了家族的負擔,加速了賈府的衰敗。
    賈薔同樣也是一個墮落的人物。他在賈府中本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卻沒有珍惜。他與賈環等人聚集在一起,吃喝玩樂,毫無節製。他的行為不僅敗壞了自己的名聲,也影響了賈府的風氣。他的墮落源於他內心的空虛和對責任的逃避,他不願意麵對家族的困境,隻知道在享樂中麻醉自己。他的這種態度使得賈府的管理更加混亂,家族的凝聚力也逐漸消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仁作為王熙鳳的哥哥,本應關心賈府的興衰,然而他卻與賈環等人勾結在一起,做出了傷害賈府的事情。他的貪婪和自私在賣巧姐這件事情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不顧親情,隻看重金錢,為了一點利益就將自己的外甥女推向了火坑。他的行為不僅違背了人倫道德,也讓賈府的聲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邢大舅則是一個典型的酒色之徒。他在賈府中喝酒賭錢,抱怨賈家人,完全沒有一點長輩的樣子。他的墮落和不負責任,使得他成為了賈府內部矛盾的製造者之一。他的行為讓賈府的氣氛變得更加壓抑和緊張,也讓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遠。
    這些人的自私、貪婪、墮落的性格特點,對賈府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加速了賈府的衰敗,使得賈府在經濟上更加困難,聲譽上更加受損。他們的存在也讓賈府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家族的凝聚力逐漸消失。在他們的影響下,賈府再也無法恢複往日的輝煌,最終走向了滅亡。可以說,賈環等人的性格特點是賈府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的行為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貴族階層的腐朽和墮落。
    四、主題思想探討
    1.愛情與欲望象征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提出“玉”象征欲望的觀點,在《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的寶玉還玉情節裏,這一觀點得到了深刻體現,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愛情與欲望主題,反映出小說對欲望的審視和對解脫之道的思考。
    從愛情角度看,“玉”與寶玉的愛情緊密相連。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愛情真摯而深沉,那塊通靈寶玉見證了他們愛情的點點滴滴。在他們相處的時光裏,玉仿佛是愛情的信物,承載著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然而,愛情在現實麵前卻顯得如此脆弱。黛玉的離世,讓寶玉的愛情夢想破滅,他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此時,玉所象征的愛情欲望,對寶玉而言,已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他意識到,塵世的愛情雖然美好,但卻充滿了無奈和痛苦,難以長久。所以,他決定還玉,也是在試圖放下這段痛苦的愛情,擺脫愛情欲望的束縛。
    從欲望層麵分析,“玉”不僅僅代表著愛情欲望,還象征著塵世的各種欲望。在賈府中,玉是寶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帶來了眾人的關注和嗬護,也讓寶玉享受著榮華富貴。然而,隨著家族的興衰變遷,寶玉逐漸看清了塵世欲望的虛幻。他看到了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看到了人們為了欲望不擇手段。這些欲望讓他感到疲憊和厭惡,他不再願意被這些欲望所左右。還玉的行為,正是他對塵世欲望的一種摒棄,他想要擺脫這些欲望的糾纏,尋求內心的平靜。
    《紅樓夢》通過寶玉還玉情節,對欲望進行了深刻的審視。小說揭示了欲望的本質是虛幻和無常的。人們在追求欲望的過程中,往往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的深淵。賈府的興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家族成員們為了權力、財富和地位,相互爭鬥,最終導致了家族的滅亡。這表明,過度的欲望隻會帶來災難和痛苦,而無法真正滿足人們的內心需求。
    同時,小說也探討了解脫之道。寶玉選擇還玉出家,是他對解脫的一種嚐試。他認為,隻有放下塵世的欲望,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脫。這種解脫並非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紅樓夢》的世界裏,解脫意味著超越塵世的紛擾,回歸到內心的純淨和安寧。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的寶玉還玉情節,通過“玉”這一象征,深刻地展現了愛情與欲望的主題,對欲望進行了審視,並探討了解脫之道。這一情節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人性的洞察,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的思想內涵。
    2.家族興衰寓意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的惡子承家情節,深刻地揭示了賈府家族興衰的寓意,展現了家族內部腐敗、墮落與外部社會環境影響對家族命運的決定性作用,也凸顯了家族興衰的必然性。
    從家族內部來看,惡子承家情節是賈府內部腐敗墮落的集中體現。賈環、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賈府,喝酒賭錢、爭權奪利,全然不顧家族的興衰和規矩。賈環自私狹隘,為了私利竟與王仁商量賣掉巧姐,親情在他眼中一文不值;賈芸、賈薔原本有一定機會為家族出力,卻在墮落的氛圍中迷失自我,隻知享樂。這些不肖子孫的行為,就像蛀蟲一樣,不斷侵蝕著賈府的根基。他們的存在,使得賈府內部矛盾重重,家族凝聚力蕩然無存。原本應該團結一心、共同維護家族榮譽的成員,卻為了個人私欲相互爭鬥,加速了家族的衰敗。
    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當時的社會風氣腐敗,官場黑暗,賈雨村因貪汙被送去審問就是一個例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賈府難以獨善其身。家族成員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追求權力和財富的欲望不斷膨脹。而且,社會的動蕩和變遷也給賈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賈府作為一個封建貴族家庭,依賴著封建製度和社會關係生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封建製度逐漸走向衰落,賈府失去了原有的庇護,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結合《紅樓夢》的整體主題來看,家族興衰具有必然性。《紅樓夢》描繪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從興盛到衰敗的全過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和矛盾。賈府的興衰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它的衰敗是封建製度腐朽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在封建製度下,家族的興衰往往與權力和財富緊密相連。一旦家族內部出現腐敗和墮落,失去了權力和財富的支撐,就必然走向衰敗。而且,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和禮教束縛,也限製了家族成員的發展和創新能力,使得家族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的惡子承家情節,通過展現賈府內部的腐敗墮落和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深刻地揭示了家族興衰的寓意,讓我們看到了家族興衰的必然性。這一情節不僅是對賈府命運的寫照,更是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
    3.人生解脫思考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寶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頭深刻反映了人生解脫這一主題,不同人物對解脫的追求方式及背後原因各有不同,體現了《紅樓夢》對人生解脫的哲學思考,與王國維的觀點也存在一定契合。
    寶玉經曆了愛情悲劇與家族興衰,他的出家念頭源於對塵世痛苦的深刻洞察。黛玉的離世讓他的愛情夢想破滅,家族的衰敗使他目睹了世態炎涼。那塊通靈寶玉曾是他與塵世的紐帶,如今卻成了束縛。他與和尚的交談,讓他更加堅定了還玉出家的想法,認為隻有放下塵世的一切,才能擺脫痛苦,獲得心靈的自由。在他看來,塵世的繁華與情感都是虛幻無常的,出家是他尋求精神解脫的途徑,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
    惜春的出家則更多地是因為對賈府內部醜惡現象的失望。她看到了家族成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感受到了人性的醜惡和世態的炎涼。她不願再卷入這紛繁複雜的塵世紛爭,選擇出家以保持自己內心的純淨。她的解脫是對世俗的一種逃避,也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種守護。
    從王國維的觀點來看,人生充滿了欲望,而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紅樓夢》中的人物正是在欲望的驅使下,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寶玉、惜春等人的出家,是對欲望的一種摒棄,是對解脫之道的探索。他們試圖通過出家,擺脫塵世欲望的糾纏,回歸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這種解脫並非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紅樓夢》對人生解脫的哲學思考還體現在它對不同解脫方式的呈現上。寶玉和惜春雖然都選擇了出家,但他們的出發點和心境有所不同。這表明,人生解脫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曆和感悟,選擇適合自己的解脫之路。同時,小說也暗示了人生解脫的艱難。寶玉在還玉過程中,受到了襲人、紫鵑等人的阻攔,這說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難以輕易地實現解脫。
    《紅樓夢》通過寶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頭,深入探討了人生解脫的主題。它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無奈,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人們對解脫的渴望和追求。這種對人生解脫的哲學思考,使《紅樓夢》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永恒的藝術價值。
    五、藝術特色分析
    1.情節照應手法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在情節上與前文存在諸多精妙的照應之處,這些照應不僅使小說結構更加完整,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寶玉與和尚談到的“大荒山”“青埂峰”“太虛境”等內容,與第五回有著緊密的關聯。在第五回中,賈寶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去,夢遊太虛幻境。在那裏,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聽到了《紅樓夢》十二支曲,這些都暗示了書中主要人物的命運。太虛幻境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它是作者構建的一個超脫塵世的世界,在這裏,賈寶玉初步了解到了家族的興衰和人物的悲劇命運。而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寶玉與和尚再次提及“太虛境”,這是對第五回的呼應,表明寶玉此時對塵世的虛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經曆了黛玉的離世、家族的衰敗等一係列變故,如夢遊太虛幻境時所預示的那樣,現實逐漸走向悲劇。此時提到“太虛境”,強化了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虛幻感。
    “大荒山”“青埂峰”也是《紅樓夢》中的重要象征。在小說開篇,女媧煉石補天,剩下一塊石頭未用,便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這塊石頭經過修煉後幻化成通靈寶玉,隨賈寶玉來到塵世。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寶玉與和尚的交談中再次出現“大荒山”“青埂峰”,這是對故事源頭的呼應。它提醒讀者,寶玉的塵世之旅不過是石頭的一段經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最初的狀態。這種照應手法使小說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結構,從石頭的來曆到它在塵世的經曆,再到回歸,展現了一種宿命的輪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情節照應手法對小說結構的完整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將不同章節的內容緊密聯係在一起,使整個故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這些照應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感受到作者精心構建的小說世界。同時,情節照應也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大荒山”“青埂峰”“太虛境”等元素的反複出現,不斷強調了人生的虛幻、命運的無常以及對塵世的超脫。它們讓讀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紅樓夢》所傳達的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尋。總之,情節照應手法是《紅樓夢》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它使這部作品成為了一部結構嚴謹、主題深刻的經典之作。
    2.人物對話藝術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的人物對話極具特色,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展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和揭示主題思想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物對話生動地展現了人物性格。以襲人阻攔寶玉還玉時的對話為例,襲人哭著喊著說:“上回丟了玉,幾乎沒有把我的命要了!剛剛兒的有了他。拿了去,你也活不成,我也活不成了!你要還他,除非是叫我死了!”這番急切而又充滿情感的話語,將襲人對寶玉的深情和擔憂展現得淋漓盡致。她的言語中充滿了對寶玉的依賴和不舍,體現出她溫柔、忠誠且執著的性格特點。而寶玉則回應道:“你死也要還!你不死也要還!”簡潔而堅決的話語,凸顯了他此時想要擺脫塵世、追求解脫的堅定決心,展現出他在經曆諸多變故後,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性格中多了一份超脫和決絕。
    人物對話有力地推動了情節發展。當寶玉決定還玉後,與和尚的對話成為情節的關鍵轉折點。和尚說:“我不要你們接待,隻要銀子拿了來,我就走。”寶玉則試探地問:“師父不必性急。現在家母料理,請師父坐下,略等片刻。弟子請問師父,可是從太虛幻境而來?”兩人的對話逐漸深入,寶玉在交流中內心的想法也逐漸堅定,最終決定還玉。這一係列對話使得情節不斷推進,從寶玉的猶豫到堅定,為後續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
    人物對話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思想。在賈環、賈芸等人的對話中,他們抱怨賈家人,還商量著賣巧姐,賈環說:“我是要些錢使,怎麽能不抱怨呢。”王仁也附和著出謀劃策。這些對話揭示了賈府內部的矛盾和人性的醜惡,反映出封建家族內部的腐朽和墮落,深化了《紅樓夢》中關於家族興衰的主題。同時,寶玉與和尚關於“大荒山”“青埂峰”“太虛境”的對話,暗示了人生的虛幻和無常,體現了小說對人生解脫和命運的思考。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的人物對話通過生動的語言、巧妙的安排,展現了人物性格,推動了情節發展,揭示了主題思想,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讓讀者在品味對話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內涵。
    3.象征手法運用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義,極大地提升了小說的主題表達和藝術感染力。
    “玉”在本回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從王國維的觀點來看,“玉”象征著欲望。寶玉的通靈寶玉見證了他在塵世的種種經曆,代表著他對愛情、親情、富貴等塵世欲望的追求。在與黛玉的愛情中,玉是他們情感的紐帶;在賈府的生活裏,玉是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隨著家族的興衰和愛情的悲劇,寶玉逐漸意識到這些欲望帶來的痛苦和虛幻。他決定還玉,意味著他要摒棄塵世的欲望,尋求精神上的解脫。“玉”的象征意義深化了小說對欲望和解脫的主題探討,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痛苦源於欲望,而解脫則需要放下這些欲望。
    和尚在本回中象征著超脫塵世的力量。和尚的出現如同一個神秘的使者,打破了寶玉平靜的生活,引發了他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尚與寶玉的交談,讓寶玉逐漸看清了塵世的虛幻和無常,堅定了他還玉出家的決心。和尚的形象代表著一種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境界,他引導寶玉走向解脫之路。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使小說的主題更加深刻,傳達出一種對塵世的批判和對精神解脫的向往。
    象征手法的運用還提升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玉”和和尚的象征意義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哲學深度。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被情節所吸引,還會對這些象征意義進行深入思考,從而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象征手法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含蓄、隱晦,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對“玉”和和尚的象征意義進行解讀,從而使小說具有了不同的層次和內涵。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義,對小說主題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小說更加深刻、含蓄,讓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也能對人生、欲望和解脫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六、社會文化背景解讀
    1.封建家族製度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的情節,深刻展現了封建家族製度下賈府的內部結構、權力關係和家族管理模式,同時也揭示了這一製度的弊端以及對家族成員命運的影響。
    從內部結構來看,賈府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等級森嚴。家族的最高權力掌握在賈母手中,她是賈府的精神領袖,擁有絕對的決策權。其下是王夫人、邢夫人等長輩,負責家族的日常管理和決策。再往下是賈璉、王熙鳳等晚輩,承擔著具體的事務執行。而眾多的丫鬟、仆人則處於最底層,負責伺候主子們的生活起居。這種嚴格的等級劃分,使得賈府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著特定的角色。
    在權力關係方麵,賈府內部存在著複雜的權力鬥爭。王夫人和王熙鳳作為家族的管理者,掌握著實際的權力。她們在家族事務中擁有決策權和執行權,但同時也麵臨著來自其他成員的挑戰。例如,邢夫人對王熙鳳的管理方式不滿,時常在背後說她的壞話,試圖削弱她的權力。而賈環等庶出子弟,由於地位低下,也對權力充滿了渴望,他們與王仁等人勾結在一起,企圖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力和利益。這種權力鬥爭使得賈府內部矛盾重重,家族的凝聚力逐漸消失。
    賈府的家族管理模式主要依靠長輩的權威和傳統的禮教規範。長輩們製定了一係列的家規家訓,要求家族成員嚴格遵守。例如,在飲食、服飾、禮儀等方麵都有嚴格的規定。然而,這種管理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麵,家規家訓過於繁瑣,限製了家族成員的自由和發展。另一方麵,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機製,一些家族成員往往陽奉陰違,導致家規家訓無法得到真正的執行。例如,賈環、賈芸等人在賈府中喝酒賭錢、為非作歹,卻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
    封建家族製度的弊端對家族成員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那些處於權力中心的成員來說,他們雖然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王熙鳳為了管理好賈府,日夜操勞,最終卻落得個心力交瘁、眾叛親離的下場。而對於那些處於底層的成員來說,他們的命運則更加悲慘。丫鬟們沒有人身自由,隻能任由主子們擺布,一旦犯錯,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例如,晴雯被王夫人趕出賈府,最終含冤而死。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通過對賈府內部結構、權力關係和家族管理模式的描寫,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製度的弊端和對家族成員命運的影響。這一情節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代社會的自由和平等。
    2.社會風氣與價值觀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通過諸多情節,生動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風氣和價值觀,這些風氣和價值觀對個人行為和家族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塑造作用。
    賈雨村的貪汙腐敗是當時社會黑暗風氣的典型代表。賈雨村本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憑借自己的努力在官場中嶄露頭角。然而,他卻被權力和財富衝昏了頭腦,變得貪婪無度。他在為官過程中,徇私枉法、貪汙受賄,最終再次倒台。他的行為反映出當時官場的黑暗和腐敗,官員們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和社會的公正。這種風氣使得官場成為了一個充滿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的地方,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難以立足,而像賈雨村這樣的投機鑽營之徒卻能一時得誌。
    賈府眾人的吃喝玩樂則體現了當時貴族階層的腐朽價值觀。賈環、賈芸、賈薔、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賈府,喝酒賭錢、抱怨賈家人,完全沒有一點家族責任感。他們隻知道追求物質享受,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對家族的興衰和社會的問題漠不關心。這種價值觀導致他們的行為越來越墮落,不僅加速了賈府的衰敗,也反映出整個貴族階層的腐朽和沒落。在他們的影響下,賈府的年輕一代也逐漸失去了進取之心,變得自私、貪婪和懶惰。
    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對個人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普遍追求權力和財富,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逐漸淡薄。賈雨村的貪汙腐敗就是受到了這種風氣的影響,他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違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準則。而賈府眾人的吃喝玩樂也是在這種腐朽價值觀的驅使下產生的,他們認為人生就是要及時行樂,不必考慮太多的後果。
    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對家族命運的塑造作用更為明顯。賈府曾經是一個顯赫的家族,但由於受到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影響,家族內部逐漸腐敗墮落。家族成員們為了爭奪權力和財富,相互爭鬥,使得家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大大削弱。同時,他們的奢侈浪費和不務正業也導致了家族經濟的崩潰。最終,賈府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走向了衰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所反映的社會風氣和價值觀,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和問題。這些風氣和價值觀不僅影響了個人的行為和命運,也對家族的興衰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對這些情節的描寫,作者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代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進步。
    3.宗教思想影響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佛教思想有著顯著體現,和尚的出現以及寶玉的出家念頭,都深刻反映了宗教思想對人物行為和小說主題的影響,這也與《紅樓夢》整體對宗教思想的態度相契合。
    和尚在本回中宛如一個神秘的引導者,他的出現打破了寶玉平靜的生活,引發了寶玉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尚與寶玉的交談,如同醍醐灌頂,讓寶玉逐漸看清了塵世的虛幻和無常。在佛教思想裏,塵世被視為苦海,充滿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諸多痛苦,而人們往往在欲望的驅使下,在苦海中不斷掙紮。寶玉經曆了黛玉的離世、家族的衰敗等一係列變故,早已對塵世的痛苦有了深刻的體會。和尚的出現,讓他找到了擺脫痛苦的方向,堅定了他還玉出家、尋求解脫的決心。
    寶玉的出家念頭是佛教思想影響的直接體現。他決定還玉,意味著要放下塵世的一切欲望和牽掛,這與佛教倡導的“四大皆空”“放下執著”的理念相契合。在佛教看來,人們的痛苦源於對物質和情感的執著,隻有放下這些執著,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解脫。寶玉在經曆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後,意識到塵世的繁華和情感都是虛幻的,隻有通過出家修行,才能真正擺脫痛苦,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宗教思想對小說主題的影響也十分深遠。《紅樓夢》整體對宗教思想持一種既批判又認同的態度。一方麵,小說批判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人們對欲望的盲目追求,認為這些是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另一方麵,小說又通過寶玉、惜春等人的出家,表達了對宗教解脫之道的認同。佛教思想的引入,深化了小說對人生、命運和人性的思考,使小說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哲學內涵。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佛教思想的體現,通過和尚的引導和寶玉的出家念頭,深刻影響了人物的行為和小說的主題。它讓讀者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無奈,也讓讀者感受到了宗教思想所帶來的解脫和希望,進一步豐富了《紅樓夢》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七、與其他章節關聯
    1.情節發展連貫性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在情節上與前後章節緊密相連,在整體情節發展中占據著關鍵地位,有力地推動了故事的進一步發展。
    從與前文的連貫性來看,本回寶玉還玉情節與前文寶玉的經曆息息相關。此前,寶玉經曆了黛玉的離世、家族的興衰等諸多變故,內心痛苦不堪。在第一百十六回中,寶玉重遊太虛幻境,對塵世的虛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在本回中,和尚的出現成為他思想轉變的契機,他決定還玉,這是他在經曆一係列打擊後,對塵世徹底失望,渴望超脫的體現。這種情節的延續,使寶玉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完整,也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他思想變化的脈絡。
    佳人護玉情節也與前文襲人、紫鵑對寶玉的情感相呼應。襲人自幼照顧寶玉,紫鵑與寶玉因黛玉也有著深厚的情誼。前文多次描寫她們對寶玉的關心和照顧,在本回中,當寶玉要還玉時,她們拚盡全力阻攔,這種行為是她們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進一步深化了人物之間的情感關係。
    惡子承家情節則與前文賈府的衰敗趨勢相契合。前文已經展現了賈府經濟上的困境、家族內部的矛盾等問題。本回中,賈環、賈芸等人的聚集和墮落行為,是賈府衰敗的進一步體現。他們的吃喝玩樂、爭權奪利,加速了賈府的腐朽和崩潰,與前文的情節形成了連貫的發展態勢。
    在《紅樓夢》整體情節發展中,本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承接了前文寶玉的情感悲劇、家族的興衰等情節,進一步深化了這些主題。同時,它也為後文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寶玉還玉後,他的思想和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為他最終的出家結局做了鋪墊。惡子承家情節則預示著賈府將麵臨更加嚴峻的危機,為後文賈府的徹底衰敗和眾人的悲慘命運埋下了隱患。
    本回通過寶玉還玉、佳人護玉、惡子承家等情節,推動了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寶玉的思想轉變和出家念頭的產生,使故事的走向更加明確,即寶玉將逐漸遠離塵世,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惡子們的行為則加劇了賈府的內部矛盾和外部危機,促使故事朝著更加悲慘的結局發展。總之,第一百十七回在《紅樓夢》的情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連貫性和推動作用,是整個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人物命運延續性
    《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中人物命運與前文緊密相連,作者對人物命運的安排和揭示可謂精心巧妙,使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人物命運的發展脈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