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要注重人格的培養
字數:3379 加入書籤
軒逸再一次查看微信消息,發現如意一直沒有回複他,嫂子究竟幹嘛去了呀?
唉!
她現在已經是戰家大小姐了,還要忙著去掙錢麽?
想到這裏,軒逸唏噓不已。
“喂,你繼續說呀,在想什麽呢?”
秦夢瑤不客氣地提醒。
“哦,老婆,那我繼續了。不過,這次,我一口氣說完,你不要中途打擾我。”
秦夢瑤點點頭。
“好,我答應你,不打擾你。我好好聽。”
接下來,軒逸開始滔滔不絕。
“書中自羲農,至黃帝的曆史脈絡,以三字一句的韻律,將中華文明五千年演進濃縮其中。這種高度凝練的曆史敘事,恰能補全現代人碎片化的曆史認知。例如,唐有虞,號二帝四字,便點明禪讓製的政治智慧。周轍東,王綱墜則揭示分封製瓦解的曆史必然。對成年人而言,這種宏觀曆史視野的重建,不僅能增強文化自信,更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清醒的文化主體性。”
文化自信!
懂了。
文化自信就是咱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打心眼裏認同、信任和自豪。它體現在我們相信本國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比如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學藝術、優秀的傳統美德等。
有了文化自信,我們不會盲目崇拜外國文化,而是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學習他人長處,同時堅定地傳承和弘揚自己的文化。
就像我們欣賞外國電影,但更熱愛國產佳作。接納多元時尚,卻也鍾情漢服之美,這就是文化自信在日常裏的體現。
秦夢瑤思緒泛濫。
“在全球化語境下,《三字經》中的文化符號更顯珍貴。稻粱菽,麥黍稷所代表的農耕文明記憶,與匏土革,木石金的器物文化,共同構築起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當成年人在異國他鄉看到這些文化符號時,瞬間湧起的歸屬感,恰是文化基因在起作用。這種認同感,在當代社會表現為對國潮的追捧、對非遺傳承的關注,實則是文化基因的現代性表達。”
文化基因。
嗬嗬嗬。
這個基因好呀。
我應該有。秦夢瑤信誓旦旦。
“現代社會的功利主義傾向,使重才輕德成為普遍現象。《三字經》首孝悌,次見聞的排序,恰是對這種失衡的矯正。在家庭關係中,融四歲,能讓梨的謙讓精神,能化解當代啃老族,巨嬰症等社會問題。在職場競爭中,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的大器晚成案例,則消解了35歲焦慮,證明人生任何階段都可重啟成長。”
35歲焦慮???
這個她不會有吧。
絕對不會有。
秦夢瑤自信滿滿。
焦慮?窮人才會有吧,焦慮錢呀。
比如意意以前就是這樣的,總是擔心沒有錢,老是去勤工儉學。
那會她不理解,現在她懂得了。
“書中養不教,父之過的責任倫理,在當代家庭教育中有特殊啟示。當雞娃現象盛行時,此句提醒父母,教育的本質是人格培養而非成績競賽。更值得深思的是教不嚴,師之惰的師道尊嚴,在師生關係日益物化的今天,重申了教育者應有的使命感。”
是的,現在的孩子們應該要注重人格的培養而非成績的競賽。
在雞娃現象頻發、教育焦慮蔓延的當下,將教育重心從成績競賽轉向人格培養,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人格培養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根基。一個具備健全人格的孩子,往往擁有更強的情緒管理能力,能正確麵對挫折與壓力。
比如,當考試失利時,擁有良好人格的孩子會將其視為查漏補缺的機會,積極調整學習策略。而過度關注成績的孩子,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與否定,甚至一蹶不振。
在人際交往中,人格健全的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換位思考,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未來的社會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成績競賽卻存在諸多弊端。它使教育目標變得功利化,孩子的學習動機從獲取知識異化為追求高分。
為了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孩子們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刷題、參加各種補習班,失去了探索興趣、發展個性的機會。長期處於高壓競爭環境下,孩子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
注重人格培養並非忽視成績,而是以更科學的態度看待學習。家長和老師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讓他們明白學習是為了提升自我、實現價值,而非僅僅為了考試。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品德教育課程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同理心、創新精神等優秀品質。
隻有當教育回歸本質,注重孩子人格的塑造,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的人才,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三字經》中的仁、義、誠、敬等倫理範疇,實為現代人應對道德困境的密鑰。當商業社會充斥著精致利己主義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誠信觀,成為重建社會信任的基石。當網絡暴力泛濫時,親師友,習禮儀的教誨,提醒我們保持文明對話的基本素養。老婆,懂了麽?”
“懂了,我們要保持最基本的素養。你辛苦了,說了這麽多,喝點水吧。”
秦夢瑤體貼地為軒逸端來一碗水。
軒逸咕嚕咕嚕地就喝了。
“好,好喝。老婆端來的水就是好喝呀。”
秦夢瑤看著丈夫,真的嗎?他什麽時候開始給她吹彩虹屁了?
嗬嗬嗬,不過,這話,她還是挺愛聽的呀。
喜聽美言嘛。
喜歡1小時相親,我閃婚豪門請大家收藏:()1小時相親,我閃婚豪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