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字數:3817   加入書籤

A+A-


    天氣 秋高氣爽 心情 不錯不錯是個人才
    皇榜招賢已落幕,
    楊家景武奪了魁。
    留在身邊先觀察,
    景武跪拜謝皇恩。
    今日劉文海獨自一人來到禦書房求見,原以為他是有什麽緊急重要的事情要來匯報,結果是劉文海想讓我明日去招賢館去看一看最後一場賢士們的策論講述。
    “楊景武的表現如何啊?”我想到了劉文海一直要我留意的那個楊景武。
    “楊景武到底怎麽樣,還是要陛下自己去看看的。”劉文海像是故意沒有說明給我留了一些懸念。
    翌日,招賢館內的前院裏,氣氛凝重而熱烈,陽光映照著眾人的麵龐。經過層層選拔,最終脫穎而出的各路賢士齊聚於此,準備進行決定命運的最後一輪策論闡述。
    前院裏除了各路的賢士,還有進來圍觀的人群,我在烏白鳳和高峰的陪同下也在人群中期待著這場論述中能有可用之才脫穎而出。
    而劉文海和其他考官都坐在招賢館大堂的大門前,我隨意看了一眼,俞法仁、李達文、林墨也都來了,值得留意的是楊家的家主我朝的第一位太師楊易文也來了。
    楊易文的到來很明顯是來給楊家的子弟來壯聲勢的。
    第一位賢士穩步上前,身形挺拔,目光堅定。他清了清嗓子,聲音洪亮地說道:“當今之世,民生為要。農桑乃國之根本,然而近年來,水患頻發,農田受災嚴重。依我之見,當務之急是興修水利,在各郡縣廣建堤壩、溝渠,合理引流河水,既能防患水患,又可灌溉農田。同時,設立農官,指導農民種植,推廣新的耕種技術和優良種子,如此,方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倉廩充實。”他條理清晰,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手中的折扇隨著話語節奏輕輕擺動,仿佛在為自己的觀點打著節拍。
    一番論述下來,引得圍觀的眾人的一陣叫好。
    第二位賢士微微頷首,向前一步,拱手行禮後開口:“治國之道,在於人才。如今選拔人才之途雖有科舉,但仍存在諸多弊端。應拓寬選拔渠道,不僅要注重經史子集的考核,更要考察實際才能。可在各地設立專門的學堂,培養各類實用人才,如精通算術、天文、地理之人,以及擅長工藝製造之士。對於有一技之長的人才,不拘一格予以任用,讓他們能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他語速適中,眼神中透露出對改革人才選拔製度的急切與期待,說到關鍵處,雙手不自覺地比劃起來,向眾人展示著心中的藍圖。
    這人的話有些空洞,甚至他說的這些其實就是現在我朝已經在實施的策略,所以論述完成後台下的反應也很是平淡。
    第三位賢士是一位女子,她儀態端莊,氣質溫婉卻不失堅毅。她輕啟朱唇:“國家之昌盛,離不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當下,民間文化藝術卻因缺乏重視而日漸式微。我們應當在各地修建書館、戲院,讓百姓在勞作之餘,豐富的日常生活,增強各個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她的聲音柔美動聽,卻充滿力量,在場眾人不禁為之動容。
    “這也是個奇女子,陛下認為何如?”烏白鳳看著台上的女子說道。
    我不置可否,因為現在國庫的錢應該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第四位賢士捋了捋胡須,神色凝重地說道:“邊疆安穩,關乎國家安危。如今邊疆地區時常受到外敵侵擾,我們必須加強邊防建設。一方麵,增加邊防兵力,提高士兵待遇,吸引更多有誌之士投身軍旅;另一方麵,改進邊防防禦工事,采用先進的武器裝備,如威力強大的火炮、精準的弓弩等。同時,加強與邊疆各民族的溝通與合作,恩威並施,共同抵禦外敵,維護邊疆的和平與穩定。”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已經置身於邊疆戰場,指揮著千軍萬馬。
    我注意到了林墨,林墨對這位賢士的闡述很是認同,頻頻點頭表示對這人的支持。
    在賢士們闡述的過程中,台下的評審們時而點頭讚許,時而低頭沉思,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關鍵內容。他們有的交頭接耳,小聲交流著自己的看法,有的則緊盯著台上的賢士,眼中滿是審視與期待。每一位賢士的發言都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引發眾人的深入思考。
    我很好奇,怎麽現在楊景武還沒有上場啊?還有這次張貼皇榜不是要尋找會水戰之人嗎?怎麽沒有一個的闡述是和組建水師,訓練水師有關的?
    我看向楊易文,這個老家夥淡定的坐著,似乎今天的論述和他們楊家沒關係一樣,而他的狀態一點都不像是一個考官,更像是一個來曬太陽的老者。
    招賢館內,突然響起了一陣歡呼聲,原來是楊景武上台了,眾人將目光聚焦在台上的楊景武身上,就連那位在曬太陽的楊易文也睜開了眼睛。
    楊景武身著一襲玄色長袍,身姿挺拔,劍眉星目間透著英氣,舉手投足盡顯沉穩自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諸位,當今海疆不寧,大洋水師的訓練刻不容緩。”楊景武聲音洪亮,擲地有聲,一開口便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傳統水師多局限於近海防禦,麵對遠海威脅時,往往力不從心。咱們要建立一支能縱橫大洋的勁旅,首要是革新船艦。” 他邊說邊拿起一支毛筆,在備好的紙張上迅速勾勒出新型戰艦的草圖,線條流暢,比例精準。
    “瞧,這是我設計的遠洋戰艦,加大龍骨強度,拓寬艦體,既能承載更多火炮,又能適應遠洋惡劣海況,續航力大幅提升。” 台下一片驚歎,評審們紛紛湊近草圖,仔細端詳,不時點頭稱讚。
    談及人員訓練,楊景武神情愈發專注:“水師將士,不僅要精通操船、炮擊,更需具備紮實的航海知識。” 他雙手比劃著,生動地描述著。
    “我們得開設專門學堂,教授天文航海,讓他們在茫茫大洋中也能找準方向,應對風雲變幻。訓練時,模擬實戰場景,從遭遇敵艦突襲,到海上補給,事無巨細,反複演練,鍛造出一支反應敏捷、協同默契的隊伍。”
    “此外,戰術也至關重要。”楊景武話鋒一轉,眼神銳利,“大洋作戰,不同於內河交鋒,需靈活運用編隊戰術。單艦作戰力量有限,而合理編隊,各艦互補,才能發揮最大戰力。” 他隨手拿起桌上的幾個棋子,在棋盤上快速擺出不同陣型,演示著戰艦在海戰中的進退、包抄,講解清晰,邏輯嚴密。
    “比如,戰時以主力艦居中,火力壓製;快速戰艦側翼迂回,擾敵後方,打亂敵軍陣腳。”
    一番論述完畢,全場掌聲雷動。幾位考官們為他清晰的戰略規劃折服,尤其是林墨對他紮實的軍事素養欽佩不已。
    楊景武不僅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更將水師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見解新穎且務實。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係統的方案,而就在我還在仔細思考楊景武的論述時,我無意中發現楊易文正在看著我。
    楊易文眼中流露出來的自豪與自信還真是讓我對這個楊家刮目相看了。
    第二天一大早的朝會上,眾人原本以為我會對楊景武委以重任。結果我卻給了楊景武一個四品侍中的官職,而楊易文則眼放精光。
    喜歡從上山到上朝請大家收藏:()從上山到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