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字數:4816   加入書籤

A+A-


    第297章 二百九十七章
    天氣 陽光明媚 心情 有點開心
    敬之達文回中央,
    聯名上奏要改製。
    改土歸流大朝議,
    朝堂爭論無定見。
    今日,大理國的天空湛藍如洗,悠悠白雲在天際飄蕩,大理王都城外,一片莊嚴肅穆又滿含期待的景象。
    我身著華服,頭戴冕旒,神色間滿是莊重與欣慰,身後是排列整齊的文武百官,他們身著朝服,手持笏板,靜靜等待著。
    遠處,一支隊伍緩緩走來。為首的兩人,正是高敬之與李達文。高敬之身姿挺拔,劍眉星目,曆經在高棉的風霜,卻更顯沉穩堅毅;李達文麵容清瘦,眼神中透著睿智與從容。兩人與之前相比都清瘦了許多,這也是他們為大理國在高棉的治理付出無數心血的證明。
    當隊伍漸漸靠近,我親自上前幾步,高敬之與李達文見狀,急忙下馬,快步走到我麵前,雙膝跪地:“臣等拜見陛下,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我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親手將二人扶起:“二位愛卿,一路辛苦了。此次治理高棉,你們居功至偉,朕盼你們歸來已久。”
    高敬之抬起頭,眼中滿是感激:“陛下如此厚愛,臣等萬死不辭。治理高棉乃臣等職責所在,不敢居功。”
    李達文也拱手說道:“全賴陛下英明領導,臣等不過是奉命行事,能為大理國開疆拓土、穩定一方,是臣等的榮幸。”
    我微微頷首,轉身對身後的文武百官說道:“諸位愛卿,高敬之與李達文二位,在高棉之地,不畏艱難,悉心治理,使我大理國之聲威遠揚,百姓安居樂業。他們是我朝的功臣,值得我等敬重。”
    百官紛紛附和,讚聲一片。隨後,我命人擺下盛大的宴席,為高敬之與李達文接風洗塵。
    宴席之上,珍饈美饌擺滿了一桌,絲竹之音嫋嫋不絕。我高舉酒杯,向高敬之與李達文敬酒:“此次在高棉,可有什麽難忘之事,說與朕和諸位愛卿聽聽。”
    高敬之起身,恭敬地說道:“陛下,高棉之地,風土人情與我大理國大不相同。初到之時,語言不通,習俗各異,治理起來困難重重。但臣與李大人商議,先從民生入手,興修水利,開墾農田,讓百姓們有飯吃、有衣穿。”
    李達文接著說道:“正是如此。而後,我們又與當地的部族首領溝通交流,尊重他們的習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逐漸贏得了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我聽得十分認真,不時點頭:“二位愛卿能因地製宜,恩威並施,實在難得。高棉如今穩定,百姓歸心,皆是你們的功勞。”
    酒過三巡,氣氛越發熱烈。右丞相俞法晨起身說道:“高大人、李大人此次治理高棉,不僅為國家立下大功,也為我等臣子樹立了榜樣。日後,若再有外放治理之地,我等定當效仿二位,鞠躬盡瘁。”
    眾臣紛紛響應,一時間,大殿內充滿了激昂的話語。
    宴席結束後,我將高敬之與李達文單獨召進禦書房。我神色凝重地說道:“如今高棉雖已穩定,但周邊局勢仍不明朗。朕希望你們能將在高棉的治理經驗總結成冊,以供日後參考。吳其平現在也接過了你們手中的治理高棉的職權,你們認為其平可勝任嗎?”
    高敬之和李達文相互對視了一眼後,高敬之躬身回道“新增國土的歸化經驗,臣等已經整理出了初稿,再修正一番便可交於陛下預覽。其平原本在南宋就是一路的轉運使,又在我大理擔任過郡守。治理高棉應該沒有問題。”
    看到我緊皺的眉頭稍稍的緩和了一些,李達文連忙接話說道“這是臣與高大人聯名的奏疏,請陛下一觀。”
    我接過奏折,原本以為是需要褒獎的各級官員名錄,看過之後才發現是高敬之和李達文兩人提議:改土歸流。
    我的表情慢慢嚴肅起來,改土歸流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最好的方式,但是就在我大理國的本土都不見得能順利的實施,貿然在高棉實施,我擔心會有很強的反彈。
    沉思了片刻的我說道“兩位愛卿今日也都累了,先休息兩日。等三日後大朝再提出來,看看朝臣們的意見再說。”
    兩人領命退下,我拿著兩人的奏折看了一遍又一遍。
    這一日,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熱烈。一場關乎國家治理格局的爭論正在激烈上演。陽光透過高大的窗欞,灑在金磚鋪就的地麵上,卻未能驅散眾人心中的疑慮與分歧。
    高敬之與李達文並肩站出,神色堅定,手中捧著聯名奏折,聲音洪亮地向我闡述著改土歸流的主張。
    “陛下,”高敬之率先開口,“如今諸多邊疆之地,部族勢力尾大不掉,他們擁兵自重,自行其是,稅收不上繳,政令難通行。實行改土歸流,派遣朝廷官員前去治理,方能將這些地方真正納入朝廷掌控,增強國家實力。”他言辭懇切,眼中滿是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憂慮與期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達文接著補充:“部族世襲罔替,內部管理混亂,對百姓肆意盤剝,百姓苦不堪言。改土歸流後,朝廷以律法為準繩,推行統一的治理,能為百姓謀福祉,促進邊疆地區的繁榮穩定。”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右丞相俞法晨皺著眉頭,捋著胡須,率先站出來反對:“二位所言雖有道理,但改土歸流談何容易?各部族在當地經營多年,根基深厚,貿然觸動他們的利益,必然引發叛亂,邊疆恐生大亂。我大理國曆經多年安穩,百姓剛享太平,實不宜再挑起事端。”他憂心忡忡,目光掃視著朝堂眾人,試圖尋求更多支持。
    年邁的太師楊易文也顫顫巍巍地附和:“右丞相所言極是。當地部族關係錯綜複雜,我們的官員前去,人生地不熟,如何治理?搞不好還會被部族首領架空,淪為傀儡。”
    然而,支持改土歸流的一派也不甘示弱。兵部尚書林墨橫跨一步走出隊列:“難道就因為怕這怕那,就任由部族首領們胡作非為?邊疆不穩,國家何來真正的太平?我們有強大的軍隊,若那個部族敢叛亂,定能將其鎮壓。改土歸流,勢在必行,這是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他慷慨激昂,緊握的拳頭顯示出他的決心。
    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爭論聲此起彼伏。有人擔憂改革帶來的動蕩,有人則看到了改革背後的巨大機遇。
    我坐在龍椅上,靜靜地聆聽著各方的意見,神色凝重。我深知,改土歸流是一項重大決策,關乎國家的興衰榮辱。一方麵,改土歸流能加強中央集權,整合國家資源,推動邊疆地區發展;另一方麵,若操之過急,引發部族叛亂,國家將陷入戰亂,百姓又要生靈塗炭。
    高敬之見眾人爭論不休,再次高聲說道:“陛下,我們並非貿然行事。在提出此建議之前,我與李大人已對諸多邊疆地區進行了詳細考察。我們可以先在一些部族勢力相對薄弱的地區試點,總結經驗後再逐步推廣。如此,既能降低風險,又能穩步推進改革。”
    李達文也補充道:“而且,我們可以對願意配合改土歸流的部族給予優厚待遇,妥善安置,分化部族勢力,減少改革阻力。”
    朝堂上的爭論仍在繼續,我陷入了沉思。我的目光在群臣之間來回穿梭,權衡著利弊。
    這場關於改土歸流的爭論,不僅是朝堂上的一次辯論,更是大理國在發展道路上的一次艱難抉擇。
    眼見朝堂的爭論愈演愈烈,我輕咳一聲,左丞相劉文海轉身麵對群臣大喝道“聽陛下聖裁。”
    群臣頓時安靜,齊刷刷的看向我。
    我清了清喉嚨說道“改土歸流之事事關重大,不可操之過急。今日先到這裏。改日再議。”
    “陛下。。。。”高敬之還想說什麽,卻被我一伸手給阻止了。
    “退朝~”大太監尖銳的聲音響了起來。
    眾臣紛紛行禮後便出了大殿。
    而獨自一人回到禦書房的我腦子裏卻還是改土歸流的事情。
    “陛下,今日朝堂之事似乎也該聽聽大理國本土的那些部族首領的想法。畢竟大理國本土的首領都和皇室有姻親。”侍中楚啟明見我回到禦書房依舊眉頭緊鎖便提出了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意見。
    也是啊,大理國本土的烏蠻族首領烏達是我的國丈,白蠻族首領白鹿是我的德妃娘娘,羅羅蠻首領羅蘇昌和百夷族首領多羅刀目前來看,還是很識大體的。
    最大的變數就是金齒蠻,自從金齒蠻首領黑虎因為叛亂被絞殺後,現在金齒蠻算是被烏蠻族給吞並了,但是依舊在原有的地區活動。
    楚啟明的意見也算是提到了點子上了,我也可以先去找我的白大將軍去問一問。
    “啟明啊,朕命你為特使。去善闡府見一見烏達,再去廣南郡見一見多羅刀。”我轉頭看向楚啟明說道。
    “臣,領旨。”楚啟明領旨後便退下去準備了。
    喜歡從上山到上朝請大家收藏:()從上山到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