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夷之蒐
字數:4367 加入書籤
先克接受陽處父建議,決定和趙氏聯手,果然不出陽處父所料,晉襄公出於對先且居的尊敬,召見先克。
晉襄公告訴先克,你父親去世,寡人理應提拔你進入卿士,但是你尚未成年,寡人也沒辦法,所以先讓士觳和梁益耳等人進入六卿,等將來你長大了在把你提拔為六卿。
先克卻向晉襄公進言“啟稟主公,當年先君能夠回國繼位,狐偃、趙衰,胥臣居功至偉,對晉國是有大功的。
現在狐射姑,趙盾是他們的兒子,不應被廢棄不用,並且士縠、梁益耳等人都沒有立下大的戰功。
現在國君驟然提拔他們進入六卿執政卿,恐怕國人人心不服啊!這樣的話,國人會覺得國君昏聵,賞罰不明,刻薄寡恩!
晉襄公聽後陷入沉思,最後還是聽從了先克的建議,準備重新任命六卿。
公元前622年九月,晉襄公在夷之蒐舉行狩獵活動,然後開始召開軍事大會。
晉襄公以周天子昭命為由,正式將晉國五軍十卿改回三軍六卿,正式任命狐射姑為中軍將,三軍元帥,執政卿。
任命趙盾為中軍佐輔佐狐射姑;任命箕鄭父為上軍將,提拔荀林父為上軍佐;任命先蔑為下軍將,先都為下軍佐,正式任命新的晉國六卿,狐射姑成為新一屆中軍元帥,晉國執政。
誰知道太傅陽處父從溫地視察回來後,得知狐射姑成為晉國執政,於是向晉襄公密奏。
說自己到各地視察,晉國上下對狐射姑很是不滿,此人剛愎自用,爭強好勝,不得民心。
由狐射姑主政,隻怕很難服眾,而趙盾賢能,頗有趙衰的才幹與謙讓,不如讓趙盾擔任中軍將,三軍元帥,執政卿,讓狐射姑負責趙盾,這樣一剛一柔相得益彰。
晉襄公對於這個大表哥其實心中也有不滿,狐射姑總是一副外戚和功臣架子,對自己也是頗有不屑。
於是晉襄公采納了老師陽處父的意見,準備免去狐射姑的執政卿位子,但是剛剛任命狐射姑,要是無故罷免總是不妥。
於是就讓陽處父想辦法,陽處父告訴晉襄公,明天我代替國君在夷地舉行閱兵儀式,然後我來宣布新的任命,您別見他們不就得了,難不成狐射姑還敢進宮找您理論不成。
於是陽處父便在次日閱兵儀式上宣布,讓趙盾擔任中軍元帥,狐射姑為中軍佐,而上軍、下軍的將領則保持不變。
而胥臣的兒子胥嬰,因為新上軍被裁撤,為了彌補他的損失,讓他繼承胥臣的大司空職務,而欒盾被任命為三軍司馬。
“夷之蒐”閱兵,由於陽處父的介入,使得趙盾開始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為其日後專擅晉國國政奠定了基礎。
狐射姑看到自己的中軍將,三軍元帥被剝奪,於是立即麵見晉襄公,見到晉襄公之後,狐射姑跪地質問晉襄公。
“承蒙國君記著父親狐偃之功,不嫌棄賈季才疏,委任我為中軍元帥,可是為何突然就將我換下,讓趙盾取代我。
難道是我犯了什麽錯?還是說我的先人不如趙衰?”。
晉襄公道“太傅告訴我,你性格剛直,得罪了很多人,底下人多有不滿,寡人也是沒辦法,你暫且居趙盾之下,過段時間我在調整一下”,狐射姑隻好沉默不語,從此和陽處父算是結仇了。
公元前622年冬,楚國郢都的宮殿內,氣氛凝重。楚穆王端坐在王座之上,眉頭緊鎖,下方臣子們議論紛紛。
此時,一位身著黑色長袍,腰佩長劍的大臣出列,正是楚國令尹成大心:“大王,六國與蓼國,近日與東方諸國往來密切,似有背叛我楚國之意。”
楚穆王目光一凜,怒聲道:“上滅掉江國,晉國陽處父雖然派出六國聯軍前來救援,可是他們竟然沒敢和我們楚國交戰,這就說明晉國也並非不可戰勝!
加上秦國王官之戰打的晉國人丟盔棄甲,如今聽聞晉國十卿有四個人去世,最有才華的趙衰,胥臣,先且居和欒枝全死了。
這樣一來,晉國的老將都沒有了,而他們新上任的都是一些官二代,不如我們的楚國的新將領,都是戰場上曆練出來的,像令尹十五歲就上陣殺敵。
如今我們趁著機會,滅掉六國和廖國”。
說罷,楚穆王大手一揮,當即下令成大心為主將,仲歸為副將,出兵攻打六國。
公元前621年正月,楚國大軍浩浩蕩蕩向東進發,一路揚起滾滾煙塵。成大心騎在高頭大馬上,眼神堅定,對身旁的仲歸說道:“此次出征,務必速戰速決,讓那些心懷不軌者知道我楚國的厲害。”仲歸點頭稱是,緊了緊手中的韁繩。
當楚軍抵達六國邊境時,六國軍隊早已嚴陣以待。然而,楚軍士氣高昂,訓練有素,成大心一聲令下,楚軍如猛虎下山般衝向敵陣。一時間,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
成大心揮舞著長劍,身先士卒,衝入敵群,所到之處,敵軍紛紛倒下。
仲歸則率領一支精銳部隊,從側翼迂回包抄,切斷了六國軍隊的退路。在楚軍的猛烈攻擊下,六國軍隊漸漸抵擋不住,陣腳大亂,開始四處逃竄。
經過一番激戰,楚軍大獲全勝,順利攻占了六國都城。六國國君被俘,百姓們也紛紛投降。楚穆王得知勝利的消息後,十分高興,下令將六國土地納入楚國版圖。
解決完六國後,楚穆王又將目標對準了蓼國。蓼國位於楚國東北方向,雖國小力弱,但竟敢背叛楚國,楚穆王怎能容忍。於是,他派遣公子燮為將,再次出征。
公子燮是楚國公室子弟,年輕氣盛,急於建功立業。他帶領楚軍日夜兼程,很快就抵達了蓼國。蓼國國君得知楚軍來襲,驚恐萬分,連忙召集國內軍隊抵抗。
然而,蓼國軍隊根本不是楚軍的對手。公子燮指揮楚軍迅速展開進攻,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蓼國軍隊。蓼國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很快就被楚軍包圍。
在楚軍的強大攻勢下,蓼國國君無奈之下,隻得出城投降。公子燮順利占領了蓼國,將其土地和百姓都納入了楚國的統治。
公元前621年,秦國的天空似乎都籠罩著一層陰霾。這一年,秦國的一代雄主秦穆公,在短暫患病後,於農曆五月溘然長逝 。消息傳開,秦國上下悲痛萬分。
秦穆公在位期間,廣納賢才,任用百裏奚、蹇叔、由餘等人,讓秦國的實力大幅增強。他致力於拓展秦國的疆土,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使秦國在春秋的爭霸舞台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的離世,讓秦國朝堂一時陷入哀傷與動蕩。按照秦國當時的習俗,舉行了盛大而莊重的葬禮。然而,這場葬禮卻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竟有一百七十七人被迫殉葬,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位良臣,這便是著名的“三良殉葬”。
之所以秦穆公死後會有這麽多人殉葬,並且還是軍中將領,表麵上看他們是自願追隨秦穆公陪葬,實際上是秦穆公知道,自己死後,兒子嬴罃性格軟弱,恐怕秦國會出現內亂 。
所以秦穆公在彌留之際就召見了這些軍中性格比較剛直之人,並且明確表示,自己遇到他們是秦國人的榮幸,要是死了在另一個世界,也希望能夠有他們陪伴。
秦穆公此話一出,這些人就知道國君要他們陪葬,如果拒絕,自己肯定也會被殺,不如心甘情願陪葬,自己家人還能得到善待。
對於秦穆公讓秦國賢良陪葬,秦國百姓很是不滿,秦國百姓痛心不已,於是作了《黃鳥》一詩來哀悼:“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對這樣的殉葬之舉表達出深切的悲憤與無奈。
秦穆公離世後,他的兒子嬴罃繼位,史稱“秦康公”。
新君登基,麵臨著複雜的局麵。國內,百姓對大規模殉葬心懷不滿,急需安撫民心;朝堂上,權力結構也麵臨著重新整合。
國外,晉國等強國虎視眈眈,時刻關注著秦國的局勢變化。秦康公深知肩上的重擔,他在為先君哀悼的同時,也開始謀劃著秦國的未來之路,試圖在繼承秦穆公霸業的基礎上,讓秦國繼續穩固發展。
就在這時,傳來一個震驚的消息,秦康公認為秦國的機會似乎來領……。
歡迎閱讀下一章,陽處父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