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楚成王滅黃國

字數:4102   加入書籤

A+A-


    公元前648年秋,王子帶和周襄王相互攻擊之時,遠在南方的荊楚也沒有閑著。
    楚成王清楚的看到,成周的周襄王和齊桓公已經鬧出不愉快,加上管仲病重,齊國朝局正在發生變化,齊國原本積極向上的擴張政策,已經開始收斂。
    楚成王得知王子帶開始叛亂,就知道楚國機會來了,於是再次任命子文為楚國令尹。
    因為之前的召陵之會,楚國全麵被齊國壓製,不得不向齊桓公俯首稱臣,雖然這件事責任不完全是子文的。
    但是令尹子文告訴楚成王,作為君王就應該賞罰分明,楚國這次失敗,必須有人承擔責任。
    而令尹擔負著輔佐君王,群令百官的職責,楚國失敗令尹罪不可赦,請求楚成王降罪。
    楚成王無奈之下,隻好罷免了子文令尹之職務,但是楚成王並沒有任命新令尹,國政仍舊由子文擔任。
    子文為了讓楚國盡快恢複農業,彌補齊國當初對楚國的鹿皮之戰的損失,甘願拿出所有家當,以充國庫,其他楚國公族大夫見到子文如此,不得不也一起為楚成王募捐,楚國很快又恢複了正常。
    楚成王如今重新任命子文為令尹,子文告訴楚成王,趁著齊桓公和周襄王不合,現在加上王子帶叛亂,管仲生病,齊桓公就是個紈絝公子,沒了管仲,他鐵定沒有什麽大的作為。
    咱們上次和齊國經濟戰之所以慘敗,其中蔡國,黃國和江國三個國家欺騙楚國,所以楚國現在騰出手來,先要解決眼前的敵人,那就是滅掉黃國。
    這黃國雖然不大,可是他上躥下跳,竟然敢前去和齊桓公會盟,我們這次就打黃國。
    公元前648年冬,楚成王任命成得臣為主將,鬥禦疆為副將,率領楚國兩萬大軍,突然進攻黃國,黃國根本沒有來得及反抗,就被楚國攻破都城,黃國被滅。
    黃國被滅後,楚成王設置黃邑縣,派楚國軍隊把守,東線再次擴張,矛頭直指江國後蔡國。
    蔡國後江國一看黃國被滅,齊桓公沒有吱聲,麵對楚成王咄咄逼人的氣勢,蔡國後江國立即派出使者,向楚成王提出盟會意願,並且表示,願意承認楚成王為盟主,向楚國進貢。
    楚成王吃掉黃國之後,他認為不應該過於激進,既然蔡國後江國願意投靠楚國,那麽楚國正好利用蔡國來試探中原列國反應。
    而楚成王為了繼續和齊桓公對抗,在攻打黃國的同時,聯係了東方的淮夷,讓淮夷去給齊國搗亂,自己出錢出東西給淮夷。
    淮夷拿到了楚成王的好處 ,於是為了配合楚國攻打黃國,淮夷入侵杞國,杞國隻好請求周襄王和齊桓公救援。
    就這樣齊桓公隻能帶兵先去營救杞國,坐等黃國被滅,淮夷一看楚國已經得手,立即從杞國退兵。
    齊桓公於是在鹹地會盟諸侯,提議為了保護杞國,杞國遷都定陶,今後安全由齊國擔任。
    鹹地會盟除了商討了杞國的遷都事宜,齊桓公為了緩和與周襄王之間的矛盾,於是在鹹地會盟上再次表示,齊國奉周襄王為正統周天子,嚴厲譴責了王子帶的罪行,從而緩和與周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
    公元前647年秋,晉國突然麵臨大旱,從年前到次年秋,晉國大部分地區滴雨未見,緊接著出現蝗蟲災害。
    接二連三的災難,使得晉國全年莊稼大部分絕收,晉國陷入饑荒之中。
    相國呂甥向晉惠公匯報,晉國急需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沒有吃的就會造成流民四起,先不說會給晉國造成內亂。
    就算這些人不造反,他們萬一為了活命出逃他國,晉國沒有了人口,哪來的軍隊,到時候隻怕列國都有了想法,晉國會被瓜分一空的。
    晉惠公道“老天爺不下雨,我又如何奈何,我也變不出糧食啊!”。
    呂甥道“那咱們就趕緊借糧吧!”。
    晉惠公道“那就借啊!誰有糧食趕緊派人去借就是”。
    呂甥道“目前糧食儲備最多的就是齊國和秦國,我們應該立即向他們求救,齊桓公不是在葵丘之會上說了。
    列國之間發生災難,各國不得限製糧食買賣,不得加價出售”。
    晉惠公道“那就趕緊擬定國書,向齊國,秦國,鄭國,衛國求救”。
    郤芮道“嗯!國君啊!秦國還用寫國書嗎?”。
    晉惠公道“當然寫了,為什麽不寫”,哦!你等等,咱們先前背信棄義,沒給秦國河西之地,秦穆公會不會惱怒,不借給咱們糧食呢!
    狐射粗聲粗氣道“你這說的不是廢話嗎?先前把秦國耍的跟猴一樣,現在咱們咋有臉張口借糧”。
    晉惠公瞪了他一眼道“你咋說話呢!要不是看在你是我舅舅的份上,我早大耳瓜子呼你臉上了”。
    狐射一白眼睛,默不作聲站立一旁,晉惠公道。
    嗯!我看還是算了,這實在張不開口,問秦穆公借糧,估計他又要拿河西之地說事了。
    於是乎,晉惠公心急如焚地接連書寫了十餘份國書,每一份皆言辭懇切、情真意切,分別向著周邊的各個諸侯國發出求救信號,滿心期盼著各國諸侯們能夠慷慨解囊,伸出援手,送來大量的糧食以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晉國百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飽含期望與祈求的國書一經發出,卻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無音信。
    其中,國力最為強大的齊桓公更是對晉國的困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原來,晉國一直以來暗中與齊國較勁,明爭暗鬥不斷。此次眼見晉國遭遇如此大災,齊桓公心中自然是幸災樂禍,巴不得晉國就此一蹶不振呢!
    不僅是齊桓公,就連鄭國、衛國以及宋國等其他諸侯國也同樣對晉國毫無好感可言。
    這其中的緣由還要追溯到晉國自晉穆侯、晉文侯 ,以及曲沃武公時期便形成的不良風氣:這個國家最大的特點便是忘恩負義、背信棄義,且全然不顧禮法道義。
    晉國國君個個都極其自私,往往在需要他人幫助時低聲下氣,甚至不惜裝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可一旦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或者不再有利用價值之時,便會毫不猶豫地將曾經給予過幫助的人一腳踹開,翻臉不認人。
    正因如此,各諸侯國之間漸漸達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默契——盡量避免與晉國有所往來。哪怕是寧願將珍貴的糧食拿去喂養那些流浪街頭的野狗,也絕不會施舍一粒米給晉國人。
    麵對這樣的局麵,晉惠公又驚又怒,但又無可奈何。眼看著國內饑荒日益嚴重,百姓們苦不堪言,他深知不能坐以待斃。
    於是晉惠公召集眾人再次商議,晉惠公道。
    如今這局勢真是令人憂心忡忡啊!各個諸侯國竟然都不肯將糧食借給我們晉國,長此以往,晉國恐怕真的要陷入危機之中了。
    想當年,秦晉兩國還有著姻親之緣呢,那秦穆公好歹也是我的姐夫呀!可現在我卻有些犯難了,若我去向秦國開口借糧,也不知秦穆公會作何感想?他是否還會記恨當初我國毀約之事呢?
    若是因此而遭到拒絕,那晉國又該如何度過眼前這場難關呢?但如果不去嚐試一下,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百姓們挨餓受苦嗎?這可真是讓人左右為難呐!
    歡迎閱讀下一章,泛舟之役。
    喜歡曆史雲盤之周王朝請大家收藏:()曆史雲盤之周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