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張塵還朝

字數:4011   加入書籤

A+A-


    張塵收回目光,心中已暗自有了計較。
    當今天下,若想保有一州一郡之地,必須既能治政安民,又能治軍守土,不光主君本人要知文曉武,麾下僚屬也需文武兼備,不可缺失,如此,方可在這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
    但孔融偏文,此文乃詩文筆墨之文,而非明修內政之文。至於武略,更是一竅不通,其麾下僚屬,也無能征善戰之將,如此怎能守土?隻怕亂世一起,第一個就要為他人所滅。
    與其如此,還不如及早脫離這是非之地。
    於是,張塵當即道:“文舉,你善文而不善武,在這亂世之中掌管一郡之地,也確實為難你了。不過,你文采出眾,又是孔聖後人,當世名儒,若就此歸隱,實在可惜。不如待北海安頓下來,你與我同回鄴城,我在朝堂之中,為你謀個修書治學之官,盡你所長,你看如何啊?”
    “若能如此,融此生餘願足矣,融拜謝大人!”孔融聽罷,頓時大喜,當即下拜。
    第二天,孔融便召集眾人,商討善後之策。
    主簿王修,明於政務,當即便提出了幾項方略。
    孔融聽罷,覺得甚好,便吩咐一應實施,另外張榜安民,減免百姓一年賦稅,對陣亡將士的家屬予以撫恤。
    北海經此一戰,城防有損,張塵遂令徐晃,率五千軍士,協助修繕城防。
    劉備兄弟三人已率軍離開,曹豹也自率軍返回下邳去了。
    臨行前,張塵還特意叫趙雲、徐晃、高順等將同曹豹熟絡了一番。
    趙雲曾在虎牢關前大戰呂布,其武勇,曹豹是親眼所見,對他早就仰慕已久,幾人相談甚歡。
    這曹豹是重義之人,與之結好,有利無害。何況,他雖然武功不濟,但手下的丹陽兵,張塵還是很看重的。
    這可是陶謙的王牌部隊,這一次救援北海,丹陽兵也是大放異彩。
    現在打好關係,等將來入主徐州,若能有這樣一個助力,定然事半功倍!
    一轉眼,時間過去了半個多月,北海大抵安定,張塵也準備返回冀州了。
    他隻向天子告了一個月的假,未曾料想會有這許多波折,如今已是超期未返,雖然天子不會怪罪,但冀州和朝堂還有諸般大事,需要他來料理。
    於是,第二天,張塵便令麴義、高順、趙雲、徐晃四將,整頓軍馬,率軍起行。
    張塵也帶了太史慈、孔融二人,隨軍同行,返回鄴城。
    臨行前,孔融將北海軍政,全權委托給主簿王修打理,叮囑他在新任太守到來之前,務要與眾人一起,小心打理北海之事。
    王修一一領命,拜別孔融。
    而張塵,也從旁觀察,將這王修的情況看了個清清楚楚。
    【姓名:王修】
    【擁有詞條:治郡之才紫)、公正廉明金)、名士藍)、不謀舊主紫)】
    【治郡之才紫)】:你的才能足以治理一郡之地。
    【公正廉明金)】:你處事公正,賞罰分明,廉潔奉公,為百姓所稱道。治下民心大幅提升,下屬忠誠度大幅提升)
    【不謀舊主紫)】:你能守住起碼的忠誠底線,即使投於他人,也不會算計舊主。
    這個王修,也是個不錯的人才。
    相比之下,他似乎比孔融更能勝任這個太守的位子。
    張塵回想著書上的記載,曆史上,青州一帶好像未曾有過太大的戰役。先是袁紹拿下北方四州,後來袁紹敗亡,青州也就平穩地歸了曹操。
    而往南的徐州,陶謙是個守成之主,並無太大誌向,應該也不會北犯。
    兗州,曹操和劉岱會有一爭,劉岱必然不是曹操的對手,等曹操完全拿下兗州,差不多就要和陶謙爭奪徐州了。
    等到那時,自己也差不多能夠統一北方四州了。既然如此,青州早晚會歸到自己麾下,現在何不就讓王修在此治理北海?等到青州歸附,北海也將成為一個重鎮。
    想到這,張塵便喚來王修,諄諄叮囑道:“叔治,文舉早就對我說過,你有治郡之才,可堪大用。你要好生治理北海,待我回去,即表奏天子,任命你為北海太守。”
    王修一聽,心中頓時喜不自勝,趕忙拜道:“下官,多謝大將軍提攜!”
    張塵滿意地點了點頭。
    從他的態度便能看出,他心中已感念張塵的這份知遇之恩。對於王修這樣的人來說,知遇提攜之恩最是可貴,今日施以恩典,日後想要收服他,便會容易許多。
    這步暗棋已經埋下,此番青州之行,可謂是克盡全功!
    張塵率領著大軍,一路返回了鄴城。
    大軍行了數日,終於抵達鄴城。
    冀州百姓已得知張塵出兵北海,剿滅黃巾一事,都紛紛稱頌著張塵的義舉。
    “州牧大人為救蒼生百姓,興兵討賊,解北海城之圍,真乃我大漢的中流砥柱!”
    “聽說大將軍率軍,將黃巾賊眾殺得屁滾尿流,望風逃竄!”
    “聽說此戰,光是收納降卒就有十餘萬,這下子,咱們冀州可是天下第一大州,放眼天下,誰敢與州牧大人作對!”
    “沒錯,州牧大人下一步,定是要掃蕩中原,匡定天下,我要去投軍,跟著州牧大人建功立業!說不定,將來也能撈個將軍做做,光宗耀祖一番!哈哈!”
    ……
    諸如此類的讚揚,不一而足。
    消息,也很快傳進了宮裏。
    何太後聞之,卻是微微皺眉,憂從心來。
    張塵告假,是為出巡,但未得聖旨,擅自出兵青州,這實是犯了大忌。
    可是,何太後卻不敢讓兒子下旨申飭。
    張塵青州平亂,行的乃是正義之事,如今凱旋而歸,又得黃巾降卒十餘萬,可謂名利雙收。如今,加上他原本的兵馬,張塵已擁兵三十餘萬,實力鼎盛,無人可及。
    萬一降旨申飭,且不說拂了民意,一旦惹惱了他,他起兵作亂,傷及聖駕,這可如何是好?
    現如今,何太後已不在前朝垂簾,隻是後宮一婦人,往昔的權勢已經弱了許多,她怎敢再與張塵爭鋒?
    還有自己的兒子,何太後看著劉辯,心中也不禁喟歎。
    他雖已成年,但無論威望還是手段,與張塵相比,都相去甚遠。朝堂之上,雖有許多元老擁護,可他們又有誰,能拿出三十萬大軍呢?
    何太後不得不忌憚三分。
    思及此處,她不禁暗自感歎。
    這個鄴城,始終還是張塵在做主啊!
    喜歡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請大家收藏:()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