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泛舟之役

字數:4566   加入書籤

A+A-


    郤芮於是趕緊出來道:“國君,我們對秦國並沒有毀約,當初您的國書說的清楚,不是不給河西之地,而是暫緩割讓河西五城罷了。
    此次前去去向秦國求助糧食,秦國若不肯借給我國糧食,那就是他們先與我們翻臉,斷絕秦晉之宜,這樣一來,那我們還給他談什麽割地之約,不給他五城合情合理明正言順。”
    晉惠公道:“哎……經郤芮大夫這麽一說,好像有道理啊!好好好,寡人這就擬好國書,派人前去秦國借糧,嗯!慶鄭大夫,我看您能言善辯,代寡人走一趟吧!帶著禮物去向秦國求糧。
    大夫慶鄭於是帶著晉惠公的求助信和禮物來到秦國,見到秦穆公滿臉堆笑,祈求秦穆公道。
    尊敬的秦公,晉大夫慶鄭代表晉國國君拜會秦君。
    秦君乃是睦鄰友好之邦,先有秦晉之好,後有秦君大義救晉難,護送國君回國繼位,雖然中間有點誤會,但是不妨礙秦晉兩國直接情誼。
    如今晉國遭天災之難,莊稼顆粒無收,赤地千裏,餓殍滿地。
    晉君心懷萬分的虔誠與愧疚,在此祈求您能借糧予我晉國,以解晉難。
    如今,晉國正遭受著嚴重的饑荒,百姓們食不果腹,生計艱難。在這危難時刻,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向您,我們的友邦秦國求助。
    昔日,秦國與晉國之間有著諸多的友好往來,秦國曾對晉國施以援手,這份恩情,晉國上下無一刻敢忘秦君之大德。
    如今,晉國麵臨如此困境,唯有仰仗您的仁慈與慷慨。若您能借糧救急,晉國必將感恩戴德,永銘於心。
    待晉國渡過此難關,必當加倍回報秦國的大恩大德,使兩國的情誼更加深厚,友好長存。
    還望穆公陛下,憐憫晉國百姓之苦,賜以糧食援助,晉國上下皆翹首以盼,感激涕零。
    公子摯道“慶鄭大夫好言語,你們晉國國君的契約都能說不算就不算,給了你們糧食你們再反過來和我們翻臉,這上哪說理去”。
    慶鄭臉色一紅道“公子說笑了,國君向來說話算話,哪能廢了割地之盟,隻不過暫緩時日割地交換罷了,倘若這次秦國借糧回來,我們國君定然連本帶利一並歸還”。
    秦穆公聽了後,深情肅然道“晉國特使,此事非同小可,允許我和諸位朝臣商議,您先回館驛休息一下,請……”。
    慶鄭看到這事有商量,於是高興道。
    “微臣遵命,晉國百姓無不翹首以待,祈求秦君仁慈”,隨後慶鄭告退。
    秦穆公立即召集群臣商議此事,秦穆公道:“夷吾為了回國繼位,不惜答應割讓河西五城給我國,但是他後來坐上晉國國君之後,卻背約賴賬不給。
    可見晉國曆代國君全都一個德行,那就是忘恩負義,過河拆橋,先如今他們好嚴祈求,無非饑荒而來向我們求援,大家說說這糧食到底該不該借給他們?”
    蹇叔出來答道:“君侯,這天災人禍,那可是誰都不能避免的,秦國借糧給晉國,救災安民,順應天理,順天行事,必會受到上天的護佑。”
    秦穆公道:“不是我不願意借糧給晉國,我們先前施舍給晉國的恩惠已經夠多了!可是毫無回報”。
    百裏奚道:“君侯,施恩圖報那對秦國自然是好事一件,如果我們施恩未能得到回報,天下人隻會非議晉國人薄情寡義,責任全在他們一方。
    晉國君臣背信棄義,必會遭到天下人唾棄,到那時我們再興兵攻打晉國,定然百戰百勝?所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天下自有公論。
    君侯不是一直想東出稱霸,我們不計前嫌,再次救晉難,以德報怨的信譽勢必會在列國諸侯之間樹立起好的名譽,對於未來秦國發展至關重要”。
    公孫枝也出來支持蹇叔和百裏奚,他的理由很簡單,常言道。
    旱三年,澇三年,今年豐收明年災,保不齊過兩年咱們秦國要是也遭了災難,我們可以求救的國家可不多,隻有晉國。
    因為他橫在秦國和東方諸侯之間,要是現在得罪了晉國,將來秦國有災荒,晉國直接鎖定函穀關,秦國危矣。
    此時丕豹立即出來反對,丕豹呆在秦國就是要找機會一為父親丕鄭報仇。
    丕豹於是上前道:“君侯,我是晉國人,自然最了解晉國,晉國人不講情意,隻有利益,從上到下全是自私自利之人。
    國君夷吾暴虐無道,淫亂後宮,薄情寡恩,毫無信譽可言,所以上天才降臨災難懲罰晉國君臣。
    現在我們可趁著晉國饑荒內亂之機,一舉出兵攻打絳城,將夷吾廢掉,另立國君,這是天賜良機給秦國。”
    公孫枝則反對道:“仁者不乘他人之危獲取利益,智者不憑僥幸之機取得成功。
    晉國遭此大難,晉國百姓現在都期盼秦國幫助晉國,如果此時秦國出兵攻打晉國,勢必引起晉國國人憤怒。
    秦君不但見死不救,還要“乘饑發兵”,晉國百姓就會忘記了夷吾的過錯,反而把罪責歸咎於秦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到時候君臣一心,百姓一體聯合抗秦,秦國不但打不贏這場戰事,反而還會落下一個落井下石的惡名,依微臣之見,還是答應借給晉國糧食為好,並且越快越好。”
    秦穆公聽完了群臣的議論,思忖許久,然後說道:“諸位說的有道理,這忘恩負義的是晉國國君夷吾,忍饑挨餓的確是晉國百姓。
    我不能因憎恨晉國國君,就眼睜睜的看著見晉國百姓遭受饑荒,此乃不仁之舉。如果趁著晉國饑荒發兵,此乃不義,我們應該立即發糧救援晉國”。
    於是秦穆公當即下令從糧倉中提取糧米數萬擔,緊急救援晉國饑荒,史稱“二救晉難”。
    公元前647年十月,秦國派了大量的船隻運載萬斛糧食,從秦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出發,沿著渭水自西向東五百裏水路押運糧食。
    隨後換成牛車陸地車運,橫渡黃河之後,再改由晉國汾水一路漕運北上,直達晉國首都絳城。
    運糧的舟帆和車輛從秦都雍城到晉都絳城,八百裏路途首尾相連,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
    晉國境內,災荒肆虐,餓殍遍地,百姓們生活苦不堪言。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秦穆公展現出了非凡的仁德與胸懷,毅然決定發放糧食援助晉國,拯救萬千蒼生於水火之中。
    當晉國的百姓聽聞這個喜訊時,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們紛紛奔走相告,喜極而泣。
    街頭巷尾,人們聚集在一起,感激涕零地念叨著秦穆公的恩德。“秦穆公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如此寬宏大量之人,世間罕見呐!”這樣的話語不絕於耳。
    秦穆公不計較昔日兩國之間的恩怨情仇,以仁厚之心對待晉國百姓,這種高尚的品德迅速傳遍了整個天下。
    各諸侯國聞知此事後,皆對秦國刮目相看,對秦穆公更是敬佩有加。
    原本對齊桓公尊崇備至的諸侯們,此刻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這位有著聖賢之風的秦國君主。一時間,秦穆公的威望如日中天,甚至有直逼齊桓公之勢。
    遠在絳都的晉惠公得到消息後,心中亦是大喜過望。他深知此次若不是秦穆公仗義相助,晉國恐怕早已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於是,晉惠公趕忙派遣使者攜帶重禮前往秦國雍城,向秦穆公當麵致謝。
    使者一路馬不停蹄,終於抵達了雍城。見到秦穆公後,使者恭敬地轉達了晉惠公的謝意。
    並信誓旦旦地表示:“此次晉國遭受饑荒之苦,承蒙貴國慷慨解囊,施以援手。
    待饑荒過後,我國必定謹遵承諾,加倍報答秦國的大恩大德。從今往後,願秦晉兩國世代友好,永結同盟。”
    秦穆公微笑著聽完使者的話,微微點頭,表示接受晉惠公的道謝和承諾。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鄰邦有難,理應相助。希望今後秦晉兩國能夠相互扶持,共同發展,造福兩國子民。”
    隨著使者返回晉國,秦晉關係再度升溫,兩國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而秦穆公因這次善舉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和尊重,成為了各國諸侯心目中的一代賢君。
    歡迎閱讀下一章,以怨報德。
    喜歡曆史雲盤之周王朝請大家收藏:()曆史雲盤之周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