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五癃津液別

字數:2597   加入書籤

A+A-


    趣談《五癃津液別》
    小嶽:老孫,好久不見!最近忙啥呢?
    老孫:瞎忙唄,你呢?聽說你最近研究中醫古書了?
    小嶽:沒錯兒!我最近鑽研《黃帝內經》,裏頭有篇《五癃津液別》,太有意思了,我給你講講。
    老孫:喲,這可不容易懂,你能吃透嗎?
    小嶽:嗐,我慢慢琢磨唄。這篇主要講津液的事兒。黃帝問岐伯:“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 ,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老孫:等等,你這跟念咒語似的,啥意思啊?
    小嶽:就是黃帝問岐伯,水穀進了嘴裏,到腸胃後,化生的津液有五種變化。天冷穿得少,就變成尿和氣;天熱穿得多,就變成汗;人要是悲哀過度,氣都湊一塊兒,就變成眼淚;要是中焦有熱,胃功能變遲緩,就會生出唾液。要是邪氣跑到身體裏搗亂,氣就堵住不運行了,水就積在那兒,人就脹起來。黃帝說他知道這些現象,可不知道為啥會這樣,就想聽聽岐伯咋說。
    老孫:哦,原來是這意思,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嶽:岐伯說:“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就是說水穀從嘴裏進去,有五種味道,各歸到對應的髒腑 ,津液也各有各的運行路線。三焦能散發出氣,去溫暖肌肉、充實皮膚,這種流動的就是“津”,那些流動得慢、不太動的就是“液” 。
    老孫:有點意思,那這津液變化和天氣又有啥關係呢?
    小嶽:關係可大了!岐伯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天熱的時候,穿得厚,皮膚的毛孔就打開了,汗就出來了;要是寒氣留在肌肉裏頭,把津液聚成小沫沫,人就會疼。天冷的時候,毛孔都閉上,氣和濕氣沒辦法從汗孔出去,就往下走到膀胱,變成尿和氣排出去。
    老孫:還真是,那五髒六腑和津液又有啥聯係?
    小嶽:這你就問對了!“五髒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 ,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髒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係急。心係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係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五髒六腑裏,心是老大,管著事兒;耳朵負責聽聲音;眼睛觀察外界;肺像宰相輔佐著;肝像將軍有謀略;脾像衛士保護著髒腑;腎呢,主骨,支撐著人的外形。而且啊,五髒六腑的津液都往上滲到眼睛裏。人一傷心,氣都往一塊兒湊,心連著的脈絡就緊張,這一緊張,肺就被帶動著往上舉,肺一上舉,津液就往上溢出來。可心和肺又不能一直舉著,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人就咳嗽,眼淚也跟著出來了。
    老孫:好家夥,這裏頭的門道真不少。那唾液又是咋回事?
    小嶽:岐伯說啦,“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中焦有熱,胃消化食物就快,這時候腸胃裏的蟲子就開始折騰。食物讓腸胃都脹起來,胃的活動就變慢,胃一慢,氣就往上跑,唾液就出來了。
    老孫:哈哈,這還和蟲子有關,那津液還有啥作用?
    小嶽:“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五穀化成的津液,會合在一起變成膏狀的東西,往身體裏麵滲到骨頭的空隙裏,去補腦子和脊髓,還往下流到生殖器那裏,對身體可重要了。
    老孫:那要是身體裏陰陽不平衡了呢?
    小嶽:那就麻煩啦!“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陰陽要是不調和,津液就會溢出來,往下流到陰竅,腦髓的津液也減少,流得太多,人就虛了,就會腰背疼,小腿也酸溜溜的。
    老孫:這麽嚴重!那最後這水脹又是咋回事?
    小嶽:“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要是陰陽之間的氣路不通,身體裏的“四海”也堵住了,三焦沒辦法把東西排出去,津液也不能正常變化,水穀都堆在腸胃裏,最後到了大腸,留在下焦,沒辦法滲到膀胱裏,下焦作脹,水再溢出來,人就腫起來,這就是津液五種變化正常和不正常的情況。
    老孫:聽你這麽一說,這《五癃津液別》還真是不簡單,看來中醫經典裏的學問深著呢!
    小嶽:那可不,咱倆還得一起好好研究,等熟悉了以後,說不定還能給身邊人講講養生知識呢!
    喜歡嶽孫曰岐黃養生相聲合集請大家收藏:()嶽孫曰岐黃養生相聲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