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七尼

字數:17392   加入書籤

A+A-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圓信、大色空、淨虛。
    一、《紅樓夢》尼姑群體概述
    在《紅樓夢》這一鴻篇巨製中,尼姑群體是一個獨特且不容忽視的存在。書中的尼姑們身份各異、性格多樣,她們分布於不同的庵堂,如櫳翠庵、水月庵等,在賈府及周邊的生活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這些尼姑有的出身官宦世家,如妙玉,本是蘇州世代官宦家庭的小姐,因自幼多病才帶發修行;有的則身世普通,在庵中過著清苦的生活。她們的修行目的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真心向佛,試圖在佛門中尋求心靈的寧靜與解脫;而有的則是迫於生活的無奈,或是為了躲避塵世的紛擾而選擇出家。
    尼姑群體在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從情節推動來看,她們參與了許多重要的事件。例如淨虛,她幹預張金哥的“一女兩許案”,通過王熙鳳的勢力擺平此事,引發了一係列的悲劇,展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妙玉則在大觀園的茶會等情節中,以其獨特的性格和行為,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複雜性。
    從文化層麵而言,尼姑群體是佛教文化在書中的體現。她們的修行生活、言行舉止,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佛教的認知和態度。同時,她們的存在也與賈府等世俗家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塵世的喧囂與佛門的清淨,引發讀者對人生、欲望、信仰等問題的思考。總之,《紅樓夢》中的尼姑群體是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和層次。
    二、妙玉:純粹與矛盾交織的帶發修行者
    1.身世背景與成長經曆
    妙玉出身於蘇州的一戶世代官宦家庭,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她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在那個注重門第和學識的時代,官宦世家的熏陶讓妙玉在文學、藝術等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所處的家庭風氣正直、端靜,這培養了她不阿世不附勢的性格特質,使她在麵對世俗的繁華與誘惑時,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和清醒。
    妙玉出家並非出於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而是幼年多病且久治無果。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為了孩子的健康,許多家庭會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而入空門便是其中之一。妙玉無奈之下親自入了空門,從此開始了帶發修行的生活。這種並非自願的出家方式,也為她日後的內心矛盾埋下了伏筆。
    在出家之前,妙玉作為官家小姐,過著相對優渥的生活。私塾教育讓她接觸到了豐富的知識,她在寫作詩賦方麵也展現出了一定的才華。雖然在與林黛玉、史湘雲聯詩時,她的表現並未超出二人,但《世難容》中稱她“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從道姑修仙的角度來看,她的才華仍有值得稱道之處。
    家庭環境對妙玉的影響深遠。官宦家庭的教養使她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精神追求,她愛讀莊子的文章,自認為是畸零之人,對政治、權力、名利等世俗之物都看得很淡。然而,這種清高的性格也讓她在人際交往中顯得孤傲、不合群。她不屑於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汙,卻又無法完全擺脫世俗的影響。
    來到賈府後,妙玉住進了櫳翠庵。盡管這裏是佛門清淨之地,但她內心的波瀾卻從未平息。她的出身和早期經曆讓她既有著對高雅文化的追求,又有著對塵世情感的渴望。她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掙紮,試圖在佛門的清規戒律與內心的欲望之間找到平衡,但這談何容易。妙玉的身世背景和成長經曆塑造了她複雜而獨特的性格,也為她在《紅樓夢》中的悲劇命運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2.性格特點與行為表現
    妙玉性格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孤傲與清高。她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又帶發修行,這使得她自視甚高,不屑與世俗之人交往。在櫳翠庵這個清淨之地,她仿佛置身於塵世之外,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周圍的一切。
    賈母攜劉姥姥逛大觀園,眾人來到櫳翠庵品茶。賈母表示剛吃了酒肉,怕衝了菩薩,沒有深入庵內。然而,妙玉卻不顧賈母的顧慮,拉著林黛玉、薛寶釵去屋內喝梯己茶。這一行為顯示出她對所謂世俗規矩的不屑,在她看來,自己的喜好和意願才是最重要的,全然不把賈母的身份和顧慮放在眼裏。
    當賈寶玉跟著進來也要喝茶時,妙玉給他拿了一個較大的器皿,並打趣說“一杯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飲牛飲騾”。她將賈寶玉比作劉姥姥,借此奚落,足見其對劉姥姥的嫌棄。在妙玉心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賈府中的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能入她的眼,而劉姥姥這樣的鄉下人則被她視為粗俗不堪之人。這種眾生不平等的觀念,與佛教所倡導的眾生平等背道而馳,也凸顯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
    妙玉的脫俗體現在她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上。她愛讀莊子的文章,自認為是畸零之人,對政治、權力、名利等世俗之事毫無興趣。她追求一種與天、與宇宙、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享受孤獨,認為自己有尊嚴、有價值,不可輕褻。在大觀園這個充滿世俗紛爭的地方,她試圖保持自己的獨立和純淨,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幹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與林黛玉的交往中,妙玉也展現出了她的獨特性格。當林黛玉和史湘雲在凹晶館聯詩時,妙玉暗中撞見並主動續聯。她評價林黛玉的詩“過於頹敗淒楚”,認為自己的續聯可以翻改黛湘原詩的意境。這一方麵顯示出她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另一方麵也體現了她對林黛玉詩作的一種批判態度。她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
    然而,妙玉的孤傲清高也使她在人際交往中陷入困境。她的不合群讓她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難以真正融入賈府的生活。她雖然身處佛門,但卻無法擺脫世俗的情感和欲望。她對賈寶玉有著特殊的情感,當賈寶玉生日時,她用粉紅箋子寫“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這一行為暴露了她內心深處的情愫。她試圖用清高的外表來掩飾自己的情感,但卻無法完全做到。
    妙玉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表現既展現了她的獨特魅力,又導致了她的悲劇命運。她的孤傲清高使她在精神上保持了獨立和純淨,但也讓她在現實生活中孤立無援。她在修行與情感之間掙紮,最終無法找到真正的歸宿。她的故事是《紅樓夢》中一段獨特而深刻的篇章,讓讀者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命運的無常。
    3.情感世界與內心矛盾
    妙玉對寶玉的情感,猶如深埋在冰雪之下的火種,看似平靜,實則熾熱。盡管她身為帶發修行的尼姑,本應斬斷塵緣,一心向佛,但在與寶玉的接觸中,她的內心漸漸泛起了漣漪。
    當賈寶玉生日時,妙玉用粉紅箋子寫下“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這粉紅箋子,如同她內心深處隱秘情感的象征,在佛門的清冷中透露出一絲溫情。在那個封建禮教森嚴的時代,這種表達對於一個尼姑來說,無疑是大膽而又隱晦的。她雖以“檻外人”自居,試圖與塵世保持距離,但這一聲“芳辰”的遙叩,卻泄露了她對寶玉的關注與牽掛。
    妙玉對寶玉的情感,源於他們在精神層麵的共鳴。寶玉同樣是一個不被世俗所拘束的人,他尊重女性,追求自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妙玉愛讀莊子,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而寶玉也有著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知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他們在思想上的契合,讓妙玉在寶玉身上找到了知音。然而,這種情感卻與她的修行身份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作為佛門弟子,妙玉本應遵循“四大皆空”的教義,摒棄一切世俗的情感和欲望。但她對寶玉的感情卻如同一團亂麻,纏繞在她的心頭,讓她無法釋懷。她試圖用修行來壓製這份情感,在櫳翠庵的青燈古佛前,她日夜誦經,希望能夠淨化自己的心靈。然而,每當寶玉出現在她的麵前,她的內心便會不由自主地泛起波瀾。
    在與寶玉的交往中,妙玉的行為也充滿了矛盾。她一方麵對寶玉表現出特殊的關注和照顧,如用珍貴的茶具為他泡茶,與他進行深入的交談;另一方麵,她又試圖用孤傲和清高的外表來掩飾自己的情感,對寶玉進行奚落和調侃。這種矛盾的行為,正是她內心矛盾的外在表現。
    妙玉在修行與情感之間的掙紮,對她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的內心矛盾使她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之中,無法真正地投入到修行中去。她的凡心未除,讓她在佛門中顯得格格不入,也讓她在賈府中成為了一個孤獨的存在。最終,賈府的敗落和她自身的情感糾葛,使她陷入了困境。她在瓜州渡口“紅顏不得不屈從於枯骨”,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使史湘雲和賈寶玉最終相遇,而她自己則下落不明。
    妙玉的情感世界和內心矛盾,是《紅樓夢》中一段深刻而動人的描寫。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命運的無常,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在封建禮教和宗教教義的束縛下,人們對自由情感的渴望和追求。她的悲劇命運,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4.佛法修為與人生困境
    妙玉自幼帶發修行,按常理說應在佛法上有較深的造詣。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介紹她時提到“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可見她在經文方麵有一定的基本功,具備作為修行者的基本素養。然而,深入探究她的行為和思想,會發現她的佛法修為存在諸多問題。
    妙玉的凡心未除是她修行的一大困境。盡管身處佛門,她卻難以割舍塵世的情感和欲望。她對賈寶玉有著特殊的情感,在賈寶玉生日時,用粉紅箋子送去祝福,這一行為完全不符合佛門弟子應有的清心寡欲。她雖以“檻外人”自居,試圖與塵世劃清界限,但內心深處對寶玉的牽掛卻暴露了她的凡心。這種情感的糾葛使她在修行的道路上徘徊不前,無法真正做到四大皆空。
    眾生平等是佛教的重要教義,但妙玉卻有著明顯的眾生不平等觀念。賈母攜劉姥姥逛大觀園到櫳翠庵品茶時,賈母因剛吃了酒肉怕衝了菩薩,沒有深入庵內。妙玉卻不顧賈母的顧慮,拉著林黛玉、薛寶釵去屋內喝梯己茶。當劉姥姥喝了賈母剩下的茶後,妙玉嫌棄劉姥姥弄髒了杯子,讓下人將杯子擱在外麵。在她眼中,賈府的主子們與劉姥姥這樣的鄉下人有著天壤之別,這與佛教倡導的眾生平等理念背道而馳。她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隻看重與自己身份和精神層麵相近的人,如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而對其他人則不屑一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從他人的評價中也能看出妙玉佛法修為的不足。邢岫煙形容她“僧不僧、俗不俗”,這精準地概括了妙玉在修行中的矛盾狀態。她既沒有完全遵循佛門的清規戒律,做到心無雜念;又無法像世俗之人一樣坦然地享受塵世的生活。她試圖在佛門與世俗之間尋找平衡,但卻始終未能成功。
    賈寶玉都明白“隨鄉入鄉”的樸素佛法道理,而妙玉這個自幼參禪的人卻不懂。當賈寶玉嫌棄妙玉給自己的是俗器時,妙玉生氣地說賈府未必能找到這樣的俗器。這表明在她的世界觀裏,金玉依舊是金玉,與普通俗器有著本質的區別,她沒有真正領悟到佛法中對物質平等看待的觀念。
    妙玉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困境,使她陷入了人生的迷茫。她渴望在佛門中尋求心靈的寧靜,但卻無法擺脫世俗情感和觀念的束縛。她的行為和思想與佛教教義的衝突,讓她在修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艱難。最終,賈府的敗落和她自身的修行困境,使她的命運走向了悲劇。她在瓜州渡口的遭遇,或許正是她無法突破修行困境的必然結果。妙玉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修行不僅需要外在的形式,更需要內心的覺悟和對教義的深刻理解。
    三、智能:為愛勇敢的小尼姑
    1.庵中生活與情感萌動
    智能在水月庵的生活,看似平靜,實則暗藏著青春少女對外麵世界的憧憬與渴望。水月庵雖是佛門清淨之地,但對於正值豆蔻年華的智能來說,這裏的生活單調而乏味。庵中的日常無非是誦經禮佛、打掃庭院,日複一日的重複讓她的內心漸漸生出了對別樣生活的向往。
    庵中的環境對智能的情感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周圍的尼姑們,或年老古板,或清心寡欲,她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與智能這個青春少女格格不入。智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如同一隻被困在籠子裏的小鳥,渴望著自由和新鮮的空氣。庵中的清規戒律雖然約束著她的行為,但卻無法抑製她內心對愛情的懵懂向往。
    秦鍾的出現,如同春日裏的一縷陽光,照亮了智能原本灰暗的生活。秦鍾是秦可卿的弟弟,生得眉清目秀,舉止文雅。他隨父親秦業送秦可卿的靈柩到鐵檻寺時,與智能有了初次相遇。智能被秦鍾的英俊外表和儒雅氣質所吸引,而秦鍾也對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尼姑產生了好感。
    此後,兩人便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秦鍾在鐵檻寺停留期間,常常找借口與智能見麵。他們在庵中的花園裏、回廊下悄悄約會,分享著彼此的心事和快樂。智能向秦鍾訴說著庵中生活的枯燥和對外麵世界的好奇,秦鍾則給她講述著賈府裏的繁華和趣事。在一次次的交談中,他們的感情逐漸升溫。
    庵中的環境雖然限製了他們的交往,但也為他們的愛情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刺激。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其他尼姑的目光,在無人的角落偷偷牽手、擁抱。這種偷偷摸摸的戀愛方式,讓智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蜜和興奮。她沉浸在這份愛情中,忘卻了庵中的清規戒律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智能與秦鍾的相識相戀,是她在壓抑的庵中生活中尋找的一絲慰藉。庵中的環境雖然讓她的情感萌動充滿了風險和挑戰,但也讓這份愛情變得更加珍貴和難忘。她在愛情的滋潤下,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定,願意為了這份感情去冒險,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並不知道,這份看似美好的愛情,即將麵臨著巨大的考驗,而她的命運也將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愛情追求與命運悲劇
    智能對秦鍾的愛情熾熱而堅定,她在封建禮教和佛門清規的重重束縛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為了這份愛情,她不惜衝破一切阻礙,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
    智能深知自己身為尼姑,與秦鍾的愛情不被世俗所容,但她毫不退縮。她不顧庵中清規戒律的約束,頻繁與秦鍾私下見麵。在鐵檻寺的日子裏,他們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相聚,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智能會偷偷為秦鍾準備一些小禮物,表達自己的心意;秦鍾生病時,她也會冒著被發現的風險,偷偷去照顧他。這種偷偷摸摸的相處方式,雖然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但智能卻甘之如飴,因為她心中隻有對秦鍾深深的愛。
    為了能與秦鍾長相廝守,智能甚至願意放棄自己在庵中的生活。她憧憬著與秦鍾一起離開這個壓抑的環境,去尋找屬於他們的自由天地。當秦鍾提出要帶她走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她收拾好自己的行囊,準備跟隨秦鍾遠走高飛,開始新的生活。這種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勇氣,在那個封建時代的女性中是極為罕見的。
    然而,智能的愛情追求最終以悲劇收場。她和秦鍾的戀情被秦鍾的父親秦業發現,秦業勃然大怒。在那個封建禮教森嚴的社會,尼姑與世俗男子相戀是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秦業將秦鍾痛打一頓,秦鍾本就身體孱弱,經此一頓毒打,病情加重。而智能也被水月庵的住持嚴厲懲罰,她失去了在庵中的容身之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秦鍾最終因病情惡化而離世,這對智能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她失去了自己深愛的人,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她的愛情追求不僅沒有換來幸福,反而讓她陷入了無盡的痛苦和絕望之中。她曾經為了愛情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犧牲,都化為了泡影。
    智能命運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封建禮教的束縛是導致她悲劇的重要原因。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婚姻和愛情都受到嚴格的限製。尼姑更是被要求清心寡欲,斷絕塵緣。智能與秦鍾的愛情違背了這些禮教規範,必然會遭到社會的反對和譴責。其次,家庭的壓力也是一個因素。秦業作為秦鍾的父親,他無法接受兒子與尼姑相戀的事實,他的強烈反對加速了悲劇的發生。最後,社會的輿論和偏見也對智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她在失去秦鍾後,不僅要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還要麵對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和歧視。
    智能的愛情追求和命運悲劇,是《紅樓夢》中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它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也讓我們看到了在那個時代,人們為了愛情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智能的故事是對封建製度的深刻批判,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代社會中自由、平等的愛情。
    四、智通與圓信:務實的尼姑
    1.拐帶女孩的動機與手段
    在《紅樓夢》中,智通和圓信拐帶芳官、藕官等女孩,其動機主要源於利益的驅使和庵中人力的需求。
    從利益角度來看,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尼姑庵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持。智通和圓信所在的尼姑庵或許麵臨著經濟上的困境,而拐帶這些女孩可以為她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芳官、藕官等女孩在賈府中曾是戲子,有著一定的才藝和價值。將她們帶到尼姑庵後,智通和圓信可能會利用她們的才藝進行一些活動,從而獲取錢財。此外,這些女孩在尼姑庵中還可以承擔一些勞動,為庵裏節省人力成本,這對於經濟並不寬裕的尼姑庵來說,無疑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從人力需求方麵考慮,尼姑庵中日常的事務繁多,需要有人來幫忙打理。智通和圓信可能認為芳官、藕官等女孩年輕力壯,能夠勝任庵中的各種工作。而且,這些女孩在賈府經曆了一些變故,正處於迷茫和無助的狀態,相對容易控製。將她們拐帶到尼姑庵後,可以讓她們成為庵中的勞動力,為自己所用。
    智通和圓信拐帶女孩的手段可謂是軟硬兼施。她們首先利用女孩們在賈府的困境,進行一番“安慰”和“勸說”。芳官、藕官等女孩在賈府中經曆了主子的離世、家族的紛爭等一係列變故,內心充滿了痛苦和迷茫。智通和圓信抓住她們的這種心理,以“佛門清淨,可以忘卻煩惱”為由,對她們進行洗腦。她們向女孩們描繪了尼姑庵中寧靜祥和的生活,讓女孩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逃避現實的好去處。
    在勸說的同時,智通和圓信也使用了一些威脅的手段。她們暗示女孩們,如果不跟她們去尼姑庵,在外麵將無容身之地,會受到更多的苦難。在那個封建時代,女孩們的社會地位低下,離開賈府後確實很難找到安身之所。這種威脅讓女孩們產生了恐懼心理,不得不聽從她們的安排。
    智通和圓信的行為對芳官、藕官等女孩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女孩原本在賈府中雖然也有不如意之處,但至少還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和社交圈子。被拐帶到尼姑庵後,她們失去了自由,被迫過著清苦的修行生活。她們的才藝無法得到施展,青春和夢想也被無情地扼殺。原本充滿活力的女孩們,在尼姑庵的壓抑環境中逐漸失去了自我,她們的命運從此被改寫,陷入了無盡的痛苦和無奈之中。
    2.務實作風與生存之道
    智通和圓信在尼姑庵中的生存之道,充分體現了她們的務實作風。在那個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尼姑庵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麵對各種現實問題,而她們深諳此道,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經濟方麵,智通和圓信懂得開源節流。她們拐帶芳官、藕官等女孩,一方麵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利用女孩們的才藝進行活動來增加收入;另一方麵,讓女孩們承擔庵中的勞動,節省了人力成本。這種將人力轉化為經濟資源的做法,顯示出她們敏銳的經濟頭腦。同時,她們也注重對庵中財物的管理,精打細算,避免不必要的開支。在采購生活用品和佛事用品時,她們會貨比三家,爭取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好的東西。
    在人際關係方麵,智通和圓信善於周旋。她們深知與外界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於尼姑庵的生存至關重要。她們積極與當地的權貴和富戶交往,通過為他們做法事、祈福等方式,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這些權貴和富戶會給尼姑庵捐贈財物,幫助庵裏改善條件。同時,智通和圓信也會利用這些關係,為庵裏謀取一些實際的利益,比如獲得土地、減免賦稅等。在庵內,她們對尼姑們恩威並施。對於聽話、勤勞的尼姑,她們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表揚,激勵她們更加努力地工作;而對於不聽話、違反規矩的尼姑,則會進行嚴厲的懲罰,以維護庵中的秩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應對危機方麵,智通和圓信表現出了很強的應變能力。當遇到官府的檢查或者其他突發情況時,她們能夠迅速做出反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當官府要求尼姑庵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和信息時,她們會提前準備好,並且巧妙地應對官府的詢問,避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如果遇到其他尼姑庵的競爭或者挑釁,她們也不會輕易退縮,而是會通過各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智通和圓信的務實作風和生存之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尼姑庵的生存和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她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采取拐帶女孩等不正當手段,這種行為違背了道德和法律。而且,她們過於注重現實利益,忽略了尼姑庵作為宗教場所應有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教化作用。在她們的管理下,尼姑庵雖然表麵上繁榮,但內部卻缺乏真正的信仰和凝聚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她們的做法也是在那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無奈的選擇。在那個動蕩不安、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隻有務實才能生存下去。智通和圓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的現實。
    五、淨虛:可惡的住持
    1.幹預俗事與趨炎附勢
    淨虛作為水月庵的住持,本應潛心修行,遠離世俗紛爭,然而她卻熱衷於幹預俗事,盡顯趨炎附勢之態。
    幫張財主擺平“一女兩許案”便是淨虛幹預俗事的典型事例。長安府有個張財主,他的女兒金哥已許配給守備之子,卻又被長安府府太爺的小舅子李衙內看上。李衙內仗著權勢,強行求親,張財主家不敢得罪,便想退掉守備家的婚約。守備家自然不肯,兩家因此鬧得不可開交。淨虛得知此事後,覺得有機可乘,便主動找到王熙鳳,請求她幫忙擺平此事。
    淨虛在王熙鳳麵前極盡討好之能事,先是誇讚王熙鳳的能力和威望,說“我在長安城裏城外有幾個相知的人,我就求他們與我說個情,打發了這張財主家就完了。誰知我那些相知的人,都不在跟前,他們也有求我的事,不好違礙。我想如今長安節度雲老爺與府上最契厚,求太太和老爺說聲,發一封書去,求雲老爺和那守備說一聲,不怕那守備不依。若是肯行,張家連傾家孝順也都情願。”她深知王熙鳳喜歡聽奉承話,便用這樣的言辭來打動她。
    王熙鳳本就喜歡攬事弄權,在淨虛的一番勸說下,便答應了此事。她通過長安節度使雲光,逼迫守備家退了婚。然而,張金哥和守備之子都是重情重義之人,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安排,最終雙雙自盡。淨虛為了一點錢財,不惜幹預他人婚姻大事,導致兩條人命的悲劇,其行為實在令人發指。
    淨虛的趨炎附勢在這件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她深知王熙鳳在賈府的地位和權勢,便極力巴結她。為了讓王熙鳳幫忙,她不僅許下豐厚的報酬,還不斷地抬高王熙鳳。她對王熙鳳說“這點子事,在別人跟前就忙的不知怎麽樣,若是太太,便是小事,不肯管這些,我才大膽托太太的。”這種阿諛奉承的話語,充分顯示出她趨炎附勢的嘴臉。
    除了這件事,淨虛在其他方麵也表現出對權勢的追逐。她與賈府等權貴家族交往密切,經常出入賈府,為賈府的主子們做法事、祈福,以此來討好他們。她利用自己尼姑的身份,在權貴之間周旋,謀取私利。她對有權有勢的人百般討好,而對普通百姓則不屑一顧。在她眼中,權勢和金錢才是最重要的,宗教的教義和修行早已被她拋諸腦後。
    淨虛幹預俗事、趨炎附勢的行為,不僅違背了佛門的清規戒律,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她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犧牲他人的幸福和生命,這種行為令人唾棄。她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封建時代,即使是出家人也難以擺脫世俗的誘惑和權力的腐蝕。
    2.罪惡行徑與悲劇後果
    淨虛的罪惡行徑猶如一顆毒瘤,在《紅樓夢》的世界裏肆意蔓延,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悲劇後果。她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地幹預俗事,其中幫張財主擺平“一女兩許案”便是她罪惡行徑的典型代表。
    在這個案件中,淨虛為了獲取錢財,主動找到王熙鳳,請求她利用賈府的權勢逼迫守備家退婚。她在王熙鳳麵前極盡諂媚之能事,誇大其詞地描述事情的難度,同時又許下豐厚的報酬,以此來打動王熙鳳。王熙鳳本就熱衷於攬事弄權,在淨虛的蠱惑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此事。她通過長安節度使雲光,對守備家施加壓力,最終迫使守備家無奈退婚。
    淨虛的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張金哥和守備之子的雙雙自盡。張金哥和守備之子本是真心相愛,他們的婚姻是基於感情和承諾。然而,淨虛的貪婪和王熙鳳的權勢幹預,打破了他們的美好憧憬。張金哥無法接受被許配給他人的命運,守備之子也無法忍受失去愛人的痛苦,最終兩人選擇了以死來抗爭。這兩條年輕生命的消逝,是淨虛罪惡行徑的直接後果,令人痛心疾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淨虛的行為還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首先,它揭示了封建禮教和權勢的壓迫。在那個時代,婚姻往往不由當事人自主決定,而是受到家族和權勢的左右。張金哥和守備之子的愛情在封建禮教和權勢麵前顯得如此渺小和脆弱,他們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隻能以悲劇收場。其次,淨虛的行為也反映了社會的腐敗和道德的淪喪。作為一名尼姑,本應遵守佛門的清規戒律,潛心修行,普度眾生。然而,淨虛卻為了錢財和利益,不惜違背宗教教義,幹預世俗紛爭,甚至導致了人命的悲劇。她的行為不僅損害了佛門的聲譽,也反映出當時社會道德的敗壞和人們價值觀的扭曲。
    此外,淨虛與王熙鳳等人的勾結,也體現了當時社會權貴階層的黑暗和腐朽。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相互利用,不擇手段地欺壓百姓。在這個案件中,王熙鳳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勢和獲取錢財,輕易地答應了淨虛的請求,而不顧張金哥和守備之子的死活。這種權貴階層的腐敗和冷漠,加劇了社會的矛盾和不公。
    淨虛的罪惡行徑及其導致的悲劇後果,是《紅樓夢》中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它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禮教、權勢壓迫、社會腐敗等問題對人性的摧殘和對生命的漠視。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應該反思當今社會,珍惜自由和平等,堅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
    六、智善與大色空:書中的配角尼姑
    1.有限描述與角色定位
    在《紅樓夢》中,智善和大色空著墨極少,宛如大觀園繁華盛景中的一抹淡影。書中對她們的描述十分有限,僅在一些場景中簡單提及她們作為尼姑群體的存在。
    智善和大色空在書中主要扮演著配角的角色,是尼姑群體的普通代表。她們的存在豐富了《紅樓夢》裏尼姑這一特殊群體的形象。在賈府的一些佛事活動中,她們和其他尼姑一同出現,參與誦經祈福等儀式,襯托出賈府對宗教活動的重視以及當時社會的宗教氛圍。
    與妙玉、淨虛等尼姑相比,智善和大色空沒有鮮明的個性和突出的事跡。她們沒有妙玉的孤傲清高和複雜情感,也沒有淨虛的趨炎附勢和罪惡行徑。她們更像是平凡的修行者,在尼姑庵的日常中默默誦經禮佛,遵循著佛門的清規戒律。
    盡管她們的描述有限,但她們的存在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尼姑群體的多樣性。她們代表了那些普通、平凡的尼姑,在佛門中尋求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寄托。她們的角色定位雖然不突出,但卻為《紅樓夢》的整體敘事增添了一份真實感和層次感,讓讀者看到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麵。
    2.側麵反映的社會現象
    智善和大色空這兩個角色雖在書中著墨不多,卻從側麵反映出諸多社會現象,尤其是尼姑群體的生存狀態。
    在當時的社會,尼姑群體的生存與宗教和世俗緊密相連。智善和大色空參與賈府的佛事活動,這表明尼姑庵與權貴家族存在一定的聯係。權貴家族舉辦佛事,尼姑們參與其中,既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支持,也能提高尼姑庵的地位和影響力。這反映出尼姑群體在經濟上對世俗社會有一定的依賴,她們需要通過為權貴服務來維持庵中的生計。
    同時,她們在庵中默默誦經禮佛,遵循清規戒律,體現出尼姑群體的修行生活。然而,這種修行生活並非完全脫離世俗。從她們參與賈府活動可以看出,尼姑們也會與外界有一定的交流和互動。這說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尼姑群體無法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完全隔絕世俗。
    此外,智善和大色空作為普通尼姑,沒有突出的個性和事跡,反映出尼姑群體中大多數人的平凡和普通。她們在庵中過著平淡的生活,沒有像妙玉那樣的複雜情感和內心矛盾,也沒有淨虛那樣的罪惡行徑。這顯示出尼姑群體內部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和類型,既有像妙玉、淨虛這樣較為特殊的個體,也有像智善和大色空這樣的普通修行者。
    智善和大色空這兩個角色為我們展現了當時社會中尼姑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社會現象,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宗教和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七尼形象的意義與啟示
    1.對佛教觀念的呈現與反思
    《紅樓夢》中的七尼形象,為我們呈現了一幅複雜而深刻的佛教“四大皆空”觀念圖景,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這一觀念的深入反思。
    妙玉作為帶發修行者,本應遵循“四大皆空”的教義,摒棄塵世的情感和欲望。然而,她對寶玉的情感卻如暗流湧動,難以抑製。在賈寶玉生日時,她用粉紅箋子送去祝福,這一行為暴露了她內心深處的凡心。她雖以“檻外人”自居,試圖與塵世劃清界限,但實際上卻無法割舍對寶玉的牽掛。她的行為與佛教教義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念相衝突,反映出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四大皆空”是何等困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智能為了愛情,勇敢地衝破了佛門清規的束縛。她與秦鍾相戀,不顧庵中戒律,甚至願意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修行生活。她的愛情追求體現了人性中對情感的渴望,而這種渴望與佛教所倡導的“四大皆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智能的悲劇命運也讓我們思考,當人性的本能與宗教教義發生衝突時,人們該如何抉擇。
    智通和圓信為了尼姑庵的生存和發展,采取了務實的手段,拐帶芳官、藕官等女孩。她們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庵裏的經濟利益,但卻違背了佛教的慈悲為懷和不殺生、不偷盜的教義。她們過於注重現實利益,忽略了宗教的精神追求,這反映出在世俗的壓力下,宗教信仰容易被功利所侵蝕。
    淨虛作為住持,不僅沒有以身作則,遵守佛教教義,反而熱衷於幹預俗事,趨炎附勢。她為了錢財,幫張財主擺平“一女兩許案”,導致張金哥和守備之子雙雙自盡。她的罪惡行徑與佛教的普度眾生、慈悲為懷背道而馳,充分暴露了她內心的貪婪和自私。淨虛的行為讓我們看到,在權力和金錢的誘惑麵前,宗教的神聖性往往容易被踐踏。
    智善和大色空雖然著墨不多,但她們作為普通尼姑,參與賈府的佛事活動,也反映出尼姑群體在經濟上對世俗社會的依賴。這表明即使是看似超脫塵世的尼姑,也難以完全擺脫世俗的影響,“四大皆空”在現實麵前顯得蒼白無力。
    七尼形象對佛教“四大皆空”觀念的呈現,讓我們看到了宗教信仰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巨大差距。她們的行為與佛教教義的衝突,引發了我們對宗教信仰的本質和意義的反思。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難以做到真正的“四大皆空”,宗教信仰更多地成為了一種精神寄托和道德指引。我們應該以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態度看待宗教,既要尊重宗教的教義和精神,也要關注現實生活中的人性和社會問題。
    2.對人性與社會的洞察
    《紅樓夢》中的七尼形象,宛如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的諸多問題。
    從人性角度來看,青春少女的情感需求在智能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智能身處水月庵這個看似清淨之地,卻無法抑製內心對愛情的渴望。秦鍾的出現,如同春風喚醒了她沉睡的情感。她勇敢地衝破佛門清規的束縛,與秦鍾相戀,展現出人性中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是無法被輕易壓抑的。她的行為表明,即使在宗教的禁錮下,青春少女對情感的本能需求依然強烈,這是人性中最自然、最真實的部分。
    妙玉則展現出人性的矛盾與掙紮。她出身官宦世家,有著高雅的氣質和才華,但卻被迫出家。她試圖用孤傲和清高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欲望,然而在麵對寶玉時,她的凡心還是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她對寶玉的情感,既包含著欣賞和愛慕,又受到佛門戒律的約束,這種內心的矛盾使她痛苦不堪。妙玉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人性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滿了複雜性和多麵性。
    淨虛的形象則揭示了人性中的貪婪和自私。她作為住持,本應以身作則,弘揚佛法,但卻為了錢財和權勢,不擇手段地幹預俗事。她幫張財主擺平“一女兩許案”,導致兩條人命的悲劇,卻絲毫沒有愧疚之心。她的行為表明,在利益的誘惑麵前,有些人會拋棄道德和良知,暴露出自私和貪婪的本性。
    從社會問題的角度來看,七尼形象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世俗化現象。智通和圓信為了尼姑庵的生存和發展,采取務實的手段,拐帶芳官、藕官等女孩。這一行為不僅違背了道德和法律,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功利和現實。尼姑庵本應是清淨之地,但在世俗的壓力下,也不得不為了生存而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這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已經變得世俗化,人們更加注重現實利益,而忽略了精神追求。
    同時,七尼形象也反映出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智能和妙玉的悲劇命運,都與封建禮教的束縛密切相關。智能與秦鍾的愛情不被世俗所容,最終以悲劇收場;妙玉雖然才華出眾,但卻因為出身和身份的限製,無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封建禮教的種種規矩和束縛,限製了人們的自由和發展,使人性得不到充分的釋放。
    《紅樓夢》中的七尼形象,通過對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世界。她們的故事讓我們反思人性的弱點和社會的弊端,也讓我們更加珍惜自由、平等和美好的生活。
    3.對現代社會的借鑒價值
    《紅樓夢》中的七尼形象,在情感、道德、信仰等方麵為現代社會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借鑒價值。
    在情感方麵,智能為愛情勇敢追求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但她的悲劇結局也警示著我們,在追求愛情時要保持理性。現代社會中,人們在麵對愛情時往往容易衝動,忽視了現實因素和道德規範。我們應該學習智能對愛情的真誠和勇敢,同時也要像她悲劇後所啟示的那樣,在愛情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考慮到雙方的家庭、社會背景以及未來的發展,避免因盲目衝動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妙玉在修行與情感之間的掙紮,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在現代社會,人們也常常麵臨著理想與現實、道德與欲望的衝突。我們應該從中學會如何平衡內心的矛盾,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誘惑時,要像妙玉在掙紮中試圖堅守佛門清規一樣,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不被欲望所左右,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道德層麵,淨虛的趨炎附勢和罪惡行徑給我們敲響了警鍾。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違背道德和法律的現象。我們應該以淨虛為反麵教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線。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他人的利益,要做到誠實守信、正直善良。
    智通和圓信為了生存采取務實手段,但卻違背了道德和法律。這提醒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要選擇正確的方式和途徑。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我們在追求成功和發展時,不能隻看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正當性。要通過合法、道德的方式去努力,才能實現真正的成功。
    在信仰方麵,七尼形象讓我們思考信仰的本質和意義。妙玉雖身為尼姑卻難以做到“四大皆空”,這表明信仰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堅守和實踐。在現代社會,人們的信仰更加多元化,但無論信仰何種事物,都應該將其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力量,指導我們的生活和行為。我們要從七尼的故事中汲取教訓,讓信仰成為我們心靈的寄托和道德的指引,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
    喜歡【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請大家收藏:()【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