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記微嫌舅兄欺弱女 驚謎語妻妾諫癡人

字數:18180   加入書籤

A+A-


    一、本回概述
    第一百十八回“記微嫌舅兄欺弱女,驚謎語妻妾諫癡人”處於《紅樓夢》後半部分,此時賈府已逐漸走向衰敗。回目中,“記微嫌舅兄欺弱女”指的是賈環記恨鳳姐,聯合巧姐的舅舅王仁,企圖欺負弱小的巧姐,將其賣掉換錢;“驚謎語妻妾諫癡人”則講述了寶釵和襲人看到寶玉不肯用功讀書,借機勸誡,寶釵的一番話讓寶玉頓悟,從而開始努力讀書,準備考取功名。這一回情節緊湊,人物關係複雜,進一步展現了賈府內部的矛盾和人物命運的起伏,為後續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二、惜春出家情節解讀
    1.惜春出家的決心與緣由
    惜春出家的決心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這與她的性格特點、過往經曆以及賈府當時的環境密切相關。
    從性格層麵來看,惜春生性孤僻、冷漠,對塵世的繁華熱鬧缺乏興趣。她自幼在賈府長大,卻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她喜歡獨處,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對佛教的教義有著濃厚的興趣。這種性格特質使她在麵對生活的種種變故時,更容易選擇逃避現實,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回顧前文情節,我們可以發現惜春的出家早有伏筆。她親眼目睹了賈府內部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這些醜惡的現象讓她對人性感到失望。例如,尤氏姐妹的悲慘遭遇給她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尤二姐被王熙鳳設計害死,尤三姐自刎而亡,這些悲劇讓惜春看到了人性的黑暗和世事的無常。她意識到,在這個充滿欲望和紛爭的世界裏,沒有真正的安寧和幸福。
    此外,惜春與寧國府的關係也讓她感到痛苦和無奈。寧國府的荒淫無道讓她感到羞恥和厭惡,她不願意與這樣的家族有過多的牽扯。她曾說過:“我清清白白的一個人,為什麽教你們帶累壞了我!”這句話深刻地表達了她對寧國府的不滿和對自身清白的堅守。
    當時賈府的環境也對惜春的出家起到了推動作用。賈府在經曆了一係列的變故後,逐漸走向衰落。家族的經濟困境、人際關係的緊張以及社會地位的下降,讓惜春感到前途渺茫。她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也無法在這個破敗的家族中找到自己的歸宿。在這種情況下,出家成為了她唯一的選擇。
    佛教的教義為惜春提供了一種精神寄托。她認為,隻有通過出家修行,才能擺脫塵世的煩惱,達到心靈的寧靜和超脫。她在與智能兒的交往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佛教的思想,這進一步堅定了她出家的決心。
    惜春堅決出家是她性格、經曆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她的出家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弱點。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惜春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以尋求內心的平靜和救贖。
    2.眾人對惜春出家的反應
    惜春出家這一決定,在賈府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王夫人、寶玉、寶釵、襲人等眾人對此有著不同的反應,各自的心理和態度也盡顯其中。
    王夫人作為賈府的當家主母,她對惜春出家一事感到十分震驚和痛心。惜春是她的侄女,從小在賈府長大,王夫人一直將她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她深知惜春性格孤僻,但沒想到她會如此決絕的選擇出家。王夫人的震驚源於她對惜春的期望,她希望惜春能在賈府安穩地生活,將來找個好人家嫁了。然而,惜春的決定打破了她的期望。她痛心的是,賈府已經經曆了諸多變故,如今連惜春也要離開,這讓她感到家族的衰敗又添了一筆。但王夫人最終還是接受了惜春的選擇,她認為這或許是惜春的宿命,隻能無奈地歎息。
    寶玉對惜春出家的反應則更為複雜。他與惜春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惜春的出家讓他感到無比的悲傷和失落。寶玉本就對塵世的繁華不感興趣,他理解惜春對佛教的追求和對現實的逃避。但同時,他又舍不得惜春離開。他想到惜春從此要遠離塵世,青燈古佛相伴,心中充滿了憐憫。寶玉的內心也因此更加迷茫,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歸宿。他覺得在這個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如此脆弱,隨時都可能分離。惜春的出家讓他對未來更加感到無助和迷茫。
    寶釵對惜春出家表現得較為理智。她明白惜春的性格和選擇是無法改變的。寶釵一直秉持著傳統的價值觀,她認為惜春出家雖然是一種無奈之舉,但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堅守。她沒有過多地勸阻惜春,而是尊重她的決定。同時,寶釵也從惜春的出家事件中看到了賈府的衰落對眾人的影響。她意識到,在這個動蕩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寶釵的理智讓她能夠冷靜地看待惜春的選擇,並且從中思考家族的未來。
    襲人對惜春出家則更多地是感到惋惜。她覺得惜春年紀輕輕就選擇出家,實在是可惜。襲人是個傳統的女子,她認為女子應該相夫教子,過著平凡而安穩的生活。惜春的出家打破了她對女子命運的認知。她為惜春感到不值,覺得惜春放棄了美好的青春和未來。襲人也從惜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擔心自己的命運也會像惜春一樣充滿變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眾人對惜春出家的不同反應,反映了他們各自的性格、價值觀和對生活的態度。這一事件也進一步展現了賈府在衰落過程中,人們內心的迷茫和無奈。
    3.紫鵑陪伴惜春的意義
    紫鵑主動提出陪伴惜春修行,這一行為背後蘊含著複雜的動機和深遠的意義,同時也對她自身的命運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動機方麵來看,紫鵑與惜春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情感聯係。紫鵑在賈府多年,經曆了諸多人事變遷,她與惜春雖不像與黛玉那般親密無間,但也有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感。惜春的孤僻和對塵世的決絕,讓紫鵑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對現實的無奈和逃避。而且,紫鵑曾是黛玉的貼身丫鬟,黛玉的離世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讓她在賈府失去了情感的寄托。此時惜春的出家,為她提供了一個新的情感歸宿,她希望能在陪伴惜春修行的過程中,找到心靈的慰藉。
    這一行為的意義不僅在於對紫鵑個人情感的安撫,更在於對惜春的支持。惜春出家的決心雖堅,但在修行的道路上難免會感到孤獨和無助。紫鵑的陪伴,能讓惜春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依靠,使她的修行之路不那麽寂寞。同時,紫鵑的善良和忠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惜春,讓她在修行中多一份溫暖和人性的關懷。
    從對紫鵑自身命運的影響來看,陪伴惜春修行意味著她徹底告別了世俗的生活。她放棄了在賈府可能有的其他出路,如嫁人等,選擇了一條清苦的修行之路。這一選擇使她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和紛爭,避免了可能遭遇的更多苦難和挫折。在修行的過程中,紫鵑或許能在佛教的教義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實現自我的救贖。她不再為世俗的名利和情感所困擾,而是專注於精神的修行和內心的淨化。
    紫鵑陪伴惜春修行,是她在經曆了人生的種種變故後,做出的一種無奈卻又堅定的選擇。這一行為不僅體現了她與惜春之間的情感紐帶,也為她自己的命運開啟了新的篇章,讓她在修行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意義。
    三、賈政相關情節分析
    1.賈政途中的遭遇與心境
    賈政護送賈母靈柩回南,本就是一段充滿艱難的行程,途中遭遇了諸多狀況,其心境也隨之不斷變化。
    起初,河道擁擠成為了賈政行程中的一大阻礙。河道上船隻眾多,往來穿梭,秩序混亂。賈政所乘的船隻在其中艱難前行,每挪動一步都異常困難。他站在船頭,望著擁堵的河道,心中滿是焦急。賈母的靈柩需要盡快妥善安置,可這擁堵的河道卻讓行程一再耽擱。他深知時間緊迫,卻又無可奈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船隻緩慢地移動,這種無力感讓他的內心充滿了煩躁。
    盤費不足更是讓賈政陷入了困境。長途跋涉,各項開支巨大,原本準備的盤費逐漸捉襟見肘。他不得不精打細算,削減一些不必要的開支。但即便如此,資金的缺口依然越來越大。他開始為後續的行程擔憂,不知道能否順利到達目的地,也不知道如何解決盤費短缺的問題。這種經濟上的壓力讓他感到沉重和焦慮,他意識到自己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樣的困境中,賈政的心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原本是一個秉持著傳統道德觀念、一心想要維護家族尊嚴和榮譽的人。在出發時,他帶著對賈母的哀思和對家族責任的擔當踏上了行程。然而,途中的遭遇讓他逐漸感到疲憊和迷茫。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家族的命運。賈府曾經的輝煌如今已逐漸消逝,家族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麵臨著各種壓力。他作為家族的頂梁柱,卻無力改變現狀,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家族走向衰落。這種無力感和挫敗感讓他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和自責。
    同時,他也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這次回南之後,家族的命運將會如何。他擔心自己無法為家族找到一條出路,無法讓家族重新恢複往日的榮耀。在河道的擁堵和盤費的壓力下,他的心境變得更加沉重和壓抑。他開始懷念過去家族的繁榮景象,也對未來充滿了擔憂和恐懼。
    賈政在送賈母靈柩回南途中的遭遇,讓他的心境經曆了從焦急、煩躁到沉重、迷茫的變化。這些遭遇不僅是行程中的困難,更是他對家族命運擔憂的體現。
    2.與賴尚榮的矛盾衝突
    賈政在護送賈母靈柩回南途中,因盤費不足陷入困境,無奈之下向賴尚榮借銀,然而卻遭遇冷遇,這一事件背後反映出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殘酷的社會現實。
    賴尚榮本是榮府的家生子,在賈府的幫助下得以脫籍做官。從人情世故上來說,他對賈府尤其是賈政應當心懷感恩。賈政在他的人生轉折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沒有賈府的扶持,他很難有如今的地位。但當賈政因盤費短缺向他求助時,賴尚榮卻表現得極為冷漠。
    這一冷遇事件首先反映出人際關係在利益麵前的脆弱。曾經賴尚榮在賈府時,與賈政是主仆關係,那時他對賈政恭敬有加。可如今他做了官,有了自己的地位和財富,便開始權衡利弊。他或許擔心借給賈政銀子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或者認為賈府已經衰落,不值得再去維護與賈政的關係。這種前後態度的轉變,揭示了人際關係中利益至上的本質。在利益的驅使下,曾經的恩情可以輕易被拋諸腦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社會現實層麵來看,這一事件體現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在封建社會,家族的興衰榮辱變化無常。賈府曾經輝煌一時,眾人趨之若鶩;如今逐漸衰落,便遭到他人的冷落和嫌棄。賴尚榮的冷遇正是這種社會現實的縮影。他的行為反映出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人們隻看重權勢和財富,對於曾經的恩人,一旦其失去利用價值,便不再理會。
    賴尚榮後續的反應和處理方式也耐人尋味。他可能表麵上會找一些借口來推脫,比如自己也有難處、資金周轉不開等。但實際上,他是在故意回避幫助賈政。他或許會擔心借給賈政銀子會引起其他官員的注意,影響自己的仕途。他的這種處理方式,進一步加深了與賈政之間的矛盾,也讓賈政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
    賈政向賴尚榮借銀卻遭遇冷遇這一事件,不僅是兩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更是封建社會人際關係和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它揭示了在利益和權勢麵前,人情的淡薄和世態的炎涼。
    四、巧姐被賣事件剖析
    1.賈環等人的陰謀策劃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中,賈環、賈芸、王仁等人策劃了一場賣巧姐的陰謀,這一事件背後有著複雜的過程、動機,也充分展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和利益訴求。
    賈環一直對王熙鳳心懷怨恨,王熙鳳平日裏對他多有薄待,這讓他懷恨在心。賈璉不在家,他便想趁機報複,將矛頭指向了巧姐。他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讓王熙鳳嚐嚐痛苦的滋味。賈環本就心胸狹隘、自私自利,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他隻考慮自己的仇恨,全然不顧巧姐的安危和家族的顏麵。
    賈芸連日在外輸了好些銀錢,急需一筆錢財來填補虧空。他本就有貪財的本性,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容易就被賈環的提議所打動。雖然他一開始對賈環說的外藩買偏房一事有所疑慮,覺得外藩花了錢買人後可能不會再與賈府走動,但在賈環的勸說下,他還是動搖了。賈芸是個有些小聰明但又目光短淺的人,他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王仁得知此事後,不僅沒有阻止,反而拍手稱好。他作為巧姐的親舅舅,本應保護巧姐,卻為了銀子而不顧親情。王仁是個唯利是圖、見錢眼開的人,在他眼中,親情和道德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他覺得這是一宗好事,既能得到銀子,又能在其中分一杯羹。
    他們策劃的過程是這樣的:賈環先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賈芸,兩人商議後,王仁加入其中。王仁表示自己作為親舅舅,能做得主,隻要賈環在邢夫人麵前說一下,他再找邢大舅一說,事情就好辦了。於是,賈環等人開始在邢夫人麵前遊說,把這件事說得天花亂墜,稱若應了這門親事,賈璉的官早複了,賈府的聲勢也會好起來。邢夫人本就是個沒主意的人,被他們一番假話哄得心動。
    賈環等人的陰謀策劃,是他們性格缺陷和利益訴求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犧牲巧姐的幸福,這種行為充分暴露了他們的醜惡嘴臉。這一事件也進一步揭示了賈府內部的矛盾和衰敗,在利益的誘惑下,親情和道德都變得不堪一擊。
    2.邢夫人的態度與決策
    在巧姐被賣這一事件中,邢夫人的態度經曆了明顯的轉變,其決策背後有著複雜的原因,這與她的身份、性格和處境密切相關。
    邢夫人本是個沒主見的人,起初聽到賈環等人的提議時,她並未立刻表態。她深知巧姐是賈璉的女兒,此事關係重大,不能輕易做決定。然而,當邢大舅和王仁在她麵前將這門親事說得天花亂墜,稱若應了這門親事,賈璉的官早複了,賈府的聲勢也會好起來時,她開始心動了。
    從身份上看,邢夫人是賈府的長輩,是巧姐名義上的奶奶。但她隻是賈赦的繼室,在賈府的地位有些尷尬。她沒有親生子女,在家族中的話語權有限。這種身份讓她渴望通過一些事情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賈環等人描繪的美好前景,讓她覺得這或許是一個改變自己處境的機會。
    性格上,邢夫人貪婪且目光短淺。她隻看到了眼前可能得到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這件事的後果。她被邢大舅和王仁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認為隻要促成這門親事,就能得到好處。她沒有想到,一旦事情敗露,會給賈府帶來怎樣的災難,也沒有考慮到巧姐的未來。
    處境方麵,當時賈府已經逐漸走向衰落,經濟上也麵臨困境。邢夫人可能認為,這門親事能為賈府帶來一些經濟上的支持,同時也能讓賈璉重新獲得官職,恢複賈府的聲勢。她沒有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王夫人對這件事持反對態度,她深知巧姐是賈府的重要人物,不能輕易將她許配給外藩。但王夫人此時也有些無奈,因為賈璉不在家,她無法做主。而且邢夫人在這件事上表現得很堅決,王夫人也難以說服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終,邢夫人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同意了賈環等人的提議。她的這一決策不僅將巧姐置於危險的境地,也進一步加劇了賈府的衰敗。這一事件充分展現了邢夫人的性格弱點和在賈府複雜環境中的無奈選擇。
    3.平兒的察覺與應對
    平兒在賈府中向來心思細膩、聰慧過人,在巧姐被賣這一事件中,她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識破了眾人的詭計,並迅速采取了有效的應對措施,充分展現了她的機智和善良。
    平兒起初雖未直接參與到賈環等人的陰謀策劃中,但她在賈府中掌管著諸多事務,對府中的風吹草動都格外留意。當她發現賈環、賈芸等人頻繁往來,且行為舉止有些鬼鬼祟祟時,心中便升起了一絲疑慮。她開始暗中觀察他們的舉動,留意他們的談話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察覺到事情有些不對勁。尤其是當她聽到一些關於外藩要買親眷的傳言,再聯想到賈環等人的異常行為,心中便有了不好的預感。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平兒開始四處打聽消息。她利用自己在府中的人脈關係,從一些丫鬟、婆子口中了解到了一些蛛絲馬跡。經過一番細致的調查,她終於確定了賈環等人的陰謀,知道他們想要把巧姐賣給外藩為妾。
    得知真相後,平兒心急如焚,但她並沒有慌亂。她深知此事關係重大,必須謹慎處理。首先,她想到了尋求可靠之人的幫助。她找到了李紈和寶釵,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地告知了她們。李紈和寶釵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三人決定共同想辦法應對。
    平兒知道,要想阻止這一陰謀的發生,必須先穩住邢夫人。她親自去見邢夫人,委婉地提醒邢夫人此事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後果。她向邢夫人分析了巧姐在賈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一旦將她賣給外藩可能引發的一係列問題。同時,她也暗示邢夫人,這件事可能會引起賈璉的不滿,對邢夫人自己也沒有好處。邢夫人聽了平兒的話,心中開始有些動搖。
    為了確保巧姐的安全,平兒還安排了可靠的人時刻保護巧姐,防止賈環等人趁機下手。她讓幾個心腹丫鬟寸步不離地守在巧姐身邊,並且叮囑她們要提高警惕,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刻向她報告。
    平兒憑借著自己的機智和善良,成功地識破了賈環等人的詭計,並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應對措施,保護了巧姐的安全,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她的行為不僅展現了她的聰明才智,也體現了她對賈府和巧姐的忠誠與關愛。
    五、寶玉思想轉變探究
    1.寶玉對功名的初始態度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之前,寶玉對功名利祿始終持著一種抵觸和不屑的態度,這與他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經曆密切相關。
    從性格層麵來看,寶玉生性純真、叛逆,他厭惡世俗的虛偽和功利。他不喜歡讀那些“四書五經”等用於科舉考試的書籍,認為這些書是用來追逐功名利祿的工具,充滿了腐朽和虛偽的氣息。他更願意沉浸在詩詞歌賦、兒女情長之中,與姐妹們一起吟詩作畫、談天說地,享受著純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毫無興趣,他追求的是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精神上的滿足。
    回顧寶玉的經曆,我們可以發現他對功名利祿的態度有著深刻的根源。他生長在富貴之家,從小就見識了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他看到了那些為了功名利祿不擇手段的人,他們的行為讓他感到厭惡和反感。例如,賈赦為了幾把扇子,不惜逼迫石呆子家破人亡;賈珍、賈璉等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顧家族的名譽和利益。這些醜惡的現象讓寶玉對功名利祿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和恐懼,他不願意成為這樣的人。
    此外,寶玉與黛玉的愛情也對他的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黛玉與他誌同道合,他們都厭惡世俗的功利和虛偽,追求真摯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契合。他們在詩詞中表達著對自由、平等的向往,對功名利祿的不屑。黛玉從不勸寶玉去追求功名利祿,這讓寶玉感到無比的欣慰和理解。在黛玉的影響下,寶玉更加堅定了自己對功名利祿的抵觸態度。
    寶玉還對那些熱衷於科舉考試、追求功名利祿的人嗤之以鼻。他稱他們為“祿蠹”,認為他們是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的人,失去了人性的本真。他不願意與這些人交往,更不願意走他們所走的道路。
    在本回之前,寶玉對功名利祿的態度是明確而堅定的。他的性格和經曆使他對世俗的功利和虛偽充滿了厭惡,他追求的是一種純真、自由、平等的生活。這種態度也為他在本回中麵對寶釵和襲人的勸諫時的思想轉變埋下了伏筆。
    2.寶釵、襲人勸諫的影響
    在《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中,寶釵和襲人對寶玉的勸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寶玉思想的轉變,而賈蘭帶來的賈政書信也起到了輔助作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寶釵的勸諫內容和方式別具一格。她深知寶玉對功名利祿向來不屑,直接勸說他追求仕途經濟可能會適得其反。於是,寶釵采用了一種較為委婉的方式。她對寶玉說:“但能搏得一第,便是從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意。她沒有要求寶玉一生都投身於仕途,而是提出隻要中一個舉人,就算是對得起皇帝和祖宗了。這種說法既給寶玉留了一定的自由空間,又觸動了寶玉內心深處對家族責任的認知。寶釵的務實性格在這次勸諫中也有所體現,她明白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科舉是家族延續榮耀的重要途徑。她希望寶玉能通過科舉為家族帶來一些轉機,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襲人的勸諫則更加側重於情感和現實層麵。她深知寶玉與自己的感情深厚,便從關心寶玉未來的角度出發。襲人對寶玉說,如今賈府大不如前,需要有人支撐門戶。她以自己的擔憂和對寶玉的期望來打動他,讓寶玉意識到自己作為家族的一員,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任性地逃避責任。襲人還提及了家族的興衰榮辱與寶玉的關係,讓寶玉明白自己的選擇會對整個家族產生影響。她的話語充滿了溫情和關切,使寶玉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她的建議。
    寶釵和襲人的勸諫對寶玉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寶玉原本對功名利祿極為抵觸,但在她們的勸說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態度。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一味地沉浸在兒女情長和詩詞歌賦之中,而應該承擔起家族的責任。尤其是寶釵的話,讓寶玉找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覺得可以先中一個舉人,滿足家族的期望,然後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這種思想的轉變雖然是漸進的,但卻是明顯的。
    賈蘭帶來的賈政書信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書信中,賈政表達了對寶玉的期望,希望他能努力讀書,考取功名。這讓寶玉感受到了父親的壓力和期望,進一步促使他思考自己的未來。賈政作為家族的長輩,他的話在寶玉心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書信的到來,如同給寶玉的思想轉變加了一把力,讓他更加堅定了去嚐試科舉的決心。
    寶釵和襲人對寶玉的勸諫以及賈蘭帶來的賈政書信,共同促使寶玉的思想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和家族的期望,也展現了寶玉在麵對責任和理想時的內心掙紮與成長。
    3.寶玉思想轉變的深層原因
    寶玉思想的轉變並非偶然,而是多種深層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與家庭責任、對未來的迷茫以及《紅樓夢》所蘊含的主題和價值觀密切相關。
    家庭責任是促使寶玉思想轉變的重要因素。賈府曾經是鍾鳴鼎食之家,烈火烹油之盛,但此時已逐漸走向衰落。家族內部矛盾重重,經濟上也陷入困境。寶玉作為賈府的重要成員,他感受到了家族興衰的壓力。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隻沉浸在兒女情長和詩詞歌賦中,而應該承擔起振興家族的責任。尤其是在聽到寶釵和襲人提及家族需要有人支撐門戶時,他內心的責任感被喚醒。他明白,科舉入仕是當時家族延續榮耀的重要途徑,自己有義務通過考取功名來為家族帶來轉機,恢複家族往日的輝煌。
    對未來的迷茫也是寶玉思想轉變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經曆了黛玉的離世、賈府的變故後,寶玉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他曾經追求的純真愛情和自由生活已經破碎,他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該如何走。科舉考試似乎為他提供了一個暫時的方向。他覺得可以先按照家族的期望去嚐試考取功名,也許在這個過程中能找到新的人生意義。而且,他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而科舉入仕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他帶來一種穩定感和安全感。
    從《紅樓夢》的主題和價值觀來看,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人性的複雜。寶玉思想的轉變也體現了他在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下的無奈和妥協。在當時的社會,科舉是文人的主要出路,家族的興衰與個人的功名緊密相連。寶玉雖然內心厭惡世俗的功利和虛偽,但他無法完全擺脫社會的束縛。他的思想轉變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人的壓迫和扭曲,即使是像寶玉這樣叛逆的人,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同時,《紅樓夢》也強調了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無奈。寶玉看到了身邊人的悲慘命運,如黛玉的香消玉殞、賈府的衰敗等,他意識到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了一種相對妥協的方式,試圖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這種思想轉變也體現了他對命運的抗爭和對未來的一絲希望。
    寶玉思想轉變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多方麵的。家庭責任的壓力、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封建社會的大環境和《紅樓夢》的主題價值觀,共同促使他做出了思想上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展現了寶玉內心的掙紮和成長,也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六、本回的藝術特色與主題表達
    1.情節設置的巧妙之處
    《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在情節設置上獨具匠心,多條線索交織並行,情節起伏變化,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讀性。
    本回采用了多條線索交織的敘事手法,使故事豐富多元又緊密相連。惜春出家、賈政借銀、巧姐被賣、寶玉思想轉變等情節各自發展,卻又相互影響。惜春出家的情節展現了她對塵世的決絕和對佛教的追求,反映了賈府內部的精神困境;賈政借銀則揭示了賈府經濟上的窘迫和世態的炎涼;巧姐被賣事件凸顯了賈府內部的矛盾和人性的醜惡;寶玉思想轉變體現了他在家族興衰麵前的無奈與成長。這些線索看似獨立,實則相互關聯,共同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全方位地展現了賈府在衰落過程中的種種景象。
    情節的起伏變化也是本回的一大亮點。故事中充滿了意外和轉折,使讀者的情緒隨之波動。例如,賈政向賴尚榮借銀,本以為憑借往日的恩情能順利借到,卻遭遇冷遇,賴尚榮的冷漠態度讓人大跌眼鏡,也讓賈政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這一情節的轉折凸顯了世態的炎涼。又如,巧姐被賣的陰謀,從賈環等人的策劃到平兒的察覺和應對,情節跌宕起伏。賈環等人自以為陰謀得逞,邢夫人也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然而平兒的出現打破了他們的計劃,使局勢發生了逆轉。這種情節的起伏變化增加了故事的緊張感和戲劇性,讓讀者始終保持著閱讀的興趣。
    此外,本回情節設置還注重伏筆和呼應。惜春出家早有伏筆,前文她對佛教的興趣以及對賈府醜惡現象的不滿,都為她的出家做了鋪墊。而寶玉思想的轉變也與前文他對功名利祿的抵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前後呼應使故事更加連貫和完整,也讓讀者更能感受到人物性格和命運的變化。
    本回在情節設置上巧妙地運用了多條線索交織、情節起伏變化以及伏筆呼應等手法,使故事精彩紛呈,不僅展現了豐富的人物形象和複雜的社會現實,也進一步深化了《紅樓夢》的主題,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
    2.人物塑造的生動性
    《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在人物塑造上極為生動,通過細膩的語言、行為和心理描寫,使人物性格躍然紙上,同時人物之間的關係和衝突也進一步豐富了人物形象。
    在語言描寫方麵,每個人物的話語都極具個性。惜春在表達出家決心時,言辭決絕,如“我清清白白的一個人,為什麽教你們帶累壞了我!”體現出她對塵世的厭惡和對自身清白的堅守。而邢夫人在麵對巧姐被賣一事時,被賈環等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她的語言中透露出無知和貪婪,“若應了這門親事,賈璉的官早複了,賈府的聲勢也會好起來”,顯示出她目光短淺,隻看到眼前利益。寶釵在勸諫寶玉時,話語委婉又務實,“但能搏得一第,便是從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既體現出她的聰慧,又展現出她對家族責任的擔當。
    行為描寫也生動地展現了人物性格。紫鵑主動提出陪伴惜春修行,這一行為體現了她的善良和忠誠。她在經曆黛玉離世的打擊後,將情感寄托在惜春身上,用行動表達了對惜春的支持。賈環、賈芸和王仁策劃賣巧姐的行為,則充分暴露了他們的自私、貪婪和不擇手段。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顧親情和道德,這種行為與紫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平兒在察覺巧姐被賣的陰謀後,四處打聽消息,尋求李紈和寶釵的幫助,並安排人保護巧姐,她的一係列行為展現了她的機智和善良,以及對賈府和巧姐的忠誠。
    心理描寫同樣為人物塑造增色不少。寶玉在聽到惜春出家的消息後,內心充滿了悲傷和迷茫。他理解惜春的選擇,但又舍不得她離開,這種複雜的心理通過他的神態和思考展現出來,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他的情感變化。賈政在向賴尚榮借銀遭遇冷遇時,內心的憤怒、無奈和對世態炎涼的感慨,通過他的表情和後續的反應得以體現,讓讀者看到了他作為家族長輩在困境中的掙紮。
    人物之間的關係和衝突也進一步豐富了人物形象。惜春與賈府眾人的關係,體現了她的孤僻和與世俗的格格不入;賈政與賴尚榮的衝突,揭示了人際關係在利益麵前的脆弱;巧姐被賣事件中,賈環等人與平兒的對立,凸顯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本回通過語言、行為和心理描寫,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和衝突,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複雜的賈府世界中。
    3.主題的深化與拓展
    《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在主題上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原著對封建社會的批判以及對人性的思考,通過具體情節和人物生動地展現出來。
    在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方麵,本回通過賈政借銀遭遇冷遇這一情節,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現實。賈政作為賈府的長輩,曾經位高權重,對賴尚榮有過提攜之恩。然而,當賈府逐漸衰落,賈政因盤費不足向賴尚榮求助時,賴尚榮卻冷漠相待,隻給了五十兩銀子。這種前後態度的巨大轉變,反映出在封建社會中,人際關係往往建立在權勢和利益的基礎上,一旦一方失去了利用價值,曾經的恩情便被拋諸腦後。這一情節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虛偽和功利,以及社會的現實和殘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巧姐被賣事件更是對封建社會家族內部矛盾和道德淪喪的深刻揭露。賈環、賈芸、王仁等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犧牲巧姐的幸福,將她賣給外藩為妾。他們的行為完全違背了親情和道德的準則,暴露了封建社會中人性的醜惡和貪婪。邢夫人作為賈府的長輩,本應保護巧姐,但她卻被賈環等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隻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巧姐的死活。這一事件反映了封建社會家族內部為了爭奪利益而不擇手段的黑暗現實,也批判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扭曲和束縛。
    在對人性的思考方麵,惜春出家的情節展現了人性在麵對現實困境時的逃避和對精神解脫的追求。惜春目睹了賈府內部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以及尤氏姐妹的悲慘遭遇,對人性感到失望和絕望。她選擇出家修行,是為了擺脫塵世的煩惱,尋求心靈的寧靜和超脫。這一情節反映了人性在麵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時的無奈和掙紮,以及對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
    寶玉思想的轉變則體現了人性在社會壓力和家庭責任麵前的妥協和成長。寶玉原本對功名利祿極為抵觸,但在寶釵和襲人的勸諫下,以及家族興衰的壓力下,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態度,決定嚐試考取功名。這一轉變反映了人性在現實麵前的無奈和妥協,同時也展現了寶玉在麵對責任時的成長和擔當。
    本回通過具體情節和人物,深化和拓展了《紅樓夢》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對人性的思考,使讀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複雜。
    七、本回在《紅樓夢》中的地位和影響
    1.與前文情節的呼應
    《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與前文情節存在著緊密的呼應關係,從人物命運的延續到情節線索的銜接,都展現出作者構思的精妙與嚴謹。
    在人物命運方麵,惜春出家的情節與前文多處伏筆相呼應。前文曾多次描寫惜春對佛教的濃厚興趣,她常與智能兒交往,對塵世的繁華表現出冷漠和疏離。尤氏姐妹的悲慘遭遇,更是讓她對人性和世事感到絕望,這些都為她最終出家的決定埋下了伏筆。她那句“我清清白白的一個人,為什麽教你們帶累壞了我”,深刻地表達了她對賈府醜惡現象的不滿和對自身清白的堅守,與前文她的性格特點和經曆相契合,進一步展現了她命運的必然走向。
    賈政借銀遭遇冷遇這一情節,也與前文賈府的興衰變化相呼應。賈府曾經輝煌一時,眾人趨之若鶩;如今逐漸衰落,便遭到他人的冷落和嫌棄。賴尚榮本是榮府的家生子,在賈府的幫助下得以脫籍做官,但當賈政因盤費短缺向他求助時,他卻冷漠相待。這一情節反映出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現實,與前文賈府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進一步揭示了賈府命運的衰落。
    在情節線索的銜接上,巧姐被賣事件與前文王熙鳳的一些行為有著間接的關聯。王熙鳳平日裏對賈環多有薄待,這讓賈環懷恨在心,因此在賈璉不在家時,他便想趁機報複,將矛頭指向了巧姐。這一情節線索的銜接,展現了賈府內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矛盾衝突,也為巧姐的命運增添了更多的波折。
    寶玉思想的轉變也與前文他對功名利祿的抵觸形成了呼應。前文寶玉一直厭惡世俗的功利和虛偽,追求純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但在本回中,在寶釵和襲人的勸諫下,以及家族興衰的壓力下,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態度,決定嚐試考取功名。這種前後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寶玉在麵對現實時的無奈和成長,也展現了情節發展的連貫性。
    本回通過人物命運的延續和情節線索的銜接,與前文情節緊密呼應,使整個故事更加完整和連貫,進一步深化了《紅樓夢》的主題和內涵。
    2.對後文發展的鋪墊
    《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在情節上為後文的發展做了諸多巧妙的鋪墊,涉及巧姐的命運走向、寶玉的結局以及賈府的未來興衰等方麵。
    巧姐被賣這一事件為本回的重要情節,它對巧姐後續的命運走向起到了關鍵的鋪墊作用。賈環、賈芸、王仁等人的陰謀雖被平兒暫時識破並阻止,但他們的貪婪和不擇手段不會輕易罷休。這暗示著巧姐未來的命運依舊充滿坎坷和危險。即便當下平安無事,在賈府日益衰敗、內部矛盾不斷激化的背景下,巧姐很可能再次陷入困境。她或許會在某個時機被這些心懷不軌之人再次算計,從而遭遇更為艱難的處境。不過,平兒的機智和善良以及李紈、寶釵等人的幫助,也為巧姐的命運帶來了一絲轉機。這可能使得巧姐在未來遇到貴人相助,最終擺脫困境,有一個相對較好的歸宿,比如與劉姥姥一家產生更深的聯係,在鄉村過上平凡而安穩的生活。
    寶玉思想的轉變對其結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鋪墊意義。本回中,寶玉在寶釵和襲人的勸諫下,決定嚐試考取功名,這一轉變與他之前對功名利祿的抵觸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預示著寶玉將踏上一條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可能會在科舉之路上經曆種種挫折和磨難,在這個過程中,他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會更加深刻。然而,寶玉骨子裏的叛逆和對自由、純真的追求並不會完全消失,這可能導致他在追求功名的過程中內心充滿掙紮和矛盾。最終,他可能會在經曆了一係列的事情後,徹底看透塵世的浮華,再次回歸到自己原本的精神世界,或者選擇出家,以尋求真正的解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本回中賈府的種種困境,如經濟上的窘迫、人際關係的複雜和矛盾等,都暗示了賈府未來的興衰走向。賈政借銀遭遇冷遇,反映出賈府在社會上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曾經的人脈和影響力逐漸喪失。巧姐被賣事件則凸顯了賈府內部的混亂和道德的淪喪。這些問題的積累將進一步加速賈府的衰敗。未來,賈府可能會麵臨更多的危機和變故,如家族內部的爭鬥加劇、外部的壓力增大等,最終走向徹底的崩潰。
    第一百十八回通過巧姐、寶玉等人物的情節發展以及賈府的現狀,為後文的情節走向埋下了伏筆,使讀者對故事的後續發展充滿期待。
    3.在紅學研究中的價值
    《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在紅學研究中具有多方麵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為版本研究、人物研究、主題研究等領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見解。
    在版本研究方麵,本回內容有助於學者對比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不同版本在文字表述、情節設置等方麵可能存在細微差別,通過對本回的細致分析,可以發現這些差異背後的版本演變軌跡。例如,某些版本可能在惜春出家、巧姐被賣等情節上有獨特的描寫,這對於探究版本的源流、傳承以及修改情況具有重要意義。學者可以根據這些差異,推斷不同版本的成書時間、作者意圖以及傳播過程中的變化,從而更準確地把握《紅樓夢》的版本體係。
    人物研究上,本回進一步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為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命運提供了新的視角。惜春的出家展現了她性格中的決絕和對塵世的超脫,通過對這一情節的研究,可以更全麵地理解惜春這一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成長曆程。寶玉思想的轉變則反映了他在家族興衰和社會壓力下的掙紮與成長,有助於研究寶玉性格的複雜性和多麵性。此外,賈環、邢夫人、平兒等人物在本回中的表現,也為研究他們的性格特點、行為動機以及在家族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具體的案例。
    主題研究方麵,本回深化和拓展了《紅樓夢》的主題。對封建社會世態炎涼、家族內部矛盾和道德淪喪的描寫,進一步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惜春出家和寶玉思想轉變所體現的對人性的思考,如麵對現實困境時的逃避與妥協、對精神解脫的追求等,豐富了作品對人性的刻畫。通過研究本回,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紅樓夢》所傳達的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人性的關懷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等主題。
    本回在紅學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它為版本研究提供了版本演變的線索,為人物研究增添了人物形象的細節,為主題研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對於全麵、深入地理解《紅樓夢》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喜歡【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請大家收藏:()【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