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馬邑之謀:漢匈戰端啟幕

字數:3841   加入書籤

A+A-


    公元前 133 年,大漢邊疆,匈奴的侵擾如濃重的陰霾,沉甸甸地籠罩著這片土地。在匈奴汗國位於草原深處的營帳內,粗獷豪邁的氣息四處彌漫。
    單於的營帳由厚實的毛氈搭建,整體呈穹廬狀,氈帳表麵繪製著奔騰的駿馬、翱翔的雄鷹,盡顯匈奴人對力量與自由的崇尚。踏入營帳,地麵鋪著柔軟的獸皮,帳內四角,矗立著簡易的木架,上麵插著火把,跳躍的火焰將整個營帳照亮,投下斑駁的光影。帳內彌漫著烤肉的香氣與馬奶酒的醇厚氣息,混合著匈奴人身上特有的皮革味道。
    此時,匈奴軍臣單於坐在營帳中央的矮凳上,那矮凳由粗壯的樹幹製成,未經過多雕琢,保留著原始的粗糙質感,卻透著一股威嚴。身旁擺放著裝滿馬奶酒的皮囊,皮囊上裝飾著精美的骨雕圖案。他身著一件羊皮長袍,羊皮經過精心鞣製,柔軟而有光澤,腰間係著一條鑲嵌著綠鬆石的皮帶,每一顆綠鬆石都圓潤飽滿,在火光下閃爍著神秘的幽光,彰顯著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周圍,匈奴的各級貴族分坐兩旁,有的大口啃食著烤羊肉,油漬順著胡須滴落;有的舉著皮囊暢飲馬奶酒,時不時發出暢快的大笑,喧鬧聲此起彼伏。
    在激昂的胡笳聲中,數十名身著獸皮服飾的舞女正在起舞。她們的服飾簡潔質樸,獸皮上偶爾鑲嵌著幾枚貝殼或骨頭飾品,隨著身體的舞動,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舞女們的動作剛勁有力,時而高高躍起,時而急速旋轉,手中的彩綢隨著舞蹈的節奏飄動,似要劃破空氣,盡顯匈奴人的奔放與熱情。
    軍臣單於大笑著,痛飲一大口馬奶酒,那馬奶酒順著他的嘴角流下,打濕了胸前的衣襟,他卻毫不在意,大聲說道:“今年春祭聚會,大家定要盡情狂歡!” 他的笑聲在營帳中回蕩,帶著幾分豪邁,仿佛能驅散一切陰霾。
    左賢王湊上前去,臉上堆滿諂媚的笑容,說道:“大王,有您的帶領,咱們不愁沒有漢人的財寶!上次劫掠那幾個漢人的城鎮,收獲可真不少,這次咱們可得好好謀劃謀劃,再多搶些回來。” 右賢王也在一旁附和,一邊揮舞著手中的羊腿,一邊激動地說:“沒錯!那些漢朝送來的公主、綢緞,還不是任由咱們挑選。如今他們居然敢扣留咱們的使節,真是不知死活!咱們可不能就這麽算了,得給他們點厲害瞧瞧。”
    軍臣單於聽聞,臉色一沉,原本帶著笑意的雙眼瞬間變得銳利如鷹,猛拍桌子,那桌子發出沉悶的聲響,桌上的酒杯都跟著晃動起來,他怒喝道:“這個皇帝小子,不識好歹!勇士們,準備好,給漢朝一點顏色瞧瞧!咱們的鐵騎所到之處,要讓漢朝人知道咱們匈奴的厲害。” 營帳內頓時一陣騷亂,匈奴將士們紛紛站起身來,手中揮舞著兵器,口中高呼著口號:“殺光漢朝人,搶光他們的財寶!”“讓漢朝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 磨刀霍霍,準備隨時發動戰爭,那股子凶悍之氣仿佛要將整個營帳掀翻。
    與此同時,漢長安未央宮內,氣氛凝重。未央宮的大殿宏偉壯觀,雕梁畫棟,金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光芒。殿內的立柱高大粗壯,上麵雕刻著精美的雲紋。漢武帝劉徹高坐朝堂,他身著金黃色的龍袍,龍袍上繡著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龍,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他頭戴冕旒,冕旒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更添幾分威嚴。目光威嚴地掃視著群臣。當時丞相是田蚡,身著黑色的朝服,神色恭敬;禦史大夫為韓安國,身形微胖,麵容沉穩;與大行令王恢等文武百官分列兩旁。武帝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決心,開口問道:“韓愛卿,這次扣押匈奴使節,群臣有何議論?”
    韓安國微微躬身,動作沉穩而規範,恭敬地說道:“陛下,匈奴逐水草而居,來去迅猛,且漠北地形複雜,他們行蹤飄忽。扣留使節恐惹事端,依臣之見,還是繼先帝和親,方為上策。咱們大漢如今百姓剛從多年戰亂中緩過神來,國力也尚未完全恢複,不宜輕易開啟戰端啊。” 武帝微微皺眉,他的眉頭擰成一個 “川” 字,陷入沉思,手指不自覺地輕輕敲擊著龍椅的扶手,心中思索著利弊。
    此時,王恢站出來,身形挺拔,神色急切,說道:“陛下,如今陛下威名遠揚,四海一統,獨匈奴侵盜不已,若不痛擊,國無寧日!一味和親示弱,絕非長久之計!咱們大漢如今兵強馬壯,國庫也逐漸充盈,怎能再對匈奴這般忍讓?” 王恢一邊說著,一邊揮舞著手臂,情緒激動,滿臉漲得通紅。
    韓安國一聽,趕忙上前一步,反駁道:“臣聞高帝被困平城,七日不食。及出圍返都,並未與匈奴結仇。可見聖王以天下為心,不願因私怨而害大局。自與匈奴和親以來,數世安寧。故臣以為還是和為上策。咱們可不能忘記高帝當年的教訓啊,戰爭一起,受苦的還是百姓。” 韓安國說著,微微抬起頭,目光中透著堅定,直視著武帝。
    王恢卻不以為然,向前跨了一步,繼續爭辯道:“此一時彼一時。從前高帝不報仇,是因天下初定,財力不足、兵力不濟,百姓渴望安寧,故不得已而和親。如今海內安定,國富民足,天下壯士皆欲建功立業,掃除邊患,陛下應順應民意,滅此強寇,永絕後患。若不趁此時機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日後必成大患。” 王恢的聲音洪亮,在大殿內回蕩,震得群臣心中都泛起波瀾。
    韓安國又申駁道:“臣聞兵法:以飽待饑,以逸待勞,方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今若輕舉深入,臣恐道遠力竭,反為敵所乘,於我不利。咱們對匈奴的地形不熟悉,貿然進攻,風險實在太大。” 韓安國一邊說,一邊微微搖頭,臉上帶著憂慮的神色,眼中滿是對戰爭前景的擔憂。
    王恢搖首道:“韓禦史雖讀兵法,卻未諳謀略。若使我兵輕進,原是可憂;今當誘彼入塞,設伏擊之,使他左右受敵,進退兩難,必能一舉殲滅,有利而無害。隻要咱們計劃周全,定能給匈奴致命一擊。” 王恢說著,雙手抱在胸前,自信滿滿,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武帝聽了多時,心中已有計較。他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甚喜,下令道:“禦史大夫韓安國,命你為護軍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大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兵馬三十萬,前往馬邑設伏,誘敵人塞,痛擊匈奴!朕要讓匈奴知道,我大漢不是好惹的!” 武帝的聲音堅定有力,在大殿內久久回蕩,群臣紛紛跪地領命。
    遠在隴西的趙府庭院中,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光斑。趙翁仲正帶著兒子趙充國在庭院中,他神色凝重,看著忙碌的下人搬運糧草物資,轉頭對趙充國說道:“充國啊,如今大漢與匈奴局勢緊張,前線戰事一觸即發,糧草便是那決定勝負的關鍵。”
    趙充國稚嫩的臉上滿是認真,問道:“父親,為何糧草如此重要?”
    趙翁仲停下腳步,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將士們若沒了糧草,便如無水之舟,寸步難行。咱們精心籌備的這些糧草,能讓前線的將士們吃飽有力氣,才能奮勇殺敵,保家衛國。”
    趙充國點了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父親,我明白了,我以後也要像您一樣,為大漢效力。”
    趙翁仲欣慰地摸了摸兒子的頭:“好,不過這押運糧草之路也絕非坦途,一路可能遭遇匈奴的襲擊,困難重重。但咱們身為大漢臣子,肩負著這重任,就絕不能退縮。”
    趙充國握緊了拳頭:“父親,我定會努力學習,將來也能在戰場上殺敵立功,守護大漢邊疆。”
    趙翁仲看著兒子,眼中滿是期許:“記住,無論何時,都要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為先。”
    三十萬漢軍在幾位大將的率領下,悄然出塞,駐屯馬邑城。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匈奴單於在進軍途中,察覺到了異樣,在即將進入漢軍埋伏圈時,迅速率軍逃歸。王恢因未按計劃出擊,主戰無功,最終被下獄,自殺身亡。
    這場 “馬邑之謀” 雖以勞師縱敵宣告結束,卻拉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序幕。此後,漢朝與匈奴戰爭不斷。盡管漢軍收複了河南舊地,取得進軍漠北的勝利,但長年的戰爭讓漢朝國庫空虛,人馬疲憊。而匈奴的南侵騷擾也時有發生,邊境百姓依舊飽受戰亂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