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矢誌衛疆:趙充國的成長征途
字數:4341 加入書籤
隨著歲月的車輪緩緩轉動,趙充國如一棵茁壯成長的樹苗,漸漸出落成挺拔的少年。這日,陽光宛如金色的紗幔,輕柔地灑在上邽城的每一個角落。趙充國與小妹趙倩、小弟趙子聲正圍坐在庭院的石桌旁,專注地誦讀著竹簡上的文字。微風拂過,帶起書頁的沙沙聲,為這份寧靜的氛圍添了幾分愜意。
突然,遠處烽火台狼煙頓起,滾滾濃煙如猙獰的黑龍,直上雲霄。淒厲的號角聲緊隨其後,劃破天際,帶著令人膽寒的緊迫。趙充國手中的竹簡“啪”地滑落,心中猛地一緊,多年來對匈奴侵擾的恐懼與警惕瞬間被點燃,他知道,匈奴又來犯了。
屋內,父親趙翁仲神色凝重,原本堅毅的臉龐此刻布滿陰霾。他迅速轉身,大步邁向屋內收拾行裝,沉重的腳步聲敲打著家人的心弦。趙充國和小妹腳步匆匆,緊跟在父親身後,眼中滿是擔憂。趙翁仲停下手中動作,張開寬厚的臂膀,將孩子們緊緊擁入懷中,在他們額頭一一落下深情的吻。聲音略帶哽咽卻又無比堅定:“充兒、倩兒、聲兒,要聽媽媽的話,爸爸去打匈奴,很快就回來。”
趙充國雙手死死抱住父親的腰,眼中閃爍著不安與好奇,問道:“爸爸,匈奴人是什麽樣的人呀?”
趙翁仲神色嚴肅,目光如炬,一字一頓地說:“他們是壞人,見人便殺,逢物便搶,就像大灰狼一樣。你長大了,也要像爸爸一樣,去打匈奴,保護百姓。”
趙充國用力地點點頭,稚嫩的臉上滿是堅定:“爸爸,我長大了也要去打匈奴人!”
此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趙君真大步跨入院中,看著趙翁仲一身戎裝,焦急地說道:“街上議論紛紛,匈奴人又入蕭關了!看你這邊正在準備,馬上就要出征了,特來為你送行。可得保重呀!”
趙翁仲感激地看著弟弟,雙手抱拳:“弟弟,今日見烽火再起,心急如焚。哥哥一家就靠你關照了,大恩銘記於心!”
趙君真上前一步,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吧,有我在,不會讓嫂嫂和孩子吃虧的。”
趙翁仲轉身走向妻子,眼中滿是愧疚與不舍,千言萬語在喉間打轉,最終化作一句:“多保重,照管好孩子們。”
趙翁仲的妻子眼眶泛紅,強忍著淚水,伸手輕輕為丈夫整理了一下衣領,柔聲道:“你在戰場上也要千萬小心,我們都盼著你平安歸來。家裏有我,你別操心。”她努力扯出一絲微笑,試圖讓丈夫安心。
趙翁仲翻身上馬,戰馬一聲嘶鳴,前蹄高高揚起。在妻兒不舍的淚眼中,趙翁仲一夾馬腹,毅然奔赴戰場,揚起的塵土漸漸模糊了他的身影。
此後,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趙充國母親總會坐在床邊,借著搖曳的燭光,輕柔地給他講述父親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那些金戈鐵馬、保家衛國的故事,如同點點繁星,照亮了趙充國幼小的心靈,也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向往英雄、渴望保家衛國的種子。
“兒啊,你父親在戰場上可英勇啦,他揮舞著長戟,殺退了一個又一個匈奴兵,保護了好多好多百姓呢!” 母親溫柔的聲音在耳畔響起,眼中滿是對丈夫的驕傲與思念,思緒仿佛也飄回了往昔。
“娘,我長大後也要像父親一樣,去打壞人,保護大家!” 小趙充國握緊小小的拳頭,眼神中透著堅定,稚嫩的話語裏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上邽城的日光,依舊柔和地灑在青石板路上。日子一天天過去,趙充國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熱忱,每日天剛剛放亮,晨曦還未完全驅散夜色,他便起身來到庭院,開始訓練環首刀和長戟。在曾祖父趙仲況和祖父趙聖的悉心指導下,他的技藝愈發精湛。
曾祖父趙仲況,身形雖已佝僂,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但眼神卻依舊銳利如鷹。閑暇時光,趙充國常與曾祖父對坐於庭院之中,下六博棋。棋盤之上,棋子相互交錯,宛如一場無聲的戰爭。
曾祖父一邊落子,一邊講述著棋局中的謀略與智慧:“充兒,這一步棋看似平常,實則暗藏玄機,就如戰場上的佯攻,能迷惑敵人,為我方創造戰機。”
趙充國則全神貫注,目光緊緊盯著棋盤,認真聆聽,不時點頭,從中領悟著為人處世的道理,思索片刻後說道:“曾祖父,那我若像在這棋局中一樣,提前設下埋伏,是不是就能像您說的,在戰場上出奇製勝?”
曾祖父聽聞,眼中閃過一絲欣慰,笑道:“正是如此,充兒,你能舉一反三,將來必成大器。”
祖父趙聖,曾任諫議大夫,是皇帝身邊的謀士,博古通今,金聲玉振。如今告老還鄉,回到上邽,將全部心血傾注在孫子身上,充當起趙充國的啟蒙老師。祖父趙聖與趙充國一同坐在書房之中,書房內彌漫著淡淡的書香,牆壁上掛著曆代名將的畫像。祖父輕輕翻開泛黃的史書,講述著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兒,你看這遠古時期,炎黃與蚩尤在逐鹿之野展開激烈交鋒,那戰場上喊殺聲震天,蚩尤部落雖凶猛,但炎黃部落憑借智慧和團結,最終取得勝利。”
從炎、黃部落反目,在阪泉展開的激戰;從黃帝三戰三捷,統一炎帝部落,組建華夏為主的部落聯盟,到吳越之爭中勾踐臥薪嚐膽的堅韌;從戰國七雄爭霸的硝煙彌漫,到秦的統一與滅亡,再到漢室的中興。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一個個英勇無畏的鬥士,仿佛在趙充國眼前一一浮現,令他如癡如醉,心潮澎湃。特別是戰爭中縱馬馳騁的場麵,鳴戰擊鼓的英雄,成為了他心目中的偶像,他迫不及待地渴望自己能指揮千軍萬馬,在風雲變幻的戰場上建功立業,因此學習起來格外用功。
趙聖深知對孫子教育的重要性,對《管子?權修》中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的道理深信不疑。於是,將趙充國送到郡學,接受係統的教育。趙充國來到郡學,拜見了先生。這位先生,是一位絕學之士,道德文章堪稱一絕。趙充國生得鳳目蛾眉,方口大耳,鼻如懸膽,唇若塗朱,相貌堂堂,先生見了,心中頓時生出幾分喜愛,臉上露出和藹的笑容。
“你就是趙充國吧,果然一表人才,希望你在郡學能潛心向學,有所成就。”
趙充國趕忙拱手行禮,恭敬地說道:“先生,學生定不負您所望,定當刻苦鑽研,努力學習知識,將來報效國家。”
郡學的學習生活,對趙充國來說,既充滿著浪漫的憧憬,也伴隨著艱辛的付出。每當他踏入郡學的大門,陽光灑在古老的建築上,仿佛置身於知識的海洋,盡情遨遊。他天資聰穎,勤奮刻苦,那些浩繁的《六經》,他不僅能倒背如流,還能深入理解其中的含義,深受先生的賞識,也時常引來同學們的羨慕。
學習兵書,是趙充國最大的愛好。尤其是《孫子兵法》,他愛不釋手,反複研讀,對書中的妙計,如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先計而後戰”“不足者守有餘”“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窮寇不可追”“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等,不僅能倒背如流,更有著驚人的理解。
趙充國對任何問題,都有著追根究底的精神。一日,郡學先生在課堂上誦讀一段課文,趙充國毫不猶豫地站起身來,雙手抱拳,恭敬地問道:“先生,這段文字是什麽含義?請給我講講吧。”
這一問,讓原本喧鬧的課堂瞬間鴉雀無聲。先生板著臉,手持戒尺,緩緩走到趙充國麵前,厲聲問道:“你能背誦嗎?”
趙充國鎮定自若,聲音洪亮地回答:“能。”
先生說:“好,那你就背誦給我聽。”
趙充國朗朗地背誦起來:“子夏曰: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先生原本打算重重地處罰趙充國,打他二十戒尺。但轉念一想,趙充國與眾不同,他天資聰穎,有著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賦,心中不禁對他生出幾分喜愛。於是,擺擺手,讓趙充國坐下,耐心地解釋起來:“子夏說,看重品德,不看重姿色,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不惜獻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可靠。這樣的人,雖說沒專門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書中的道理,我原想等你們長大了再講,沒想到你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求知欲,想必領會得會更多。” 先生滔滔不絕地講解著,趙充國靜靜地聽著,眼神專注,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下課了,幾個同學圍過來,拍著趙充國的肩膀問道:“你向先生提問,不怕挨打嗎?”
趙充國一臉認真地回答:“我爺爺說,不懂就要當場問老師,為了弄明白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趙充國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學業日益精進。但他每天仍不忘前往城外,練習武技。晨曦中,彎弓搭箭,箭矢如流星般射向靶心;夕陽下,他揮舞著長劍,身姿矯健,劍影閃爍。他深知,隻有文武兼備,才能在未來的戰場上,實現自己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